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
Ⅰ 西藏传统文化有哪些几个方面
http://zhuanti.youth.cn/2009/09jnr/wxzl/200903/t20090326_882676.htm
http://tibet.news.cn/gdbb/2009-07/10/content_17059855.htm
西藏民俗文化-简介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8xzms/2008-06/19/content_15857835.htm
Ⅱ 学习西藏民俗文化有什么意义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
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
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
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
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诚信无私是西藏各民族普遍信守的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关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人们以诚实为美,推崇公正无私,待人诚恳热情,极为重视友谊。这些道德原则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与自然原因,与人们所处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还不足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时,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正无私、真诚信任,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而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发展谋得利益。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个人离开了群体就等于死亡,集体力量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敌人和社会的敌人的胜利。
因而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有着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老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和原始民主培育了人们诚挚的无私的心灵,也强化了对朋友的友谊。这些古老的道德原则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承继下来,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受到人们的信守和珍视。
诚信、无私与重视友谊在西藏民俗文化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择偶和交友时将诚实和正直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到藏族家做客,无论是否相识,主人都会捧出甘醇的青稞酒和浓香的酥油茶热情款待。与藏族交友,他们可以掏出一颗诚挚的心,愿为你付出一切。
当你到珞巴族、门巴族和人居住的喜巴拉雅山区游行,会在路旁沟畔见到一些装有物品的背篓就地摆放,背篓上压有石块或木棍,表示这是“有主之物”,任何人都不会去触动这些已有主人的东西。珞巴族谚语云:“不捡不是自己分内的东西,不收不是自己种植的庄稼。”
珞巴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吃喝越多主人越高兴。一些部落的待客习俗尤为别致:宾客至,主人热情迎至客房,取来酒、肉、菜,由客人自行杀猪宰鸡饮酒,视同家人,给朋友以最大的信任。西藏各族人民对朋友、对客人无不是真诚相待,诚信无欺。
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西藏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2)浅论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扩展阅读
历史渊源
在富饶灿烂的西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
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习俗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
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藏民俗文化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藏文化
Ⅲ 西藏民俗文化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西藏民俗文化论,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回形成的习俗惯制,答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Ⅳ 红河谷电影不符合西藏民俗文化的地方
应该是可以
Ⅳ 西藏民俗文化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这一句的话是还是比较通透的,具体的你感觉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考虑一下
Ⅵ 我的论文-论藏族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帮忙啊,我在诺基亚做促销,没有时间想
一、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和繁多的品类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危机日渐突出,如何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化文化生态意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程,使其成为经济建设开发和文化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及其西藏党政领导者、文化艺术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须应对的紧迫问题。同时世界上有很多人非常关注我们西藏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应该说这种关注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按照我们的调查,可以说西藏依然是中国保留传统文化最为厚重、最为丰富的地区。
1.藏文化一元和多元荟萃的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多样性特征
