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民族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 2020-11-23 11:58:14

❶ 谈谈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❷ 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有哪些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降低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见引用地址】

❸ 民俗旅游的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与此同时,旅游部门的项目策划或者有意识地将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之中,或者迎合了旅游者关于异文化的时空想像,或者仅仅是出于经济资本的投资目的。一旦民俗文化因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游市场,那么,作为文化消费者的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则不仅仅是单纯的满足个人需求的被动消费,而是被纳入到一种关于权力政治、市场以及全球化的时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过程所体验的异文化震撼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体验,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的权力政治与市场体系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旅游者的所体验的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了政治意义,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游被权力政治资本发明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意欲通过民俗文化的异文化震撼产生社会效益,带动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本也开始介入到许多地方的现代化建设运动之中。文化资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文化等等,从原先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的边缘开始上升为一种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资本,并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这一商品化的过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现代性话语中获取合法地位,进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提高民俗文化在社会符号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原有的符号等级在现代性和诸如普遍历史、进步、权力政治和审美理想等支配观念之外,拓展了一种相对主义的空间。从低俗的、遭人鄙弃的“封建”、“迷信”传统,到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趋之若鹜的文化商品,可以说,这也是民俗文化从一种迷失状态进入了另一种迷失状态的过程。因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时,也因为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剥离其生存状态而越来越变形走样。
究其根本,旅游部门策划、展示的旅游项目,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经济资本与地方性文化资本共谋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趋于多元,人们也认同各具差异的文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行为,将地方文化的形象视为一种品牌进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异性特点的民俗风情文化则颇受各种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的青睐。在中国当下的情境中,全球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为广泛的符号体验,金融资本、权力政治、大众传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谋,作为文化资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异文化旅游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符号体验。
尽管旅游开发者试图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真实的异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多种权力与资本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试图达到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地再现一种文化,而是表达了消费时代权力政治与资本的文化想像。旅游开发者主张,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选择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这种特色与差异的效果,按照人类学的说法,当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时将会产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震撼越强烈,而这种文化震撼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下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似乎对少数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尽管政府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过程关于进步的信仰以及进化论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少数的、边缘的、民间的文化与“落后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间划起了等号,这种分类与界定,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理性霸权,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挟持的求真精神,标榜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历史和人的解放,其实这一现代性信条以“求同求全”的虚妄来压抑多元与差异,只不过是异于前现代的另一种传统制度而已。这种历史进步的观念以及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被现代民族国家编织进了关于现代化建设诉求的话语之中,成为一种知识的规范,甚至体现于政治措施的实施过程。这种现代性知识于是演变成了一种规训、塑造、构成主体的权力,并不仅仅压迫着主体关于历史进步以及知识分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把每一个主体塑造成为符合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的个体,使其服从并整合到民族国家规范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看到,产生于规训实践的知识在成为一种权力的同时,又强化了规训的实践。被近百年来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所规范的主体,教育制度、学科分类、传播媒介、图书馆、展览、历次政治运动等规训体系从制度层面强化了人们对于文化分类的认识,这种知识自觉与不自觉地规范着主体的社会实践,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形成认同。现代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的霸权性质,控制了人们对于边缘的、民间的、非主流的文化的知识想像,在高度现代性的境况下,人们关于社会生活对象的知识与想像,日益依赖于专家、媒体的教育、宣传与鼓噪。由此形成的效果不仅仅在于生产了一种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与霸权,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与霸权业已内化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机制,并且反过来不断地塑造着现代社会制度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自我认同机制的形成,意味着自己的趣味、欲望、意见和渴求与他者的趣味、欲望、意见和渴求等形成对照,进而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形成相应的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形象。长期以来,现代性话语对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赋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经将这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内化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成为现代性话语对他者进行压迫最为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此,面对日益发达的民俗文化旅游,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被现代性话语命名为迷信、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权利政治与资本已经平等地承认这些边缘话语,我们毋宁认为,权利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的互动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旅游的兴盛,既是“本土化的现代性”(inigenizedmodernity)的一个表现,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种表述。我们在承认现代性服务于本土文化的重振过程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重振过程实际上也在继续着现代性话语对于民间、边缘文化的霸权性质。

