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开发
❶ 旅游开发的旅游规划
新思考:旅游业呼唤“人本学”的回归
旅游业怎么做,要把握好旅游的脉络和本质。在经历了从经济、文化的视点之后,旅游应该回归到对人的需求本质的满足上来,旅游开发也应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把握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了人们的时代需求,成为政府的关注产业,也成为企业的投资热点。的确,旅游具有强大的经济作用,能够促进消费、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增加地区税收、促进就业并有利当地居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因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而备受关注。
人们对旅游行为及旅游产业的广泛关注正是缘于其突出的经济效应,但旅游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文化性。正是人们准确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地在发展旅游经济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各地旅游开发沿着各自文化的特质属性在发展,旅游产品百花齐放,人们的旅游过程也着着实实变成了一次与居住地或同或异的文化大餐。旅游开发规划的文化导向,引领全国各地旅游产业走向了辉煌与浪漫。
但同时,过于强调文化及文化的再现又会走入一种极端的泛文化误区中!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回到其根本的出发点,即人的需求的满足上。这里,我们不必再从哲学、心理学或经济学的意义上去探讨为什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或人本主义去发展旅游业,只谈在经历了从经济学、文化学对旅游认识的阶段后,从人本学的角度来思考旅游业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旅游,其实是做人的文章!
新角度:旅游规划应着眼“人居与人性”
从人本学的角度思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围绕旅游行为中的核心主体——旅游者——来构建人本主义的旅游开发理念体系。如果从客体与主体两方面来思考,旅游其实是在编织并诉说两个“人”的故事,即人居与人性。
人居,打造我们共同的家园
家乡或客居,人们始终离不开选择其一作为为生活空间。一个旅游地的建设,首先是建成一个优质的人居环境。但这里的人,既包括旅游者,也包括当地居民,还包括政府及经营者,当然,前两者尤其重要。
从当地居民角度,旅游地应是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在人居环境建设时,第一要考虑当地居民问题,使其安居乐业是必须的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随着旅游地的开发推进,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用地,对于当地居民,如何安排其居所,又如何使其就业,是旅游开发初期就要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有的政府及开发者只是搬迁、补偿,没考虑其持续生活与发展,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将居民也能纳入旅游系统中综合考虑,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从旅游者角度,旅游地应是其第二生活空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之重要组成,旅游地应该满足旅游者追求差异与特色、体验邂逅与逃离的要求。这样的生活空间,才具有使旅游者具有重复消费的休闲度假诉求。
不管是安居乐业之所,还是第二生活空间。旅游地作为人居环境的建设,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区位是十分重要的先天因素。通常距离大中城市1-2小时或小城市周边自然环境好的旅游地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人性,怎么玩的思考与注解
由于特定的内敛性格及其它种种因素,东方人对人性的研究与评说含蓄隐忍又曲径通幽。然后,浪漫闲适的旅游需要我们直面人性。食、色、贪玩、追求自由,皆人之本性。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尽可能的发现并满足人性需求便是旅游创意、旅游项目设计的核心内容。其实这一人性的满足,可谓一个“玩“字了得。旅游开发也就是要应对”怎么玩“的问题。
第一,吃、住、行、游、购、娱,都可做很好的注解,尤其是后三者,是纯玩;前三者是人的基本需求,但在旅游开发中,吃、住、行都是有特色的,也逐渐上升到值得玩味和考究的层面了;
第二,人们喜欢玩新、奇、特的东西,在旅游开发中可异地引入,也可创新开发;
第三,人们“玩”,是要有特色文化品味的。在旅游开发中,要有文化的深度,对地方特色文化要深刻玩味,把历史的地方的深厚文化挖掘出来,做到雅俗共赏的程度。旅游产品,只有做到这种特色文化的深度,才是有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生命力的。近十来年,旅游本质的文化论和旅游开发的特色文化导向,正是把握了人们对特色文化品味的需求;
第四,”怎么玩“也包括与什么人玩,即玩的群体问题。人是社会的人,在旅游开发中,有针对性地开发特定团体旅游,打造特定的社交环境与产品,精准定位与满足分众市场要求,自然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温泉旅游产品设计中的秘汤、各旅游地的会所等等,都考虑了这种分众市场问题。
新观点:旅游解决“人之需”
旅游业是对一种服务产业,首先是对人的研究,人本主义的开发思想是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导向之一。我们要思考与旅游相关的各类人,旅游者、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其它各类组织以及我们这些从事旅游咨询与规划工作的人等,也从各类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旅游项目、旅游规划方案,以期这些项目与方案能真正满足各类人之各类需求。
旅游规划首先应该研究各类人之需求,并站在其角度设计产品,做足人的文章,才能做好旅游规划。
❷ 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需求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在旅游期间进行历史、文化或自然科学的考察与交流、学习等活动。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旅游的实质就是文化
