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节
⑴ 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
对于岛屿生态旅游策划项目的功能定位的问题,来自巅峰智业的旅游规划专家吴月湖说:“当今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需求,双休日的休闲度假也越来越普遍,生态岛屿景区的旅游策划的优势和地域优势较为明显。”
梁子湖度假区是湖北地区第二大的天然湖泊,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资源的垄断性,又临近大型城市,且交通方便,正好符合都市人选择城郊度短假的旅游需求。
综合“梁子岛<激情园>”景区的资源、景观、地域、交通及目标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建议“梁子岛<激情园>”的主题功能应定位为:
高品位的生态湖岛休闲观光胜地,多功能的水上运动基地,推出周末新生活功能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高品位”意味着:在项目设置、环境建设、活动组织、设施、服务、管理等诸方面都要坚持高标准,达到高水准。“生态湖岛”意味着: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体现生态休闲的价值观念。
本旅游策划项目的功能定位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突破梁子岛以前给人们主要是短时间观光为主的概念,给人以长期体验的“郊外花园”和“激情周末”的印象(周末来,则可以经常来),并为开发商树立具有永续发展的目标。这种高品位与休闲的意境,将在每处旅游点和每个细节中充分、极致的体现。通过规划建设与开发运营,梁子岛<激情园>旅游区将成为一个:
以自然生态湖岛景观与水上运动为资源基础,以水上运动及亲水、戏水、水趣、水景和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体形式的水岛旅游景区,以城郊游憩、水上运动、文化休闲和特色度假为主体功能,兼顾观光、娱乐、购物、生态教育功能的湖岛文化体验旅游区。高品位的都市周末休闲胜地,争取将梁子岛<激情园>旅游区打造成:中国知名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湖岛、绿色休闲文化体验度假区,华中地区游憩带中的“精品”项目。
文化生态旅游规划如何进行项目定位
金沙滩度假村是淇河文化生态旅游风光带的导入区是鹤壁城市建设延伸部分,也是城市郊区景观组成部分以及城市郊区休闲健身、特色餐饮的经典范例和动感地带,旅游景区设计注重与《鹤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淇河风景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在考虑项目自身特色定位的同时,注意项目与整个淇河文化生态旅游风光带的关系,作为风光带的窗口与其它景区共同打造淇河生态文化旅游带,项目定位为淇河生态文化观光带的窗口景点,鹤壁城市郊区休闲主要目的地。功能定位为时尚水上运动与特色餐饮的休闲娱乐场所。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休闲餐饮客源,以及来鹤壁的观光游客、商务客人。
淇河是鹤壁人民的母亲河。淇河流域拥有光辉灿烂的诗歌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淇河旅游开发的重要部分、窗口景点,处于城郊的优越位置。其项目开发的基础是设计的出发点、基础。根据鹤壁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项目基础条件特点,结合整个淇河流域的旅游市场定位,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有利于淇河流域旅游开发和鹤壁郊区城市建设为开发前提,以鹤壁娱乐休闲市场和豫北旅游网络为市场依托,利用城市化全面推进和淇河流域开发的有利契机。发挥项目区位优越、文化内涵丰富等有利条件,运用现代旅游理念,通过建设水上世界,展现淇河特色餐饮文化、休闲文化以及现代都市文化,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与活动中体验淇河人文、生态、环境的亲和与深厚。
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哪几种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有6种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产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和农事参与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利用乡土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和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和乡村酒店等。
(6)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等。
⑶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⑷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⑸ 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怎样结合才会使游客源源不断
这两年通过各种活动,东北地区已经把“冷”从一个单纯的汉字演化成了一种文化,“冷文化”、“冰雪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于是,乡村冬季旅游和文化旅游完成了良好的结合,变成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综合体。
如果冬天没冰雪,只有干枯的树枝和瑟瑟寒风呢?其实,乡村旅游依然能打文化牌!比如湖南这个看似冬季没什么特色的地方,竟然推出了冬季乡村休闲旅游节。来这里,游客只要滑滑人造雪、逛逛灯会,体会一下南方小城的慢生活,也是一种养心养身的享受!再比如贵州省,这里的部分县市在冬季推出了刺绣冬季游,游客来这里可以亲手做一件衣服,做一床被子带回家过年,既能让大家感受到满满的亲情和文化,又能帮农民在农闲时挣上一笔钱。
所以,冬季乡村旅游真的不是开不了门,关键是有没有认真体会属于我们的乡村文化,只要真爱你的家乡,欣赏你的家乡,就能把家乡的美好变成文化,让它在冬季温暖天南地北的游客!
