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

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1-11 16:12:30

❶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的发展有哪些区别

被泛化的生态旅游
文/陈清智

2009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在海南三亚市拉开“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帷幕,将主题年口号确定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全国各地的生态旅游活动由此风起云涌,“生态旅游”成为风靡全国的旅游新概念。
然而,与此并存的业界质疑之声也从未销匿。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有人怀疑一哄而上的中国生态旅游是一股被泛化与曲解的“旅游盲流”,一个偏离本义的发展误区。
概念之争
2008年12月28日,岳阳率先启动“中国生态旅游年”后,国内开始涌动“生态旅游”热潮,全国各地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其中不乏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大项目、大手笔。
但在这股大流中,不少人依然以大众旅游的惯性思维来经营生态旅游,将其当成上项目、铺摊子、大搞设施建设的利用工具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继续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衡量成败的主要指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宋瑞博士的眼里,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他认为,在大众旅游的惯性思维下,这种全国一拥而上的“生态热情”只能说明大家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错位,是对“生态旅游”本义的误读和曲解。
宋瑞指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认识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学会(IES)的界定,“生态旅游就是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但眼下,更多的人和部门把生态旅游当成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环节的普遍原则,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概念的无限泛化,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衍生概念。他担心,这会将“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美好初衷带入歧途,将一次促进全民环保意识大觉醒的契机变成一次集体对生态的变相“经济侵略”。
两难之惑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孰轻孰重?这是生态旅游的两难。
受国内外系列突发事件综合性影响,我国入境市场持续出现小幅下滑。与此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的出境旅游客源国”的预测又挑逗着中国跻身旅游超级大国的欲望,而近十几年来以每年20%左右快速增长的生态旅游经济,更让中国深感必须赶上这班国际列车。
在此背景下,“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无疑背负着“拉动内需,激活经济”与助推中国旅游跨入国际视野的特殊使命。许多人认为,这些压在生态旅游身上的政绩导向与经济重码,是将其引向歧途的“始作俑者”。他们担心,生态旅游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标签和幌子,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最终将生态旅游推向与生态对立的尴尬境地。
以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为例。面对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潜在经济效益的大蛋糕,众多旅游企业必将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趋之若鹜。但要发展真正的生态旅游,旅游开发商们也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承担起环境保护和社区受益的责任,即追加远大于常规旅游区的成本。在现有制度下,出于经济利益的理性思考,旅游开发商们往往会想方设法绕开沉重的成本。为使这种行为成为正当化,他们很愿意在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标准上进行模糊化处理。
但在国内,试图突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两难瓶颈,从而实现双赢的努力也并非没有。
早在2005年,在中国生态旅游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72个机构的160余名专家和代表热议的主题就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双赢的生态旅游经营”。而当下,各地关于双赢的呼吁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些清醒的声音,激发出这样一些共识:不能听任生态旅游处于随性的泛化与曲解状态,政府理应就生态旅游的规划、产品设计、环境技术、环境管理与市场培育等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和对市场的指导,让生态旅游走上正轨。
发展之路
经过一番热炒,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成效几何?态势尚未明朗。但由于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知、猎奇、探险、休闲、保健、疗养等多样化需求,生态旅游成为我国一项新兴的朝阳旅游产业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何在,该怎么走?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答案。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向他国学习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
生态旅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多年,不论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尼泊尔、博茨瓦纳等发展中国家,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宋瑞认为,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能够使中国的生态旅游少走弯路。
其次,应该恪守国际的基本共识: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未被干扰和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不排斥经济收益,但这远非其首要目标,其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等等,而不能以“适合国情”为名,对进行无限的泛化。另外,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除企业自身的摸索实践,更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学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非政府组织给予实际的操作指导,媒体进行正确的宣传监督。
一旦扫清这些障碍,中国生态旅游或能早日步入坦途。

❷ 生态学和生态系统与旅游业的关系

他们相结合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❸ 贵州采取什么方法让生态和旅游更加融合

为促进大生态与大旅游深度融合,贵州将不断丰富森林旅游业态,到2020年,建成300个森林旅游景区,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50处。

贵州省提出,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着力开展包括森林疗养、养生养老等在内的森林康养服务,将其打造成贵州森林旅游特色精品产业。到2020年,贵州将依托全省森林资源,建成省级森林步道2000公里以上,依托城郊森林资源,建成休闲绿道(自行车道)1000公里以上。同时新建各类各级公园100个,打造100处森林康养基地,并建成500个森林村寨。来源:新华网

❹ 如何促进林业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

林业生态与旅游结合 是林业转型发展方向,楼主你一点分都不给我懒得给你找材料都

❺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发展的区别

传统旅游,提指旅游景区、游客、消费三者的互动并产生经济利益。
生态旅游,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可再生循还”的管理措施。
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景点,过去的传统旅游,只要在开放时间内均可参观。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主张“生态旅游”,每天参观的人数就开始设限。
还有,对于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工程,政府为保护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对一些可能会导致人为的环境污染,也会禁止开发。

❻ 怎样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是城市生活向乡村转移的一个阶段,也是人们对更加健康自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向往。
科学地景区规划与开发将有助于维护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状况.
一、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许多风景区、野生动物区和历史古迹作为旅游点,其环境保护问题自然会引起旅游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能够为此地带来大量资金,使风景区环境优化、野生动物区受到保护、历史遗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二、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的发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如机场、道路、通讯、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又可以促进当地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地方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环境得以改善.
三、提高绿化比例和环境质量.
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还将推进地区环境的“两化”,即土地的绿化和环境的净化.旅游业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来扩大绿化面积,还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促使环境的全面净化.

❼ 你对海南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有什么看法

在相对封闭且落后的岛屿经济和优质的生态环境背景下,海南经济发展需借助旅游业发挥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及教训,通过制度移植变迁、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等方式,将生态旅游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获取一条低成本、短时间、高质量的弯道超车的快速路,实现海南的新跨越式发展。
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海南全域旅游推动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让城镇和乡村之间、乡村和乡村之间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文化气质、民族特色的大景区。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中,海南需发挥旅游与多产业的融合力,推动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的优质供给升级。
例如,“旅游+”牵手文化,成为帮助少数民族村落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以及更多新兴文化IP为海南旅游发展助力;牵手乡村,打造田园小镇模式;牵手医疗康养,已建立国家唯一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园区;牵手游轮,依托背后强大的产业链条,成为撬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激活海南后发优势,发挥旅游产业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为国际型旅游消费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

❽ 什么是农旅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旅融合来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源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架构,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
农旅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等政策瓶颈,投融资体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路标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还不完善。三是精品旅游路线缺乏。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的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过夜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四是农特旅游商品不够丰富。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