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旅游业的发展
『壹』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什么趋势
发展趋势:经济上由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过度的趋势,政治上由封建皇权统治向民主法治过度的趋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化,清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市场和足够的劳动力。
在这些社会背景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企业,一些旧式作坊、手工工场也开始采取机器生产。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末,近代中国最早的商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了。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中国近代史的旅游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其中经济工业化是根本。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历经坎坷。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又有联系。
在机器、技术等方面需要依赖外国;又要向官府申请庇护,减轻压迫。如有企业设在租界,聘用外国人任经理、董事,或利用洋商名义,减轻政府压迫。
有的寻求朝廷的的庇护,捐官成为红顶商人,或与政治人物产生联系,寻求开明官僚的扶植。这也是民族企业发展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
『贰』 中国近代史上五次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近代化探索的开端(经济的工业化)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2.(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派别、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有恭亲王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口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1)前期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海军规模最大。
(4)开办新式学堂。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评价:(1)性质:它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积极作用:①但它引进了西文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上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④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6.启示: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洋务派单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而不从根本上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画“ ”为失败的根本原因)
地主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政治民主化)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1)派别、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的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3.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后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3)高潮:百日维新
A.过程:1898年6月—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B.内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④文化上,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光绪,杀新党,戊戌变法失败。
4.意义:① 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②它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失败原因:①维新派力量弱小,且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②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力量强大,反对变法。
6、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无法领导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1)派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过程:
(1)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发展: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A.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是《民报》.
作用是: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孙中山在《民报》创刊词上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地位: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A.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后又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B.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4)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4.评价:(1)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没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5、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时间:1919——1949年,2、领导者:无产阶级,具体是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意义: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叁』 中国近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什么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框架体系曾经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构建的。即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
所谓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三大高潮,即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中国近代史的旅游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肆』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战争的壮大,在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4)中国近代史的旅游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伍』 中国近代史工业发展:
b,a这句话错了
『陆』 中国近代史辉煌旅程2000字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柒』 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
我给你分析这个题目,估计你是学生。这个题目叫,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专三个都是属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期。A,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民族工业同时起步B,战后,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C.一战,帝国主义参加战争,主要发展军事及其附属工业D,抗战胜利后,内战继续,经济持续衰退 所以,要从 前三选。题目问 黄金时期,就是发展 最快的,课本上 明确 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叫做“春天”,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和棉纺业发展迅速。
『捌』 从中国近代史中求发展
学习历史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这段中国近代史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如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历史的回忆中,寻找和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
从1849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这个时期里,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了极其野蛮的侵略,他们蚕食瓜分我国土,奴役蹂躏我国人民,使中国堕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在这个时期里,反对压迫崇尚民主的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革命高潮,为了民族的存亡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下的人民斗争更是此伏彼起,以磅礴的气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经历了迁回曲折的道路,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历史经验。
1. 社会制度腐败必然挨打
