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牙刷盒的发展史

旅游牙刷盒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1-01-03 21:44:53

A. 牙刷筒的发展史

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就曾发现过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动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现在还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盐水、细砂、树枝来清理牙齿。阿拉伯人现在还从一种叫Arak的树上取下树枝,将一端捣碎,做成刷状,用来清理牙缝及刷牙,称之为Miswak,是一种天然牙刷,据科学家分析,这种树枝含氟及皂素,可预防蛀牙,并有止痛作用。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史记·仓公传》中就批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礼记》中: “鸡初鸣,咸盥嗽”就说明人们已有了漱口的习惯。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齿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在唐代,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宋代,有人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元代正式有 “牙刷”一词,郭玉诗中云: “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元代社会上层人物用牙刷,一般人还是用柳枝,和中草药研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另据考古发现,我国1000多年前辽代古墓中出土了两支骨制牙刷柄。可见我国比欧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类似现代的牙刷。

在欧洲,牙刷是由英国皮匠爱迪斯于1780年在伦敦首先发明的。在此之前,欧洲人用布擦洗牙齿,爱迪斯认为用布擦牙效率太低,而且擦不干净,他把鬃毛缚在骨头上,刷牙效果很好,从此改进了欧洲人的刷牙工具,爱迪斯创立的公司至今仍在生产牙刷。

现在通常的牙刷有四个部分:刷头、刷颈、刷毛和刷柄。刷头应稍短、稍窄、以便伸入整个口腔,刷净难刷的部位。刷头最好成圆弧状,以免刮伤牙肉。刷颈要有适当的弯度,以配合 牙齿床的弧度而深达后臼齿区。刷毛要软硬适当,顶端经过特殊处理,免得损伤牙龈及牙釉质。刷毛部分的外侧应稍长且柔软,以利牙龈的按摩。刷柄以好握为度。一般的牙刷,应用过3个月左右更新一次,刷毛已向两侧倾倒的牙刷,不可再用,它不仅无法清除牙垢,而且易伤牙龈。

近年来,德国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双柄牙刷,牙刷的两个末端呈U字形,上 有扇形的刷毛,可同时将牙齿内外侧刷干净,还有一种电动牙刷,靠振动按摩牙龈,治疗牙痛病。

最早的牙膏是古埃及人发明的.

最早发明牙刷是英国的威廉.艾迪斯.

最早的牙膏公司是英国高露洁.

洁齿品的使用可追溯到2000-2500年前,希腊人、罗马人、希伯莱人及佛教徒的早期著作中都有使用洁牙剂的记载,早期的洁齿品主要是白垩土、动物骨粉、浮石甚至铜绿,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使用牛骨粉和乌贼骨粉制成牙粉。用食盐刷牙和盐水漱口至今也还存在。而我国唐朝时期即已有中草药健齿、洁齿的验方。十八世纪英国开始工业化生产牙粉,牙粉才作为一种商品。1840年法国人发明了金属软管,为一些日常用品提供了合适的包装,这导致了一些商品形态的改革。1893年维也纳人塞格发明了牙膏并将牙膏装入软管中,从此牙膏开始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牙粉。

牙膏是在牙粉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早期的牙粉主要用碳酸钙作为磨擦剂、以肥皂为表面活性剂。上世纪四十年代起,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牙膏工业也得到很大的改进,一方面是新的磨擦剂、保湿剂、增稠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使牙膏产品质量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牙膏还从普通的洁齿功能发展为添加药物成为防治牙病的口腔卫生用品,最突出的是加氟牙膏,使龋齿病发病率大大减少。1945年,美国在以焦磷酸钙为磨擦剂、焦磷酸锡为稳定剂的牙膏中添加氟化亚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

不是同时产生的.

