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开发

旅游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 2021-01-12 22:01:17

A. 如何开发利用旅游业中的文化旅游资源

这事先得靠政府的大力宣传,让政府在所有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然后才专是旅游目的地,属目的地要展现出特色——属于当地独有的特色。还要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缤纷的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又恰好体现出当地的旅游文化。最后就是导游和旅行社,酒店的事了。要让旅游者体味出特色,就要全程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时时刻刻处于文化的包围之中,就算离开了这里还能感受到文化和服务带来的魅力!这样的组合拳打出去就差不多了。

B. 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


小题1:B
小题1: A
小题1:D

C. 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如何对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旅游开发

文化吸引力和文化价值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构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脉、定位旅游主版题的关键,更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动力所在。在中国,成功创造以城市文化品牌并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功模式的范例并不多,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曲江新区,其成功运作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各级政府纷纷效仿的示范和标杆,曲江新区的成功,在于其盛唐文化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的核心独特性,但是,全国各地历史、地理情况不尽相同,历史文化资源差异颇大,对热衷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文化资源一般的地域而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路数是相当有限的。

D. 如何利用佛教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佛教存在的根本目的不是用来搞经济搞利益的,这点一定要明白,佛教是佛陀教育,为了让一切众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至善圆满究竟的教育。

以下摘录一段:
1 在我们现前社会,佛教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嫡传的多元文化的教育,简称佛陀教育。这第一种,现在很少了,不多见了。第二种,变成宗教的佛教,这个很普遍,它不是教人了,它是跟鬼神打交道,做超度、法会,搞这些东西,对于教学疏忽了、不重视了。

2 第三种是学术的佛教,这日本带头的,在大学开佛经的课程,佛经哲学,这跟学佛是两码事情。把佛教当作学术、当作哲学来研究,不能够身体力行,自己没有用在身心上,真实利益得不到。

3 第四种,观光旅游的佛教,佛教变成观光旅游,寺院庵堂变成了名胜古迹,这在中国很盛行,在外国也不例外。第五种,企业的佛教,现在佛教有连锁店,在世界各国有很多道场,就像分店一样,企业化了,我听说还有上市的,完全变了质。

4 第六种是邪教的佛教,打着佛教的名义,欺骗众生、讹诈众生,对社会、对众生有害而无利。佛教至少有这六种形式,我们得辨别清楚,不能学错了。要是学错了、学偏了、学邪了,就到三恶道去了,亏就吃大了,这种人太多太多了!

佛教是教学
http://www.qsxff.org/Html/?4234.html

佛陀教育是干这个事情的
http://www.qsxff.org/Html/?4536.html

学释迦牟尼佛
http://www.qsxff.org/Html/?4180.html

佛教我们什么?我们向佛学什么?
http://www.qsxff.org/Html/?5130.html

E. 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有哪几点

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痕迹,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和自然资源一样,只是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资源却是人工制造的,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①从费孝通先生对“人文资源”的解释和定义可知,人文资源有有形与无形之分,人文资源是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的。同时,人文资源又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但“与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对自然资源,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人文资源却能引起人们的反应、共鸣和参与。所以如果没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就无法为人们所欣赏所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少不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人文资源对旅游的互助与冲突