西藏地处南亚、西亚与东亚相交叉连接的中心位置,同时又是欧亚古代陆路交通要冲之一,扼丝绸之路南方枢纽地段,是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融汇之地。它又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中心位置,是世界屋脊和地球至高极地。在这个背景下积累起来的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呈现出藏文化的一元及其多元荟萃的丰富而又独特的多样性特征和景观。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几个关键阶段的开放吸纳和中世纪至近现代的长时期封闭内敛的原因,藏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灿烂的一元文化,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等文化都受到它的巨大影响;还在国内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内蒙古等省区,国外如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克什米尔,以及俄国的布利亚特地区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藏文化圈。而在藏族整体一元文化内部,又呈现出多元荟萃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同程度地兼容和保存了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们认识中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鲜活的证据。而就其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身来说,由于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长过程受其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渊源、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多样性特征异常鲜明,为我们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艺术 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基因。
2.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繁多的类型和品种
西藏虽然以藏民族为主体,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品类十分繁多。
首先是藏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可以分为民间、宗教和宫廷三大类。
民间类:
(1)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民歌、格言等。
(2)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果谐、堆谐、甲谐、谐钦、酒歌、山歌、牧歌、弦子、儿歌等)、民间器乐曲(扎年曲、鹰笛曲、竖笛曲、口弦曲等)、民间曲艺音乐(古尔鲁道歌曲、折嘎说唱曲、喇嘛嘛呢说唱曲、格萨尔说唱曲、扎年弹唱曲等)、民间戏曲唱腔音乐(白面具藏戏唱腔音乐、蓝面具藏戏唱腔音乐、昌都藏戏唱腔音乐、门巴 戏唱腔音乐),等等。
(3)民间舞蹈,有果谐(阿里果谐、山南果谐、日喀则乃尼果谐等)、卓果谐(阿里卓果谐、那曲卓果谐等)、宣(扎达宣、普兰宣、日土宣等)、廓孜(牛皮船舞)、谐钦(山南谐钦、萨央谐钦、拉章谐钦等)、果孜(古装士兵舞)、阿谐(打阿嘎地舞)、甲谐(大型仪仗舞)、阿卓(鼓舞,有夺布章卓、斯玛卓等)、希荣仲孜(野牛舞)、果卓(锅庄舞)、谐(弦子舞)、热巴(察雅热巴、丁嘎热巴、国青热巴等)、泽当嘎巴谐玛、堆谐(拉孜堆谐、定日堆谐、昂仁堆谐等)、玛恰霞布卓(阿里孔雀舞、亚东孔雀舞、林芝孔雀舞等)、普润霞布卓(鸽子舞)、波(工布舞)、筒 佳(手镯舞),等等。
(4)民间戏曲,有白面具藏戏(宾顿巴派、扎西雪巴派、尼木派)、蓝面具藏戏(迥巴派、江嘎尔派、香巴派、觉木隆派)、昌都藏戏、德格藏戏、门巴戏(勒布派、墨脱 派)等。
(5)民间曲艺,有堆巴谐巴(祝诵赞词)、古尔鲁(道歌)、喇嘛嘛呢(拉萨派、后藏派、山南派)、扎年弹唱(日喀则派、林芝派)、岭仲(格萨尔说唱,昌都派、那曲派、卫藏派)、折嘎(吉祥祝愿说唱)、相声、百(征战壮威 歌)、夏(吟诵对歌说唱)等。
(6)民间工艺美术,有装饰有吉祥八宝、妙翅鸟、命命鸟等的金属制品、木刻制品、兽骨制品等。
(7)英雄史诗,有世界上最为宏大的、已搜集到的能够列出篇目的226部情节各异、内容不同、至今还在 民间说唱流传的《格萨尔王传》。
(8)风俗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还有大型的节日活动,有藏历新年、望果节、林卡节、沐浴节、拉萨的雪顿节、江孜的达玛节(射箭节)、山南的雅隆艺术节、那曲的赛马节、阿里的恰钦 节、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林芝的工布艺术节等。
藏族宗教类:即藏传佛教艺术,实际上包括原始巫教、苯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因为前二者是被藏传佛教吸收而融入其中。它可以分为音乐、舞蹈、面具、雕刻塑 像、绘画、工艺美术、建筑等。
(1)宗教音乐,有寺院器乐、诵经调、羌姆乐曲等。
(2)宗教舞蹈,有苯教羌姆、宁玛派羌姆、噶举派羌姆、萨迦派羌姆、格鲁派羌姆等。
(3)宗教面具,有原始祭祀面具、神舞羌姆面具(苯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寺院供奉面具 等。
(4)宗教雕刻塑像,有金属雕塑、泥陶塑、石雕刻、木雕、兽骨雕、糌粑面塑、酥油花塑等。
(5)宗教绘画,有壁画(画传、偶像、神话故事图、宗教活动仪式图、坛城等)、唐卡(丝绢唐卡、绘画唐卡)等。
(6)宗教工艺,有供器、法器等。
(7)宗教建筑,有寺院庙宇、宫殿、拉让(高僧府邸)、塔刹(三塔、五塔、七塔、八塔、一百零八塔、舍利 塔、衣冠塔、眼睛塔、胞衣塔、界塔、龛塔、瓦当塔等)。
(8)宗教习俗节庆,有传大昭(祈祷大法会)、萨嘎达娃节、热振帕蚌唐廓节、萨迦金刚节、色拉普结节、那 曲酬神节、十月燃灯节、布达拉宫跳神节等。
藏族宫廷类:主要有宫廷乐舞(布达拉宫嘎尔、阿里嘎尔、昌都强巴林寺嘎尔等)、宫廷歌舞如“囊玛”等。其次是门巴族文化艺术遗产有:
(1)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等。
(2)民歌有萨玛(酒歌)、古典情歌、古歌“东三巴”、悲歌等。
(3)民间戏剧,有独脚戏式的叙事诗表演《太波嘎列》、原始祭祀戏剧《阿拉卡教父子》、门巴戏等。
(4)宗教乐舞,有“巴羌”等。再次是珞巴族文化艺术遗产有:
(1)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创世纪》、《斯金金巴娜达萌》、《阿巴达尼》、《金岗岗日》等)、 谚语、谜语等。
(2)民间音乐,有古典“加金”、民歌(哭嫁歌、哭丧歌、叙事歌、狩猎歌、抒情歌等)、器乐(竹口弦、笛子、 箫、二胡等)、对唱轮唱歌等。
(3)民间舞蹈,有模拟动物动作的狩猎舞、娶亲舞“巴纠”、男女群体歌舞、巫舞等。
(4)民间工艺美术,有染色工艺、木器、藤器、雕塑(木雕、竹雕、金属雕)等。
更次,还有人数很少的僜人、夏尔巴人的文化艺术遗产。
二、西藏藏传佛教文化艺术遗产应当加以大力保护
西藏是我国藏传佛教文化艺术遗产主要集中之地,它一方面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因为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也有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涵盖了人类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及其众多的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多种领域,故而应该加以大力保护。
1.宗教文化价值
藏传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宗教,已有一千多年的传统,在西藏地区,宗教情感与艺术活动历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藏族的佛教建筑物都装饰着雕塑、壁画和唐卡,这些造型艺术可以激发佛教徒的禅思。而今,大多数藏族群众仍旧信奉佛教,丰富多彩的藏传佛教艺术至今仍然是藏族群众虔诚信仰的崇拜物和供奉物。因此,藏传佛教艺术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物,而且也是活着的文化。为了保持西藏地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化的生态平衡,我们必须重视藏传佛教艺术的宗教文化价值以及对它的保护。