B. 牙刷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牙刷的国家。据考证,辽代应历九年(959年)就有了植内毛牙刷。到容赵匡胤建宋(960年)之后,史书上关于牙刷的记载便多了。周守忠撰写的《养生类纂》一书中就载有:“早起不可用刷牙子(即牙刷),恐根浮并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可见当时已从植毛刷发展到马尾刷。由于牙刷制造粗陋,人们对它的作用认识很不够。到了元代,人们才渐渐重视起来。有个叫郭钰的诗人写诗赞道:“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在欧洲,最早的牙刷于1780年问世,用的原料是骨柄鬃毛。1840年之后,欧洲才大量生产牙刷,稍后传到美洲大陆。欧洲人使用牙刷至少比我国晚了700年左右。

C. 饭盒的发展历史

饭盒的前身抄是食盒,用以盛袭放食品、食具或其他礼物的,可提可挑的大盒子。食盒是旧时民间大量使用的盛放食物的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已经从今人的生活当中完全淡出,成为了古玩市场上的一项藏品。
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初春时节,文人士夫出门踏青郊游,也会携带酒菜食物以备野餐。食盒就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加之古时的家具多为榫卯结构,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不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观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纹理色泽,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既美观又实用。
饭盒是由食盒演变过来,随着社会的历史发展,食盒在人们生活中的职能已由更加轻便的饭盒所替代。

D. 牙膏和牙刷的产生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他们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史?
1 下一篇文章
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就曾发现过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动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现在还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盐水、细砂、树枝来清理牙齿。阿拉伯人现在还从一种叫Arak的树上取下树枝,将一端捣碎,做成刷状,用来清理牙缝及刷牙,称之为Miswak,是一种天然牙刷,据科学家分析,这种树枝含氟及皂素,可预防蛀牙,并有止痛作用。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史记·仓公传》中就批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礼记》中: “鸡初鸣,咸盥嗽”就说明人们已有了漱口的习惯。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齿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在唐代,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宋代,有人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元代正式有 “牙刷”一词,郭玉诗中云: “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元代社会上层人物用牙刷,一般人还是用柳枝,和中草药研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另据考古发现,我国1000多年前辽代古墓中出土了两支骨制牙刷柄。可见我国比欧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类似现代的牙刷。

在欧洲,牙刷是由英国皮匠爱迪斯于1780年在伦敦首先发明的。在此之前,欧洲人用布擦洗牙齿,爱迪斯认为用布擦牙效率太低,而且擦不干净,他把鬃毛缚在骨头上,刷牙效果很好,从此改进了欧洲人的刷牙工具,爱迪斯创立的公司至今仍在生产牙刷。

现在通常的牙刷有四个部分:刷头、刷颈、刷毛和刷柄。刷头应稍短、稍窄、以便伸入整个口腔,刷净难刷的部位。刷头最好成圆弧状,以免刮伤牙肉。刷颈要有适当的弯度,以配合 牙齿床的弧度而深达后臼齿区。刷毛要软硬适当,顶端经过特殊处理,免得损伤牙龈及牙釉质。刷毛部分的外侧应稍长且柔软,以利牙龈的按摩。刷柄以好握为度。一般的牙刷,应用过3个月左右更新一次,刷毛已向两侧倾倒的牙刷,不可再用,它不仅无法清除牙垢,而且易伤牙龈。

近年来,德国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双柄牙刷,牙刷的两个末端呈U字形,上 有扇形的刷毛,可同时将牙齿内外侧刷干净,还有一种电动牙刷,靠振动按摩牙龈,治疗牙痛病。

最早的牙膏是古埃及人发明的.

最早发明牙刷是英国的威廉.艾迪斯.

最早的牙膏公司是英国高露洁.

洁齿品的使用可追溯到2000-2500年前,希腊人、罗马人、希伯莱人及佛教徒的早期著作中都有使用洁牙剂的记载,早期的洁齿品主要是白垩土、动物骨粉、浮石甚至铜绿,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使用牛骨粉和乌贼骨粉制成牙粉。用食盐刷牙和盐水漱口至今也还存在。而我国唐朝时期即已有中草药健齿、洁齿的验方。十八世纪英国开始工业化生产牙粉,牙粉才作为一种商品。1840年法国人发明了金属软管,为一些日常用品提供了合适的包装,这导致了一些商品形态的改革。1893年维也纳人塞格发明了牙膏并将牙膏装入软管中,从此牙膏开始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牙粉。

牙膏是在牙粉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早期的牙粉主要用碳酸钙作为磨擦剂、以肥皂为表面活性剂。上世纪四十年代起,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牙膏工业也得到很大的改进,一方面是新的磨擦剂、保湿剂、增稠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使牙膏产品质量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牙膏还从普通的洁齿功能发展为添加药物成为防治牙病的口腔卫生用品,最突出的是加氟牙膏,使龋齿病发病率大大减少。1945年,美国在以焦磷酸钙为磨擦剂、焦磷酸锡为稳定剂的牙膏中添加氟化亚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

不是同时产生的.

