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产品
1. 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有什么意义
1能够为当地做很好的宣传
2丰富旅游纪念品市场,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3通过旅游纪念品也能起到一种游客与当地的文化艺术交流
4使当地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得以传承
暂时就想到这些,呵呵,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2. 如何有效开发民族旅游产品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同时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越来越依靠文化支撑,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安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布依、苗、仡佬、回、彝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创造了悠久深厚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呈现立体发展互为促进的态势,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焕发出悠久的迷人情感和动人的永久魅力。
(一)加大对民族神秘文化的挖掘,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神秘色彩
安顺民族地区很早就有古人类居住,生活在这片辽阔的高原,民族地区留存着许多神秘的文化遗址。这里有几十万年前生活在平坝飞虎山的古人类遗址,有点燃了亚洲文明之灯的安顺普定穿洞人。有千古之迷的红岩天书、朴朔迷离的马马崖壁画、江广百余步的牂牁江、与汉王朝比高低的古夜郎。以及诸葛亮南征时的五尺道、孟获屯、孔明塘、关索岭等等,都在安顺民族地区留下了许多遗迹。在开发民族旅游产品时,赋予神秘的文化色彩,将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诗情画意
在民族地区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蝴蝶姑娘》、《兄妹结婚》、《吃新节的来历》、《蚩尤的传说》、《射太阳》等,这些民间文学口耳相传、世世代代源远流长,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共同的审美标准,完美地表现共同的审美统一,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大力弘扬民族风俗习惯,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
民族地区节日绚丽多彩,建筑美观大方,饮食独特丰富,婚恋热闹非凡,丧葬古朴典雅。总的来说,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地方特色,在开发民族旅游产品时,要跟民族风俗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便当酒、刺藜酒、糯米酒的酿造技艺,狗肉、牛肉、羊肉的烹饪方法,糍粑、达尔粑、五色花米饭的制作等,充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让许多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习惯继承发扬,使民族旅游产品大放异彩。
(四)创新民族民间工艺,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时代气息
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风雨共节,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山上林木苍翠鸟语花香,河里溪水长流鱼鸭成群。各民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流传着蜡染、刺绣、织锦、傩雕、乐器、竹编等许多民间工艺,这是人们取之于自然而美化自然又实用的民间工艺品,世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在开发民族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发挥民间工艺创新的能力,在吸收各种民间技艺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征,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时代气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注重对民族历史人物的宣传,使民族旅游产品具有人文精神
各民族是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热情好客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创造出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王襄仙、蒙阿莎、杨鲁、甲金、陆瑞光等等,先后在民族地区拍摄反映了各民族反抗压迫争取自由顽强拼搏的电影、电视等,如《山寨火种》、《六马兄妹》等。加大对民族历史人物的宣传力度,使民族旅游产品同民族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开发利用。
二、安顺民族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安顺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处于逐步发展阶段,民族旅游产品的生产总量小,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单户生产规模偏小,多数产品的品种单一、档次较低。在全市的旅游业产值中,民族旅游产品的产值,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有竹木类、泥石类、染织类、刺绣类、银器类、食品类、服饰类等。
(一)现代化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企业,如牛来香、百花串、波波糖等,这些企业具有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营销能力的企业和公司,进行批量现代生产。
(二)家庭手工作坊。主要集中在蜡染、木雕、石雕等企业,此类企业具有一定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生产、营销能力,产品产量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
(三)个体生产经营户。主要是部分能工巧匠组织小规模生产的民族旅游产品,主要是民族旅游工艺品,如银饰、刺绣、织棉等产品,产品较为单一,形不成规模批量生产。
(四)公司加农户经营。主要依托公司统一设计,分散到农户进行加工后,再由公司收集统一销售的民族旅游产品,主要是壁挂、装饰画、民族娃等。
(五)分散户生产。主要是民间具有传统工艺制作能力的能工巧匠生产的民族旅游产品,进行不定期未定点分散销售的个体,主要是传统民族服饰等。
三、安顺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民族旅游产品的生产多是作坊式的家庭企业,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规模较小、基础薄弱,各自为阵,随意性大,致使产品难成体系,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二)市场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由于民族旅游产品市场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企业研发的新品被逐利者仿制,扰乱了生产秩序和销售市场,导致生产无序,新产品出不来,老产品积压。
(三)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水平低。由于民族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皆属小作坊式的家庭企业,资金不足,自我改造能力不强,很难购进高科技的现代机械设备,传统工艺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很多产品多靠手工完成,质量产量都很难提高。
(四)价格无序竞争,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化。由于民族旅游产品价格不规范,如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店面价格相差较大,让游购者买得不踏实,想买又怕买,左选右择,最后干脆放弃购买,造成产品滞销,旅游产品市场不活跃。
(五)宣传力度不够,地方特色未能充分显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民族旅游特色产品的宣传方面显得较弱,对产品的宣传包装,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显乏力。
四、对开发民族旅游产品的几点建议
为了发展壮大旅游业,必须大力开发民族旅游产品。对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搞好指导和引导,促进民族旅游产品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对民族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对该优先发展的给予优先扶持,做到循序渐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政府要引导开发民族旅游产品市场,到外地推介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宣传民族旅游产品,把开发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结合起来。
