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⑴ 概括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意义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标是到2015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有序推进青藏铁路沿线等区域旅游业发展,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旅游业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超过金融业)外,还具备和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据推算,在经济增长其他条件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0个百分点,将拉动居民消费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约1个百分点。
二、对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0%,旅游服务贸易约占服务业进出口贸易的30%。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也将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耕方式、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收入水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镇化。
四、对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由于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和花费较多的国家,很多属于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欧盟一些主要国家等)。因此,通过发展出境旅游,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同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
五、对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功能作用
从我国Ⅰ、Ⅱ、Ⅲ产业每万元GDP能源消耗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约为0.48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约为0.9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约为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单位能耗是二产的1/3,是一产的60%。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降低资源消耗的目标。
六、对调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实现财富的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况是实现由相对发达地区富裕人群财富向相对落后地区贫困人群的转移。我国目前2万多个景区点,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⑵ 用两个成语概括东南亚旅游业的特点
空谷传声
拼音: kōng gǔ chuán shēng 简拼: kgcs
近义词: 立竿见影 反义词: 杳无音信
用法: 偏正版式;作宾权语;形容说话、做事立刻就有效应
解释: 在山谷里叫喊一声,立刻听到回声。比喻反应极快。
出处: 南朝·梁·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例子: ~,虚堂习听。(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⑶ 旅游会计学相关论文
论文题目: 保护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
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对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的必要与关系进行论证一共分成六章进行描述。第一章 世界遗产概述(一)世界遗产的内涵及标准 (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特征。第二章 旅游业概述 (一)旅游业的概念(二)国民经济重要性。第三章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概要(一)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第四章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世界遗产发挥的作用。第五章 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的意识与成功经验(一)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二)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第六章 结论
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08年4月3日——2008年4月21日:查找资料,拟订论文题目;
2008年4月22日——2008年5月4日:同老师协商,最后确定论文题目;
2008年5月5日——2008年5月24日:根据论文题目,从而查找资料;
2008年5月25日——2008年6月22日:依据论文大纲完成论文一稿交老师审批;
2008年6月23日——2008年7月3日:完成论文二稿交老师审批;
2008年7月4日——2008年7月20日:完成论文三稿叫老师审批;
2008年7月11日——2008年8月26日:完成相关论文简介;翻译相关英文资料等;
2008年8月27日——2008年8月26日:定稿打印。
起止时间:2008年4月3日——2008年9月12日
下达任务书的时间:2008年4月3日
论文上交时间:2008年9月12日问题补充: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世界遗产概述…………………………………………… 2
1.1世界遗产的内涵及标准……………………………………… 2
1.2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特征………………………………… 6
第二章 旅游业概述……………………………………………… 6
2.1旅游业的概念………………………………………………… 6
2.2国民经济重要性……………………………………………… 7
第三章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概要………………………… 9
3.1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9
第四章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14
4.1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世界遗产发挥的作用………………………………… 14
第五章 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的意识与成功经验…………………………………………………………………… 15
5.1世界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15
5.2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16
第六章 结 论…………………………………………………… 25
参考文献………………………………………………………… 26
⑷ 快速阅读[ 事件回放],分点简要概括“中国式旅游”有哪些特点(至少三点)
最近一段时间回访的简要概括中国式旅游。
⑸ 29.概括我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地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特点:入境外国游客一是抄来自周边的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二是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原因:东亚、东南亚地区临近我国,出行距离较近,旅游费用相对较低;且与我国文化同源(有相似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收入较高。
望采纳,谢谢。
⑹ 旅游的发展史及世界旅游史该如何划分
旅游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36课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介绍旅行和旅游现象的产生、发展及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理解我国的旅游方针、政策和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2. 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基本概念。
3. 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分布及特点。
4. 掌握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
5. 掌握生态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旅游概述
教学内容
1. 旅游的概念:定义;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内容。
2. 旅游的特点: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季节性。
3. 旅游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4. 旅游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
5. 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我国旅游组织。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的属性、旅游组织。
2. 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3. 理解旅游的特点。
4. 掌握旅游的类型。
(二) 旅游简史
教学内容
1. 世界旅游简史:古代;近代;现代。
2. 中国旅游简史:古代;近代;现代。
教学要求
1. 了解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旅游的特点。
2. 了解中国旅游历史的沿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
3. 理解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5. 掌握我国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方针。
(三)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
1. 旅游者:概念;必备条件;类型;基本要求。
2. 旅游资源:概念;特点;类型;主题公园;开发与保护。
3. 旅游业:概念;性质;特点;地位;作用。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 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业的特点和作用。
3. 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
5. 掌握旅游业的概念。
(四) 旅游业的构成
教学内容
1. 旅行社:概念;类型;作用;职能和业务、质量保证。
2. 旅游交通:概述;作用;类型;旅游者的选择。
3. 旅游饭店:概述;类型;等级;旅游者的要求。
4. 旅游景区(点):概述;等级;旅游者的要求。
5. 旅游商场:作用;类型。
6. 旅游娱乐:概念;作用;现代旅游娱乐方式及设施。
7. 旅游会展业:概念;作用。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商场的作用。
2. 了解旅游娱乐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质量保证。
4. 理解旅游者对旅游饭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游景区(点)的概述和等级情况。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类型、职能和业务。
7. 掌握旅游饭店的等级和类型。
8. 掌握旅游交通、旅游商场和旅游娱乐的类型。
9. 掌握旅游会展业的作用。
(五) 旅游市场
教学内容
1. 旅游市场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条件;旅游者流动规律。
2. 旅游市场的划分:概念;标准。
3. 我国的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者流动规律。
2. 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
3. 掌握旅游市场形成的条件、旅游市场的划分。
4. 掌握我国客源市场的分布和特征。
(六)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
1. 生态旅游的定位:生态旅游的概念;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2. 国际比较与生态环境游:生态的区分;中外生态现状比较;生态环境游的意义。
3. 旅游可持续发展:完整的产品体系;严格的管理体系;新型的绿色体系。
教学要求
1. 了解生态的分类。
2. 理解生态环境游的意义。
3. 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
4. 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七)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继续向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完善的产业结构;促进协调的区域发展;完成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创国际化发展模式;大中华旅游圈的兴起;假日旅游。
教学要求
1. 了解世界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 掌握我国旅游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前景。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 号 课 程 内 容 课 时 分 配
1 旅游概述 4
2 旅游简史 3
3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8
4 旅游业的构成 8
5 旅游市场 4
6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3
7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
机 动 4
合 计 36
⑺ 概述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目前已形成的有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内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容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种类型。
其中,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新型产业,通过对全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规模进行调查,了解”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应当怎样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顺利的经营下去,政府应采取的积极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⑻ 根据材料一,概括2000年至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变化特点
统计局网站发布新闻稿称,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同比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万亿元,增长17.6%.
同期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增长18.4%;其中因私出境7,706万人次,增长20.2%,占出境人数的92.6%.
但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241万人次,同比下降2.2%,2011年时为增加1.2%;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次微幅增长0.3%,香港、澳门和台湾入境旅游人次下降2.9%.
⑼ 概括中国人游客的旅游习惯及特点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