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旅游产品
㈠ 雷州石狗的意义
全国罕来见雷州半岛石狗艺术源远自流长,雷州石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本文探讨了雷州半岛石狗雕刻艺术的分布、产生、用途、造型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雷州半岛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雷州石狗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且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㈡ 雷州石狗的特点
雷州石狗大多是由玄武岩雕刻而成,从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的石狗来看,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厘米,最小的仅高10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雷州石狗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内涵丰富、手法复杂多样的特点,其总体艺术风格主要是写意性的。雷州石狗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时间约为春秋至秦汉时期,造型大多粗犷古朴,形简神肃,昂首朝天,具有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狗造型大多注重结构、线条的表现,强调生殖器的刻画,反映祈求赐福的敦朴民俗。晚期,即明清时期,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形神的完美,刻工精致,纹饰细腻,展示出社会崇尚德福的民风。
雷州石狗 从造型外貌特征上看,可将其分为百物混沌类型、人格化类型、狮象类型等三种类型;从雕刻表现风格上则可将其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类型。此外,雷州石狗还有中国传统动物雕刻所区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之分。
百物混沌类型石狗,这种类型也被有的学者称为原始类型。由于古雷州是被统称为南蛮人的百越族人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图腾文化凝聚于石狗的造型上,自然具有百物之形的特点。石狗是雷州先民用雷州半岛特产的青石材料雕刻而成,因对物象观察理解的不同及掌握、运用材料的能力不同,在雕刻工艺上呈现出各种各样风格粗拙、造型古朴、形态愚老的特点。一般没有具体五官部位的刻画,只用简练的线条雕出整体的形神。据研究,其雕刻年代约始于春秋至秦汉初期,雷州半岛已出土有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可为佐证。不过,这一界定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很明显,这一类型有图腾文化的特征。
人格化类型石狗,亦即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种艺术造型,是古雷州人将对石狗的信仰推崇至人神高度的结果。人格化类型石狗与抽象类型的石狗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这类石狗大多将石狗的面部与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面部与五官,特别是对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画,并赋予其以人的各种面部表情。
狮象类型石狗,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这类型石狗大多头部圆阔,眼窝深陷,眼珠硕大突出,面部表情丰富,活泼生动,多数垂铛。古雷州城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雷州的徐闻港在汉代就是南中国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外来文化也由此不断输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根据佛教的说法,狮子为百兽之王,而佛为人中狮子,寓示其无畏和伟大,狮子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圣物。由于我国不产狮子,所以我国现存的狮子雕刻或类狮子的作品最早是在东汉。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狮子的特征,这自然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同时也使石狗具有兽中之王的神圣形象。
具象类型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与形象,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刻的一种类型。这类石狗大多尖喙、平唇、立耳,部分后腿线条纤细且变形前移,轮廓圆润,尾蜷曲饰于后体。不过,这种具象写实的手法,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单纯讲究外表的形似,而是形神兼备。
雷州石狗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虽说奉祀石狗的广泛性与雷祖及狗耳呈祥等有重要关系,但曾聚居于此的古百越族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依然一直存在。表现在石狗的造型上则是撷取各自图腾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进行抽象的艺术雕刻。这类石狗可归为抽象类型石狗。
抽象类型石狗的多样性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地域型特征。它雕刻了狗的形态,但不对狗的头、脸等面部写实,而是用精练的线条雕刻出狗的形神。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狗的形态进行特写、夸张变形与美化,因此,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抽象类型的石狗有的大头大脸,姿态雍容,纹饰华贵,是雷州半岛先民大胆的艺术创造,反映了雷州先民对德福的崇尚,同时也体现了雷州石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具雷州文化的艺术特色。
