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文化遗产旅游
1. 日本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奈良大阪分别有哪些
法隆寺地域の仏教建造物(奈良県生驹郡斑鸠町)(1993年12月登録)
法隆寺
法起寺
古都版京都权の文化财(京都府京都市、宇治市、滋贺県大津市)(1994年12月登録)
塔头寺院の三宝院を含む
现在は分离している 地主神社を含む
贺茂别雷神社(上贺茂神社)
贺茂御祖神社(下鸭神社)
教王护国寺(东寺)
清水寺
延暦寺
醍醐寺
仁和寺
平等院
宇治上神社
高山寺
西芳寺(苔寺)
天龙寺
鹿苑寺(金阁寺)
慈照寺(银阁寺)
龙安寺
西本愿寺
二条城
古都奈良の文化财(奈良県奈良市)(1998年12月登録)
现在は分离している 正仓院を含む
东大寺
兴福寺
春日大社
元兴寺
薬师寺
唐招提寺
平城宫迹
春日山原始林
2. 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有哪些,日本名城又有哪些
文化遗产
1.法隆寺地域佛教建筑 (奈良県生驹郡斑鸠町)
2.姫路城(兵库県姫路市)
3.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由京都府京都市・宇治市、滋贺県大津市的各种寺庙构成,包括清水寺,二条城等等)
4.白川郷・五箇山(岐阜県大野郡白川村和富山県南砺市,两个地方相邻的,称为飞跃地方)
5.広岛平和记念碑(广岛市,当初美国投弹的地方)
6.厳岛神社(広岛県廿日市市)
7.古都奈良的文化财(由奈良市的各种寺庙构成)
8.日光的社寺(由栃木県日光市的各种寺庙构成)
9.琉球王国城及其相关遗产(冲縄本岛南部)
10.纪伊山地的霊场和参诣道(横跨和歌山県,奈良県和三重県的三个灵场)
11.石见银山(岛根県大田市)
12.平泉(岩手県南西部)
自然遗产
1.屋久岛(位于鹿儿岛县西南60km出的一个岛)
2.白神山地(青森県西南部到秋田県西北部的山地)
3.知床(北海道东端)
4.小笠原诸岛(由东京南面约1000km处的30个小岛构成)
日本名城
1.姫路城(兵库県姫路市)
2.松本城(长野県)
3.彦根城(滋贺県)
4.犬山城(爱知県)
5.名古屋城(爱知县)
6.熊本城(熊本县)
其中姫路城,名古屋城和熊本城被称为日本三大名城。
3. 日本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遗产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该国和该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记。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当今丰富多彩、壮丽灿烂的人类文明。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政府和社会近年来在保护本国文化遗产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规模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我国而言,近邻日本在保护本国文化遗产方面的各项举措不乏可资参考之处。
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成为我国社会尤其是相关学界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东亚的邻国日本,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保护工作加以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国家。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日本文化遗产概述
日本文化遗产,日语为“文化财”,是日本为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所建立的标准,其资格依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订立。“文化遗产”在此为对应转译,直译为“文化财富”,实际上不仅涵盖了文化、历史、学术等人文领域,也包含动物、植物、景观等“自然遗产”,日语为“天然纪念物”。日本的文化遗产由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进行规范,它规定了对日本文化遗产认定、管理、保护的方法。该法还对日本文化遗产进行划分与界定。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物质性文化遗产。日语为“有形文化财”,包括了建筑物和工艺美术品(即绘画、雕刻、工艺品、书籍典籍、古代文件、考古资料、历史资料等)。其中还分为:重要文物,日语为 “重要文化财”,即物质性文化遗产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国宝,日语为“国宝”,即重要文物中有特别高文化价值的部分。登记文物,日语为“登录有形文化财”,指尚未被日本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认定的物质性文化遗产。这些主要是从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特别需要保存或有效利用的近现代文物。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语为“无形文化财”,包括了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语为“重要无形文化财”,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其中拥有官方认定技能、技术的个人,在日本通常称为“国宝级人物”,日语为“人间国宝”。
第三,民俗文化遗产。日语为“民俗文化财”,包括民间的服饰、饮食、住宅、信仰、节庆、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的风俗习惯、民俗艺术、民俗工艺等,可分为:重要的有形民俗文化遗产(有形的民俗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登记的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尚未被日本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认定的有形民俗文化遗产中特别需要保存与有效利用的)。于2006年3月15日最先公示登记的三件是:“若狭めのう(玛瑙)玉磨用具”、“胜沼のぶどう(葡萄)栽培用具及び(以及)葡萄酒�|造用具”、“云州そろばん(算盘)の制作用具”。
第四,风景名胜。日语为“记念物”,可分为:古迹,如贝冢、古坟、遗迹等。特别古迹,即古迹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名胜,如庭园、溪谷、山岳、洞窟、泉水等。特别名胜,即名胜中特别重要的部分。自然景观,即动物、植物、矿物等。特别自然景观,即自然景观中特别重要的部分。登记的风景名胜,即尚未被日本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认定的风景名胜,其中特别需要保存与有效利用的。
第五,文化景观。日语为“文化的景�Q”,指日本各地区人们独特的生活、生产以及一方水土气候形成的景观,如梯田、里山等,即日本的原始人文风貌。日本文化厅为了实施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存续的计划,日本的 文化景观保护、修缮相关审核委员会在第三次调查中圈定了180个重要地区。重要文化景观在作为景观地区采取保护措施的日本各级行政区中选定。选定的四个重要人文景观是滋贺县近江八幡市的“近江八幡の水�_(近江八幡水乡)”(2006年1月26日选定),岩手县一关市的“一�v本寺の农村景�Q(一关本寺农村景观)”(2006年7月28日选定),北海道沙流郡平取町的“アイヌの�煌长瓤�拓による沙流川流域の文化的景�Q(由阿伊努传统开发引起的沙流川流域的文化景观)”(2007年7月26日选定),以及爱媛县宇和岛市的“游子水荷浦の段�x(游子水荷浦的梯田地)”(2007年7月26日选定)。