从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一百多年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等,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除最后一次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在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近代,对于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统治者却仍把它看作是至善尽美的东西,对于中国以外的新事物全然不知,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看作不祥之物,并称作“形而下器”、“奇技淫巧”,以为一旦传到中国,就要“用夷变夏”,“败坏风俗”。为此,他们拒绝一切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我国近代史上多次惨败造成的民族悲剧,社会制度腐败正是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开始时,由于林则徐、邓廷祯积极进行备战,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人民,英国侵略军在广东的多次挑衅,都被广东爱国军民击退,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却吃了不少亏。但是,在腐败的清王朝领导下,中关虽已开战一个多月了,从浙江到直隶的漫长的海防线上,却不作任何战守准备,使英国侵略军得以乘虚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并派舰队北迫天津,威胁京都,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责怪林则徐禁烟惹出祸事。抗英有功的林则徐、邓廷祯被撤职查办。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清政府不但不发动人民起来反抗外来侵略,却公然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因而要“防民甚于防寇妙,把枪口对准了爱国的人民,对内镇压,对外投降,这样必然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法战争中,清军爱国将领冯子材发动了前线爱国军民,给法国侵略军以歼灭性的打击,取得了辉煌战果。但腐败的清王朝却在胜利中求和,与法国达成屈辱的协议,颁布撤兵命令,致使“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清王朝的腐败所造成。日本侵略军的炮声已震动中国大地,全国各阶层群众都要求抗击日寇侵略。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帝、后两党,在大敌当前、国难临头时,不仅不能团结抗敌,却加紧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西太后每日仍照旧领着王公贵戚,在颐和园纵情享乐,歌午饮宴;手握军政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对日寇侵略,竭力避战自保, “以夷制夷”,幻想借助俄、英等国的干涉去制止日本的侵略。北洋海军在丰岛遭到日本偷袭,本应引以为戒,加强战守,可李鸿章却不准北洋舰队出海巡逻,把整个海域让与日本,形成被动挨打的局面,结果造成整个舰队的覆灭。接着,又是陆战的大溃败,宣告了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方面屈辱失败而告终。至于伟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其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后,西太后竟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当帝国主义的儿皇帝。
2. 经济发展落后必然受欺
毛主席曾指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以工业基础的铁、钢、煤来看,铁的产量,中国在1902年,产铁量不足16万吨,而英国在62年前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铁产量已达139万吨,美国的铁产量在1870年达1600万吨。至于钢的产量,中国在1907年为8500多吨,而美国在1899则达890万吨。中国在1881年煤的产量为25万吨,英国在1836年,煤产量已达300万吨以上,而美国在1860年的煤产量达1300万吨。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楚看到,我国近代经济力量是十分低下的,比英、美等工业国落后很大一段。
英国发动对中国侵略的鸦片战争时的侵略军,是由四十八艘舰船,五百多门大炮,四千
名军队组成。而当时中国的水师还是用木船土炮、长矛大刀、弓箭盾牌,有的海防炮台的大炮,还是三百年前明代留下的旧炮。后来林则徐到广东,虽铸了一些大炮,也因铸造技术落后,炮身蜂眼很多,容易爆炸。这样劣势装备的军队,统治者又不准人民纪合支援,挨打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当英国侵略军进攻虎门要塞时,爱国将领、水师提督关天培虽然身先士卒,督军迎战,但因我们炮台的大炮往往打不到敌舰,自己的炮台却被敌舰上的大炮击毁,而卖国贼琦善又坐视不援,关天培等四百多名官兵最后全部执烈牺胜。可见,经济技术落后,没有近代国防工业,即便是险要的虎门炮台和雄伟的长江天堑,也不能防止侵略者的铁蹄蹂捕。最后,被迫在敌人的炮口下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3.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史还以铁的事实教育我们,社会制度不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的状态也就不可能改变。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都在寻求出路。一百多年来,一切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家,革命家都是主张发展工业,富国强兵。地主级的进步思想家魏沉,提倡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等,提倡过发展和保护工商业的维新运动,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更搞过《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实业计划》,要修铁路,建海港,开矿山,并提出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但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虽前仆后继,奋斗栖牲,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所以也就不可能把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广大人民奋起抗争的斗争史,然而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都没有使中华民族脱离苦难。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切都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个历史也说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给予我们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如果不是由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彻底推翻了导致旧中国国家主权不能独立、外敌入侵不断、内部军伐混战四起、人民困苦不堪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4.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相反,如果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而以如王明等“左”倾路线的领导人那样,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搬十月革命的模式,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根据中国近代史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革命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是党领导的近代革命史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5.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我国有三百多年时间在闭关自守,正是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国近代史这一最深刻的历史教训史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更坚定了对外开放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我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产业革命兴起之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受到封建主义腐朽制度的束缚,因而导致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无法抵挡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坚强后盾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从此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使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劫难的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步步丧失了国家的主权,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清王朝的腐败没落,以及后起的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这三重压迫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进一步限制,因而继续贫穷下去,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和屈辱愈加深重。这就是近代中国爆发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革命的根本原因。邓小平同时曾经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发展生产力,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基础的要求,同时也是近代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民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
『玖』 中国近代史的四个时期
我国的抄近代是从1839年——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是从1919开始的。按阶段第一时期为1839-1860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为独立主权被打破的时期。第二时期为1860-1894年为洋务运动时期,这个时期兴办洋务,学习西方,以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宣告洋务运动失败。第三时期为1895-1905年,这个时期国人反思学西方的失败,探索维新变法和立宪、列强压制殖民的时期。第四时期为1905-1919年,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寻求适合我国制度的时期。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第一次站在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适合我国国情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