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Ⅰ 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法文化的差异
我想要一篇关于中西放文化差异的文章_网络知道
想写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专西文化的差异的英文论文 英语求属救~! 文化的差异 <平凡的世界>与<悲惨世界>的比较的论文 ...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
..com/question/33597964.html 22K 2007-9-10 - 网络快照
中国服装品牌 日志首页-浏览
“第二届中小企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公司全新的...从广告看战略模糊 分类:资料 柒牌男装的广告一直在央视播...而所有这些广告公司的品牌规划中要么依靠USP,要么依靠品牌形象,并且赋予品牌以文化内涵,藉此与目标群体产生精神上的、...
suer625.bokee.com/diaryIndex.b 125K 2008-1-8 - 网络快照
Ⅱ 从旅游观、旅游行为、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审美和旅游商品选择五个方面阐述中西旅游文化差异
旅游观:旅游出发点不同
旅游行为:旅游出行方式不同
旅游目的专地:观属念不同,要游览的目的地肯定不同,
旅游审美:中西方严重差异,文化不同,侧重点就不同。
旅游商品
这五方面可以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旅游观(决定旅游行为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审美,旅游商品选择
Ⅲ 如何看待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产生旅游文化差异这是必然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管在日常生活方面、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其他诸如教育、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等等方面,所以要正确看待这些差异的存在,但是也要从中诚恳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Ⅳ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仅做简答.
东方人旅游为了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
西方人是为了好奇心;
进入现代答,人类的认识空前发展,好奇就转化就可解释成:对眼前的人事厌倦而想暂时离开放松,而东方人在崇洋媚外和拉去内需的诱骗和压迫下也跟西方人差不多了,毕竟时代变了.
对了,你是不要写毕业论文了.
Ⅳ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又是个即将关闭的问题
Ⅵ 简述文化差异对国际广告的影响
广告一直是文明的重要一环,显然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广告创意源自文化,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广告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因此,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诠释同一个商品的时候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而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需要考虑到公众对信息的接受心理和习惯,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利用是广告成功的本质和关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审视
(一)一元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散发的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在源流上有着不同的来源,中国文化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中国人素来肯定“大一统”的说法,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昔通百姓,都把维护天下一统这个最大的群体利益归为自己的责任,这种把天下国家作为个人生命的延续和扩展,有着等级差别之分的仁爱思想正是一元主义的体现。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但是中国文化却自始至终以一元主义为主体,而且一脉相承,维持到现在。从中国文化的负面看,中国人在民族心理上又具有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不愿求变和不思进取的特点。
西方文化则是多元性散发的,对此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罗素曾精辟地予以了总结。他指出,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希腊文化、犹太宗教及其伦理文化、理代工业主义”。认为西方人从希腊人那里,“得到了文学和艺术,哲学和纯数学,以及许多社会生活中温文尔雅的礼节”:从犹太人那里,“学到了狂热的信念,即所谓的‘信仰’,由善恶观念决定的道德热情、宗教偏见和某些民族主义的东西”;从应用于工业的哲学中,“学到了力量和力量的意识”。他还强调,这三种因素是西方文化的最“基本的解释”。多变性、多样性或多元论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性,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的文化观念更是不断推陈出新,几乎每一种学说的诞生都不乏追随者、信奉者,19世纪后半叶人们的口头禅是“进化”,20世纪则转向了遗传。5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西方社会,而与此同时,又崛起了存在主义、弗洛依德主义。西方文化的多变性、多样性或多元论由此可窥见一斑。
(二)以家族群体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个人为本体的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家庭群体本位趋向,它把家庭、群体置于个人之上,如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等,它要求每个人都要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提升思想境界,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个体的欲望和价值须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西方文化则带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力和个人的独立性“西方的哲学主要是关注入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辨,而其中关于人自身存的意义和价值则居于重要地位,除了上述差异外,中西文化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战胜,自古希腊以来许多思想家在其著述中都表达了这种看法。另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总结,侧重经验型的形象思想:西方文化则强调理性分析,侧重理论型的抽象思维,中国传统文化重感情,重人伦;西方文化则重理智,重法制。