❸ 设计一个旅游文化项目大概是做什么
你要不然大概是怎么做这个设计一个旅游文化项目大概怎么做这个你就按照自己设计的计划去做就可以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❹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主要是做什么的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❺ 文化旅游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文化旅游设计原则有哪些
对于文化旅游设计项目,文化旅游设计专家远景设计院认为:“文化旅游策划的原则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持续原则、精品原则、市场原则、特色原则、网络原则和滚动原则。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在生态质量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包括与景观质量发生冲突时,以生态质量优先;整体优化、容量控制:对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规划,接待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
对于旅游规划项目的建设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主动营造旅游精品,做到“精心规划、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服务、精心管理”六个“精”,向高品位要效益,向高质量要市场,向品牌要竞争力,达到一流水平,重要的景观既要求第一,又要求唯一。以区域的相应吸引力研究市场范围与层次,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规划建设项目。贯穿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旅游区无论从硬质景观环境,还是软性动态项目,都着意于情景性、归属感、亲和力的营造,使游客在体验观览的同时,享受到高品质的游历体验。
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在,要从“中国三皇五帝游”、全省旅游大系统的全局出发,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体现区域互补、项目互补、功能互补、产业联动的战略思想。旅游景点的开发不能单独考虑,要与 周边的景区景点配套,积极参与省内外旅游协作体,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网络系统。一次规划,分步建设,动态调整,逐步到位。边开发,边运营,根据资金和市场的状况,分期逐步实施。旅游区的硬件与软件相匹配,行、游、住、食、购、娱与安全、卫生设施,旅游资源开发与客源市场开发,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均需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留有充裕的建设空地,以备将来发展需要。
❻ 如何进行主题公园旅游规划和开发
如何进行主题公园旅游规划和开发?艾肯机构主题公园规划设计院认为有这几点
一、主题选择与定位
主题公园是依靠创意来推动的旅游产品,因此,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都是个性鲜明、各有千秋,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反观中国的主题公园,大多是主题重复、缺乏个性,以照搬照抄、模拟仿效居多,内容相差无几,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缺乏认真的市场分析和真正的创意,为造景观建造景观,结果当然是惨淡经营或仓促收场,并且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主题公园区位选择
选址好坏是影响主题公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主题公园园址的确定必须根基于对周边客源市场的详尽分析和实地考察基础上,而绝对不能凭空想象,轻率拍板。建设一个好的主题公园,应充分重视市场分析定位和市场占有,对文化内涵做出正确的商业价值判断,提高重游率和投资收益比,并通过旅游乘数效应带动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主题创意
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需要创新思维,主题公园的经营更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主题公园才能永远保持对游客的新鲜感,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在进行主题创意与策划时,要紧紧围绕“旅游者的需求”,突出休闲娱乐的特性,表现“旅游新形态”。为此,发展商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旅游产品后续更新方面必须走在市场前列。
四、主题产品开发与更新
我们认为,旅游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名牌旅游产品最终吸引、招徕更多的客源,一个主题公园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必须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并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形成旅游品牌,树立起名牌形象。
五、主题公园文化内涵
一个主题公园有没有发展潜力,有没有生命力,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将旅游业和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将文化作为旅游来经营,通过发掘和宣扬文化来综合地发展旅游,以经营旅游的方式多方位的展示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
六、营销策略
如何提高主题公园的重游率,是现代主题公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主题公园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客源半径内的潜在消费者是最有条件和最有可能进行再次游览消费的群体,有效客源市场半径一般指在主题公园周边200——300公里的范围内。主题公园发展商需要针对有效客源半径市场采用灵活的营销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改变营销策略。
❼ 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