(二)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促进发展。针对民族旅游产品的生产,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企业质量标准,对未经许可仿制产销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产品、作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激励产权人的生产和研发积极性。规范依法经营行为,促进和谐发展。
(三)建立市场激励和政府引导鼓励的激励机制。增加民族旅游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创新能力。规范民族旅游产品市场价格,限制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秩序。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不同行业同类产品价格的监管,保证旅游产品货真价实,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合理市场环境和规范的经营行为。
(四)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宣传舆论部门要主动为企业服务,认真设计宣传方式和手段,更好地推介民族旅游产品。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要采取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民族旅游特色产品,制作宣传民族旅游产品的多形式宣传介体,在各种媒体上宣传,努力把民族旅游产品推向全国、推向国外。
(五)明确重点,择优扶持。对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选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欢迎的产品为重点、鼓励其优先发展,择优扶持,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创建民族旅游产品交易市场,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配合行业协会,帮助行业整合,向产业化、规模化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3. 什么是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族的文化旅游行程。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族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族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族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4. 谈谈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5. 什么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民族性、教育性和娱乐性
中国现在旅游的现状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国人并没有形成对于旅游产品的理性需求。但是毋庸置疑,随着文化产业的地位提升,和后现代思想时期的到来,国人一定会产生对于文化和传统的强烈怀念和需求。
旅游不仅是看山水,看热闹,更多的是了解文化的内涵,作为主体文化的文化补充,且呈现多元个性的民族文化,必定是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文化类型,同时亚文化形态的民族文化需要以旅游为平台传承和发展,以弥补国家体制教育的内容的缺陷,旅游一定不是历史和文化课,娱乐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包容度那是存在毋庸质疑的条件。
6. 全国有哪些旅游景点最好是少数民族的
1、黔东南:苗族、侗族
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民族风情非常浓郁。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和最大的侗寨,有独特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这里有如天籁般的侗族大歌,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刺绣、银饰、蜡染等。
2、吉林延边:朝鲜族
延边位于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首府为延吉市,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延边浓郁的朝鲜民族风情是其一大特色,朝鲜美食、艺术、服饰等也是游客来延边一定要尝试一番的。
3、云南红河:哈尼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有秀丽的南亚热带风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民族风情以及景致独特的名胜古迹,别具一格的传统工艺 ,再加上哀牢山和红河在其西南,南盘江流经其东北,自然风光迷人。
4、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从地图上能看到,东西两座云贵高原上的著名山脉围着西双版纳,在山与山之间出现了一片片的平地,也就有了凤尾竹,有了大榕树环抱着的傣家寨子。
5、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彝族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民俗风情古朴而丰富多彩,如,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风、民俗和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云南楚雄也是我国著名的彝族聚居地,美丽的风景与浓郁的彝族风情融为一体,使楚雄这片彝州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观光胜地。
6、呼和浩特:蒙古族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本身就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青色的城市”。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
7、新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居住在新疆天山脚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
8、宁夏: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信徒称“穆斯林”。宁夏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
9、西藏:藏族
藏族由于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露出佛教影响的痕迹。到西藏旅游,一定要尊重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
10、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土家族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壮族等29个民族。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
7. 民俗旅游的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与此同时,旅游部门的项目策划或者有意识地将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之中,或者迎合了旅游者关于异文化的时空想像,或者仅仅是出于经济资本的投资目的。一旦民俗文化因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游市场,那么,作为文化消费者的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则不仅仅是单纯的满足个人需求的被动消费,而是被纳入到一种关于权力政治、市场以及全球化的时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过程所体验的异文化震撼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体验,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的权力政治与市场体系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旅游者的所体验的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了政治意义,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游被权力政治资本发明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意欲通过民俗文化的异文化震撼产生社会效益,带动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本也开始介入到许多地方的现代化建设运动之中。文化资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文化等等,从原先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的边缘开始上升为一种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资本,并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这一商品化的过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现代性话语中获取合法地位,进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提高民俗文化在社会符号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原有的符号等级在现代性和诸如普遍历史、进步、权力政治和审美理想等支配观念之外,拓展了一种相对主义的空间。从低俗的、遭人鄙弃的“封建”、“迷信”传统,到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趋之若鹜的文化商品,可以说,这也是民俗文化从一种迷失状态进入了另一种迷失状态的过程。因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时,也因为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剥离其生存状态而越来越变形走样。
