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文化与旅游资源

文化与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21-01-03 22:21:35

『壹』 浅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纵观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其文化特征无不十分突出。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旅游具有文化属性,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的,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相反,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旅游,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同时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增强市民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健全相关法规,加强相关管理,保持旅游的文化灵魂,使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

『贰』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一、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二、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叁』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的人们,在闲暇、交往等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以致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形式,这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多影响。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

(3)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型。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人类文化进化的类型与层次的多样化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

(4)文化的继承性特征。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总会把自己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与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人们从前人那里不仅继承了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将其沉淀于显意识和潜意识底层,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传下来,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5)文化的变异特征。一方面人类在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动文化变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文化交流的范围之广、频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观念的分化和融合,这种文化的变异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型旅游资源。

三、提升湖南旅游文化品位的新举措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

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知、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态游、湖光水色游、田园风光游、湿地草场游、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等旅游场地建设。要加强旅游度假村、野外宿营地、户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要改善城市的总体环境,建立大型的会议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各种学术、经贸、体育、文化等国内国际会议在湖南举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积极开发雕塑、陶瓷、建筑、烟花、湘绣、书画、竹木等工艺品。在产品建设格局上,要实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块共同发展,用奇山(张家界)、异水(洞庭湖)、伟人(毛泽东)三大特色来构筑湖南旅游的总体形象。各地都要围绕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来展开。

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肆』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请参考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的人们,在闲暇、交往等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以致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形式,这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多影响。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

(3)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型。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人类文化进化的类型与层次的多样化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

(4)文化的继承性特征。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总会把自己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与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人们从前人那里不仅继承了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将其沉淀于显意识和潜意识底层,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传下来,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5)文化的变异特征。一方面人类在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动文化变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文化交流的范围之广、频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观念的分化和融合,这种文化的变异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型旅游资源。

三、提升湖南旅游文化品位的新举措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

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知、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态游、湖光水色游、田园风光游、湿地草场游、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等旅游场地建设。要加强旅游度假村、野外宿营地、户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要改善城市的总体环境,建立大型的会议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各种学术、经贸、体育、文化等国内国际会议在湖南举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积极开发雕塑、陶瓷、建筑、烟花、湘绣、书画、竹木等工艺品。在产品建设格局上,要实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块共同发展,用奇山(张家界)、异水(洞庭湖)、伟人(毛泽东)三大特色来构筑湖南旅游的总体形象。各地都要围绕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来展开。

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伍』 如何理解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陆』 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
.
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

1•1 三国遗迹数量众多,品味独特

四川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约有100多处,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尤为集中,其中武侯祠、剑门关、桓侯祠、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平襄楼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垄断性,品味独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最具影响力的纪念诸葛亮和刘备的祠堂,惠陵是全国唯一具有明确标志的三国皇帝陵墓;剑阁剑门关是诸葛亮最早设立关隘以驻军防守的地方;阆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张飞庙;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关圣殿是省内最早的关帝庙,殿内的金脸关公塑像为全国唯一;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早的三国蜀汉遗迹;芦山县的平襄楼是国内尚存的祭祀蜀汉大将姜维最古老的建筑物;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雷波马湖海龙寺是全国唯一的孟获庙等。

1•2 三国文化旅游亮点突出,优势明显

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国人喜爱并深受其影响的三国人物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故乡在山东沂南,躬耕读书在湖北襄樊,逝世后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业建立在四川。即使人们记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却记得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四川,记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国所有三国景区的同行都承认,若论诸葛亮文化内涵的厚重精深和影响力,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无法与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将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和主线。

1•3 资源的文化价值高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中国文化至深,其中体现的谋略思维和忠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国志》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作者陈寿是四川人;二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为三国正统,蜀汉英雄是正面讴歌的对象;三是四川三国故事集中,三国遗址保存较好。可以说四川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

四川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成都武侯祠、罗江庞统祠、绵竹双忠祠、绵阳蒋琬墓、南充万卷楼、阆中张飞庙等祠庙的文化内涵都相当丰富。

1•4 三国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组合良好,民间艺术丰富

四川三国文化遗迹与自然生态大多组合良好,适宜打造历史文物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既有“邓艾偷渡阴平”的历史,又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剑门蜀道既有三国文化内涵,又有自然奇观———天下雄关和生态景观———翠云廊[1];雷波县既有全国唯一的孟获庙,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溶洞奇观;七曲山景区既有诸葛屯兵、张飞植柏等30多处三国遗迹,又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万顷纯古柏等。文化资源结合自然生态,突出创新,增加卖点,这也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思路。

有关三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民间故事、谚语等不计其数,尤其是三国文化和我国戏曲发展联系紧密,三国故事是地方戏极为热衷的题材,其中的军事斗智和武打场面充满了智慧和惊险的观赏因素,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这些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汉、贬孙曹”,赞扬蜀汉集团文臣武将的机智和武勇。长期以来,三国戏一直是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剧中三国戏的总数有150出之多[2],这是其他题材的剧目难以相比的。这也正是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性的体现。