第六,古建筑群。日语为“�煌车慕ㄔ煳锶骸保�指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构成历史风情的城镇村落等。重要古建筑群,即由日本政府选出的特别重要的古建筑群。
第七,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日语为“文化财の保存技术”,指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必需的制作、修理一类的技术。选定保护技术,日语为“选定保存技术’,即由日本政府选选定的保护技术。
第八,地下遗产。日语为“埋�i文化财”,这种文化遗产与上述各种文化遗产不同,仍处于地下埋藏状态。
二、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
首先,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完善。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的传统文化遗产直到江户幕府时代,几乎保护得完整无缺。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但是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1871年5月,日本政宫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存法》,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古社寺保护法》(1897年)、《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1919年)、《国宝保存法》(1929年)和《重要美术片保存法》(1933年)等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文化遗产遭到惨重破坏。1945年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国家、复兴民族的最初阶段,政府广泛采纳了社会开明人士和学术界的强烈呼吁,实施了复兴日本民族文化的战略方针。1949年1月26日,发生在奈良法隆寺金堂的火灾,将日本最古老的描绘在木结构建筑上的壁画毁于一旦,这件事唤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由此催生了日本在1950年颁布并实施了《文化财保护法》。1954年,又进行了重大修改,并确立了重要无形文化财富的指定制度,增加了如《重要无形文化财指定基准》、《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认定基准》等法规,目前这部保护法已经成为一部十分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法典。《文化财保护法》明令规定由国家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由国家设立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保护传统文化艺术,这些举措表现了日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于1974年颁布实施的《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是日本政府为进一步振兴传统手工艺而制定的一部法律,也是继《文化财保护法》后,一部对工艺美术及相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根据这一法律,由日本工业技术联络会、工业技术院制品科学研究所和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组成的传统工艺技术调查实行委员会,于1975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全国性的工艺品产业调查,并于1976年出版了调查报告,对指导和推动各地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法律还明确规定,文化财产持有者同时也应该是文化财产的传承人。如果文化财产的持有者将自己的技艺密不传人,那么,无论他的技术有多高,都不会被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或“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持有人”。这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措施的颁布,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除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国家还十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的参与,并明确规定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比如,日本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凝聚了成千上万的民俗文化艺术的传人,从事传承活动,对于这种无形民俗文化财产的传承工作,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资助外,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也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赞助。这样强调社会群体在保护文化财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全民保护意识,培养了文化财保护方面的人才。
再次,注重对“人”的关注和保护。日本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看到了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对“人”的关注和保护。日本对于“人间国宝”的认定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人间国宝”主要指的是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或者是在工艺技术上有绝技,或者是在表演艺术上有绝艺。他们的精湛技艺一旦赢得政府的正式肯定,即会列为传承保护的对象,国家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保存其作品,资助其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
最后,日本还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用,对文化遗产并非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而是要充分发挥出文化遗产的作用,即在妥善保管的同时,还要努力利用这些文化财富。比如,日本人十分珍视传统的手工业,在国内外不断举办工艺大展,在公开展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文化遗产的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使人们通过文化遗产的活用,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三、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的启示
(一)处理好法律和教育的关系,立法与教育并重
