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镇发展史
㈠ 阻碍旅游小镇的发展的有哪些症结
阻碍旅游小镇的发展有以下四大症结:
1.法规标准不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小镇规划建设的相关法规,但并没有针对旅游小镇指定实施细则。由于旅游小镇在有着很多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的城乡规划标准很难指导其规划建设,突出体现为:
用地指标:小镇的用地指标是以常住人口来统计的,而旅游者属于流动人口范畴,没有配备相应的用地指标,导致无地可用;
用地分类:旅游小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旅游建设用地,依据小镇规划的相关规范,难以进行细分,也难以分类控制;
建设标准问题:小镇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标准,在城市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降低,但对于一个高品质的旅游小镇来说,旅游服务设施却往往要比一般的城市设施的建设标准还要高。
2.历史风貌难保留
尺度宜人、特色鲜明的小镇风貌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是,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发展小镇特色建筑和特色空间却难度很大。远景设计院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风格开始蚕食小镇的传统街区,导致小镇历史风貌逐渐丧失,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同时,部分旅游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大拆大改大建的误区,破坏性的建设导致小城镇风貌发生不可逆转的巨变。
3.环境设施压力大
旅游小镇的环境承载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旺季时,游客对环境与设施造成压力。游客量是随着季节而波动的,在旺季的时候大量游客涌入旅游目的地,旅游设施供不应求,因此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设施建设对环境造成压力。旅游设施建设往往都是倾向于选择景观条件或资源条件最好的地段,但目前有许多旅游设施的建设标准不高,设计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设施的运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也不愿意在三废处理上进行投入,导致部分的企业排污超标,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4.主题特色不鲜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也相继提高,人们对旅游小镇的需求大大提高,对旅游小镇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旅游小镇的建设水平仍然较为滞后,旅游产品比较缺乏特色,文化特征也不够鲜明,或者是同一主题的重复建设,或者是简单的模仿照搬,缺乏创新。
例如,很多地区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建设温泉小镇,但是人气却大相径庭,关键在于一些小镇不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没有将文化特色注进小镇的建设,造成温泉旅游产品的品质较低,缺乏吸引力。
㈡ 五大旅游小镇,最适合放松身心的5个旅游小镇
五大旅游小镇,最适合放松身心的5个旅游小镇
1、栖云田园小镇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位于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总占地面积25600亩,总投资约22.8亿元。是全国首批、西北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包括栖云田园小镇、烂漫花海、榆兴农庄、生态田园、产业园区等。栖云田园小镇是其核心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1.92万㎡,总建筑面积约8.71万㎡,项目规划结构为一心(小镇之心)、六区(非遗文创区、特色餐饮区、休闲区、特色民宿区、手工作坊区、轰趴馆六大功能片区)。
2、浙江乌镇
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是柔软温情的代表。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编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的江南韵味。
纵使商业气息渐浓,你也该去感受一下她的柔情似水、她的烟雨朦胧。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
3、青岩古镇
古老的石板小路,有些褪色的老式屋子,天井中的坛坛罐罐,吆喝着的小贩,伴着小河流水的古桥,幽长的小巷里飘来的阵阵吴语呢哝,这就是青岩古镇,一座静逸的古镇。
青岩古镇的格局很简单,古驿道是主干,两边是条条小巷,幽深而安谧。走在其中,顿生远离尘嚣、遗世独立之想。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114县道
4、凤凰古城
这是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这里的一切都美到极致,因此才有了沈从文一曲《边城》,将他魂梦牵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
沿着沱江漫步,吹佛着河边湿软的风,在吊脚楼悬在河上,远看楼里的灯光或明或暗,仿佛一幅水墨画。