E. 牙刷的发明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古人最早使用的牙刷被称为“咀嚼棒”,是一根尺寸类似于铅笔,一端被磨软,露出纤维组织的木棍。起初,人们仅用咀嚼棒摩擦牙齿,棒子上并没 有牙膏之类的摩擦物质。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墓穴中就出土了这样的洁 齿工具。直到今天,某些地方的人们仍旧在使用咀嚼棒。非洲的许多部落都只从山甘藤上截取树枝,制作咀嚼棒,因此这种树又名“牙刷树”。美国牙医协会 发现生活在美国偏远地区的居民也用磨制木棍当牙刷,在美国南方,这种工 具被称为“木棍刷”。从效果上看,咀嚼棒和木棍刷完全可以和现代的尼龙刷 毛牙刷相媲美。根据牙科医生的报告,一位居住在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 市的老年男子终生都使用经过磨制的美国榆树树枝清洁牙齿,他的牙齿始终在1938年尼龙正式投放市场之前,西方一直用西伯利亚猪的鬃毛来制作牙刷刷毛。完好无损,没有龋齿,牙龈也十分健康。最早的鬃毛牙刷出现在1498年前后的中国,形似我们今天使用的牙刷。 制作刷头的鬃毛由人们手动从猪的脖颈上拔取,这种猪生活在西伯利亚和中国的寒冷地区,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出了较为坚挺的鬃毛。将鬃毛捆绑 在竹子或骨头制成的手柄上就制成了牙刷。前往东方的欧洲商人将中国人的 牙刷介绍给了欧洲人,但是后者发现猪须过于坚硬,令人难以忍受。在当时的欧洲,养成刷牙习惯的人(这种习惯在当时尚未普及)更愿意选择刷毛较柔软的马鬃牙刷。被称为“现代牙医学之父”的法国医生皮埃 尔福查德详细描述了欧洲人使用的牙刷。在写于1723年的牙科教材《牙科 外科医师》中,他指出马鬃牙刷在牙齿保洁方面毫无成效(这种毛太柔软了),同时严厉地提出大部分人从不或很少清洁牙齿。福查德建议人们每天使用一 小块天然海绵充分擦拭牙齿、牙龈。其他动物的毛发也曾被用来制作牙刷的刷毛,例如獾,这些牙刷都昙花 250一现。很多人仍旧喜欢像罗马人那样在饭后用坚硬的棘刺剔牙,或者用黄铜或银质的牙签。在很多情况下,金属牙签都比用坚硬、天然的动物毛发制作的牙刷更安全。19世纪的法国细菌学家路易巴斯德刚一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牙科专家便意识到各种动物毛发牙刷(总是保持潮湿状态)都在积聚微生物细菌,并 滋生真菌,插进牙龈的鬃毛尖端有可能造成各种口腔感染。用开水为动物鬃 毛牙刷除菌又会过度软化刷毛,甚至使其彻底报废。另外,质量上乘的动物 刷毛牙刷价格昂贵,人们无法频繁更换牙刷。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F. 人类牙刷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就曾发现过清专理口腔属用的最早工具——牙棒,一支能用上两个星期。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动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现在还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盐水、细砂、树枝来清理牙齿。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齿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在唐代,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宋代,有人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元代正式有“牙刷”一词。

G. 牙膏和牙刷的产生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他们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大约在1770年,英国的威廉·阿迪斯因为煽动骚乱,被监禁在新盖特监狱的一间牢房里。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用一小块布擦牙齿。从古代起人们就是这样擦的。突然,阿迪斯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主意:在吃肉留下的一块骨头上钻一些小孔,再向看守要几根硬的猪鬃,把它们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就这样,阿迪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牙刷。