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及原因

2•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

1982年,剑门蜀道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旅游部门便开始着手启动三国文化旅游线。这条线路涉及成都、绵阳、广元、阆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国遗址和旅游景点。1993年,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四川又开始重提三国文化旅游,希望借此带动四川三国旅游文化热潮。1994年,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联手推出“1994中国文物古迹游”,其中一条线路是“1710年前的三国战略线”[3]。

这条线路的北线即是四川、陕西、河南三省的三国景点。但是,几次开发均未被市场认可。目前,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呈现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独秀的局面。据统计,2005年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人次数仅占四川游客总数的5•9%,门票和经营收入仅占四川旅游总收入的0•13%[4]。这种状况与我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2•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困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线路长、景点散,各家“自扫门前雪”,只顾介绍自家景点,很少深挖三国文化的内涵。从成都到广元一线,由《三国演义》、民间附会和后人纪念形成的大小三国文化景区有数十个,传统上以成都武候祠、剑阁剑门关、翠云廊最有名,其他相对较弱。这些景区分布于5个市、10余个县,分布广、跨区多,一方面为川西北发展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总体规划滞后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主线路(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属线型的通道式旅游线路,沿108国道一路排开。过去,这条线路全长360多公里,道路等级低,景点分散,旅长游短,游客周转速度慢[5]。

且108国道贯穿剑门关、明月峡、七曲山大庙等景区,将景区分割成两半,使景区成为过境点,而非相对封闭的景区,不利于开发建设和管理。

就目前来看,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联动,几乎都是观光产品,并且主要都是“看庙”,开发建设档次低,缺乏体验和参与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为精品外,其它景区都只是初级产品,看点少,吸引力较弱。

3 实施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战略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起步早,发展晚,长期处于品牌大,市场小,宣传多,游客少,景点热,线路冷的尴尬状况。但由于三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国内外游客的认可,三国文化旅游仍然充满了市场潜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推进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合力

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6]。

要充分发掘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关键在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各市、区县要以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基础,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产品打造包装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一方面,依托各自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并注重相互之间特色品牌的差异互补,错位发展,体现特异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省际间的合作,只有以资源的关联性、旅游链的完整性、消费的舒适性为首要原则,从完整的三国文化旅游市场角度联手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才能充分体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性。

2002年由巴中、汉中、广元三市率先发起的三国文化旅游协作,签署了《川陕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协议书》,本着“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协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制定或修订旅游发展规划时还要进一步站在大旅游、大载体、大投入、大经营、大回报的高度,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限
制,加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才能把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2 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深度开发首先应该是综合性开发,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全部利用,实行整体开发。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发展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突破口,整合、深度开发散乱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不是简单地将三国遗迹捆绑销售,而是进行深度的市场协作和优化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针对三国文化主题进行四川文化旅游建设,主要是以诸葛亮为重点和主线,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因此,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条件,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锦里为中心,推出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支撑中心和国际著名的三国文化旅游城市;二是以剑门蜀道为纽带,以庞统祠、富乐山、七曲山大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明月峡、清风峡等为支撑,推出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优化和突出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3 联手包装,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要提高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变“招徕客人”为“留住客人”,关键是要通过行政区域联手、政企联手、部门联手等方式进行打造包装,努力对三国文化旅游景观进行定位升级,形成与“三国文化旅游线”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体系。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要围绕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展开,加强景区路网建设,加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而且要将三国旅游与三国文化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三国文化的产业开发最初是在文化产业上进行的。从早期的史志、小说、民间文艺,到后来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现在,三国商战谋略著作和电脑游戏成为了三国文化产业的主力。而这些文化产业都可以与三国旅游结合起来,如梓潼七曲山大庙可以用民间的关公信仰来吸引游客朝拜;锦里的诸葛连弩等民间游艺可吸引游客参与;梓潼五丁开山景区的张飞趟脚石等丰富的民间故事则增加了游客对三国历史的体悟和情趣;剑门豆腐等三国民间饮食增加了三国文化体验的内涵;绵阳富乐山三国戏、评书更是三国文化大餐;现代三国影视业发展又催生了影视城游览、表演等旅游项目,如无锡三国城[7],虽然四川目前尚无此内容。

近年来,以三国文化为题材的商战谋略著作层出不穷,三国谋略成为部分企业的培训项目,将三国文化旅游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新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其次,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如将三国文化旅游的相关景区用游戏的形式串起来,制成电脑游戏,既开发了文化产业项目,又为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可组织三国网络游戏大赛,吸引更多人关注三国文化,参与三国文化旅游。还可以利用三国历史中的悬念故事来吸引游客,诸葛亮六出祁山发明的木牛流马即是个绝好的题材,如组织国际性的木牛流马设计表演大赛,用此类节庆活动来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游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从而增强竞争力[8]。

