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发展模式
A. 新时期,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主要有哪些
(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2)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承载传统产品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与生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文化景观重现功能。
(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化与意化统一的认知和体验功能。
(4)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高级会所和信息中心,而且是乡村旅游的中介机构;不仅向乡村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服务,而且提供一种乡村旅游全过程的服务,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5)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功能。
(6)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产业庄园既要体现产业化生产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
(7)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这是区域尺度下通道式动态旅游类型。乡村景观意境可划分为地方文化代表型——乡村文化意境,水体景观主导型——水乡意境,山野乡村主导型——自然意境,林间乡村代表型——林海意境,平原农耕代表型——农田耕作意境,牧区乡村代表型——自在天堂意境,民族村型——异域人文意境,城乡过渡代表型——都市乡村意境8大类型。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中国诗画文化的灵魂等多种意境追寻,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B. 哪一类旅游电商商业模式比较有发展前景
传统旅游电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携程的资源掌控类OTA,去哪儿的垂直搜索类平台,途牛的线上跟团类产品OTA以及蚂蜂窝为代表的UCG社区攻略类网站。这些旅游模式也构成了目前在线旅游行业的基本格局,这几家公司即目前在线旅游类的龙头企业。由于已经形成了数据、用户、资源的规模效应,通过正常的竞争很难撼动以上几家企业的竞争地位。
因此目前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模式入手,希望切入在线旅游市场这块蛋糕:
B2B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就是在销售的分销系统中加入了一个线上的渠道,通过整合上游资源,提供给零售商,便于零售商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这个模式对于资源整合的能力非常强;
P2P模式,实际上是脱胎于分享经济的一种运营尝试,通过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游客提供目的地的导游、汽车以及租房的服务,比较出名的包括Airbnb,丸子地球啦等等
反向定制模式,主要依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完全符合其需求的路线,需要及其粘性的客户以及明确化的数据,目前尝试这个道路的企业包括世界邦,甚至包括蚂蜂窝
特卖模式:主要与批发商帮顶到一起,替批发商承担甩卖尾货以及预售产品的任务,从中借以分成,以低价产品吸引客户,主要包括来来会以及五星汇等等
C. 旅游行业传统组团之外的发展模式
说注质量包服务都是大话了,但是也确实是这样。传统旅游行业的诟病其实你也有提到,解决的源泉还是在于两个字:满足。是否发现,成型的打包产品太过固定化?然后,翻开历史拿来对比,十年前的同一个目的地旅游产品与现在的产品做对比,其实差异不大,有一些的不同,也多数是用餐与住宿上的升级,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更不要说产品的大众化,以及不良供应商设计的低价产品。而我所更加看好的未来旅游模式,主要在两块:第一,主题旅游,做小众群体,分类管理客户,提升产品自身质量与服务质量;第二,碎片化销售旅游产品,旅行社掌握一手旅游资源,将吃住行游够娱进行分项包装与定价,客户根据自身需求、预算等自行参考与购买,供应商(旅行社)提供售前咨询、专业旅游规划以及售后跟踪服务。 来自职Q用户:李亮
D. 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几大类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综观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远景设计院指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传统观光型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都市科技型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休闲度假型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民俗风情型
民俗风情型农业旅游是民俗文化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其吸引物是乡村所在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相对而言,更多的取决于该乡村社区长期积淀下来的风俗,人为方式,因此多以民间技艺、民俗节气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的形式展开。 代表景区:山东鞠乡森林养生郡民俗风情旅游区。
E.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哪几种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有6种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产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和农事参与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利用乡土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和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和乡村酒店等。
(6)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等。
F. 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是指什么
(1) 生产观念导向
改革开放初期,海外旅游者蜂拥而至,旅游供不应求,旅游发展流行“以产定销”的“生产观念”,即“我能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其口号是“我有什么,就卖什么”,于是,“推销观念”成为企业的主要的经营思想。
(2) 产品观念导向
产品导向认为,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因为顾客喜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个阶段,似的高品位的旅游点、快节便利的交通工具、豪华舒适的酒店、美味可口的美味佳肴以及规范热情的服务,都体现出来了。但是,往往,经营者又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
(3) 推销观念导向
推销导向认为,旅游企业除了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应组织人员主动出去推销,尤其是景区的选择余地很多,替代性很强,就需要积极推销。
但对于供求不对路的非渴求产品,乃至对过剩过时产品,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于推销出去。中国纯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推销效果不好,就因为许多地方产品老化,推销起来也有难度。
(4) 营销观念导向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时候,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意识冲击着现代旅游。是在上述三种导向的挑战而出现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营销导向认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目标市场,其营销观念与生产观念颠倒了过来——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客人就是上帝、宾客至上、客人就是衣食父母、客人总是对的等营销思想,屡见于旅游业的宣传口号之中。
(5) 社会营销观念