究其根本,旅游部门策划、展示的旅游项目,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经济资本与地方性文化资本共谋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趋于多元,人们也认同各具差异的文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行为,将地方文化的形象视为一种品牌进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异性特点的民俗风情文化则颇受各种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的青睐。在中国当下的情境中,全球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为广泛的符号体验,金融资本、权力政治、大众传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谋,作为文化资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异文化旅游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符号体验。
尽管旅游开发者试图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真实的异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多种权力与资本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试图达到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地再现一种文化,而是表达了消费时代权力政治与资本的文化想像。旅游开发者主张,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选择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这种特色与差异的效果,按照人类学的说法,当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时将会产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震撼越强烈,而这种文化震撼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下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似乎对少数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尽管政府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过程关于进步的信仰以及进化论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少数的、边缘的、民间的文化与“落后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间划起了等号,这种分类与界定,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理性霸权,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挟持的求真精神,标榜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历史和人的解放,其实这一现代性信条以“求同求全”的虚妄来压抑多元与差异,只不过是异于前现代的另一种传统制度而已。这种历史进步的观念以及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被现代民族国家编织进了关于现代化建设诉求的话语之中,成为一种知识的规范,甚至体现于政治措施的实施过程。这种现代性知识于是演变成了一种规训、塑造、构成主体的权力,并不仅仅压迫着主体关于历史进步以及知识分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把每一个主体塑造成为符合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的个体,使其服从并整合到民族国家规范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看到,产生于规训实践的知识在成为一种权力的同时,又强化了规训的实践。被近百年来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所规范的主体,教育制度、学科分类、传播媒介、图书馆、展览、历次政治运动等规训体系从制度层面强化了人们对于文化分类的认识,这种知识自觉与不自觉地规范着主体的社会实践,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形成认同。现代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的霸权性质,控制了人们对于边缘的、民间的、非主流的文化的知识想像,在高度现代性的境况下,人们关于社会生活对象的知识与想像,日益依赖于专家、媒体的教育、宣传与鼓噪。由此形成的效果不仅仅在于生产了一种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与霸权,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与霸权业已内化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机制,并且反过来不断地塑造着现代社会制度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自我认同机制的形成,意味着自己的趣味、欲望、意见和渴求与他者的趣味、欲望、意见和渴求等形成对照,进而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形成相应的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形象。长期以来,现代性话语对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赋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经将这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内化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成为现代性话语对他者进行压迫最为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此,面对日益发达的民俗文化旅游,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被现代性话语命名为迷信、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权利政治与资本已经平等地承认这些边缘话语,我们毋宁认为,权利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的互动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旅游的兴盛,既是“本土化的现代性”(inigenizedmodernity)的一个表现,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种表述。我们在承认现代性服务于本土文化的重振过程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重振过程实际上也在继续着现代性话语对于民间、边缘文化的霸权性质。
8. 民族旅游和民俗旅游的区别
民俗旅游不局限于民族,主要是地方的文化习俗,比如某地民俗游可能是指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
民族旅游则是指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某民族的文化。
二者有时候会产生交叉,但还是有点区别的。
9. 少数民族有什么旅游胜地
你这样问的太宽泛了。新疆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内蒙古草原、民族专风情,青藏高原雪山峡属谷风光、藏产佛教景观,西南的少数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像三江并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人文景观如,丽江古城、大理三塔,广西的壮侗等民族风情,侗族风雨桥、桂林山水、德天瀑布,东北长白山天池.......
