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在海洋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壹』 什么是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的作用
2010年大连海洋大学2010年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文史类 237 288.5 270.3 210.6 281.5 253 辽宁 河北 山西 内蒙 吉林 黑龙江理专工类 217.8 282.7 261 210.6 279.3 250.62011年大连海洋大属学2011年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为230仅做为一个参考
『贰』 海洋资源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00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渔网将被强大的吸水装置替代,利用电场发出的光、一定频率的声音和溶于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够引诱和迫使鱼群集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连水带鱼一起吸进船舱中。到那时,连同海底牧场向人类提供的各种鱼虾类一起,人们从海洋中所获得的海味将达10亿多吨,比现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随着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使人们势必将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陆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己发现了500多个油气田,一个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边缘钻探计划的实施已近尾声。探索和开采海底石油,并将把生产基地建在海底。对于海底石油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人们将用大型潜水艇。设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里面装上10万吨原油,由潜艇拖带航行。也有人设计用飞船装运。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被誉为“未来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水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建造“海底城市”,这己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目前,日本已为阿拉伯国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动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钢铁做成,中心是一座6层大厦。设有室内小花园、电影院,水电全部自己供应。它可以满足海上采油工作人员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这个浮动“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们收起来,就可以当船行驶。将来许多海上工厂,将在原料生产地或市场附近的海域兴建起来,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质需要。日本四国岛西南面的龙串湾,有个“海中公园”,人们在海底透过 16面直径 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饱览海底奇景:奇形怪状的礁石,五彩缤纷的珊瑚,各种奇丽的鱼儿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从美国第一个建造了水下实验室以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在海底建造“钢屋”和其他建筑,“屋”内气压和海面相同,人们可以在里面正常地工作,维修海底油气井,打捞沉船,海底勘探或为潜艇补给等。另据报道,日本一群工程师、建筑师。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设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决未来人类住的问题。海洋城将建于200米深的海底,有4层楼高的钢骨平台,离海面约70米,面积23平方千米、全城由1万条坚固直柱顶住,直柱附近设有感应装置。可测台风、海啸及暗流,自我调整力度以抵抗这些外来压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稳。海洋城除了住宅区外,还有一个商业中心,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两个棒球场,1个栽种水果蔬菜的人工田,还有纵横相连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设费用估计需要2000亿美元,这项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纪末完成。到21世纪,这座“海底城市”将居住万人以上,那时,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将会跟大陆一样,变得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人将去发掘它、建设它,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描绘这张硕大无比的宏伟蓝图。
海洋的未来向人们展示了辉煌的前景,广袤的海洋将给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
『叁』 谈谈建设先进海洋文化,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建设先进海洋文化,必须继承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否则海洋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中国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虽说我国是个农耕文明的国度,但还有很多文化传统来源于海洋。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古人还留下了众多描写海洋的诗词作品,如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足见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我国海洋历史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或海洋民俗文化中都能挖掘出无数亮点。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历史性地开辟了亚非海上航路,传播了中华物产和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在与不同国家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同时,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关系的精神实质,是相互尊重、和平友好的伟大实践,不仅完美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典范和成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对待海洋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建设先进的海洋文化,就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发展。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积极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对外文化交流、非物质遗产保护、舞台艺术、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显现了勃勃生机。当代中华儿女,踩着前人的足迹,正以更加抖擞的精神、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稳健的脚步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路上昂首前行。虽然目前海洋文化在文化部门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加以关注,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海洋局以及全社会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渐深入,如对海岛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学、海洋旅游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科普的研究和海洋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等。有关的海洋院校、海洋论坛、海洋博览会、海洋文化节等也在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相信这些必将有力地推动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肆』 海岛旅游在海洋旅游发展中的意义
海岛旅游复开发对当地的影响
岛屿制发展旅游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给当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由于海岛旅游开发的资金主要来自其他地方,当地在发展旅游时的参与水平低,导致外汇收入的漏损率高.海岛吸引的客源市场范围狭窄,易导致对这狭小范围客源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造成其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客源市场预测的不准确,也容易造成旅游经营的亏损.