第三,将文化研究普及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三国文化旅游的灵魂是三国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果有一天,中国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国故事,不再为三国英雄而激动,那一天便是三国文化旅游的结束日。三国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可以直接创新产品、带来游客。协作体可以通过组织这方面的研讨会、培训班,来提高相关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4 结语

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四条精品路线之一。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四川旅游行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它对进一步增强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丰富四川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生态旅游研究。
冯佳(1987-),女,湖南长沙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向玉成.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国漫谈[M].成都:巴蜀书社, 1995.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13.
[4]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6(6).
[5]郭跃,张述林.旅游资源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涛.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地域研究与发展, 2009(1).
[7]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95.
[8]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108-109.

『柒』 敦煌文化的旅游资源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 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 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阳关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敦煌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和莫高窟与佛为缘,相互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线。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历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历史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记载,三危山是神鸟三青鸟居住的地方,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青鸟是为神话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这给三危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结合上书左传,史记等记载,原住于洞庭湖,鄱阳湖之间的三青部落,在当时的部落战争中战败,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据史书考证,三青本来是以鸟声龙身为图腾的民族,所谓的三青鸟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鸟为图腾的民族被流放到了这里,三苗民族迁移到了三危山,成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开了敦煌灿烂历史的第一页。
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蕴育了世界文化艺术宝窟莫高窟,当地的百姓自然将此山奉为神山,修建了众多的宇寺棺、王母宫、观音井、老君堂,南天门等一批古建筑至今,遗迹犹存。站在三危山顶峰的王母宫前,俯视莫高窟及整个敦煌绿洲全景,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与莫高窟毗邻,莫高窟则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由此可见,三危佛光是开凿莫高窟的动因,也可说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摇篮,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灵岩”,三危山与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说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窟,那么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艺术名山了。
由敦煌太阳旅游集团和荣兴建安公司建设旅游景区“三危圣境”,修建了高达36.6米高的中国第二大铜佛乐尊堂,山门观音殿,王母宫,龙王庙,大成殿等一批景点,被世界著名艺术家平山郁夫誉之为“佛国圣境”。乐尊堂是为纪念莫高窟的开凿创始人乐尊和尚而修建的,位于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开凿的圣像和开凿洞窟的史迹图。观音殿观音殿建在观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圆山顶式仿宋建筑,坐北向南面和约235千方米,内有观音井画像和壁画。大铜佛是三危山景区的主体景观,大铜佛坐东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纪念莫高窟开凿于公元266年,是中国第二大铜佛。
另外三危山还有纪念中国文化圣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龙王山神的“龙王庙”,“山神庙”等庙宇这些建筑与三危山对互对应,是为游人提供修心养性的场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据考证建于北宋早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特殊价值,1981。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而三危圣境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三危大铜佛的落成开光,使游人参观完千年佛教胜迹莫高窟后,再来大铜佛观音殿前烧香拜佛了却了心愿,可以极大的满足僧俗心中的愿望。 手工地毯 彩塑 工艺骆驼 夜光杯 水晶石眼镜 工艺字画 敦煌腊染 古董 都是敦煌特产,敦煌的特产以甜美的瓜果、罗布麻茶和夜光杯最为有名。 敦煌素有“瓜州”之称,很早就是一个瓜果之乡了,盛产各种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由于敦煌地处西北高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其沙质土壤又特别适合瓜果的生长,所以敦煌的瓜果味道特别鲜美可口,药材特别上乘。
李广杏最为著名,据说是汉将军李广驻军于此时从内地带到带来的毛杏发展而来的。敦煌的主要瓜果特产还有紫阳桃、鸣山大枣、阳关葡萄、沙瓤西瓜、白兰瓜、黄河蜜瓜、冬果梨等。
果脯系列 敦煌罗布麻茶 敦煌锁阳咖啡 人们总愿意带些干果制品和敦煌茶叶饮品馈赠亲朋好友。
敦煌酒、敦煌矿泉水、敦煌水果饮料也很受人们青睐。
