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的文化特征ppt
A. 根据旅游地文化的要素和特征,结合熟悉地区谈一谈如何开发当地旅游地的文化资
首先,必须先要规划处一块地来建设房车营地,美国的房车自驾游,逐渐在国内升温。自驾游和房车旅游必将是下一个金矿!现在很多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地方,都在和优...
B. 旅游文化的特征有哪些一共6点好像
旅游文化的特征
1、移动传播性
旅游文化系统的移传性特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移动性特征。旅游主体由于其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超越精神,总是使自己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2、时代性
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其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
4、阶层性
阶层性特征是指不同阶层旅游主体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各有特色。
C. 6、自然旅游资源如何体现出文化特征
从逻辑上说, 既然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么, 作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资源和作为旅游消费对象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属性, 但这种逻辑结论似乎说服力不强, 因此, 我们还试图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征方面入手, 来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现。
我们知道, 在旅游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是按成因、属性将旅游资源分成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种。但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 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 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乐趣, 这便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高山峻岭令人感到雄伟壮观,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给人浓郁幽静的感受, 植物园、动物园、科学馆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奥秘, 博物馆、文物古迹则给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等等。可以说, 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人类社会中任何资源都不如旅游资源具有那样显着的文化属性。
当然, 对于不同旅游者来说, 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种具体的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深度和丰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个具体的旅游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和职业的不同对文化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 旅游活动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及文化关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征:
1. 东道文化对客源文化的影响会因旅游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会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显着差异;
2. 即使是产生于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也会因自身的差异而对东道社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 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差异;
3. 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受制于两种文化的差异程度和价值取向。东道文化与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会形成不同特征的旅游文化;
4. 东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文化( 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 、区域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等, 它们共同对外来旅游者产生综合的文化影响。
D. 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旅游文化其特征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相关介绍: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
(4)旅游地的文化特征ppt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主体说与客体说都是从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界定旅游文化的。客体说是产生旅游文化的基础,但仅有这个基础还不能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内容。与之相比,主体说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与旅游客体之间的包含关系,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总和说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文化
E. 举例说明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浙江为例
1、浙江旅游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浙江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口5056万。全省辖: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等9个地级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南方光热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还是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有著名的舟山群岛。全省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居中国首位,海洋旅游的开发前景广阔。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18℃。浙东具有中国典型的水乡地貌。从杭州至绍兴、宁波一带,水网交织、阡陌纵横;舟山是海岛,山、海风光美丽壮观。这里的居民择水而居,采石筑桥,生活方式独特。使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交相辉映。
浙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景点众多,类型丰富,有重要地貌景观800余处,水域景观200余处,生物景观100余处,人文景观100余处。全省现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岛、天台山、莫干山、雪窦山等1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居中国首位。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2个,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湘湖、温州瓯江、绍兴会稽山等省级旅游度假区13个。
2、浙江旅游文化资源的人文色彩浓郁:浙江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她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菽”。浙江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在21世纪的现代化赛跑中理当再接再厉,更上新台阶。浙江先民把一个落后贫穷的蛮荒之地逐步建设成全国领先的膏肓省区,不仅摘掉“南蛮”帽子,而且维持千余年的前列地位,丰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自古江东多才俊,思想家王充、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陆游,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书画家赵孟頫、徐渭等是杰出代表。
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前赴后继,可歌可泣,鸦片战争中壮丽殉国的“定海三总兵”彪炳千秋;镇海招宝山炮台官兵痛击法国侵略军;太平军驰骋浙江大地扫荡清妖;“鉴湖女侠”秋瑾壮志凌云,不愧为巾帼英雄。
浙江的最主要少数民族为畲族,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主要有景宁,畲族自治县(全省唯一)、武义县柳城畲族自治镇、兰溪市水亭畲族自治乡等,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畲乡风情游,吸引了四卖你吧放大游客。
古有“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的佳话,“绍兴师爷”、“宁波帮”名扬天下,不但容纳了中原文化的精华,而且不失时机抓住西学东渐的契机,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特别是近代留洋学热潮迭起,涌现灿烂的科学群星。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主张。
浙江也是中国书画的圣地,历史上曾出现过王羲之、褚遂良、赵孟頫、徐渭、吴昌硕、黄宾虹、沙孟海、丰子恺等书画大家。