实际上,我国用牙刷的历史最早。在辽代应历九年(公元959年)的古墓中,已发现两排八孔的牙刷。不过,现代牙刷还是从阿迪斯的发明起步的。
中国古代牙膏的起源

牙膏起源于古中国和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已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春秋时期《礼记》上就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我国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温水等。酒、醋、盐水等有解毒杀菌的作用。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我国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复方配制的洁牙剂。以后又逐渐发展到采用香药去秽。就是在牙齿清洁剂中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保持口腔清洁,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

我国于公元前数世纪已经开始用刷牙的方法来清洁牙齿,当时 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如杨柳枝。东汉高世安译(公元25年)《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讲到洗浴时所需的七种用具,其中有“六者杨枝”之句,当时杨枝,就是一种将杨枝的一端或两断打扁成刷状制成的牙刷,形如扫帚,以蘸药刷齿,最原始的牙刷随着佛教的传入在开始出现了。

牙签,传说是印度人发明的,也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我国较早的名称叫剔齿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为牙杖,剔齿甚妙。”到清代,还出现了带有各种图案装饰的银制牙签。此外,还有用动物牙齿制的牙签
远古女尸牙齿洁白 考古家称9千年前就有牙膏

据英国阿娜诺娃网站报道,保加利亚考古学家表示,近期发现的一具9千年前石器时代的女性尸体,令考古学家吃惊的是,这具女尸的牙齿保存光洁度十分完好,推断其生前的牙齿光洁度不亚于好莱坞明星朱莉娅-罗伯茨。根据这一发现可以大胆推测,人类在石器时代就有原始“牙膏”物质,可以有效地清洁牙齿。

H. 跪求一次性餐盒的发展历史!!!

自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于1986年在火车上开始使用至今,虽然只有十多年历史,但因其卫生、方便、价廉等优势而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使用,由于未及时加强管理,因而造成了全国范围内景观及环境的严重污染,从铁路、船运、航运到各旅游景区及各大中城市,随处可见的白色发泡餐盒污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有人强调应加强回收管理,可是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回收这些体积大、比重小,又特别赃的废弃餐具,并且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利用等问题;

有人建议应禁止使用这些难于环境消纳的塑料餐具,代之于易于降解的纸类餐具,可是却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饮食结构、生活水平以及造纸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有人认为目前大量使用的发泡快餐餐具具有质优、价廉等优点,唯一缺点是其难于环境消纳,如果能将其研制成可环境消纳的降解塑料岂不解决了问题,可是却没有考虑降解对资源的一次性消耗、对环境的整体效益以及技术的难度等问题。

那么,一次性餐具污染究竟该如何治理?新型环保餐盒又有谁来担刚?替代工作又该如何开展?根据本人多年来对餐具污染治理的经验提出如下一些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 塑料餐具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食用快餐的人越来越多, 因而快餐餐具如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碗、盘等的用量也越来越大,年使用量高达100亿只以上。而制作这些餐具的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PS)树脂等,这些高分子材料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以及防老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强度越来越大,这给生产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然而, 这些经一次性使用后的餐具因不能再作餐具使用,而回收利用又有许多困难, 如回收产生的经济效益问题, 回收技术问题等, 因而回收率很低,特别是发泡聚苯乙烯类餐具。这样致使大量的塑料餐具漂落在各个角落, 特别是铁路沿线、旅游景点和垃圾场。而这些高分子聚合物因光、热及自然力对其不敏感, 同时目前还无一种微生物或酶可以直接将其分解, 因此, 在自然界分解消失相当困难, 这样,环境中废弃的塑料餐具将与日俱增, 给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对动植物、水土及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纷纷立法或制订政策禁止或限制非降解难回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我国政府早在“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规划中就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地膜列入了专题攻关研究,而铁道部也于1991年将《客运列车新型快餐饭盒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列入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合同号为91—Y10 <F>),由铁道部劳卫所负责攻关研究。

