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镇旅游发展
㈠ 大堰镇的旅游景点
前洋古建筑,位于柏坑村,建于清代乾隆末年(1796),名叫处安堂,取居民平安之意,曾授布政史的王景阳所建。建筑坐东朝西,傍青山,临溪水,呈正方形,共五进,四周筑围墙,房屋108间,有回廊相通。正门檐瓦重叠,颇有气派。室内雕梁画栋,木格窗户,充满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江南民居特色。如此规模的古代民宅,在宁波市内属于少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于1941年6月占领奉化县城,当时的奉化县政府迁到这里,使这里一度成为奉化的政治中心。
王鲲烈士墓,位于奉化市横山水库上游白象山,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鲲(1905——1927年),又名王宗保,奉化市大堰镇王高岙五份地人。1925年“五四”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宁波,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发动工人组织工会,曾任邮电工会主席。1927年2月宁波总工会成立,被选为总工会会长。颁布工会条例,规定工人权利,处理不法资本家。同年3月,被国民党宁台温司令部王俊扣押入狱。王鲲同志在狱中坚持斗争,对敌人的威胁利诱酷刑拷打,毫不屈服,六月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王鲲烈士墓在白象山的象鼻子上,离大堰镇常照村约里许,土堆墓,直径3.6米,高2.45米,墓碑题“王鲲烈士之墓”六个大字,碑左右有石椅、石条凳,拜坛深3.36米,阔6.85米,呈扇形,用砾石墁地,上敷水泥。 墓朝东略偏南,三面环山,近旁皆坟,前9米处为茶山,下临县溪,风景秀丽。
王鲲纪念馆于2003年1日动工,2005年3月完工,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有瞻仰大门,纪念大堂,事迹陈列室,视频室,接待室等,馆名由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题写。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宁波工人运动史的教育场所。
巴人故居为木结构二层楼房,包括巴人卧室、书房、用餐室、陈列室。室内的摆设均为原物,陈列室内陈列着巴人手稿,出版的著作,生平介绍,毛泽东、周恩来的任命书。院子里有两棵金桂树,四季常青,金桂飘香。巴人故居与墓同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文物保护单位。韩念龙、周而复、周海婴等著名人士和日本、美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外国友人曾来这里参观。
巴人墓位于大堰村北面的诗谷屏山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墓碑由巴人战友、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愈之题写。
董子兴烈士墓
董子兴,大堰后畈人,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1927年任奉化市第一任县委书记,同年被捕,英勇不屈,牺牲于杭州陆军监狱,其妻子戚秀媛葬夫于此。
尚书第
王钫,嘉靖二年(1523)进士,为官清正,抗击倭寇有功,受到皇帝嘉奖。他曾对嘉靖皇帝介绍大堰情况:“红米白饭岩骨水,绿茶嫩笋石斑鱼”引起皇帝对大堰的向往。王钫辞官回家后,造起前后三大进宅居,后毁于大火,仅存一门楼一座,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大家看:门楼顶上福字高挂,两边有四把沙尖刀,犹如明代官帽中的纱翅,中有一块匾,题书“尚书第”,文革中毁坏,现按原样恢复。台门宽7米,深6.8米,分三间,属于硬山顶建筑,梁架斗拱,绘有彩色图案和各种雕刻,柱脚呈鼓形。门前有一对石狮,神态威猛,是典型的明代石刻艺术品,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这个阊门叫狮子阊门,现为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走马楼
山门村还有一座古建筑,叫廿四间走马楼,这所住宅的主人在经营造纸中赚了大钱,于清光绪20年(1894),大兴土木造了这所规模宏大的住宅,两边廊屋各10间两楼,中间两个敞堂,两边4间两楼。现在,这所古建筑还有后人居住,保护完好,整洁明亮,依旧当年风貌,为现存古建筑中所少见。
福星古桥
福星桥驾于常照村镇亭溪上,是浙东最长的多孔联拱石桥,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石桥》中,有它一席之地。桥全长96.5米,宽6.35米,高14米,有五个半圆型的桥孔,中间一空最大,跨度15米,其余四孔均为12.6米。桥面微微拱起,桥中央有六块一米见方的浮雕石板,上刻松鹤、荷花、竹菊、松鹿、梅兰等图案。桥面两边各有28块石拦板和26个石拦柱,还各有五对石狮和八对荷花。
关于此桥来历,流传着一个故事: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从普陀山来了一个名叫净修的大和尚,说是在梦中受观音大师指引,特来这里造桥。于是,他发动村人,多方募捐,集资动工,化了七年时间才把此桥造成。现在,西首亭子里还保存着七块石碑,记载建桥经过和乐助者名单,还立有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石。
柏坑祠堂
柏坑祠堂是清代建筑,保护完好。祠堂是古代宗族聚会和活动的地方,如祭祖、演戏、办酒席,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祠堂内富有各种文化内涵,如建筑艺术、柱对楹联、书法艺术等等。
㈡ 湖北省长阳县大堰乡石磙淌村修建圣母山开发搞旅游区吗
是的 还不快回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