雷州半岛石狗除有上述各种类型外,还有文相、武相、文武相之分。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庄地蹲着,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立着,文武相则大多是半站半蹲着呈出击之状。
雷州石狗不仅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纹饰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云雷纹、莲花瓣纹、凤尾纹、风火纹等。
石狗身上雕刻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雷祖文化的延续传承。雕刻有云雷纹的石狗分布范围广泛,雷州半岛各个乡镇几乎都有。
莲花是佛教的圣洁之物,故佛像坐莲花宝座。雷州石狗上雕刻莲花瓣纹体现了雷州先民信奉石狗为不同凡响之物,它清高自洁,不追逐功名利禄,一心保境安民,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凤鸟是楚文化艺术的中心母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与龙、麟、龟合称“四灵”。雷州石狗上雕刻凤尾纹饰,寓意石狗也是灵物。雷州在春秋战国属楚界,可见,雷州石狗也受到了楚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风火纹则雕刻在石狗的四肢间,显示着石狗有着通天的神力,追逐妖魔恶怪,雷厉风行,迅猛异常,就像哪吒踩着风火轮,动作敏捷如神。
此外,有的石狗脚踏雷鼓,寓意着石狗的声威震慑妖魔。石狗脚踩铜钹与彩结纹,则寓意石狗能驱邪魔,保平安吉祥。石狗口含法绳纹,寓意以绳法办邪恶。石狗笑呵呵地脚踏铜钱纹,则是为人们招财进宝。还有的石狗颈部雕刻树叶,脚踏渔网,甚至梳着辫子,这些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石狗身上雕刻各种各样的纹饰,是雷州先民根据社会风俗的不同需要而作,目的是使石狗避邪驱恶,具有多功能的神力。
遍布乡野的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在广西、海南、云南、广东东莞、南海等地甚至东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石狗发现,但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较单一,雕刻手法写实,体态瘦小,远远没有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丰富、形态多样、富有神韵。
狗常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它或者被描述为朋友般的忠诚,或者被当作可恶的象征,也有孤独者的自况。大诗人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个性追求的形象;诗人海子向离开了劳动和爱情的自己孤独地发问:这“是不是我最后的家乡的狗?”而唐代诗人元鸲说剑》诗中“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句,就对狗极不友好。
日前在湛江、雷州采访时却看到,狗在这里远远超出它与人类的一般关系:那千姿百态、生动传神的石狗,活脱脱就是人类文明在各个时代的表情。据同行的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的同志介绍,雷州石狗是目所发现仅存于雷州地区的石刻艺术。在湛江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记者看到百多尊石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在雷州博物馆,其形态的多样性和生动形貌,更让人吃惊。雷州地区自古就有狗崇拜的传统,甚至连“雷州”之名的由来都与狗有关。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图腾”到“吉祥物”到“保护神”几个阶段的演变。
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 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
雷州地区的石狗,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有站有伏有蹲,有的仰天望日,有的平湖凝波;有的带着粗犷的野性,有的温润如处子。种种拟人之态,让人心生同情。这些石狗大者达2米多高,1000多公斤重,小者只有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之后,有不少已被风化侵蚀得不太完整,但依然简洁大气,神采不减。
㈢ 雷州石狗的介绍
雷州石狗1是古代抄汉族民袭间信仰之一。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汉族劳动人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石狗1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㈣ 广东湛江雷州石狗的由来
雷州石抄狗历史悠久,数量袭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在雷州,放眼古城门、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前,定会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用玄武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狗。它如同守门的石狮子,被人崇拜,成为雷州的独特民俗文化。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
㈤ 有雷州石狗的具体特色