其次,若不能加强防范和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岛屿上发展旅游业可能引起一些社会文化的糟粕,如民俗文化和历史景点的廉价出售、违法犯罪、追随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失去原有的价值观念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传播进来.
第三,岛屿旅游开发造成一些环境问题,诸如海滨城市化、建筑物垃圾向海里倾倒、农业及自然植被的用地被挤掉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通常是缺乏严格的旅游规划体系以及旅游活动及其设施集中在海滨的几个地方。
『伍』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分析及几点建议
海洋文化产业是当代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传播、促进海洋经济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服务海洋外交、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推进海洋建设、发展海洋文明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认为,现阶段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沿海各省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科技指导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传统海洋文化产业强调较多,而对未来新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研究不够。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迅速,而促进科技文化融合和产业跨界发展的创新举措不够。对海洋节庆、海洋民风民俗开发初见成效,而重大海洋文化项目培育不够。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受到重视,而深挖内涵、发挥文化精神引领作用的努力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海洋文化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浅表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门类过度集中,经营模式趋同,产品的主题、风格同质化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理念,还要在具体办法上引入创新元素,探索创新模式,以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让海洋文化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使海洋文化产业创新经济带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陆』 海洋文学的意义
中国古代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有着发达的海洋观,主要是:世界海洋论、有机论自然观、以海为田的资源观、和为贵的外交观、整体论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传统海洋观以及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对当代中国全面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海洋强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海洋论、和为贵外交观以及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导我们勇闯大洋,发展传统友谊,建设和谐海洋。
中国古代有世界大陆论和世界海洋论。其中,世界海洋论认为:“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玄中记》);海洋之大无法想象,“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以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南华真经·外篇·刻意》)故古代称海洋为“百谷王”、“无底”、“天池”等。
战国时,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人类居住的世界相对很小,只是浮在浩瀚大洋上一些大陆岛而已,称为九大州,每个大州又有九个小州组成,中国只是其中一个,被称为“赤县神州”。每个小州有裨海环绕,大九州为大瀛海围绕直到海天之际。赤县神州只是浮在大洋上的81个大陆岛之一而已,也并非一定在世界中央。邹衍的大洋中浮着大陆岛的概念得到浑天论和天地结构论潮论的支持,浑天论在唐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海洋观认为,世界各国是相互平等的,因而应是友好的,中华民族没有恃强凌弱的基因。
中国对海外有着美好的想象和探索的冲动。春秋时,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表明了他推行大道的决心和不惜飘洋过海另创乐土的信心。战国时,北方沿海地区就流传着海外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传说。秦始皇更派徐福出海求仙;无独有偶,汉武帝也派人出海求仙。《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中国使臣去海外各国,航行南海、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已到达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早在世界史上的地理大发现之前的1405年-1433年之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达55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赤道以南的肯尼亚。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邻为睦,中外海上友好交流也源远流长。隋唐时,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不断来中国学习,得到中国的友善接待和无私帮助。唐代鉴真更东渡日本,传授中华文化。宋元时,在泉州港甚至形成市舶司官员为外国商船返航祈求顺风的礼仪。泉州的九日山祈风石刻遗址,充分体现了这种友好的政策。郑和下西洋恢复发展了中国与东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国外使臣不断来华。1413年印度古里派来使臣和随从人员就达1200人。1417苏禄国(位于今苏禄群岛)东王巴都葛·巴哈刺与西王、峒王率340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中国,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接待。归途中东王病逝于山东德州,就地埋葬。明成祖朱棣下令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撰碑文。1419年郑和船队回国时就有17个国家的使臣来华。从洪武开始,明朝与琉球建立封贡关系,十分友好,册封新国王一直就是琉球国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柒』 海洋文化对推动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有何意义
没什么实际意义,想写官样文章硬联系你就只能瞎编了。比方说你可以解释什么是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那舟山群岛加大开放,就能赚钱,就有意义了
『捌』 海洋旅游业如何发展
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玖』 海洋旅游的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21世纪议程》的实施,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为了抢占海洋时代的新优势,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都相继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如韩国制订了“海洋韩国——21世纪战略”,日本大力实施“海洋立国”规划。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经济布局也日益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总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本世纪的一万多亿美元。仅以美国为例,作为海洋大国,美国海洋线长22680公里,其专属经济区海域总面积达到340万平方公里,海洋及相关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支柱之一。2002年以来,美国海洋直接相关的产业总产值每年都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机会在200万个以上,美国沿海地区每年经济产值总计超过1万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约十分之一的比重。