人文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一,旅游地的民众道德水准高,文化涵养好,精神风貌新,会使游客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山好水好不如人好。第二,自然景观如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魅力当然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里的钟乳石造型会被赋予文学作品或传说里的人物、故事的缘故了。第三,人文资源是全人类的财产,所以它也可以为各国各民族所用,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世界之窗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是借他国或他民族之人文资源发展本地旅游业的成功范例。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人文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的支持。
但是,发展旅游业在很多方面也会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发生冲突。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文资源,而旅游企业受利益的驱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只顾眼前利益透支人文资源。如一些摩岩石刻壁画等人文资源,利用过度了就会加快其风化腐蚀的速度,造成严重毁坏。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旅游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改变其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文资源生存、传承与发展的环境。如上网、跳现代交谊舞、唱卡拉OK等等,还有与旅游者的接触,都会对旅游地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受到影响并改变。这些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当地人文资源的存在方式与环境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文资源消失。
再次,过量的游人涌入也会使旅游地在用水用地等方面不堪重负,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这个环境当然也包含了人文资源。
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必须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只有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当前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对人文资源重视不够,导致对旅游景点文化资源投入不足,文化品位太低。缺乏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足为奇。但是对文化建设的忽视,对人文资源的误解,已经导致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的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进而损害经济建设环境与外商投资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旅游环境。这就不得不加以重视了。费孝通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导弹的精确度,而是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文化建设正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焕发人们的精神风貌的最有效手段。
当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的享受(艺术的欣赏与参与、旅游、体育运动等等)就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神的愉悦、心理的健康,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及活跃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这就是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原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人文资源的作用,在旅游景点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致使景点的文化含量低,缺乏对游客的更大吸引力。广西岑溪市的吉太白霜涧漂流,是一段既可欣赏两岸原始森林美丽景色,又能享受惊险刺激的漂流。但也只限于纯粹的漂流。如增加人文资源的开发,将当地的民情民俗传说等融入漂流的过程中,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认识偏差。本末倒置,对人文资源重利用轻保护,导致人文资源的生存危机,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推动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是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依靠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发展旅游业中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人文资源。如果对文化资源、人文资源重视不够,一味地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工具,看不到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缺乏力度,这些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破坏。这必然会损害旅游业的根本。辉煌的丽江旅游业凭借的不仅是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其享誉全球的纳西东巴文化,但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东巴文化的生存环境。仅从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数量这一旅游经济指标来看,2000年后,丽江每年的接待量超过300万人,是丽江市人口的三倍,玉龙雪山每年完成的接待量超过120万,丽江古城每年总接待量超过150万,是丽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丽江城市人口的20倍。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本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如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纳西语的普及面越来越窄,纳西语中的汉语成分越来越大,许多新一代纳西人已不会讲纳西话。纳西服饰、传统纳西建筑、东巴文字、纳西民俗风情等普及程度越来越低,现代西服、钢筋混泥土建筑、汉族语言文字、汉族习俗等普及面越来越广,已有覆盖本土文化之势,纳西民族文化面临严峻的危机。如今居住在古城内的纳西族人已寥寥无几,而新城区又没能把现代建筑风格与纳西族能的建筑文化风格相融合,丧失了自己应有的风格。旅游业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使丽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剧烈的碰撞,更主要的是对人文资源的 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丽江的人文资源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伴随旅游业发展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也不可低估。笔者就曾亲眼目睹一群本地少年在酒吧唱卡拉、喝酒至深夜的情景。这种生活方式对丽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丽江古城内的纳西文化资源的保护已经日见严峻了。而像丽江这样的文化旅游城市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在广西、在桂林,甚至在各县、乡镇都存在着。
人文资源可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但也不都是可以无限利用的。有形的人文资源需要保护,无形的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发展。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该是一个原则。
(三)人才匮乏,人文资源与旅游结合档次不高,目前旅游业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不够,点子不新
人文资源虽然在很多地方都很丰富,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或者说是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上档次。主要原因是缺乏懂旅游善经营的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特点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属性与异同缺乏准确的分析,对本地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不准,缺乏系统科学的策划与操作,因而造成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伦不类,旅游产品缺乏亮点,或者与旅游消费需求不相吻合。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有人才。
另外,由于资金有限、文化设施简陋,或者设施规模太小,人文资源与旅游的结合难成气候,使自然景观仅仅停留在原生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三、合理利用人文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如果任由人文资源的被毁坏,或者毫无节制地利用人文资源,文化生态平衡将会受到无以复加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人文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可以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的动力,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工具。同样,人文资源也可以成为旅游业的资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个湖泊与仙女沐浴的结合,一块石头凹痕与人形脚印的吻合,还有望夫石、飞来峰等等,都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之后才有趋之若鹜的旅游人群。
但是,人文资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可以被人为所欲为地拿来作为旅游的工具。南方某县意图把当地包装成杨贵妃的故乡并以此招揽旅游人群,但却始终无法调动人们的旅游欲望。原因就是无视人文资源的相对独立性,拿人文资源在旅游业上滥用的结果。可以说,人文资源来自文化资源,而文化是“人类确立自身超越动物性的存在意义的根本所在。一部人类史,说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的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动物的生存超拔到人类文化的生存境地的历史”。可见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人文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给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创作的空间,明确文学艺术、人文资源的相对独立性,使之与旅游业成为有机的、自然而然的结合。而不是把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当作单纯的发展旅游业的工具或附庸。当然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的权利,关键是要开发利用得当,不可滥用。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生态要有危机意识,对人文资源要加以保护,加以挖掘、整理与发扬光大。