引子 忠实的狗虽然经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把守门口的守护神却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而代之的并不多,但在湛江地区的雷州半岛,由石狗驻守门户的现象比比皆是。据调查,雷州境内现存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人们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然而,雷州先人一边崇拜狗,将它当作图腾,而另一边,雷州人却把屠刀挥向狗,狗成了他们大快朵颐的对象,“到雷州吃狗肉”似乎成了雷州美食的招牌之一。如此背道而驰的怪象,就在雷州这座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上演。石狗散布城乡 雷州城乡形态各异的石狗星罗棋布。一进古城,在城门古道、巷口,或者在雷州乡野的村口、村民家门口、河边水口甚至古墓前,记者经常会看到或坐、或蹲、或伏,用石料雕刻而成的石狗。 在出雷州市区路过附城镇的一处古村,记者看到两只体形高大的石狗安放在进村大路口,这对石狗左公右母,左边的体形稍微大一些,伫立在绿油油的水稻边异常显眼。 在石狗最集中的雷州市博物馆,百犬群集的壮观场面让人叹为观止。这里收集了散布民间的许多石狗珍品,虽然由于岁月冲刷,它们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已显苍老,但艺术风格清晰可辨,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咧嘴含笑,有的肥头大耳,有的憨态可掬,造型直观,雕工粗犷,体形千姿百态。 有人估算,雷州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1.5万只至2.5万只。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些有人格化的造型,而有一些则只是抽象派的简单雕刻,石狗特征鲜明,各具特色。 据雷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如同中原地带常见的石狮子,狗受到当地人特别的崇拜,每逢初一、十五日,雷州先民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近几年,来自各地的学者在观赏石狗后呼吁开展保护工作,他们认为:“雷州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对研究南粤民族文化融合历史和古人的图腾崇拜极具价值!” 为此,已经意识到石狗价值的雷州市政府专门通过该市博物馆征集石狗雕塑。如今,雷州市博物馆已征集到数百只年代不同的石狗摆放在该市博物馆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参观。 石狗形态 今日雷州石狗博物馆展出的石雕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1市斤,有的脚踩铜钱,脖子上挂贵钱绳。有些造型奇拙古怪,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有些石狗具有硕大的生殖器,尽显雄者的阳刚之气,反映着古代雷州先民对繁衍生息的追求。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石狗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对石狗的崇拜唐宋时期盛行,而明清达到鼎盛。 不过仔细追究起石狗的具体功能,倒是发现,石狗大多被用来守卫门户、镇守江河、守护坟墓,也有石狗被当作干旱时能将甘露的神灵或者能赐子降福的仙人。 一般说来,守卫门口的石狗比较温和,有时面带笑容,雍容大方。而守城的石狗则体形巨大,表情威严,在雷州通往海南的古时官道上就有一头石狗,加上底座的柱子有4米多高,守卫着雷州城;而有一些石狗被安放在墓地守护,在雷州调丰就有一处这样的墓地,由6只石狗守卫着,不过现在石狗只残存两只;还有些石狗被当作求子的神灵受到拜奉,这些石狗的生殖器硕大,反映了古人对生殖器的崇拜。 雷州博物馆征集来的石狗由于来源地不同,风格也稍有差异,来自覃斗最多,形态各异,多像猪像熊,比较温顺;而北和站收集来的石狗形态较凶猛,有的像老虎。而来自古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石狗坡”的石狗,距今已经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 在雷州当地流传着不少关于石狗的迷信传说,据说石狗博物馆征集到的55号石狗的鼻子是后来补上去的,因为之前一个粗心的年轻人不小心碰烂了狗鼻,紧接着这个年轻人的鼻子也烂掉了,后来他回去修补好了狗鼻子,自己的鼻子也很快就好了。 石狗博物馆里收集的被命名为304号的石狗出自清代,人们能从石狗留着的辫子推断出它诞生的朝代;而有的石狗已经被人格化,母狗的头发刘海明显,头发弯曲。210号收自于海边,石狗背穿叶网纹,脚踏鱼网,这些是以渔为主的生活的反映。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这根锚的保护,能够平安返回。 从石狗的年代看,最先的只有简单轮廓,似像而又非像,后来的石狗才讲究神态,雕刻工艺从朴拙粗旷渐趋雄健典雅,福德兼备。 石狗文化 到过雷州的人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上千年来一边敬拜狗,却大啖狗肉。用它守卫家园、镇江固河。而另一方面如今雷州市最流行的菜式便是狗肉的各种吃法,记者在雷州街头经常能见到载着狗肉的摩托车穿梭送货,而在冬天,狗肉火锅更风靡大街小巷,街头大大小小的食肆几乎无一例外地经营狗肉生意。为何在这个地方,敬狗和吃狗两种背道而驰的现象同时发生? 记者采访的民俗学家认为:雷州半岛居民的祖先原来属于黎族,唐宋以后,又有瑶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迁入,相传大多来自福建,途经粤东而至,在雷州定居,雷州至今幸存的大量石狗与迁居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有关,例如瑶族历来就有敬重狗的风俗。但后来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独尊的局面,在不以狗为图腾崇拜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习俗,所以由于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今天在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背的两种民风。 在隋朝之前,由于接近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被认为是瘴雨蛮烟之地,从唐代开始,雷州出现了“阎有塾堂,巷有校室”的文明局面。唐宋名宦李晋、寇准、李纲、胡桂、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后受贬南来,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传播辉煌的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北宋名相寇准的功绩尤为显著。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随着北风南渐,中原风俗和文明传播到了中国大陆最南端,与当地原有的文化融合共生,导致如今看来的矛盾现象。 记者曾经在粤北连南和粤东潮州分别采访过瑶族和畲族,当地也有敬狗的习俗。被瑶族和畲族崇奉为先祖的盘瓠被称为“龙犬”,有“猛虎之威”,而在畲族的采访中发现当地至今还以歌曲形式流传着关于神犬的神话传说。 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向石狗烧香求拜。 在古雷州,除了狗之外,龙也是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这和中原地区差异并不大,由于雷州多雷,每当夏天,乌云常生,电闪雷鸣,台风到来后树拔屋倒,所以经常有人意外身亡。在古代传说中,龙与雷公同体,所以雷公多为龙形(当然也有牛状的)。古人的图腾崇拜遗留至今的实物便存贮于庙宇、牌坊和石雕等当中,而石狗则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崇拜物。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但至于上千年来石狗在民族演变和古人图腾崇拜中所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