二、不同文化源流下的广告受众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的时候要适应“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都有长期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缘不同、国情不同又决定了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文化习惯的不同。任何跨地域、跨国界的广告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同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各文化间的差异性所必然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挖掘广告创意时必须重视研究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考虑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我们不妨先来回顾近年来倍受争议的以下几个广告:
2003年,日本丰田公司在我国推出的《霸道汽车广告》。因为出现中国石狮子向丰田汽车敬礼的情节,侵犯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而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讨伐之声一浪接一浪,最终不得不匆匆撤掉并以丰田公司的道歉告一段落。
在2004年9月份的《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在地上。在许多大型网站上,这幅广告作品遭到了网友的严厉遣责,人们把它和此前引起广泛争议的“霸道汽车广告”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民爱国情感和民族象征元素的戏弄、歧视甚至亵读,不久,上海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以及《国际广告》杂志社分别发表声明,就此事带来的不良影响向公众表示道歉。
以上事例表明,在广告创意和品牌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创意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要考虑到受众习惯,当地的文化因素,理解文化差异,尊重民族象征元素及风俗习惯,避免民族情绪的消极影响以及适应当地政策法规等等。
三、在广告创意中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广告的成功与失败与广告行业的主体与核心——“广告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包容和应用能力是对现代广告人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对广告受众人群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有具体了解和认识的同时,能把握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得体地实际应用到自己的广告创意上去,否则,广告人就会在多种文化差异中,因为缺乏对受众人群文化历史的理解和容忍,而带来文化差异上的负面影响。
(一)自身文化扩展
广告创意人需要在自身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多元化扩展,重新创造一个超越原有文化条件界限的文化结构,在文化结构上做到国际化全球化。
(二)克服文化冲突
广告人应该克服在广告创意中的文化冲突,应尊重对方本土的文化,接受心理和避讳, 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准确把握商品市场定位的同时,广告创意又要真实反映商品信息,投其所好,迎合广告受众人群消费心理,避免广告创意中的文化冲突。
(三)合理应用中西方文化差异
广告主体与客体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会导致两者沟通的难度,这就需要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时以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的需要为基础,要以充分尊重受众为前提,对受众人群与其消费者文化背景要有深刻的研究、尊重,最后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做到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达到最终的效果。
结语
广告是经济和文化的结合体,其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这种文化带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广告创意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由于认识、语言、历史、心理、信仰等的文化表现不同,所以文化差异因素对广告创意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成功的广告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所折射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相反,恶俗广告不仅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更不必谈文化内涵了,有的只是空洞的重复与轰炸式灌输,不仅不能给人以享受,还带来了广告界“只求频率,不求质量”的不良风气,所以,我们有理由期望更多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广告在赢得丰厚的利润回报的同时,又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因此,广告人需把握好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顺应或者改变受众,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宜传效果。
Ⅶ 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论文该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本人认为应当从人文历史入手。既然是与旅游有关,不妨以古代建筑作为内入点和论据,因为古代容建筑物是最具文化传承性的,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标志,且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物质。比方说东方文明是一神论的产物,这个鲜明的特征就体现在东方的建筑物上,在东方最高大的古建筑往往都是皇室建筑。中国的紫禁城如此,阿拉伯地区的金字塔也是如此。而西方文明则是多神论的产物,所以那里高大的古建筑多是庙宇(教堂)。当然这些只是一方面,不过要些一个文化差异的论文因该足够了。呵呵。
Ⅷ 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西方起步早,现已较成熟;中国起步晚,发展迅速,但旅游消费结构很不合理。就拿购物来说,国际上购物占旅游总消费低于30%就算不合理,到中国的旅游者购物消费只有30%多一点点,很快就到警戒线。而中国人到外国旅游却是大把大把的购物。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在国际旅游业方面将会形成逆差,并且持续扩大。我回答了之后才看到那个2000字的论文,你认为有人会为10分写2000字吗?还是建议你多查点这方面的资料自己动手写吧。