立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法律的规范管理作用,制定出全面、系统的《文化财保护法》。在用法律进行约束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国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除了在各种宣传日集中举办活动,政府更是下大力气重点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日本历史文化遗产介绍和保护的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每年的修学旅行,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让学生们实地感受。代表团每到一地都会遇到学生参观团,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小学及初、高中学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日本政府“从孩子抓起”的教育理念。我国目前实施的主要相关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不久前颁布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两法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前提下,仍应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国民素质,从小抓起,使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和行为。
(二)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日本政府对于文化遗产并非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保护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而这种利用更倾向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以及对民众的教育,经济色彩较淡,当保护和利用发生矛盾时,天平就会倾向于保护。目前日本正在进行的富士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中有一段话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并非目的。将富士山作为人类共有财产,传承后世并完好保存,这才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弘扬文化和发展经济,然而目前许多地方存在重经济效益、重眼前利益、轻整体保护、轻文化内涵挖掘的现象,实在令人担忧。政府应切实提高对各地主要负责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的要求,落实责任,加强法律和舆论监督,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处理好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关系
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早,除了对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还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提出了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财的概念和许多具体保护措施。对于国家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不仅每年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贴,还出资收购作品,拍摄宣传片、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并帮助其培养传承人。更重要的是,一旦被认定为“人间国宝”, 艺人们会得到国家、民众和社会的极大尊重。日本政府正是通过法律和这些无形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挽救了大批优秀的技艺,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我国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不够,今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开始改善。然而目前还存在相关措施跟不上、地方政府对此重视不够等问题。我们应尽快完善认定、登记和保护等相关措施,从上至下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切实采取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资金、宣传以及培养传承人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历史遗迹保护方面,在城市景观问题上,日本起步早、重视程度高、规划控制严格、法律法规体系齐全。以京都为例,京都坚持不建高楼,严格规定城内的建筑一律不得超过45米。尽可能地不拆民居,对住老民居有困难的家庭,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助。虽然不少街道十分狭窄,但从来没有随意扩大加宽过。而且不仅重视古建筑物的空间,还特别重视城市周边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山体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物、城市美的背景地图。对山林植被及地形地貌的保护极其严格。在奈良,从奈良地铁站沿登大路前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 渐渐进入方圆数平方公里的“春日原始森林”,林木茂盛,草地辽阔,东大寺、法隆寺、春日大社等历史遗产分布其间, 曾被当作神祗来供养的鹿,闲散于林中和寺庙前后, 或悠闲地吃草,或与游人玩耍。同时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原生态。例如,德岛县的“阿波舞蹈”、富山县的“刮风盂兰盆节舞蹈”、冲绳县的“诶萨舞蹈”、北海道的民歌“江差追分”等民间歌舞享有盛名。政府予以财力和人力的大力支持,使得其传承发展。
四、结语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除了其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健全、国民法制意识和保护意识较强等方面的原因外,还得益于日本各界相互配合连携的传统。了解或参考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对于我们或许是不无启示的。
4. 日本有多少处世界文化遗产
11项:
日本的世界遗产,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专日本国内文化与自属然世界遗产。目前,日本共有14项世界遗产,包括11项文化遗产、3项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建筑(1993年)
姬路城(1993年)
古京都的历史遗迹(京都、宇治和大津)(1994年)
白川乡与五个山的合掌造村落(1995年)
广岛和平纪念碑(原子弹爆炸圆顶屋)(1996年)
严岛神社(1996年)
古奈良的历史遗迹(1998年)
日光的神社及寺庙(1999年)
琉球国的王城遗址及相关遗迹(2000年)
纪伊山地的圣地与参拜道(2004年)
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2007年)
世界自然遗产
屋久岛(1993年)
白神山地(1993年)
知床半岛(2005年)
5. 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处。 。
1、答案:C,10个,这是2004年年底的数字。
2、截至到2011年年底,日本的为世界文化遗产12个,世界自然遗产为4个。
6. 日本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高点是哪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传统民居--合掌式房屋.该种风格的民居主要位于本州岛中部的内陆地区.合掌式建筑的屋顶十分陡峭.