近几年来, 特别是自1994年10月13~15日铁道部于银川召开“ 铁路沿线白色污染治理对策研讨会 ”以来, 对塑料餐盒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成了新闻媒介的一个热门话题, 餐盒大战拉开了序幕,在报纸上进行大量报导的同时,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及杭州、深圳等地的电视台对塑料餐盒的污染与防治也进行了大量的报导, 引起了全社会强烈的反响。

塑料餐盒污染如何治理? 中国快餐盒走向何方? 新老快餐盒企业怎样发展? 等等的问题一时成了新闻界、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和研究关注的焦点, 各种会议接踵而来。

1995年4 月7~8日, 在中国工程塑料学会降解塑料研究会的主持下,在北京召开了“ 降解塑料餐具应用研讨汇报会 ”, 全国人大、国家环保局、轻工总会以及铁道部等部门的领导及有关专家和餐盒生产厂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成立了在中工程塑料学会降解塑料研究会领导下的降解餐具技术协作组, 对“白色垃圾”如何治理及快餐盒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

1995年4月18日, 在铁道部的主持下, 于北京召开了“铁路快餐盒更新换代工作会议” , 新老餐盒研究生产厂及铁路有关主管部门14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首次将铁路餐盒更新换代的要求和计划公布于众, 并提出从95年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起对符合铁路有关要求的快餐盒进行试用,并根据试用情况选择适合铁路使用的新型可降解快餐盒作为非降解塑料餐盒的换代产品。

在铁道部有关领导提出“ 以纸代塑 ” 口号的影响下, 许多企业瞄准了纸制餐盒这块市场, 特别是铁路这块大市场,纷纷投资上马。

1995年8月1~4日,由中国包装报发起并主持召开了“ 纸杯、纸盘、纸板及纸浆模塑技术展示及研讨会 ”, 180多位来自国内外与纸制餐具有关的企业参加了这次会议, 将纸制餐具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一时间, 纸塑之争争昏了许多人的头脑,纸制餐盒生产线如雨后春笋,泡沫餐盒生产厂荒了手脚, 降解塑料餐盒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在奋力拼博, 与纸制餐盒争夺未来市场。

1995年9月19日,轻工总会塑料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召开了“泡沫塑料餐具与环保 ” 为主题的研讨会, 招集有关专家共同研讨如何治理“白色污染”。与会者认为,“白色污染”的罪愧祸首不是餐盒本身, 而是没能将其管理好的人。

在报纸、电视和各种会议热烈研究和讨论“白色污染”,特别是塑料快餐盒如何治理的同时,中工程塑料学会降解塑料研究会主办的《降解塑料通讯》则从科学的角度冷静的分析、正确的引导。对纸塑之利弊从资源、原料和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加工工艺、生产能力、产品性能以及产品价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纸塑将长期共存,各得其所;纸餐盒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大力发展;降解塑料餐盒是治理目前 “ 白色污染 ” 的有效途径之一……

争论可以永无休止,辩论可以持续进行, 研究将不断的深入,可企业该何去何从? 路在何方?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 产品应当采用易回收、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 ” , 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5年12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司发文(环科标[1995] 069号) “关于下达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将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和可降解快餐盒类产品列入环境标志产品的发展计划, 为可环境降解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之后许多城市纷纷禁止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代之于纸板、纸浆或降解塑料餐具,但由于政策制定不严密,或执法力度不够,或新产品存在太多问题,因而大都禁而不止或死灰复燃。根据这一现象,北京、天津两市环保部门经多方考察论证后认为,在新产品尚不成熟情况下采取回收治理方法是解决发泡餐具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因此,从97年9月份起开始了发泡餐具回收工作的试点。

试点证明,发泡餐具的污染不是不能治理,而是治理难度太大。为了治理白色污染,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国家环保局[1997]527号文件“关于印发‘白色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中曾明确提出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应采取“以教育宣传为先导,强化管理为核心,回收利用为手段,产品替代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而且国家环保局[1997]590号文件也同意由北京和天津作为治理白色污染的试点城市,并要求在1998年6月5日前进行验收。为此,京津两城市发起了由发泡餐盒制造商出资进行回收利用的工作,回收率达50%左右,散落的餐盒大大减少,应该说对白色污染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遏治作用。