❹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

杨绍斌“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文化与旅游融合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融合。恩施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我们不能坐拥“金山”不识“宝”,一个劲地打瞌睡,而是要将恩施的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从恩施的实际出发,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业态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的健康旅游产业,让文化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旅游产业有一个持续永恒的“助推器”。纵观近几年文化与旅游发展现状,虽然旅游持续火爆,文化产品精彩纷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文化和旅游这两大集团军仍然是各打各的锣,各吹各的号。怎样让两者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首先要具备的是融合的理念。比如,恩施市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笔者认为,要科学制定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规划,建立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机制,大胆地探索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将部分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项目与景区的健康基地接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有机结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真正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恩施可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让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进重点工程的“笼子”,重要文化旅游基础建设资金进财政预算的“盘子”,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进政府经济发展标志性工程的“圈子”,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审批优先、政策优惠、服务优良的最佳状态。结合恩施实际,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主要应把恩施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与现代化健康养生以及户外运动融合起来;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结合起来,把恩施红色旅游的功能发挥出来。突出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大整合。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已成型的景区连片成块、一线串珠,达到旅游“一票通”。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农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专业镇,将文化创意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扶持一批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恩施玉露茶的加工生产、贡米基地建设、恩施白酒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类的根雕、菊花石、西兰卡普等手工艺品,兴建一批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馆,以此转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带动三产业,满足各地游客和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发挥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大力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俗文化博览园;发挥生态文化品牌优势,强力推进“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户外运动基地和健康养生场馆会所;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培养和起用文化旅游人才。大胆起用一批文化旅游全能人才,在招贤纳士时敢于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定期举办文化旅游培训班,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并将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恩施的文化旅游发展蓝图已绘就,实现目标主要靠人才。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融合,使文化因旅游而传播,旅游因文化更精彩。

❺ 什么是民俗文化旅游

就是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

❻ 民俗文化旅游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中文名
民俗旅游
意思
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开始
1990年代以来
性质
旅游、文化
快速
导航
集锦荟萃式

复古再现式

原地浓缩式

原生自然式

主题附会式

短期表现式
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民俗旅游2
文化旅游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❼ 什么是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族的文化旅游行程。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族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族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族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❽ 为什么说民族文化是旅游的核心

(一)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也包括传统习惯、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行为,游客看的是文化,并且希望看到独具特色的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说,民族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大多也存在较高等级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型吸引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特定的当地民族赋予一定的本民族的社会含义,也被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
民族文化具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1)独特性。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服饰。服饰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有形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没有哪两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完全相同,甚至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支系的服饰亦相异甚远,可以说到底有多个款式的民族服饰将是一个难以完全统计的数字。(2)区域环境根植性。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适应特定区域环境的产物,能够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而积淀下来的文化,都与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很强的联系。即使是同一民族,其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必须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这使民族文化牢牢根植于特定的民族地区,不能脱离本身的存在环境。因此,民族文化体验是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二)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给民族地区旅游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的合力。其主要表现为:(1)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指民族地区协调其控制的各种旅游生产(服务)资源并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的技能,即对旅游生产(服务)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方法、技巧和手段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所拥有的包括核心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但旅游生产(服务)的资源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使这些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才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还包括管理创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等非技术的创新能力,如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旅游的发展是置身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的。民族地区旅游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创新,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同时,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长期存在于区域独特的内部环境,体现在区域旅游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依靠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建立起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性。

(三)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民族文化体验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任何产品都由三部分组成,即产品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其中,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主要指各种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劳务而给旅游者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是满足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最主要的需求,也是整个旅游产品形成的基础。旅游活动在根本上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旅游的内核。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品而言,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这些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实际是购买、消费和享受民族文化所获得的体验。因此,民族文化体验才是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根据民族文化利用形式和真实性划分,民族地区构建的民族文化体验存在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活动项目、民族文化休闲活动等表现形式。(1)民族文化展示。它包括民族文化静态展示,如民族博物馆等;动态展示,如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村等。民族文化展示只是民族文化体验的初级形式,缺乏真实性。旅游者则主要通过视听感官对民族文化展示内容进行欣赏体验,从中获得的愉悦感受。所获得的体验是一种表层体验,一种被动参与的体验方式。(2)民族文化游戏或节事活动。它是一种根据民族文化中的原型,经过设计和组织的民族文化体验方式,比民族文化展示更具参与性。旅游者主要通过参加设计的游戏或节事活动,获得愉悦。如参加民族新年活动等,这种体验是一种有限的主动参与的体验。(3)民族文化休闲活动。旅游者完全融入旅游目的地中,与民族地区各种要素,尤其民族成员进行零距离接触,并体验民族文化的真实性,获得充分真实感受。旅游者在文化获取时自由的主动选择,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并形成深刻的旅游体验感受。
前两种民族文化体验方式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和旅游消费较低层次时,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体验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者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成熟,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的质量。民族文化休闲活动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构建高质量的民族文化体验将成为体验经济时代民族地区需要发展的旅游核心产品。
可见,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由三个层次组成,民族文化是核心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民族文化体验是核心产品。民族文化是旅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根基,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民族文化利用和提升的关键,是民族文化是否能成功转化为民族文化体验尤其高质量的民族文化体验的关键所在。民族文化体验是前两个层次综合的结果和最终表现形式,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价值体现。

❾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凭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给予了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享受,从而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旅游市场中极具竞争力的文旅项目。

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现已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具有相当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因此,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从开发现状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国家政策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倾斜,不断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迈向新阶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形式多样,皮影、剪纸、民歌等内容越来越丰富。

其三,区域旅游不断加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旅游形象、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在这点上成效显著。

尽管近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开发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过度开发问题,对稀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如,商业气息过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真性,背离了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初衷,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目的。除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甚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