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㈠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一、集合性(形态的多样性与消费的广泛性)
二、继承性(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
三、民族性(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
四、区域性(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
如果想要全一些的,就按照我告诉你的网址自己去看吧!
㈡ 旅游、文化特色乡村有哪些
上海不是有很多那种古镇吗?乌江都有很多那个固镇
㈢ 北京故宫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有哪些
北京故宫。很有旅游特色。它的一些景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景点只有。旅游景点具有。
㈣ 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是正面的。如井冈山吧,我们去开发它,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风景秀丽,更看重是它具有革命遗址和历史事件。开发文化特色景点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小游客(*包括中外的各种游客)来说,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最佳教材。
㈤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一, 中国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中国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㈥ 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有保留地方民族文化吗有发扬地方民族文化吗?呵呵朋友地方文化特色要是可以发展经济旅游人去的最多的当地就有那样的文化,呵呵个人想法希望能帮助你。
㈦ 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为什么是最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因为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呢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比较和探知异域风士人情的欲望和精神需求。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㈧ 怎样旅行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
吃喝玩乐,当地的特色都玩一遍。
㈨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靠种植洋芋脱贫致富的农民们聚集在镇文化活动广场,举行社火汇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化装成洋芋宝宝,他们夸土豆、唱土豆,抒发靠土豆致富后的喜悦。 轰轰烈烈百业兴、红红火火闹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区农民:常年说,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地里长的土蛋蛋,这几年大伙种洋芋买了钱,日子好过了,闹社火的劲头更高了。 在甘肃,按照民间风俗,每逢破五,乡村的社火就要闹起来。而北方更多的地方这一天是要吃饺子。坚守在北京地铁工地的建设者们会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饺子,在牛年春节享受到年俗的乐趣。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解放后,本地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缺粮、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难题,世世代代折磨着定西人民。“定西的贫困,关键在干旱缺水。”定西市水务局局长董映番说,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粮基本上都是颗粒无收。“当时的定西地区各机关单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无条件给群众拉水,拉水车一停下来,鸟啊、牛啊全都围上来了。”董映番对以前缺水的情景记忆犹新。干旱成了定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库,打机井,筑塘坝……但在“九山一川难见水”的定西,仍不能解决缺水难题。有人认为,若不调水,干脆没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72年,定西连旱3年,群众衣食无着,纷纷扒火车逃荒。1982年,又是一个大旱年,五六万灾民扒火车逃荒,灾情再次惊动中南海。这年12月,国务院专题召开的甘宁两省区救灾会议,举世瞩目的中国扶贫开发在定西拉开了帷幕。定西人也从此大抓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电线路、林业、能源建设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建设,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变传统的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终于创造出集雨抗旱的“绝招”。 雨水集流使水问题不断解决、梯田建设使生态不断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别绝对贫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个小康村。从修梯田、兴水利、耙耱镇压的传统抗旱普及地膜覆盖、推广抗旱品种的科技抗旱,到顺应天时调整作物结构,形成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集雨栽培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创造了农艺、农机、雨水集流和节水、节肥技术相配套的抗旱增产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动权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走出了一条从存活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没治”的“铁论”被彻底打破,农民圆了世代温饱梦,吃饭、喝水、穿衣、住房的历史难题一一化解。虽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灾,但定西发展的景象令人振奋。“家中约20亩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财富。这些梯田一半多种马铃薯,一年能产5万斤左右,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定西市安定区内关镇崖湾村65岁的王耀南说。经过40多年的治理发展,定西市现已修建梯田50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坝,“121工程”累计达到15万户,水窖25万眼,实施“沼气富民工程”4万多户,建成混凝土集流场1100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干旱山区80万人、38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还发展庭院经济8万多处,种植经济林果及蔬菜3万多亩,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补灌水窖3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92万亩。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盖率达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开工。这会根本上解决定西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也将让定西270万农民从缺水走向饮水安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时代,定西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贫开发是定西发展的一条主线。”定西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文国良说,定西的扶贫最早是从中央政府的救济开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销粮7亿公斤,“穿的是黄衣裳(指救济的军装),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黄泥汤,住的是茅草房”是当时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粮食生产能够自给不再依靠救济,但定西人发现,这种温饱仍是建立在单一的粮食生产基础之上,极不稳定。2000年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定西人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反思定西的发展历程。彻底转变了“就粮抓粮,以粮为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老路子,他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把扶持到村到户的种养业与区域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乡村经济实力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定西走向特色农业发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后,围绕尽快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这一目标和定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业总体上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现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地膜马铃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种间套带模式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地膜玉米、各种秋杂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已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360万亩,总产量500万吨以上,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已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大优势产业;发展成为中药材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6,总产量17万吨,其中当归、党参和红(黄)芪三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达到23.97万亩、28.77万亩、26.09万亩,产量分别为4.1万吨、4.65万吨、5.34万吨,当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畜草产业稳步发展,发展规模养殖5000户,畜禽存栏量和出栏量稳定增长。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虽然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粮食总产却稳定增长,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98万吨。2009年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7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农业结构的调整、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带动了农民增收。漳县旅游、通渭书画、陇西李氏文化的开发,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县区先后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安定区“中国马铃薯之乡”、 临洮县“中国花卉之乡”、 岷县“中国当归之乡”、渭源县“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陇西县“中国黄芪之乡” 漳县被誉为“中国蚕豆之乡”,通渭县被誉为“中国红豆草之乡”,这在西北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极为少见。从“苦瘠甲天下”到解决温饱,从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续发展,这是定西人民多年奋战的光辉历史,标志着这块干旱的黄土地正在走向辉煌。顺应新时代 迈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区域内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整合、加工、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将产品变成商品参与大流通,在大市场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电力打了一个翻身仗。用电量在甘肃排名第一!用电量第一,意味着定西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定西超前性、创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战略性构想,实现马铃薯由单一的种植基地向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现代信息物流市场和全国最大精深加工发展;中药材产业由量的扩张积累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千年药乡”、“西北药都”、“药材之乡”向“中国药都”迈进,这是中药材产业全方位升级、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必然选择。以建设“中国薯都”为目标,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贮藏、保鲜企业4家,蔬菜鲜藏、分拣、包装量达到18.7万吨。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18个,其中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30个,马铃薯年交易量达210万吨,交易额8亿元。累计建成马铃薯贮藏窖(库)84.58万眼(座),实际贮藏能力达到250万吨,基本实现了马铃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3家,万吨以上设计生产能力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0家,其中万吨以上精淀粉加工企业18家,全粉和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各1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5 万吨;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60多个,有10个农产品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以打造“中国药都”,提升中药材产业向工业化转型。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等五个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岷县“当归城”、陇西神农中药材物流园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8.14万吨,交易额22.12亿元。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5万多吨,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设立的三大储备库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和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8家。为了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辐射效应,打造中药材加工高地,定西启动建设了占地面积5000亩、总投资60亿元的中药材加工园。加工园分饮片生产、中药提取、现代制药三大主功能区,其中一期占地1180亩、总投资7亿多元。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资金,已有千金、牧特、效灵、丽珠、一方、九方药业6家企业入驻建设,另有奇正藏药、浙江中医药大学饮片厂等10个方面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正在逐步建设。园区全面建成后,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解决就业20000多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成为定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铝锌冶炼、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矿产开发,7大产业集群的现代工业基础在定西已经形成,一个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之城已经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