敦煌夜光杯 又名阳关玉杯。它以祁连山所产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贵的饮酒器皿。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满杯”。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瀚的这句诗一语道破天机,红粉配佳人,宝剑赠英雄,葡萄美酒当然要用夜光杯来品尝! 敦煌臊子面敦煌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臊子面关键在汤,汤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臊子(猪羊肉、萝卜、洋芋等)在锅内适火炒好后加入水,再辅之豆腐,葱,蒜,香菜、虾片、芝麻等佐料,然后将面挑人汤中,即成一碗难得的美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
敦煌黄面 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面师傅时而要将面拉成长条,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将一团七八斤的面团拉成一把细如粉丝的面条。下锅煮熟的黄面色泽黄亮,乘热拌莱食之,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烦,令您食欲大增,大饱口福。
浆水面敦煌八大怪之三,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莱或箭杆白莱、莲花莱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手工面条煮熟后,凉开水浸过盛人碗内,加入浆水,浇上炝过的油葱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浆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敦煌酿皮子敦煌酿皮子有的晶莹黄亮,有的光洁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味酸辣,柔韧爽口,食用方便,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民间小吃、本地快餐。酿皮子是一种麦面制品,制作时先将优粉加水和匀,然后将面团置人清水中翻搅抓揉,使面料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充分分离,剩下蛋白质,俗称面筋。而溶解于水的面浆,便是加工酿皮子的原料了。在水滚沸后,烙面浆舀人铁皮圆盘中涂匀,放人开水中煮几分钟,面汁为饼便成为酿皮子。然后将饼状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泡儿油糕泡儿油糕是敦煌宾馆根据民间传统方法创出的一种风味食品,因其色泽黄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儿油糕是从唐代“见风俏”演变而来,最初流行在宫廷、宫邸的宴席上,由于制作厨师寥寥无几,街市上很难见到。制作时用大油和水烫面。在整个烫面、揉搓、包馅、炸制过程中,既要求油,水,面的比例合适,又要求油温适宜和火候恰当。这样才能膨松起泡,形成表层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来酥松香甜,是中外游客首选的风味食品。
羊肉粉汤羊肉粉汤是敦煌传统小吃。选用敦煌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待快熟时,打净血沫,放人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人适量生姜。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盐,萝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凉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敦煌深处内陆,受高山阻隔,远离潮湿的海洋气流,属极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9.3℃,7月平均气温24.7℃,一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每年春季这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如果此时前往,应早作防备。
淡季游敦煌
淡季游敦煌最大的好处便是省钱。此时敦煌所有的景点(阳关博物馆除外)门票价格减半,景点内的娱乐项目还可以砍价,这在旺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淡季在敦煌购物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地摊几乎绝迹,就连一些较大的门店也都闭门谢客。此外,部分景点专用线路(如去莫高窟的绿皮公交)会停运,只能选择包车。如果是一人独行,则较难找到人拼车。兰州爱华旅游公司敦煌办事处 专业承接淡旺季游敦煌地接业务,一人也成团,淡季来敦煌不妨找找爱华旅游啊。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香水梨)
第二怪:驴肉黄面拽门外(驴肉黄面)
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浆水面)
第四怪:风干馍馍掰开晒(风干馍)
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锁阳)
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酒枣)
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罗布麻茶)
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榆钱)
【注释】
1.敦煌特产的香水梨,味道酸甜相间,一般要采摘回来放到冬天,经过自然冷冻变黑再融化后剥皮食用,此时梨子已经变得酥软多汁,味道最佳;
2.敦煌夏季炎热,许多新鲜食品不易存放,像风干馍、葡萄干、杏干、瓜干等,馒头掰开晒干起来快,不知道的人往往以为这是别人吃剩的半截儿;
3.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菜或箭杆白菜、莲花莱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
4.敦煌驴肉黄面,中华名小吃,制作过程中的拉面最显示真功夫,三下五初二,师傅可以把一团面拉的细如丝线,在驴肉黄面馆,一把拉面到最后关头,往往都从面板拉到了门口,引得食客驻足观看;
5.敦煌的野生锁阳最佳采收期最好是下过一场雪后的三九时节,此时的茫茫戈壁中,你只管寻找那些雪比较少或没有雪的地方,挖下去肯定有野生锁阳;
6.敦煌人一般把鲜枣采摘,用高度白酒直接消毒清洁后密封在坛中存放,到了秋冬季节,随吃随取,风味独特,虽是酒腌制的,过多食用却不会有任何醉酒感觉;
7.敦煌地处罗布泊东缘,属于罗布麻的原产地之一,当地大量野生罗布麻,因其特殊清热泻火、预防感冒、增强免疫、调节血压、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消咳止痰、消肿利尿、强心抗郁,安神助眠、平心止晕等药用保健功能和弱碱性茶改善人体酸性以及降脂减肥作用,而被敦煌众多人作为日常茶叶饮用,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的罗布麻茶口感最好,质量最佳;
8.敦煌人家家户户有吃榆钱的习惯,每到春天榆树开花,敦煌人都会采择新鲜榆钱,淘洗干净,拌面蒸熟,再辅以大油,韭花炒食。每到此时,市场里的大油往往都会成为缺货。

『捌』 文化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玖』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吗

民俗文化可以为旅游资源区增添色彩,会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特色魅力,会有利于提升游客体验。

『拾』 旅游与文化的文章

旅游类职业论文鉴赏 一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 旅游类职业论文鉴赏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