Ⅸ 论中西广告文化的差异
中西广告传播比较:文化的差异
【摘要】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交流,现代广告是社会的新生代文化形态 ,广告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应该未雨绸缪,“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文着力探讨中西广告文化的差异,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广告文化把脉,找出我国广告文化的弱点,效法对方的精髓文化的创造,为我国的广告文化正确导向。
【关键词】广告 文化 差异
人类文明经过数十个世纪的洗礼、孕育千年之后,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惊涛拍岸,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已经真切地聆听到了新世纪的风雨涛声,更感受到了经济、文化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的那种心灵的悸动和震撼。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这意味这个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不断被人化了的文化条件所代替,也意味着民族的单一文化背景不断被国际文化背景所代替。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将自己的文化纳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按照社会运演的规律走向文化的现代化,并且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各自采撷对方文化的菁华,弥补自己的文化弱点。作为新生代的社会文化形态的现代广告,既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又承担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在这个瞬息万变、急速旋转的星球上,中国广告要想不辱使命,必须学会观照他者,在差异中寻求对话,在对话中寻求发展。
和合与分析,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尚敬与尚爱是笔者归纳出的中西广告文化的宏观层面的差异,希望能为比较中西广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和合与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自然协调、平等相处的关系,他们和谐地并存发展。儒家强调超越自然,化自然为人文,化天性为德性,达到道德上的完美。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即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自然人化的过程是对自然的合理状态的破坏,主张“无以人灭天”,“法自然”。儒道两家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二者的主导思想都是天人合一。
“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之谓也。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这种“和”的精魂,是伟大炎黄始祖肇造的基因,是我们东方文明固有的特质。它看似柔弱而实则强劲,它具有无所不包的融合性与无所不至的渗透性。
因此,在儒释道综合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一向是智慧的。它崇尚综合和圆融,不似西方的分析和极端。中国人极重亲情、友情,在世界各民族中,再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团圆了。所以,说到团圆,在我们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可谓是流传深广。中国热闹在阴历除夕有“团圆饭”、合家团坐守岁的习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的“团圆节”,每逢这一天,家人必须团聚,同吃象征团圆的月饼。团圆的习俗产生的渊源大概和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哲学宇宙关联。《大戴礼 曾子天圆》上说“天道之圆”,《易经》上说过“圆而神”。因此,在中国人看来,圆就是“天道”,就是“运而不穷”的神力。
香港老字号“荣华月饼”的电视广告正是深谙“团圆”之道,大打文化战,赢得了消费者的心,成功占领了市场。在广告中,父亲曾志伟打电话给女儿,希望她回家过中秋,但忙碌的女儿要赶到台湾做节目……当女儿准备上飞机的时候,看到了手上的“荣华月饼”,毫不犹豫地从机场工作人员手上抢回机票,说:“我还是回家和爹啲(父亲)过中秋。”这对父女的真情演绎,诉说着中国千百年来“血浓于水”的亲情……
中国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义务,重孝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远方的游子想方设法赶回家,和亲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实在无法回家的,总在苦苦的寄托着“千里共婵娟”的愿望。现在,西方文化的入侵,交通的发达,现代人的思乡情绪不再像古人那么浓,但在人说应团圆的中秋节,那抹来自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传统感情,却是挥之不去的。老字号的荣华月饼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的传统感情,用最真实动人的亲情,唤起人们对家的眷恋和怀想,特别实远在海外的华侨,荣华广告更是撩拨起他们对祖国的思念。于是,荣华月饼取得成功自不待言。
西方文明的特质刚好与中华文化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因为西方文化是多元的。欧美人士注重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由此,在多样性和多元论的指导下,西方广告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强调与众不同的特征尤为显著。曾经在苏美冷战时期,百事可乐为了与可口可乐竞争,大唱自己的“世纪颂”,提出了“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广告口号。虽然,百事可乐的本意是针对可口可乐,意在与可口可乐争夺市场,但从其广告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新一代的选择”不仅划清了与可口可乐的界线,而且暗示了年轻一代应该与其父辈、祖辈们不同,应该摒弃旧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因为他们是新生的有个性的一代。仅仅是因为对饮料的选择不同,在无形之中,百事可乐的广告把年轻一代与上辈分别开来,这一点也刚好与西方文化的特质吻合。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社会,以家族为社会活动中心,以致社会人际关系都家庭化了。所以中国很多政治制度和思维意识都与家庭意识有关。人和人的关系有家族宗法维系,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因此,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点之一。中国人重家重园,以家国为本位,对家国有强烈的眷恋情结。