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旅游开发和发展所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就不能等闲视之,建设绿色景区、绿色宾馆、绿色交通等,实施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
G.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第一部分:定义“旅游”一词的研究范围,并提出本文所涉及的范围
旅游是人类活动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出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都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使旅游成为人民大众中极为普遍的社会活动,旅游业也逐渐成为经济领域内十分重要的新的支柱产业。为此,世界旅游组织在1991年特地对旅游的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义:旅游“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显然,“旅游”的概念,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所作的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涉及旅游交通、旅馆设施、景观园林、旅游文学、旅游思想、旅游习俗、著名旅游旅行家等各个方面。 因此,就“旅游”一词的定义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其一是把“旅游”看作一种个体的活动(PERSONAL ACTIVITY);其二是把“旅游”看作国民经济中的一门产业(INDUSTRY);其三是把“旅游”看作一门学科(SUBJECT)来进行研究。
就本文题目而言,文章将主要围绕前两部分展开论述。即主要探讨旅游作为一种个人活动和产业时,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旅游发展的特点比较。 第二部分:就旅游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言,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特点的比较。1、人口统计因素:
从人口统计因素入手,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旅游”这一个体活动的实施者,即旅游者之间的差别。如: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等等。其中主要是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中,国民人均收入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很多,国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拥有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发展中国家国民而言,相对较多。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达,相对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国民社会福利待遇、带薪休假、人生保险、失业救济等等多方面发展较完善,国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来选择不同的度假方式。而以上提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人们成为旅游者所首先应该必备的条件。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民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不是完善发展,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民成为旅游者的可能性较低。2、文化因素:
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原有的封建思想、小农思想、宗教思想经过一次次的思想洗礼,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的勇气。国家鼓励国民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受到欧洲皇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贵族都会送自己子女游历世界,增长见识,这一行为甚至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时尚。相反,发展中国家所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严重,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即环太平洋远东地区。儒家文化崇尚“礼”、“仁”不主张创新开拓,要求人们言行规范、勤俭置业、安分守己、孝敬父母。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可能随之降低了。 第三部分:就旅游作为一种“产业”而言,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特点的比较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仅以国际旅游的发展为例,无论是从旅游人次,还是从旅游收入而言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参见表1)。 二战后国际旅游发展情况年份 旅游人数 增长率 旅游收入 增长率
(亿人次) (%) (亿美元)(%)
1950 0.25 - 21 -
1960 0.73 183 68 224
1970 1.59 121 179 163
1980 2.80 76 949 430
1990 4.15 48 2300 142
1998 6.25 51 4447 93
旅游业的繁荣,有懒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酒店、交通、旅行社,各自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部分将就这三大支柱产业来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不同特点的比较。(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一、酒店业的比较:
1、经营理念的差异:
我国的酒店管理者主要是以自己的产品或能提供的服务为市场导向,即以我为主,我有什么就卖什么,我有什么水平的服务你就得接受什么水平的服务。发达国家的酒店管理者倡导坚持以消费者的需要为核心,以满足客人的一切需要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导向,在产品、服务质量、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设计均采取从外向内的模式。 2、员工配置的差异:
我国酒店从业人员较多,劳动效率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我国人力资源廉价;员工的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不强;一专多能的人才偏少;酒店设施现代化程度低。国外酒店总服务台利用先进的预定网络、财务系统进行订房、结账等项服务,仅需一、二名员工,而我国却需四、五名员工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人力资源节约模式,用工少。其饭店的员工大多是“一专多能”,素质较高。二、交通业的比较
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大都已经建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航空、运输等方面配套设施齐全,发达的交通业不但大大增强了发达国家作为旅游资源国的可进入性,而且为本国国民外出旅游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起步较晚,交通、运输以及各项配套设施设备的提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无疑对本国的旅游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影响本国居民的外出旅游,又影响入境游客的来访。三、旅行社业的比较
1、投资经营理念的比较
发达国家中,进入旅行社业的资金主要是在资本寻求最大化收益的内在规律作用下,由资本的人格化主体――企业家投入的。在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方面,政府很少干预,主要由市场机制本身发挥对资源的调节作用。此外,投资者进入旅行社业可以由多种选择方式,如直接投资、收购与兼并、合资与合作、战略联盟。中国旅行社业中,投资主体的行业进入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背景。在经营运作方面,还处于“小、散、乱、差”的发展时期。各旅行社之间存在相互扯皮、恶性竞争的局面。 2、发展进程的比较