人杰地灵的浙江, 历史上佛法盛行, 古寺名刹遍布, 高僧大德辈出, 缁素信众云集, 佛教文化底蕴深厚, 资源丰富。这既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与浙江的秀山丽水相结合也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如海天佛国普陀山、杭州灵隐寺和净慈寺、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等佛教胜地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
3、浙江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水稻栽培)、距今5000年的余杭良渚文化。还有,远古农业的起源浦江上山遗址。从远古的建德人开始、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开了文明的篇章,传说中舜的后代受封于上虞和余姚,大禹治水到过绍兴,并长眠在此,在先秦已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时的越国、三国的孙吴和十国中吴越均以浙江为发端,由于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晋皇室南下始称东晋,此后政权经历宋、齐、梁、陈之变迁。此后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宋以临安为都一度占据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元朝设江浙行省。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以余杭(杭州)为南段起点,便于到江南游玩。杭州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这里的繁荣与美丽感到惊讶,誉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
省会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以秀丽迷人的西湖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西湖刚在今年成功申遗,极大提升了旅游文化等品位。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遗产均异常丰富,可感受到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浑然一体之美。
4、浙江非遗上榜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居中国首位:文物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全国第一批历史名城中杭州、绍兴、宁波榜上有名;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六处。其次古迹不计其数,比如六和塔、兰亭、禹陵等,佛教名刹如灵隐寺、国清寺、天童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马家浜古人类遗址。
园林建筑占一席之地,杭州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遗留至今;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太极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标本。工艺美术特产名闻遐迩,一方面丝绸、茶叶、瓷器制作工艺精良,如绍兴的黄酒、青瓷等自古为皇家贡品,也成为传统出口产品,唐代越州的青瓷;宋代的龙泉窑和婺州瓷;另一方面杭州织锦、东阳木雕、永康五金;龙泉宝剑等名不虚传,能工巧匠层出不穷。
六七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浙江人民在开发与建设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品,美味可口的佳肴。
5、浙江文化旅游资源的旅客潜力巨大:浙江是我国东南沿海社会经济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大省。至1999年底,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2处,省级森林公园4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0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旅游资源总量名列全国前茅,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古代浙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为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后来居上。唐宋以来,江浙一带是全国经济中心和赋税重地,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盛产丝绸、茶叶和稻米。历来成为了文人墨客,官宦显贵向往之地。
据有关研究表明,“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近代开埠后的上海,鼎盛于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宁波商人足迹编辑香港澳门,东南亚、美洲和欧洲。
2007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和各省区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省区第一位。
省农办传来两条振奋人心的消息:2008年,浙江农业增加值达到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首次突破10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58元,比上年增加993元,连续2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
改革开入以来,浙江省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整体实例明显增强,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量、入境游客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企业经营效益位列全国第四位。
F. 旅游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这才是旅游的真谛!
意志性: 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
休闲性:日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白云。
(6)旅游地的文化特征ppt扩展阅读
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G. 旅游介体文化的特征
导向性(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舵手,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都将体现在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具有一种“文化定势”功能,把员工的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使员工把企业追求作为自己的追求,把企业荣辱作为自己的荣辱。为此,在设置企业目标时,应该融进企业生产人员的事业心和成就欲,包括就多的个人目标,同时要高屋建瓴,振奋人
(2)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
归属感和荣誉感。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明确企业的社会使命,能够凝聚所有员工
的向心力。凝聚功能能够汇集全体员工的智慧,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方向
和同一目标,使员工之间产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组织荣誉感和共同的责任心,为
一个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协同工作,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
大的力量。
(3)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是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
够使生产人员强制约束和自我约束结合起来、使软件约束与硬件约束结合起来,使
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生产人员的心理约束和对工作的约束一致起来,最终
建立一支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首创精神以及一切行动听指挥,遵纪守法的生产人
员队伍。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最高追求,也是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只要这种追求和
境界与每一位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就将激励全体员工共同为这一目标的实现
而拼搏奋斗。企业文化观念形成的群体意识的驱动及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
使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不断加强,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不断发挥,为企业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激励力量。
(5)辐射功能
企业形象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管理风格、经营状态、精神风貌、服务态度、产
品竞争能力等信息,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长期环境,
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些构成了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H.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抄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特的观念和行为,即一种文化形态.旅游主体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多样性、时代性和扩散性.
I. 旅游地文化的利用与开发(微观方面)
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对待民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