2.艺术审美价值
藏传佛教艺术本身就包含着宗教的与审美的双重价值。今天,随着西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藏传佛教艺术遗产的价值功能正在发生转换:逐渐从宗教礼拜对象转换为艺术审美对象,或者说藏传佛教艺术遗产中固有的艺术审美价值日益凸显出来。
3.比较研究价值
藏传佛教艺术是在不断吸收和同化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的,这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同民族与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比较研究的最佳文本。比如,人们可以认识到西部的藏族艺术流派的存在受到了印度艺术(特别是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艺术)的影响,南部的藏族艺术流派的成长受到了尼泊尔艺术的启发,东部的藏族艺术流派与汉族艺术密切相关。而藏传佛教艺术又呈现出本民族、本地区的鲜明特征,实际上它是对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的一种创造性综合。这对于我们发展当代艺术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创作借鉴价值
当代艺术创作应该广泛借鉴中国少数民族的艺术遗产,包括藏族佛教艺术的遗产。在藏传佛教艺术中,象征性的观念、超现实的造型和表现性的色彩,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当然,藏传佛教艺术的观念和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宗教内涵,但这些观念和形式却可能启发我们 的创作灵感,丰富我们的表现语言。
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藏传佛教艺术包括所有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并重,故而我们如果仅仅将少数民族艺术形式视为当代艺术多样性发展的“素材”,将会遮蔽其作为人类智慧和情感代表作的丰厚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深化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的认识,依靠本土、本地的文化、智慧和语言框架自身能动的文化空间和潜力,使之传承、运用和发展于当代的文化之中。在保护的同时,必 须做好转型。如将民族艺术中的表演艺术史诗说唱、藏戏、宗教乐舞、喇嘛嘛呢和各种歌舞等等,改编或制作成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电视及其多媒体作品,搬上舞台、荧屏和银幕。
5.社会学价值
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尚处在原生形态,既依然保存着原始宗教古朴稚拙的遗风,又呈现出系统宗教的成熟、发达和精致,从中可窥探到藏族祖先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探寻到藏民族的历史以及多种文明交融发展的轨迹。苯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形态,融合成为本地域社会的生活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理想及义务等生活哲学,并体现整个社会传统的意涵及功能。如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藏戏艺术,它包含了神话、戏剧和宗教的三重内涵,涉及超越现实的集体梦想(即神话),在最初的混融性的巫术仪式(即宗教),人们借助活生生的人的扮演形式(即戏剧),使得这个被情感所激励的群体,完全溶于一个共同的社会状态中,从而增加了这一社会肌体的活力和调解矛盾的能力。
6.文化学价值
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树一帜。如反映佛经故事的藏戏艺术,一方面因为藏传佛教的终极关怀而转而为获得解脱与救赎,对神与佛的效命比对政治的效命更为优先,所以人的地位愈不受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入世的苯教之职能在佛教中有所保留,藏传佛教在人与神关系上人又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人在修证佛法的道路上更主要是靠自己的觉悟和精进。作为一种传统的体现而存在的宗教神话剧,折射出几千年来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智慧,联系了藏族文化意识的过去与未来,这种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已经成为研究藏区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三、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对策思考
由于受到世界屋脊地球极地地貌、气候条件、相对贫乏的生产生活资料等组成的特殊生态环境的影响,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由此呈现出农耕性、游牧性、地域性、宗教性、民俗性的特征,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点的艺术品种和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活动。西藏丰富而繁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西部文化中乃至在中外文化中都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极具感召力、吸引力、内聚力和亲和力。在现阶段,如何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继承发展,应做必要的探索和对策思考,逐步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和各项措施:1.西藏也应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2.马上考虑成立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领导和工作机构;3.加强西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系统研究,逐步使西藏文化学、西藏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开始起步;4.对西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分级保护制度,编制西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5.加快西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 立法工作;6.首先设计并逐步启动“濒临失传和珍稀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工程”。
Ⅶ 什么原因造成了藏族传统文化保守性的特色
藏族文化-简介
藏族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
Ⅷ 西藏的民俗风情
一,服饰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
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二,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
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四,交通运输
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
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