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旅游未来发展
㈠ 围绕京杭大运河的旅游开发项目有什么
这个应该资料还满多的 你先看 不够了我在添加
运河文化旅游带是指京杭大运河经过济宁市域的河段,以南旺分水龙王庙至南阳镇为重点区段,其中三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城区古运河、汶上南旺镇古运河和南阳镇古运河。济宁市区为核心地段。济宁城区作为“运河之都”,是调控中国南北大动脉的中央枢纽。开发目标是综合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走廊,完善并丰富滨水游憩功能,打造融运河旅游、都市旅游、古镇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运河旅游带,形成世界级文化旅游产品,以重组济宁市旅游空间结构,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产品空间结构为一廊、两段、三区。一廊为大运河遗产走廊,两段为郊野运河段和湖上运河段,三区为南旺水利工程旅游区、运河之都旅游区和南阳古镇旅游区。其中,运河之都旅游区细分为怀旧河都主题旅游区、时尚河都主题旅游区、梦想河都主题旅游区和城郊滨水游憩区。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河都之门、太白楼改建工程、河道总督衙门恢复工程、滨水休闲步道系统。
项目前景预测 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其内涵是“运河文化之都”,运河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同时作为最高管理衙门的所在地,又能具备其它城市的运河段所没有的独特气质。因此,济宁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开发,将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开发,而是把握时代机遇,通过运河文的复兴,促进济宁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京杭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运河旅游的兴起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为济宁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项目投资回收期约8年。
徐州11.5亿元打造大运河旅游风光带
“徐州古运河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今年全线启动,总投资达到11.5亿元。”日前,来自江苏省徐州市旅游局的这则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徐州市旅游局综合规划处季华副处长介绍说,徐州市郊大运河风光带规划面积为3万亩,主要建设大运河博物馆、乾隆行宫、水上度假村、清明上河园、水上运动区及游船码头等,项目以大运河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挖掘徐州的文化内涵,增强景区的可游性、文化性,努力打造成沿岸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大运河风光带。
“徐州作为中原要冲,自古就是京杭运河中段重要的中转枢纽,一直以来徐州都享有'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的美誉,可以说古城徐州的历史就是运河航运的历史,古城徐州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中国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徐州市旅游局在此前的一次交流会上这样介绍。
徐州为什么要进行大运河旅游开发?据了解,京杭运河徐州段全长210公里,沿途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有北洞山汉墓、土山古镇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徐州市挖掘运河文化,开发运河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 为什么济宁地处运河线还那么穷
因为济宁北站
㈢ 大运河在济宁的变迁和作用
最早的大运河是隋朝修建的,原来是往北京、南京、杭州的运粮河道,专过去的大运河的河底都是用芦属席铺的,水特别的清澈,解放后济宁段大运河改道,原来横穿城区的河道已经废弃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的发展,原本废弃的河道污染严重,现经过治理,状况稍好,但远不如古时候的河水了
㈣ 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的变迁和作用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关于运河的历史,如果从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算起,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如果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会通河与通惠河凿竣为标志的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算起,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江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她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千百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洲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郾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之顽症,人们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济运之举尤为世人称颂。当然更为世人称颂的当属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济宁运河运输业而兴盛繁荣达600多年。
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荡,南部湖光秀丽,东部山丘起伏。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当时隋炀帝开的通济渠由于黄河南泛全线淤塞,恢复通济渠已非常困难,同时京都已东移至北京,没有必要绕个圈在途经开封、郑州一带,如果改徙山东,运河就变成一条直线,距离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标移向济宁。那时运河南端从杭州到淮安,隋唐运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运道虽已被黄河侵占,但船可进入黄河,“借黄行运”到徐州后再逆古泗水运道至鲁桥,还可沿汶、光水道至济宁。在北方有隋唐时开的永济渠(后称御河),元时新乡以下一直畅通可达天津。所以只要解决济宁向北至永济渠约200公里运道,即可从北京到杭州了。
明代是运河航运鼎盛的年代,也是困难最大,问题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的年代。那时运河最大的问题是来自黄河的干扰。如何正确处理运黄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封建时代,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运河的管理至关重要,其管理制度也是相当严格的。
元运河初开,运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较零散。元朝对运河和全国水利的管理从属于工部的都水监,三品官。到会通河竣工后,始设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张秋),以后又设行都水监于济宁和水监于济宁和郓城,管理徐州至临清运河航道和河南、山东境内黄河。除闸上有闸夫之外,也动用部分军队管理运河,维护秩序。
明朝罢海运,运河是唯一的国家命脉,于是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航道管理体系。永乐十五年(1417年),宋礼治河已成,由工部设漕运总兵官,总管运河航道和漕运两大块。首任陈楦任期长达20年。成化七年以后,河、漕分开,总河管航道,总漕管漕政。首任总河为刑部左侍郎王恕。总河有权节制各省地方官,还有权指挥管河官兵,因此一般都冠以工部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头衔,官居二品或三品。总理河道的职责,是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保证航道畅通、漕船通行无阻。具体来说,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 管好水源;2、管好闸坝;3、管河。