希望采纳
㈥ 雷州石狗的雷州石狗陈列馆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与自然的产物,是狸狗合壁的结合体,又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征。
在雷州三元塔公园前的南面,有一座新设的,馆内收集有素称南方的兵马俑之称的雷州石狗成千只,它们聚集在陈列馆内外,其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让人观赏起来犹如回到了古代蛮荒古朴的雷州,别有一番滋味。
雷州石狗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约0.5公斤。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秦名象郡、汉置徐闻、唐改雷州,皆属蛮荒要服,乃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俚僚僮徭峒人是雷州的先民,在低劣的生产力与蒙昧的远古时代,他们面对自然界出现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为图腾,化作精神的力量。他们长期的聚居,在生产生活中融会了各部族的图腾,于春秋时期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
雷州古狗是在雷州社会历史与地域自然条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宗教信仰色彩。它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形成与发展为独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石狗的身上雕刻吉祥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陈列馆展出的雷州石狗,是从雷州各城乡征集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典型。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约0.5公斤。其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硕大的生殖器尽显雄者的阳刚之气,反映着古代雷州先民为繁衍惩处的愿望。
斑斓的雷州石狗
随着历史的发展,石狗的形象雕刻工艺从朴拙粗犷渐趋雄健典雅,德福兼备,体现着雷州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艺术创作,是雷州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州城乡仍然奉祀石狗,尤其是僻远的山村,奉祀石狗的意识仍十分强烈与浓重。但大部村庄对石狗只是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欣赏而已。
雷州石狗冠天下,雷州石狗文化是天下绝无仅有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对周边地区与国家产生泛化的影响,起到了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雷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俗石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广泛征集带有文物价值的石狗,建立雷州石狗文化陈列馆,为研究雷州石狗提供珍贵资料。使雷州民俗石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让这一民俗奇葩更加艳目,更加璀璨。湛江不仅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人文,当地的各种汉族民俗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雷州石狗就堪称“天下一绝”。在雷州,所到之处,无论是博物馆、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说,只要有建筑、有门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我们知道,忠实的狗虽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守护神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代的少见,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驻守门户,实在罕见。
据说雷州石狗的起源,约在殷周年代,从黄河中下游南迁的俚、僚、瑶、僮等少数民族是聚居在雷州较早的先民,由于文明程度与生产力的落后,雷州先民需要依托某物种作为图腾祈求庇护,而当时的瑶族信奉“狗”当始祖,“石狗”成为图腾标志,直至后来瑶汉同化,也一直沿袭下来,雷州石狗于是成为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石狗陈列馆,我们看到了从民间征集到的200多只不同年代的石狗,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由于长久受风雨剥蚀,它们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但依然栩栩如生。据馆长介绍,目前发现最早的石狗是先秦时期的。自秦汉始,各个朝代的石狗都有出土。