但是,由于发泡餐具体积大(全国约合10万吨,体积约200万立方),自身污染严重,给处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由于用废餐盒炼油技术尚不成熟,因而造成回收餐具的大量堆积,加之再生造粒中存在的严重水污染以及其他诸多问题未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使得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发泡餐具的治理失去了信心。

全国目前有发泡餐具生产线130余条,发泡餐具的用量在一百亿只以上(仅北京就高达7亿只左右),而这么多的东西在全国除北京和天津从97年开始回收外,其它地方都没有很好的进行回收治理,全国的回收率仅3%-5%,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景观污染和环境污染,加上近10年来的堆积,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为此,国务院下定决心在2000年年底前全面禁止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运输系统以及旅游区等应提前和加快步伐,积极选择合适的替代品并使产品质量产量尽快适应市场需求。

二. 发泡餐具被淘汰,什么产品来替代?

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难以降解,全面回收处理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国家经贸委6号令已明确规定到2000年底全面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并提出了换代产品的基本要求,即具有易回收性和易降解性,新的降解餐具国家标准已在加紧制定之中,年内有望出台。那么替代产品选什么合适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以下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后方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一)原料问题

快餐餐具是一次性消费用品, 使用周期短, 用量大, 因此原料来源应立足于国内,尽量减少原料进口,避免对外汇的依赖性和对国际市场变化的不可控性。像纸板餐具, 由于其原料以木浆为主, 而我国木材资源严重匮乏, 所以大量制作纸板餐具就不大符合我国国情。另外,对一些原料组成复杂,质量难于保证的产品也应加强监督管理。

(二)生产现状

近几年我国快餐业发展较快, 全国快餐具的用量已超过100亿只, 每年以 6%以上的速度递增。从目前市场使用情况看, 发泡PS餐具在近期内仍是快餐餐具的主流, 现有拉片机130多台, 每年PS原料用量在10万吨左右, 产能在120亿只以上。聚丙烯(PP)类餐具的生产量目前并不大, 只在铁路系统部分使用光/生物降解PP餐盒, 用量在3亿只左右,但因在铁路使用效果较好,已有不少企业在新上该类产品 。纸板餐具和纸浆模塑餐具已有三十多家, 但是由于这些餐具无论从价格还是性能都不敌PS餐具, 所以大部分厂家处于停机状态, 其产能估计在30亿只左右。其它类型餐具如草纤维类、全淀粉类虽有少量的生产能力,但还未正式进入市场,处于完善阶段,估计产能在5亿只左右。因此, 从目前生产能力看已大大过剩, 如目前进行投资建厂必须考虑快餐具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问题, 否则肯定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生产工艺

要想使快餐包装产品占领市场, 餐具生产企业必须考虑以下生产工艺问题。

1连续自动化生产

快餐餐具用量大, 就必须使设备的产能提高, 因此设备必须具备连续自动化生产的功能才可占领较大的市场, 同时也才可能使成本降低。

2边角料的利用

快餐具的生产过程必定会有废品或边角料, 如不对这些材料进行回收利用, 就会对产量和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回收的成本越高, 则产品成本愈高, 市场竞争能力也就越弱。像降解塑料和纸质餐具目前这些问题还未很好解决。

(四)产品贮存运输

快餐餐具用量大, 流通快, 因此对贮存运输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在运输中轻装轻卸, 避免剧烈振动、挤压和风吹雨淋; 贮存期内应放置在5~40℃、相对湿度低于80%、通风良好并能防鼠防潮条件的仓库内, 并应离地面15CM以上, 未经启封的批量产品, 其存放保质期应不低于一年。因此, 对降解塑料餐具、纸浆模塑餐具以及其它完全生物降解类餐具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才不致使产品变为废品。

(五)产品质量

任何产品都有其质量要求标准, 快餐具也不例外, 了解产品质量要求对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尤为重要。以下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1安全问题

食品包装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 一种新的产品在获得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价试验, 对于高分子聚合物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具容器, 应对个别成份(单体)和成品(聚合物)分别评价。对成品则根据其成型品在4%醋酸溶出试验中所得残渣的多少来决定需要进行的试验(与原料是天然还是合成无关)。具体规定如下:

