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旅游点
Ⅰ 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哪些字数越多越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开展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内在反映,表现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观念、法治文化氛围、公民法治素养等多方面,它反映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实践。开展全民普法工作,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必须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
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引导人民从观念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要想让人民真正地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法律,除了法律科学合理、有效实施等原因,更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要求普法工作者积极围绕党的工作大局,从更高层次上谋划好法治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贡献。全面依法治国,其中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全社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养成人们的法治自觉起着重要的、基本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只有在全社会打下坚实的法治思想基础,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首先,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正确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深入地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同、感情认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打下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再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够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赢得主动,充分发挥投资在保增长中的作用,助推地方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注重创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新课题、新任务。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正在积极引领、支撑和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这一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曲折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各项资源优势。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类人群,在推进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注重工作结合,在深入推进普法工作中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发掘各领域资源,在机关文化、城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工作中突出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先导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三是要特别注重鲜明特点和品牌效应。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高端设计,更要注重“接地气”,按照主题鲜明、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以不断增强识别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着力点,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法治文化精神食粮。
注重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要深入持久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进行。一是通过各类活动引领、项目推进、产业培植等方式的服务,设计好法治文化建设载体,在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植入法治文化表现形态。具体而言,就是要同机关文化相结合,立足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乡村文化相结合,立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富民工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城市社区文化相结合,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同校园文化相结合,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企业文化相结合,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依法防范风险的能力等。二是坚持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激活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把法治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细化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多渠道地传播法治精神,不断扩大法治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三是积极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Ⅱ 有富强民主文明的24个景点哪里有
.1、丽江: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丽江旅游景点:玉龙雪山、大研古城、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束河古镇、拉海市、虎跳峡、泸沽湖、丽江木府、东巴万神园、四方街、印象丽江、玉水寨、梅里雪山、万古楼
No.2、三亚: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2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及三沙市,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人口68.5万,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三亚古称崖州。"崖州在何外,生渡鬼门关。"唐宋两代流放到崖州的大巨就是李德裕、赵鼎、胡铨等四五十人。他们只见山遮海拦,前路已尽,这就怀疑已经走到了天的边缘,海的尽头,"天涯海角"的名称由此而来。
Ⅲ 社区法治文化阵地"五个一"指哪些
社区法治文化阵地"五个一"指
1、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
2、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
3、建设“一支普法宣传队伍”。
4、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
5、开展“每季度一场法制宣传活动”。
Ⅳ 创建法治文化示范点要达到哪些标准
一、创建标准
(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1.法治文化宣传主题突出,有醒目的主题标识。
2.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特色。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内容丰富,定期更新,集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
4.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法治文化的丰富内容。
(三)效果明显、影响广泛
5.能够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地将法治文化展示给广大市民,使市民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6.市民乐于参与示范点的法治文化活动,每年参加其法治文化活动的人数不少于2万人次。
7.法治宣传效果明显,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深受群众喜爱,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较高。
(四)设施齐备、管理规范
8.具有500平米以上的固定场地,活动开展具有一定规模。
9.设施完备,能够充分满足示范点法治文化传播的实际需要。
10.有专人对示范点进行日常管理维护,管理制度健全规范,保障宣传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五)领导重视、经费保障
11.领导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示范点工作,并将其纳入本部门、本行政区域的整体工作规划,定期对示范点的法治文化宣传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12.示范点的建设、维护和更新等经费列入本部门、本行政区域年度财政计划,并得到保障落实。
Ⅳ 什么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搜狗问问
(5)法治文化旅游点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群众性的普法宣传设施设备、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规范等构成的,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心理支持力量,属于文化的重要内涵。法治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作用的社会心理倾向,形成人人遵从法律的意识,创造出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氛围。
治文化实际是文化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够促进法治进步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及相应的文化现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领域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一种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做了相当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就是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宪法”资料馆,这实际上是一个纪念馆博物馆,也是营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载体。还有很多单位很多地区设有法治广场、宪法大道等。这种有形的载体可以提醒人民群众法治的重要性、宪法至上性并营造出一种法治氛围。
另外,组织青少年参观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这也是一种法治文化的熏陶。人们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长期熏陶,就会形成一种法治信念,就会自觉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Ⅵ 如何创建法治文化阵地
一是深入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主题宣传活动。
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以宣传“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内容,制作了5大系列30块展板,在机关展厅(过道)、文化广场(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居民较多的村(社区)、企业等人流量集中的区域进行巡回展示。组织并参加全市“依法信访”主题宣传月活动动员会,副市长祝亚伟以“用法治思维推进信访工作”为主题做了重要讲话。
二是深化巩固传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在全市集中建成一批有特色亮点、群众看得见的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法制宣传户外广告牌137个,法治文化公园5个,法治文化广场7个,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583个。开展法治文化长廊展示展评活动,到6月底,全市共有33个长廊申报立项。平湖、海宁、桐乡等地专门编排法治文艺节目,通过“流动大舞台——法制宣传浙江行”、法治文化演出、送戏下乡等形式,开展多形式“五水共治”法制宣传活动,增强依法治水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及全国的评选活动,整理汇总并向省普法办选送了47件2013年度法制好新闻作品。
三是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
完成2014年度嘉兴市领导干部浙江普法手机报征订工作,为全市238名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征订了全年的浙江普法手机报。深化“嘉兴普法”微博群为品牌的法制宣传新媒体建设,目前已有粉丝14669人,发表宣传微博1343条。开通“嘉兴普法”微信平台,提升质量,扩大知名度。积极组织参加省“新华频媒”法制宣传专栏宣传活动,上报普法宣传短片,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群众性和渗透力。
Ⅶ 什么是法治文化
法抄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袭、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Ⅷ 厦门七星法治文化街区建成揭幕了吗
12月4日——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正式揭幕开放。由厦门市委政法委主办、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厦门市思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法治文化共建共治共享活动4日上午在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活动邀请厦门市人大、厦门市政协、厦门市政法委、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司法局、厦门市检察院、厦门市公安局相关领导以及厦门市中院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各区法院院长,思明区政法委、文明办、园林局、员筜街道有关领导,参加七星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格言征集活动”的优胜代表以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金桥社区代表出席,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街区从七星路南端起,向北延伸至康桥中学,全长约400米,街道宽6米,以两侧墙体、栏杆及立柱为主要载体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改造。街区设计以法治文化发展进程为线索,展示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法治文化内容;结构安排上,通过电子屏滚动展示面向全国征集的“百姓说法”格言警句、栏杆上的名家书法作品和法治小故事铜版、世界五大法律体系介绍、墙体上的审判文化雕塑、“与法同行伴一生”主题石雕墙等载体综合展示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各种浮雕、铜版画、绿植、灯带等综合设计与法治文化公园交相辉映,彰显司法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街区建设的现代艺术性。
Ⅸ 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法治精神意识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制运作的各个环节。全面普及现代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
Ⅹ 乐山市中心区城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设在什么地方
电信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