据说,雷州境内现存有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称为散布汉族民间的“雷州兵马俑”。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地域型,时代型与时代的地域型;有原始类,抽象类,具象类,人格化类;有文象武象之分。不同时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征鲜明,从简单到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造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雷州的社会文明与人们对德福的崇尚。譬如秦时石狗,轮廓粗犷,方方圆圆,反映出当时人们认同天圆地方说。汉朝石狗,及其简约,十分抽象,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对于这一份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遗产,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文化部门都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保护工作,不仅广为征集遗落民间的石狗,还组织专家研究整理相关文献,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异彩。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18个试点项目中。目前 ,一座大型的石狗园林展示馆正在修建之中。届时,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湛江,就可以观赏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㈦ 雷州石狗的保护措施
湛江复、雷州的文博专家制称,石狗是雷州半岛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期的都有。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民还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习俗。目前,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对其采取保护措施 ,雷州市政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准备将它们集中起来 ,建一个石狗林公园,目前湛江和雷州两地博物馆已收集了300多尊石狗。
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实物纪年的缺失,这些石狗大多无法进行断代。雷州石狗多出现于乡间,有的甚至是在水下或荒郊野岭的草丛中找出来的,石狗上多无纪年;其周边环境也多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关石狗的文字记载相当缺乏,湛江和雷州博物馆的专家虽然早已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目前 情况来看,难度还相当大。
㈧ 雷州石狗的历史
《雷祖志》记载:“业捕猎,养有九耳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皆卜诸犬之耳。一耳动则获一兽,二耳动则获二兽。获兽多寡,与耳动之数相应,不少爽焉。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鸠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昃,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大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众俱不知为何物。陈氏抱而归家。次早,乌云忽作,风雨雷电交至。陈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桌。遂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壳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尔后,九耳狗日夜守护着陈文玉,凡有生面人来则呼吠逐赶,保护陈文玉长大。
据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隋唐之际,聚居古合州的俚僚、僮人不时相互劫掠,他们都希望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当其首领,以平息劫掠。于是他们向唐王朝推荐陈文玉,得以准命为合州刺史。俚僚、僮人闻讯后则顺服远去,各自归峒安居乐业。雷州自始靖安,民皆富庶。
雷祖陈文玉诞降的神奇美丽传说,既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与把狗作为图腾的信念,也是时代造就伟人的不同凡响之所演义。“尝闻不凡之人,不凡其生,胡足奇也。然不凡其生而能垂万古者,正足奇矣。上朔夏禹发迹于龟而开四百之祥,商以玄鸟之卵而兴六百之祀,周以巨人之迹而享八百之久,是三王以奇而君万古者也。麟吐书、龙绕室、老降庭、胸有文是孔子以奇而师万古者也。犬报喜、雷霹雳、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万古者也”。
㈨ 谢华业的雷州石狗使用了什么画法
谢华业的雷州石狗使用啦什么话玩这个不知道请他们来到了你。
㈩ 雷州的石狗作文400字
西安兵马俑,雷州石狗群,“雷州石狗冠天下”!遍布城乡的雷州石狗群,成千上万,千姿百态,形神各异,巧夺天工,是天下一大奇观。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古时,这里是俚、僚、徭、僮、黎等少数民族集居之地。那时由于人们的原始蒙昧与社会生产力的低劣,无法解释自然印象,征服自然灾难,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式图腾,化作精神的力量。起初俚人以俚为图腾,僮人以僮为图腾,徭人则以犬为图腾,所以过去他们部族的名称字“狸、獠、僮、徭“都加犬旁,这就是他们图腾的标志。后来,由于他们各族都是从事农耕捕猎的,便共同以能够保护庄稼和狩猎的狗为图腾。南朝陈代,传神话:雷祖陈文玉的父亲陈供养了一条九耳猎狗,在山上挖了一巨蛋,陈便抱回家中。次日蛋被霹雳劈开,跳出一个男孩,两只手掌有字,左边是“雷”,右边为“州”。雷祖诞生,狗从此被崇为吉祥灵物。人们以青石雕刻成石狗,安置于祠堂、庙前,每月初一、十五早晚烧香供茶,祈祷呈祥报喜。
宋元以后,汉闽人不断迁到雷州,中原宗教文化的渗透,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激荡和交融,石狗渐渐演变为守护驱邪的“守护神”,初具广泛安置于村路、巷头、门、由城波、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