所以,对家国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是中国人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国内一些成功的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安徽高炉家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高炉家酒“情满中秋,家好月圆篇”和“徽文化篇”广告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主要是象征着家的亲情,而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与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非常融合。再看画面表现是选取的远山和明月做背景,黄色的月亮象征着安逸、祥和的氛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什么比月华更能勾起人们对故国故乡的浓郁的思念呢?而对于文字部分,作品主要考虑到中秋意境,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采用了“情满中秋,家好月圆”这一广告语,巧妙地把产品的特征——家与团圆的关系融合进去。
高炉家酒产品的包装设计也别具匠心,它取意于徽居的建筑风格,浓厚的徽文化底蕴是创作的源泉,整体背景的基调是清淡素雅,符合徽州民居黛瓦粉墙的风格;以经过减淡处理的徽州民居做背景,进一步凸现了“家”的主题。一座徽居,黛瓦粉墙,恬淡清雅,营造一种家的和睦温馨;一扇格窗,精雕四方,美仑美奂,祈福一份家的四季平安;一樽瓶身,丰满圆润,寓意万家百事其昌。家,是遮风避雨的所在;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永远是我们无论身处何处心底最牵挂的地方。高炉家酒成功地借助“家”的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除了高炉家酒以外,以“家”为主题的好广告不胜枚举,像金龙鱼油的广告“快回家,快回家,你的心,你的心不要再流浪,黑夜的人们快回家……”没有停留在对产品本身特质的诉求,而是对产品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挖掘,很精心地给“油”赋予了一个“家”地更深刻的主题。另外像果珍饮品的广告也是以妈妈总是给家人调制最好的饮品为主题,强调了“家”的温馨等都是中国广告文化中家本位思想的最好佐证。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另一个重大区别就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从中世纪到近代到现代,西方世界始终在团体与个人之间进行冲突和斗争。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它是集团生活下激起的反抗,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氛。作为西方社会生活现象之一的广告当然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粘着关系,并受制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
“JUST DO IT(想做就做)”看耐克这句与鞋子并无直接联系的广告语,我们似乎就已经感受到了西方世界迎面刮来的强风,正是这股时尚、反叛、进取和充分展示个性的的劲风创造了耐克神话。可以说,耐克广告把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它把品牌忠诚度演变成一种新的信仰,把运动明星“神化”,使得耐克品牌不单是代表运动鞋,更代表体育运动、代表运动文化、代表勇于挑战的运动精神!
青少年市场是耐克公司拓展市场的首要突破口。这一市场上的消费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热爱运动,崇尚英雄人物,追星意识强烈,希望受人重视,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并充满梦想。针对青少年消费者的这一特征,耐克公司祭起“明星攻势”的法器,相继与一些大名鼎鼎、受人喜爱的体育明星签约,如乔丹、巴克利、阿加西等,他们成为耐克广告片中光彩照人的沟通“主角”,尤其是经典形象大使乔丹已经成为努力奋斗的代名词,更是颇具西方传统色彩的、无数青少年心中不可替代的个人英雄。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凝聚,是人类文化的主体设计者与承担者。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固因素。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逻辑思维是人们所熟知的。广义地说,它包括人类的一切认知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狭义地说,它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人作为主体,精神生活并不是纯理性的,也还存在非理性的成分。非理性成分与理性成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地共同构筑了主体意识的丰富内容。而中西广告创意对此则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广告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
中国先哲们提出的“体认”、“诚明之知”、“湛然之知”、“藏识”、“禅定”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表达着直觉地含义。庄子认为,穷竭思虑充其量不过是获得“小知”,而神秘直觉能获得“大知”(即道体合一)。朱熹曾将与直觉异名同义的“体认”、“体道”、解释为”置心物中”.他认为直觉是指一些真正渗透道主体自身之中的内在经验,这种内在经验的本原源于客观物质,其内容也是如此。同时这种内在经验以感觉为主,它既能单刀直入、简洁明了,又能刺入底蕴、揭示本质。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的,是以“顿悟成佛”为精髓的。由此可见,儒、道、释都注重直觉思维,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在总结西方文化成就时曾说:西方科学成就应归功于两大因素,即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合近代兴起的科学实验活动。逻辑学在西方文化中是一支耀眼的奇葩,逻辑思维则是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他是其本位观念之一。
中西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诸多广告种均有见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西两则不同的电信形象广告。为了传达“电信沟通,心意互通”这个理念,中国电信广告不惜用五个不同的生活片断:沟通就是关怀(父与子篇),沟通就是爱(矿工相亲篇),沟通就是分担(夫妻吵架篇),沟通就是理解(父与子篇),沟通就是尊敬(老师与学生篇),很直接、明白地告诉消费者,电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电信可以使人达到心意互通,你我之间没有距离、没有芥蒂,只有真情真意流动。中国电信的这则广告片可谓浓墨泼彩,运用多个生活场景,耗时之长,如此不惜笔墨,不惜成本,其目的只有一个:直接、清晰地把广告理念传达给受众。从这则广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创意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符合中国受众的文化习惯,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而同样是电信广告,美国的一则广告则只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细节:打哈欠。一名男子走在街上不经意地打了一个哈欠,不远处一名女子跟着打了一个哈欠,接着一个老人也受感染似的打了一个哈欠,更为有趣的是连老人手中牵着的宠物狗也不例外的打了一个哈欠,刚看到这组画面时我一时还没反应出广告到底要诉求什么,而文案一语道破天机:“communicating is very simple”(沟通其实很简单),在为此广告拍案叫绝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打哈欠本是人的一种平常的生理现象,通过西方广告人的逻辑思维加工,由个别引出一般,一个人打哈欠会感染周围的许多人,甚至连动物也不会幸免。沟通就像打哈欠这么简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