(二)大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人才-促进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
大多数的情况下,旅游业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如何结合,结合得怎么样,必须由懂文化懂旅游的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策划和操作。否则,前述二者的结合就会成为生拉硬扯而显得不伦不类并成为笑柄。为此,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懂旅游善管理的高级人才,要舍得本钱引进来,特别是一些专家,他们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学的方法,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加以规划,能使一个地区的人文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深圳作为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其人文资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游业却发展迅猛。“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观澜高尔夫旅游胜地等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是深圳大胆引进和大力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结晶。可以说,高素质的人员结构正是深圳旅游业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还存在忽视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倾向,或者培养的此类人才不适合旅游市场的需要,再一个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为此,除了引进高级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职校还得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队伍,使人文资源与旅游业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渊源及文化特点。开展横向联系。整合周边旅游文化资源,准确定位旅游城市形象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点与人文资源特点,这种特点与自然景物的特点结合,就成为其旅游的特点,也是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城市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的。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对另一个城市的旅游业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发展一地的旅游业必须将该地的旅游业放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大环境当中,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融合,使其成为周边大旅游环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为另一城市旅游的自然延伸与必要补充。所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应在找准其特点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明确其异同,以准确定位其城市旅游形象。桂林、肇庆、梧州的旅游内涵实质都是山水,怎样突出其鲜明个性,树立起鲜明的形象,并使之家喻户晓,更好地吸引游客,恐怕考虑其山水与人文资源的结合才是关键。
(四)要顺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旅游新概念、新产品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大发展,创新就是要走旅游业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发掘不同区域人文资源的特点,使之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促进旅游业的更大发展。桂林有溶洞,贵州也有溶洞,你必须告诉人们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才能使游客游了贵州的溶洞还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游产品,桂林更有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产品——印象刘三姐与乐满地。梧州有龙母庙,广东悦城也有龙母庙,那你得明确梧州的是龙母太庙,地位更尊贵,才能刺激人们的游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质,同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旅游
旅游同经济一样,也必须讲究资源利用,特色突出。讲究档次,突出精品。讲究人性,突出和谐。目前很多地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却没有突出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平均用力,点多面广,特色不鲜明,旅游产品不上档次,导致其吸引力不强,给人不值一游的感觉。以梧州为例,市区内有建筑人文景观——骑楼城,有龙母文化的龙母庙,有道教的白鹤观,有佛教的四恩寺,还有儒教的圣文院,县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国封王建制地,藤县的太平狮山,苍梧的爽岛库区,岑溪的吉太白霜涧,这些景观或者文化底蕴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鲜明。如果能将其中一个加以大力开发,推向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梧州的旅游拳头产品。可惜的是开发力量过于平均,使得这些景点与人文资源的结合缺乏深度与广度,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仅就市区而言,如能将龙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机地统一于遥相呼应的三山(分别为河东、河西、河南的白云山、鹤山、火山)之内,将骑楼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供游客悠闲住宿之地。这样把梧州市区内的旅游资源重组后打造成旅游基础设施齐备、环境和谐,与人文资源结合充分的旅游品牌应是完全可能的。
(六)运用多种方法保护人文资源,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
当代人文资源的保护就是每一国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对自身文明轨迹的保护,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守护与发扬,其终极意义,是对人类文明及其生存意义的保护,它对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对提高国际竞争力,对达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准,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要通过学校、文化场所、传习馆、研究会、演奏会等多种途径,从现在开始,从娃娃抓起,传承和弘扬好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保护还要通过采取政府、市场、法律、社会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那些不符合新形势的人文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革,以保证文化生态的平衡。在人文资源得以充分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开拓思路,大力促进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F. 如何充分利用在地文化,当地资源,构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形式

(1)类型多;数量多;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任答三点)(2)红色革命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快捷;受旅游名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3)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1)根据图例分析:图例中显示陕北地区拥有红色革命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地方建筑文化,历史朝代文化,宗教文化,所以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根据图中旅游资源的分布分析:陕北旅游资源的数量多,类型丰富、密度较大、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2)根据图例:延安有红色革命文化,是革命老区。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延安,有机场,所以交通便利;根据材料叙述,距离旅游名城西安的距离近,联系紧密,受其辐射作用强。(3)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旅游环境保护。

G.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H. 如何利用凤凰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凤凰古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是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只有版突出权各种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旅游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地方文化是旅游经济的底蕴,对于培育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丹江口市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特色鲜明,认真研究我市地方文化特色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市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山水旅游品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I. 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意义

1、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

3、旅游业的发展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9)旅游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开发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