A. 如系我国新开发的产品, 其蒸发残渣量 ≥30PPM, 不合格, 不进行毒理学试验;

B. 20PPM~<30PPM, 进行急性毒性, 蓄积毒性和致突变, 亚慢性和代谢以及慢性(包括致癌)四个阶段试验;

C. 10PPM~<20PPM,进行B项前三个阶段试验;

D. 5PPM~<10PPM, 进行C项中前两个阶段试验;

E. <5PPM, 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

如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比较发达国家已经允许使用的产品, 其蒸发残渣是:

≥30PPM, 不合格, 不进行毒理学试验;

10PPM~30PPM, 进行B项前两个阶段试验;

<10PPM, 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

由以上要求可以看出, 对食品包装容器的安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目前新型餐具的检测都未按上述要求执行, 特别是有些行业标准本身就有问题。比如, 铁道部行业标准TB/T2611--94《铁路快餐饭盒供货通用技术条件》规定蒸发残渣≤30PPM时只做急性毒性实验和致突变试验, 其它实验不做, 这样其安全性就难保证, 建议对新型餐具的安全检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执行, 以确保对人体的安全。

2卫生问题

快餐餐具是否满足卫生要求, 与消费者的健康密切相关, 一般要求用发酵法(个/100cm 2 )大肠菌群<3个, 纸片法(每50cm 2 )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以杜绝常规传染病菌的传播。

3理化指标

对于快餐餐具应根据材料进行不同的理化指标测试, 一般要求如下:

蒸发残渣(mg/l): 4%醋酸, 60℃, 2h, ≤30

65%乙醇,20℃, 2h, ≤30

正己烷: 20℃, 2h, ≤30ppm

高锰酸钾消耗量: 蒸馏水, 60℃, 2h, ≤10ppm

重金属(以ph计)(mg/l): 4%醋酸,60℃,2h,≤1

脱色: 冷餐油或无色油脂, 阴性; 乙醇, 阴性; 浸泡液, 阴性

对纸板、纸浆以及草纤维类餐具还需做黄曲霉、农药残留以及萤光性物质等试验, 以确保对人体的安全。

4使用性能

一个时期以来, 开发新型餐具的企业越来越多, 但好多单位并不了解一次性餐具的特殊使用要求, 因而难于进入市场。一次性餐具一般要求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A. 正常色泽, 无异味, 表面平整光洁, 质地均匀, 无条纹、划痕, 无皱折、剥离, 无破裂及穿孔;

B. 清洁, 无油污, 无尘土及其它异物;

C. 合盖、扣盖方便, 整齐无偏离;

D. 保温性能好, 60℃以上30分钟后无变形、渗漏;

E. 负重3KG, 高度变化≤5%;

F. 盒盖对折20次以上无断裂;

G.造型美观,拿、放方便,有适应不同需求的品种

(六)环保问题

近几年来塑料包装物---特别是发泡PS餐具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中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年产生总量已超过200万吨,战垃圾体积近1/3。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求的提高, 生产一次性使用的商品就不得不考虑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就此产生的新型环保产品不断涌现, 特别是快餐餐具。

为此,国家经贸委六号令要求在2000年年底前全面禁止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运输系统以及旅游区等应提前和加快步伐,积极选择合适的替代品并使产品质量产量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根据规定,发泡餐具生产线一律不得新上和转移,对外商投资企业将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当地人民政府处理。对拒不执行的企业将由工商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各有关部门要取消生产许可证,各商业银行要停止贷款,对情节严重者要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国家环保总局将“白色污染”的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计划到2000年控制住主要交通干线和大城市“白色污染”增长的势头,全面禁止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止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袋,建立生产商负责的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到2005年基本消除“白色污染”。

(七)发展方向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正式提出建议: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应该调整为对环境更为友善和无害。即把控制环境污染的措施要放在生活方式和生产过程的调整上而不能只是在污染物产生以后。根据这个原则, 在八十年代后期, 人类社会开始注意对产品的生产制造、使用、回收利用到丢弃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种种影响, 即把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综合分析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一种新型产品要获得长久的市场占有, 除了产品生产过程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外, 还需对其原料来源及产品去向对环境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评估, 并进行定量分析, 方可得出哪种产品更具生命力的正确结论。