尚敬与尚爱
从某种程度上说,敬与爱是一对同义词,因为它们有着高度的相通之处,由敬生爱,由爱升华至敬都只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等同,敬是自下而上的,而爱则是平等的,不分高低,不分上下。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偏重尊敬,西土广告更倚重“爱”的主题。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中国文化崇尚尊敬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家庭偏大,亲属众多,相互之间也容易产生猜忌,所以不得不以礼法维护秩序,而子辈视父母如严君,夫妻之间则相敬如宾。西方家庭一般都比较小,家人父子之间,没有太多的礼仪约束,因而其亲子夫妇相爱之情,都大大方方地展现出来,不似中国人之含蓄而蕴藉。这一点在西方广告中有明显体现。
让我们来看两则药品类广告:
今日洋参保健品电视广告:画面上由影星黄日华扮演的儿子因为关心父亲的身体,给他买了整盒的今日洋参,但可能因为平时慑于父亲的威严而与父亲沟通极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把洋参送给父亲,也不知道对父亲说什么好。正当儿子小心、紧张地面对父亲紧闭的房门练习说:“爸爸,我爱你”时,房门突然开了,露出父亲惊讶而又迷惑不解的脸孔,儿子终于把洋参递到父亲的面前,大胆地说:“爸爸,我爱你。”父亲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Adalat Oros预防心血管病的药品广告:画面上一个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和他年轻漂亮的穿着婚纱的新婚妻子站在教堂的前面,脸上露出自信迷人的微笑。广告语是:“他比他期待的活得要长。”
这两则广告都不失为好广告,也正好说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一个尚敬,一个尚爱。今日洋参广告通过儿子给父亲送洋参这一事件,展现了中国家庭中,孩子对父亲首先是敬,然后是爱,广告片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中的敬,达到了洋参不仅仅只是是保健品,而且是父子之间传递“爱”的信物的广告效果。同样是药品广告,Adalat Oros则利用幽默的表现手法,让一老一少年龄相差悬殊的两人结为夫妇,略带调侃的广告语轻松而又直率地传达了品牌理念:“爱”使你珍惜健康,珍惜生命!从自信的女士高昂的头和小老头狡黠的笑容,我们分明看到爱与生命的较量。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发展方向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的滋润,任何民族都必须借助于文化的装扮。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折射着该民族的独创性和质朴性,装饰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正是文化的这种独特性既使一个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流淌奇光异彩,同时又令该民族在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增加了难度。广告,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自诞生以来,也无时不刻体现着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毕竟是单一的,在当今世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全球化浪潮中,无论是中国的广告还是西方的广告要想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文化的对话与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要实现中西广告文化的互跨和融合。大胆一点说,通过这种互跨和融合,要使当今的广告文化达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境界。
应该说,中西的广告文化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广告文化承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切顺应自然。这种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的态度于无形中既保护了自然,又求得了人生存的和谐。但另一方面,过分顺应自然,知足长乐,很容易导致中国人在自然面前的碌碌无为。西方人则认为天人相分,将天人置于对立状态,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认识它。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努力去寻求答案,导致其哲学和科学的长足发展,也形成了其民族性格中开拓进取、勇于探险的精神。但是,其广告文化中所宣扬的征服一切,改造一切的理念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科学主义的膨胀,人的贪欲,向自然无止境的索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人文家园的日益丧失。
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重视和谐,也就发展了一套调解人际关系的礼仪制度,强调服从秩序,主张妥协和宽容,便有了忠、礼、义、人等伦理说教,因此中国广告文化注重对社会责任与义务感的提携,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此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完善。但在重群体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个人的权利。西方广告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注重个体,强调个人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确立自我价值。它在充分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同时,又往往导致个人主义的盛行,人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的淡漠,人与人关系的疏远。
总的来说,西方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观照他者,反思自我,以子之长,补己之短,是21世纪中西广告文化的必由之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则是中西广告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