发达国家的旅行社业发展是随着其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而自然而然产生的,从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成立到大众旅游时期大批旅行社的涌现,都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规范管理等宏观性的工作。中国最初的旅行社是以一些国外旅游服务机构为方便其本国居民来中国旅行而设立的分支服务机构。建国后旅行社业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出于政治目的的发展,主要为接待归国华侨和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旅行社开始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竞争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与完善,中国旅行社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加强。
H. 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基本形态有哪些
文化旅游毫无疑问是当今热点,但各界对其的认识却存在差异,很容易与旅游文化混淆。除了在概念和内涵理解上有分歧,关于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同样莫衷一是。正因此,文化旅游要获得更好发展,有必要搞懂常见的七种开发模式。(来源参考:文化旅游的七种开发模式)
一、主题附会型
主题附会型是将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与文化旅游主题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大效益的一种模式,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较为常见的开发模式类型。
二、提升整合型
顾名思义,提升整合型是通过整合一个或多个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集中包装和开发,再以人造景观方式重现文化的一种模式。在这种开发模式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旅游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带动相关产业进步。
三、原地浓缩型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有选择性地体现当地文化旅游的风韵。因此,在合适地段,建设以当地文化旅游特色为主题的园区、集中呈现当地文化旅游精华,是文旅资源丰富地区常采取的开发模式。
四、短期表现型
国内有部分非常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只能在特定时期才举办,具有明显的时间局限。短期表现型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特定短暂文化旅游资源来推动区域内的旅游业突击发展的模式,缺陷是只对短暂性旅游人流产生激发作用,可持续性不强。
五、直接利用型
这是一种不改变文旅资源原貌的开发模式,即直接对存在的文旅资源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直接利用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对游客体验当地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是各界普遍推崇的开发模式。
六、复原历史型
复原历史型与提升整合型存在一定共性,都是通过人造景观方式进行再现。所不同的是,复原历史型仅限于对历史民族文化的再现,提升整合型限制较少。所以,复原历史型是通过历史记载,对失传的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挖掘,以恢复历史面貌的开发模式。
七、虚拟型
虚拟性开发模式与主题公园结合程度很高,原因在于其利用的是可能并不真实的历史故事或传说,以此营造的自然景观或重现历史场景。这种模式常见于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I. 关于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
我国一些学者就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总结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划分,如从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同国民经济关系出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从旅游业发展的调节机制出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市场型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从旅游类别发展的先后顺序出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延伸型发展模式和推进型发展模式。
从以上划分的内容来看,它们主要的差异就在于政府主导下的模式运行与市场机制调节的模式运行。
美国学者将这两种运行模式赋予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价值驱动型(value—driven)”和“市场驱动型(Market— driven)”。(见美国.查尔斯.R.戈尔德耐,《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与实践》第八版,412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很显然,前者就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而后者则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发展模式。
1、从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看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逐渐推进的。
2、从资源的开发与产品生产组合看
旅游产品由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
3、从旅游组织和旅游的运作方式看
旅游形式由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
4、从旅游设施的建设看
旅游设施建设以高等级为主,由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
5 、从政府的管理看
旅游产业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
经济发展观不同
(1)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
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是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将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置于首位的发展观念。
(2)双重动力型发展观
双重动力地发展观是指从社会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功能,又考虑其经济功能。
(3)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业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业发展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观念。
旅游业发展具有的特征是:第一,在政府总体规划下的循序渐进发展。第二,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的发展。 第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2、从观光型旅游为主向度假型旅游为主转变
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观光型旅游并不会完全失去市场,但在传统的旅游客源国家中度假旅游将更为盛行,将会逐步取代观光旅游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
3、追求更为灵活多变的旅游方式
在追求个性化的浪潮下,旅游者不再青睐于旅行社固定包价的旅游方式。散客旅游和家庭旅游在旅游者人数中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
4、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各国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都注重安徘丰富的娱乐活动,改变旅游方式,增加游客的参与感,那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传统地方特色同时又和娱乐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尤受游客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