古老的大运河历经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运河治理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济宁古运河航运和减少运河水害,水利、航运部门密切合作,按照排灌、航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运河干支流和南四湖区航道的治理进行了统一规划,并花很大力气疏浚了济宁至安山、济宁至南阳、南阳至谷亭等淤积严重的运河主航道和部分航道,清除了大量障航建筑物,修复了被损坏的船闸,从而使古运河很快恢复了航运。
济宁运河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的大规模整治,旧貌变新颜,昔日长期失之治理、残破不堪、洪涝灾害频繁的古老河道,如今已被初步整治建设成一条具有防洪除涝、引水灌溉、输水送水、发展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造福于济宁人民和促进济宁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济宁市航运管理局也是在对运河大规模治理的年代(1952年)建立的,已有50年的历史。这50年是济宁航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50年,也是济宁航运人一代一代不断拼搏奋斗的50年。经过50年的奋斗,目前济宁的航运事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船舶11000余艘,航道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港口码头11处,65个作业区,年设计吞吐能力1350万吨,航运从业人员10万多人,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
济宁市航运管理局作为济宁市政府主管航运的政府部门,将发扬济宁航运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中共济宁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省厅港航局的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为加快济宁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和把京杭运河山东段建成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而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
㈤ 大运河与济宁的兴起、发展、鼎盛、衰落
怎么说呢,从济宁的别称和现在的宣传依然可以看出运河对于济宁的影响,运河之都,但是运河现在成为了一个过去,不能再依靠运河来拉动贸易,拉动经济,只能说是一个噱头而已,其实济宁现在发展真的可以说是大不如从前,主要还在于济宁的位置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高精端的产品引进不来,只能从事以前的行当和一些轻工业,实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个力度咱也不知道,所以这方面没法给您回复,但是衰落不至于,一个三线城市想要大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人才是一方面,而留不住人才又是一说,现在邹城和曲阜旅游发展也没有太大的进步,主要还是景点不集中,无法形成一个集中型的旅游模式,以后可以在旅游上做一下大的功夫,但是更要凸出一个文化和景点的氛围,而不是一味的求利。以曲阜的儒家文化为起点以邹城的山水景点为中转以微山湖的红色旅游为根基进行一条线旅游模式。另外承接兖州、泗水、梁山、嘉祥和汶上的资源进行并联。兖州邹城的实业重点发展,在微山南端和苏北地区进行快速的经济贸易,加大物流的发展,梁山的印刷业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依靠菏泽快速发展和河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临近地区的快速贸易,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一条路,而不是最终的路,因为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
㈥ 因运河而盛,伴运河而衰,山东济宁为何是一座纠结的古城
因为山东济宁这个城市儒家文化特别盛行,它是一个儒家文化造就的文明古城,但是现在山东济宁,路上的高楼大厦很多多,古典建筑也比较多,相互冲突而且冲击力,所以说它是一个非常矛盾纠结的古城。
因为当时水路运输都要在济宁停留,所以给济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促进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外销,发扬了济宁的文化,而且同时给济宁带来了很多匮乏的物资和原料。但是渐渐地随着其他运输业的发展,水路运输逐渐萎靡,但是济宁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是想通过发扬京杭运河的水文化,来促进地区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但显然现在是行不通的。因为没有及时寻求变通,济宁的就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㈦ 济宁北湖新区运河以西怎么规划
为统筹北湖区周边地区的规划布局,济宁市对北湖区实施了综合改革封闭运行管理。记者2日获悉,北湖周边的地区将实行规划控制,以使周边控制区的建设与北湖新区相衔接。
济宁市下发的关于对北湖区周边地区实行规划控制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规划控制区范围为:南外环以南、运河以西、济鱼路南至市中区辖区南端以东市中区所辖片区,济邹路以南、洗府河以东、3号井铁路专线(延长线)南至任城区辖区南端以西任城区所辖片区,微山县南阳湖区以及南阳岛旅游区。上述规划控制区中,济宁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市中区、任城区辖区的规划管理,北湖区、微山县负责本区、县辖区内的规划管理。
通知还要求,规划控制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要服从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北湖生态新城规划相衔接。在用地布局、发展定位、居住生活、产业选择、生态环境、风貌特色、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要相互衔接、统筹布局、科学安排。
此外,规划控制区内所有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居住片区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以及4层(含4层)以上或面积超过3000平米的工业、民用建筑方案一律由所在县、区规划主管部门报济宁市城乡规划局审查,市城乡规划局出具同意意见后方可按法定程序审批。
㈧ 济宁的未来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的,什么行业会比较好
济宁在山东的发展地位是中等偏上,综合指数排第五,经济指数排第四,是鲁西版南的排头兵,属于权资源型城市,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稀土矿资源,此外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业也比较发达“三孔”、“水泊梁山”都在济宁,济宁未来发展目标是淮海经济圈中心城市,打造“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行业是旅游、餐饮、娱乐为龙头。
㈨ 济宁未来往哪里发展
新市中心(北湖):
济宁旧城区面积狭小,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大,已不堪重负,北湖新区回 将成为答济宁未来的市中心,主城区,行政商务中心。市政府即将搬到北湖新区。省运会之后,北湖更方面发展会趋于成熟,不久将成为济宁最适合居住,环境优美的新家园,生态新城。
工业经济重心(东部高新区):
而工业经济 工厂等会向东发展,东部高新经济开发区将不断与兖州,邹城,曲阜进一步融合,形成经济组群式发展
商贸物流(西部): 济宁西部战略实施,将济宁西部打造为现代商贸物流圈。
总结: 行政商务重心--北湖 , 经济工业重心--东部高新 , 商贸物流--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