与此同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也进一步增强,约65%集中在海岸带地区。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海洋,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海洋旅游业是世界海洋经济的最大产业之一,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海洋旅游业大致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海洋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在全世界旅游收入排名前25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沿海国家和地区有23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到全世界的近70%。二是海洋旅游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日趋重要。在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在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岛国,海洋旅游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有的甚至占到国民经济比重的一半以上。三是热带和亚热带目的地在世界海洋旅游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目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正在迅速成为世界海洋旅游的新热点。这些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尽管其开发时间和发展背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都是很好地把握并且利用了各自拥有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机遇。大多数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都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从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南太平洋到美国夏威夷和南亚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不仅成为最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而且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形象。
『拾』 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重要性
历史证明,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国势衰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经济布局正日益向沿海地区聚集,中国经济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海洋,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不仅是我国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地中海岸、夏威夷、巴厘岛、冰岛都是举世闻名的海洋旅游胜地,每年大量的观光游客为当地政府提供丰厚的财政收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到出境游的行列。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欧美旅游最大的客源国。而海洋旅游线路成为我国居民出境游最重要的选择,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冰岛、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洋旅游大国或地区,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当国人争相出境观赏异域风光的时候,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也正受到洋人的青睐,其中也包括异彩纷呈的海洋风光。
我国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可供开发的滨海旅游景点达1500多处,目前已开发或部分开发的滨海人文景点、海岸景点、奇物景点和山丘景点仅350处,大约占全部可开发景点的23.5%。 海洋旅游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但在我国,除了海洋风光游,休闲渔业和潜水、冲浪等海洋旅游则才刚刚起步。
浙江在我国海洋旅游业起步较早。该省有着6600公里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3000余个岛屿和广阔的海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以前,住在海边的渔民世世代代以耕海牧渔为生。
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浙江省沿海海洋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休闲渔业等三产开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海洋旅游开发起步最早的要数舟山的普陀和宁波的象山。据舟山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1999年该市就充分利用海洋旅游资源,举办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沙雕节,当时有15万游客拥入朱家尖南沙海滨。几届沙雕节办下来,不仅为舟山打响了旅游品牌,而且还为该市旅游相关产业带来了两亿元的社会联动效益。去年,该市的旅游收入超过了25亿元。
而象山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开发海洋旅游”的口号,海上风情园、红岩景区、金沙湾度假村等一批新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浙江省旅游局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种参与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的旅游内容进一步充实到了当地海洋旅游中,游泳、烧烤、张网、垂钓、观海听潮、野外求助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海洋旅游项目越来越受欢迎。海洋旅游已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海南三亚是我国惟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世界旅游组织把三亚认证为4A级旅游目的地。据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对世界48个国家158个主要城市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三亚空气质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一。“椰风海韵醉游人”,每年有30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到三亚休闲度假、居住养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建省17年,旅游业在全国的排名已由原来的26位升至15位。
濒临渤海和黄海的山东是我国另一个海洋旅游资源大省,其海岸线长达3120余公里。该省的青岛和威海是我国北方最具吸引力的滨海旅游城市。 近年来,广西沿海地区也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以北海为中心,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桂林、海口、西安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如今,广西沿海已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出国等为一体的“滨海旅游走廊”。今年上半年,到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旅游的中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
继浙江、海南、山东、广西之后,辽宁、河北、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也陆续把海洋旅游业纳入其发展规划,这必将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整体实力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