如对废塑料对环境影响, 技术现状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应选用回收利用途径; 在回收利用价值太低情况下, 可以选用焚烧处理; 最后选用填埋处理。对于那些回收系统难以达到, 回收太困难或经济上不合算的情况则可推广使用易于被环境消纳的产品,如发泡餐具用降解塑料或纸制餐具等所取代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快餐业的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新型餐具的不断出现将势不可挡, 快餐具的种类和使用也将会不断地增加, 国内外快餐容器生产企业和快餐业本身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发展方向将朝着更加易于回收利用或更易被环境消纳的方向发展。

作为新型餐具的研究开发生产单位应在环境保护的大旗下全面考虑一种新产品的原料来源, 生产工艺及规模, 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理化指标、使用性能)、价格以及使用后如何处理等诸多因素, 作到餐具的重量和体积尽量的小,有毒有害物质尽量的少,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价值尽可能的大,降解速度可控,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八)目前较为理想的替代品选什么好

根据以上要求以及铁道部近几年来对新型餐盒的大量测试和使用证明,生产工艺及安全卫生环保性能最稳定,价格也较占优势的是光/生物降解聚丙稀制品,其次是纸板涂膜型,其成本可用在餐盒上印广告降下来,纸浆模塑型由于当前生产工艺造成的前期环境污染较重,食品卫生达标代价较高,合格产品的成本难以降下来,加之其回收利用和降解速度都不占优势,不宜作主型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稻麦壳内施胶模塑型,随着卫生环保指标性能的达标,工艺日趋稳定,加之原材料价低,生产前期对外环境不造成重大污染,生物降解性能也好,其前景还是可以的(但需对农药、黄曲霉毒素残留量加强监督检验,完全达标难度很大)。复合淀粉模塑涂膜型,目前正在铁路上车少量试用,尚未形成大批量生产,性能尚需进一步验证。还有一些具有光降解或生物降解性能的发泡塑料制品,如“光/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生物降解复方淀粉添加型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由于脱层降解速度慢,生物降解的机理不肯定,自然干扰因素多,加之苯乙稀低聚体的存在,因而在国家标准中未予考虑。关于纸板涂PE膜餐盒(也称“纸塑餐盒”),由于当前回收打浆过滤技术的提高,打成小块的PE膜可集中收集处理,对环境无大影响,也可包括在纸板涂膜类型中。目前还出现了稻麦壳发泡型,由于强度较差,食品卫生性能不清楚,也暂在国家标准中未予考虑。

全国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替代工作已经开始,北京市政府已下令从九九年“五 一”开始将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场、首都文明景区(点)和各宾馆饭店禁止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同时要求做好新型替代品的回收利用工作,并要求99年回收率达到60%。目前还尚无一种新产品能在使用性能和价格上与将要被淘汰的发泡PS餐具相竞争,但是,随着换代工作的不断深入,性能价格合适的产品将不断出现,望各级部门在选择替代产品的时候应奔着“宣传教育为先导,强化管理为核心,产品替代和回收管理相结合的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待一次性餐具的换代工作,选择原料稳定,性能可靠,价格适中,易回收和易降解的替代品,使“白色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I. 牙刷的历史与发展用英文概述

About in 1770, William Ardis was detained in a British jail for incitement to riot. One morning he washed the face, with a small piece of cloth to clean the teeth,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scaling method is proposed by Aristotle and by Alexander the great was the first to use the. But diligent in thinking the Addis think this approach is not useful, they came up with a new idea: first in a bone drilled holes, and then to the prison guards to the hard bristles cut tied into small clusters and a first coating glue, embedded into the hole in the head. So, the first toothbrush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as born.
大约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动骚乱被关押在英国监狱里。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用一小块布擦牙,根据传说,这种洗牙的方法是由亚里士多德建议,并由亚历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觉得这个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个新主意:先在一块骨头上钻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监狱看守要了硬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这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诞生了。

J. 旅游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 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 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