10. 简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1、特色性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极值,它们或是同类风景面积范围最大者,或是建筑体态最高,最长者,或是同类资源数量、层次最多者等。这种“最”型资源是不同范围的景观极值,其特色层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资源都要多;完整度是指旅游资源的保存完好程度。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旅游资源,其特色层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遗址的资源高;审美度或称观赏度,是指同一类旅游资源的艺术表现程度。一般来说,其艺术审美价值越多的旅游资源,其特色层次也越多,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组合度指不同旅游资源构景因素组合配套的程度,包括单位面积上资源组合密度、丰度、和谐度。凡是旅游资源组合最集中、最丰富、最协调的地方,其资源总体特色层次也最高,对游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评价系统,应用时必分别判断,综合比较,以此为客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如苏州组织除夕寒山寺听钟声的这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游人一边品尝着新鲜、甜蜜的葡萄,一边饮着葡萄美酒,欣赏着活泼优雅的歌舞;北京仿膳饭庄经营清宫风味菜点而闻名遐尔,每年接待客人约十万人次,其中有许多国家元首、贵宾;云南的竹楼宾馆等。
总之,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时,要有创新精神,在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时,要有创新的、唯我独有的设计构思,有观念上的更新,有创新的勇气和胆略,有创新的风险精神。而且,独特性还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不仅要挖掘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产品。
2、保护性原则。
在这里, 保护性原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是,人们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旅游和生存环境看作旅游发达兴旺的生命线。正如瑞士旅游局局长瓦尔特?勒先生指出的那样:“破坏了名胜古迹,就失掉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属性和环境”。因此,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如开封要建“宋街”的消息传到海外后,正在加拿大讲学的东南大学朱光亚副教授火速给该市领导来信指出,开封文物很多,如能保护利用现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游人了。按古人标准建街,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的。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宋街”还是建起来了,而且就压在宋代宫殿遗址上面。在优美的风景名胜区乱修乱建工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这是对清幽美丽的环境造成了干扰、污染、甚至破坏。北京城作为500 年前经过精心构思总体规划而成为一个世上罕见的整体建筑,它明快、匀称,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这古城风貌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诱人的旅游资源。然而现在,城墙没有了,许多古建筑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当代世界上司空见惯的、火柴盒式的群楼。再如沈阳故宫周围的大楼和住宅,都属于类似情况。
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也就等于一纸空文。
3、参与性原则。
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 识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俗风情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马观花”。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游客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常的生活,让人留连忘返。笔者曾在以色列访问过一个阿拉伯人居住的村庄,那里没有秀丽的风景,也没有更多可供观赏的人文景观,仅有一个很小展示的早期阿拉伯人生活、劳动用具的陈列室,一个破旧的帐蓬,给人展示阿拉伯人过去的居住方式,在这个极其简陋、酷热的帐蓬中,热情的主人邀请客人们跳舞,唱歌,娱乐,并让客人们品尝阿拉伯人特有的食物:一种特制的大饼和极其苦涩的咖啡,但就是这样的参与性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认为那一天游览项目,就是在这个阿拉伯人的小村庄最有趣、最难让人忘怀。又如浙江省有关单位组织的教育团,主要面向美国知识阶层,旅游内容包括各种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参观丝织厂,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联欢,去富阳“农家乐”作客等,深得客人好评。
在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多注意开发那些能让人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于异国情调、异地风情中,传统的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远远没有让人参与到活动项目中去那么亲切、那么激动人心。当今,博物馆也一改过去那种“请勿触摸”、“严禁攀登”的老规矩。如日本的人类学博物馆、英国的乔维克海盗中心遗址博物馆,以及我国丁村民俗博物馆等,在这些博物馆里,旅游者可以重温人类的历史,体验生活的艰辛。我们知道,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重复试验,所以历史只能在博物馆里“重演”。
4、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在建设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函。即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实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的实事求实地评定其水平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和品味的,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也有一定吸引力的,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文化群体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文化环境三部分,其中文化环境是各文化群体以自己的方式所创造的,它与自然环境、生物环境从一开始就受到文化习尚的再塑和重塑,同时也使人类旅游行为获得更深层次的内涵,促使旅游与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结合。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将使现代旅游产业意识具有比以经济为尺度的意识更深刻和更全面。现在有的旅游营业者,对旅游文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只是把旅游业视为一本万利的“摇钱树”,结果造成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的不同程度破坏。可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旅游文化意识,把旅游产业视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以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旅游将会超越观光为特点的旅游。近来我国许多旅游区、点、和企业,都在不断注入文化游乐内容,其中有的已形成文化游乐型产业。即使是以自然观赏为主的旅游点,融入文化旅游内涵,将取得纯自然风景无法取代的社会效应。
因此,是否具备旅游文化意识,将成为民俗风情旅游兴衰的动力,也是发展文化型旅游事业的导向战略。这就要求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去从事研究和发掘,无论是按地区或类别,要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无论从科学还是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统挖掘,但有的旅游企业开发不遵循市场需求规则,并且日益表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现象。没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游产品、项目是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效益的。
5、乡土性和古朴性的原则。
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如某些旅游景区,不是致力发展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产品,而是照抄照搬、相互重叠,导致出现过多的歌舞厅、KTV、现代娱乐场所等。 为了经济效益乱拉客,有的甚至出现“三陪”等违背旅游地传统文化、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招待手段,抛开自身的乡土性、古朴性,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另一种倾向是“洋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动、工艺美术品出现了“洋化”特征,而缺少了乡土性、古朴性的原汁原味。笔者曾碰到一个德国汉堡民族博物馆的人类学家苏姗女士,为举办一个中国文化艺术节,专程到中国寻找一个民族歌舞团前去德国汉堡民族博物馆演出,看了当地的许多民族歌舞团的表演,她都不满意,原因是民族歌舞团的舞蹈员都芭蕾化了,不是正宗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少了的正是乡土性和古朴性。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我们应当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不仅内容而且格调、造型、色彩都要有浓郁的古朴性,给人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异地色彩、怀古思念的心理感受、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当然,提倡乡土性、古仆性不是把民间习俗不加提炼、不作选择地全盘托出,而应当是标志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进化的精华和进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