⑹ 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历史
冠世榴园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过去为青檀山,又叫云峰山,素有“青檀秋色”之称为古峄县八景之一。
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于1985年开始筹建石榴园,集石榴园资源开发、旅游区建设、绿化美化于一体,奋斗三年,投资130万元,使“峄县石榴园”名副其实地出现枣庄大地上。
2013年,冠世榴园的火红石榴南大门建成。
2013年,冠世榴园5A提升创建正稳步推进,总投资2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2035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完工率达60%;围绕规划设计的北龙塘银发养生区、石榴文化主题园等7大节点的招商引资已拉开序幕;石榴文化博览园项目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布展设计;逍遥峪生态旅游项目已签订开发合同,2013年上山道路修建和土地平整。
2013年1月至8月份,冠世榴园景区先后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50万元。
2014年,冠世榴园开发建设入口广场、福韵廊形象大门、景观大道、大型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停车场、休闲商街、滨水景观带等基本完成。
2014年底,冠世榴园建设留园山庄、榴花山庄、颐正园、圣泉山庄和大型农家乐2处、生态小木屋14个及生态餐厅、服务业综合体等餐饮服务设施,完善景区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学习培训等功能。
⑺ 乡村文化如何用于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文化涵盖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应该对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确定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现主题,围绕着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乡村品牌形象。
(1)保留当初的风景文化的保护开发——特殊乡村景观的保留与环保开发
乡村景观,包含因地域环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风貌、乡村聚落形态、后天农田景观等内容,是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在旅游开发时就应该以恢复和保护为原则。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中,除了提升基础的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炼乡村本土的元素,还原乡村本土的风格,将原始的乡村风景保留,将最初的感觉保留,将历史的文脉保留,将乡村的味道保留。
(2)回归原始的情怀萦绕在很多人心中的“乡愁”,其实是远离乡土的人,对于家乡的一种记忆、一种儿时的情怀。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需要融入都市客群对乡村的一种原始记忆,儿时乡村活动,引起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一种归属感。
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的节点,是乡村文化的展示载体,同时也是游客感知一个乡村的最直接表现,游客需要一种真实可触摸的乡村旅游;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以乡村农事活动体验、乡村农耕技术展示、乡村民俗活动体验等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成为游客感受乡村,寻找儿时记忆的一种体验。
(3)还原最初的味道,文化的渗透放大——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与市场营销
乡村农产品,是乡村最真实味道的直接载体,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产业经济问题。在乡村旅游中,我们会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农田”等内容,会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乡村的旅游要素配置和特色问题,会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农田景观的营造问题……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开发与乡村文化的融入。有温度的产品,有文化的包装,有目的的营销,才能真正实现“可带走的记忆”。将农产品变成礼品,提升经济价值;将商品变成记忆,进行情感营销;将文化融入农业, 增加产品内涵;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和营销,不仅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提升,还可通过游客,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播,增强乡村的市场影响力。
(4)传承至臻的工艺文化的传承发扬——民俗文化/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⑻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特色旅游成功融合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⑼ 如何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1、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农业新品种。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人工培育的优势,挖掘开发新颖的农作物蔬菜园艺等新品种,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现不同乡村旅游景点的差异性。
二是展示农业生产新工艺。
无土栽培、高架立体等现代园艺栽培新方法会给游客带来新的感受。
三是展示农业新产品。
农业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丰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药材蔬菜、野生蔬菜让游客大开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创意葫芦等让游客爱不释手,跑山鸡、乌嘴鸭、藏香猪等让游客谗馋涎欲滴。
2、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典型代表,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开发微博、微信、网络社区、易信等自媒体平台,可以提升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购(团购)、导览、导航等智慧化服务。
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营销推广平台,更要创新服务、产品、市场。如通过可穿戴移动终端,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的画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
开发乡村旅游动漫、游戏等产品,将旅游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戏中去,让游客玩游戏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加游客黏性。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消费者地域分布、消费特征,进行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产生的大数据对乡村旅游进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预测,帮助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监控和危机管理能力。
3、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要从旅游要素出发,深度挖掘并融合乡土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抓住文化、资源、生态和生活差异,满足市场需求。
一是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合理改造,优化布局,培育以美丽田园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游。
挖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文化内涵,形成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业态。
举办农味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或乡村美食节,营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旅游氛围。
二是与休闲文化融合。
培育知识型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型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型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文化游,实现引人、怡人、动人、养人目的。
三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创意项目,如形成乡村演艺、影视等创意案例。用创意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用创意强化乡村旅游营销,用创意文化引领乡村旅游消费。
4、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建设相融合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拉动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的建设,而后者又能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及资金积累,加快其发展。
应积极推进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村建设,形成乡村科技旅游社区、乡村景观旅游社区、风景名胜旅游配套服务社区、农家乐服务群旅游社区等,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的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特色村应坚持产业集聚、差异化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建设中须强调城镇特色与文化氛围,尊重乡村风貌、记得住“乡愁”,打造特色、注重体验;
注重引导、强调社区参与,多模式共建;整合资源、塑造品牌;
强调土地利用的适度集约,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智慧平台构建,建设资源型乡村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服务型小镇,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5、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融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旅游市场的开发、创意产品的营销更新了农民的市场观念;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做大做优旅游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因此,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创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