7. 日本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
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筑物(1993年)
姬路城(1993年)
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版京都、宇治和大津权)(1994年)
白川乡与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1995年)
原子弹爆炸圆顶屋(广岛和平纪念碑)(1996年)
严岛神社(1996年)
古都奈良的文化财(1998年)
日光的神社与寺院(1999年)
琉球王国的城堡以及相关遗产群(2000年)
纪伊山地的灵场和参拜道(2004年)
石见银山(2007年)
平泉-象征著佛教净土的庙宇、园林与考古遗址(2011年)
富士山—信仰的对象与艺术的源泉(2013年)
富冈制丝场(群马县)以及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 (2014年)
8. 在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建筑(1993年)
姬路城(1993年)
古京都的历史遗迹(京都、宇治和大津)(1994年)
白川乡与五个山的合掌造村落(1995年)
广岛和平纪念碑(原子弹爆炸圆顶屋)(1996年)
严岛神社(1996年)
古奈良的历史遗迹(1998年)
日光的神社及寺庙(1999年)
琉球国的王城遗址及相关遗迹(2000年)
纪伊山地的圣地与参拜道(2004年)
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2007年)
世界自然遗产
屋久岛(1993年)
白神山地(1993年)
知床半岛(2005年)
9. 日本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重点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1.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筑物所属县:奈良县列入时间:1993.12
2.姬路城所属县:兵库县列入时间:1993.12 3.古京都遗址(京都、宇治和大津城)所属县:京都府 滋贺县列入时间:1994.12
4.白川乡和五屹山历史村座Historic Villages of Shirakawa-go and Gokayama所属县:岐阜县 富山县列入时间:1995.12
5.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Genbaku Dome)所属县:广岛县列入时间:1996.12
6.严岛神殿Itsukushima Shinto Shrine所属县:广岛县 列入时间:1996.12
7.古奈良的历史遗迹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Nara所属县:奈良县 列入时间:1998.12
8.日光神殿和庙宇Shrines and Temples of Nikko所属县:栃木县列入时间:1999.12 9.琉球王国时期的遗迹Properties of the Kingdom of Ryukyu
10.纪伊山地的圣地与参拜道Sacred Sites and Pilgrimage Routes in the Kii Mountain Range所属县:三重县奈良县 和歌山县列入时间:2004.7
11.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Iwami Ginzan Silver Mine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所属县:岛根县列入时间:2007.7 修改内容年份:2010.7
12.平泉——象征着佛教净土的庙宇、园林与考古遗址 Hiraizumi – Temples, Garden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Representing the Buddhist Pure Land所属县:岩手县列入时间:2011.7
10. 中国 日本 韩国3个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 (详细的TT谢谢!)
中国38处世界遗产名录
至2009年6月,中国已有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2004年7月,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山体伟特,玲珑巧石,万姿千态。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自古以来,历游名山者多以为黄山之美不亚于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历代游客盛赞“天下名景集黄山”,谓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嵋的清凉,黄山兼而有之。黄山胜景,以峰为体。这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10余种珍贵动物徜徉其间,使黄龙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总面积369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杨家界等四大景区组成。主要景观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加之沟壑纵横,溪涧密布,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中、高等植物3000余种,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园林花卉多达450种。陆生脊椎动物50科116种。区内地下溶洞串珠贯玉,黄龙洞已探明的洞底总面积10万平方米,全长7.5公里,垂直高度140米,是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以“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而著称的九寨沟位于东经103 ° 46 ′ -104° 4′,北纬 32 ° 51 ′ -33° 19′,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尕尔纳山峰北麓,海拔在 2000 米 至 3000 米 之间,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 435 公里 。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武当山,雄峰峻岭,标奇孕秀,耸立于中国西部山区城市--十堰市境内,东经1100,北纬320附近。景区“绵亘八百里”。在古代,武当山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显赫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峰宝地”;在当代,国务院称誉武当山古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
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在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现占地41 公顷,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庐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富有独特的庐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庐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17、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8、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20、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天坛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它那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广阔的天空和那象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就油然而生。这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 ,而由人间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21、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属中亚热带地区。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23、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
24、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西递: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 文化遗产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辽宁)2004.7
明显陵: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而华美,如世桃园,绮丽而又神秘。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28、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 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异景观。
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遗产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消息,主体坐落于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增加到30个。该处入选理由是:建筑技艺精湛,堪称同时代工艺的典范;艺术成就突出,特别是墓葬中的壁画,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文明内涵富有特色,众多珍贵文物都反映了高句丽时期独具特色的文明。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续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吉林、辽宁等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31、澳门历史城区 2005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连结相邻的众多广场空间及二十多处历史建筑,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覆盖范围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二十多处历史建筑。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12 自然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33、中国安阳殷墟 2006.7.13 文化遗产
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占地约24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遗产
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36.福建土楼 2008.7.7 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闽南、闽西的漳州、龙岩地区,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四十六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遗产
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东北部,古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葛洪献丹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个道教最高尊神而得名。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四季景色绮丽秀美,三清山有着其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区边界合理,有效地保护了景观的自然性和维护景观品质所必需区域。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观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对外推出的35张旅游王牌产品之一,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盛夏时节,绿草红花与台顶千年不化的坚冰为伴,景色秀美,气候凉爽,又名清凉山。
北台也称叶斗峰,海拔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西台也称挂月峰,中台也称翠岩峰,东台也称望海峰,南台也称锦绣峰。五座台山各有特色,各具风韵。每到盛夏,五座台山山花烂漫,香气四溢,游人至此,犹如置身花海,令人陶醉。
五台山自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开始建庙,至今历时近2000年,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并居一山共同讲经说法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缩影、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个朝代的寺庙建筑47处,荟萃了7个朝代的彩塑、5个朝代的壁画,以及堪称典范的古建艺术。南禅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华瑰宝。佛光寺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建明珠、亚洲佛光。五台山的标志建筑塔院寺大白塔,为我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