地址: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
5、宏村
她是藏匿于“桃花源里人家”的古镇,因电影《卧虎藏龙》闻名中外。很多人向往她,是因为“中国画里的村庄”这一美誉。她也是徽派建筑的最美展示。
她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辖镇,位于黟县东北部。
㈢ 古北水镇的历史是什么
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连燕山余脉,西依雄关古北口,北靠司马台长城,南望绵绵群山,坐拥鸳鸯湖水库。西距北京150公里,东临承德90公里,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景区内建有约43万平方米,精美的民国(公元1912年)风格的山地四合院。
古北水镇水系
古北水镇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服务于一体,是北方独具南方水镇特色的旅游小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重要的旅游景区,全国优秀的特色旅游小镇,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到此参访的游客络绎不绝。
古北水镇远眺
古北水镇的前身是古北口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古北口镇都是重要的隘口、古代口里口外联系的唯一通道。“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
古北水镇戏台正在演唱歌颂杨业的剧目
正是由于古北口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如北宋散文家苏辙(公元1039年—公元1112年),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公元1019—公元1068年),清朝初年词人(公元1655年—公元1685年)纳兰性德等文词大家,在此都留有许多名文佳句,小镇也成为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北方名镇。古北水镇是司马台长城脚下独具北方风情的度假式小镇。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由IDG战略资本、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公司旗下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总投资逾45亿元人民币,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参与性和体验性极高的综合性特色休闲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内拥有43万平方米精美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包含2个五星标准大酒店、4个精品酒店、5个主题酒店,20余家民宿、餐厅及商铺,10多个文化展示体验区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到目前为止,公司拥有3500余名员工。 2018年10月30日起,古北水镇景区门票价格从150元/人次降至140元/人次。
㈣ 如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近些年,关于特色城镇打造的项目都是一跃而起,颇有要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最热门之势,社会资金不断涌入,以各类名义想要在特色城镇建设上面分一杯羹,然而因为从小镇建设到实施方案落地是一套相当专业且很复杂的流程,也迫使部分资本保持观望,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是诸多业态中最受大众青睐的
文化小镇
打造文旅特色小镇的五大关键因素
1.找准定位与特色
寻找大IP:IP对文旅小镇来说格外重要,可以说IP就是文旅小镇的灵魂。迪士尼拥有无数大IP,所以迪士尼乐园在全世界长盛不衰。
开发与“IP”相应的产品:运营文旅小镇一定要从当地特色入手,确定当地某一文化或景观特色为核心IP,加以延伸扩展,如果没有一定资源基础,盲目引进外来文化,很可能是沙地上盖楼,IP没法为文旅小镇赋能,最后成了徒有建筑的壳。
找到大IP,围绕IP,进行包装升级,开发相应的产品。以北京古北水镇为例,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历史文化,打造出长城脚下的夜游“八大名玩”,如登长城,提灯夜游司马台;聆长城,浪漫水舞秀。2016年升级改造后,根据资料,2017
年古北水镇营业收入9.79 亿元,同比增长35.16% ,足见挖掘IP的效果。
文化小镇
2.交通便利
毗邻大城市、高铁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文旅小镇中很大一部分是亲子游,家庭普遍采用驾车的出行方式,交通便捷可成为小镇的一大优势。
3.打造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小镇犹如一个小型城市,本地居民与游客共生。针对两者,应该建设相应配套服务,让小镇的生态链完整。
商业配套
在IP的打造过程中,文旅越原始越好,越民族的越好。可是游客选择体验原汁原味文化,却不会愿意接受原始的住宿环境。
随着国内旅游消费升级,游客的旅游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小镇建设完善的配套措施,如商业配套酒店、餐馆、商店、民宿等,引进的配套业态越丰富,游客的体验感越好,与此同时,配套措施的综合收益也会提高小镇的赢利点。
生活配套
搭建医疗、教育、行政管理等小镇公共设施体系,服务本地居民。如万科良渚文化村以五分钟的步行速度建立生活配套体系,生活配套上建设学校、幼儿园、图书馆、门诊等,商业配套上建设创意街区、食街、酒店等,将良渚文化村的日常生活与诗意远方融合。
文化小镇
4.做好OTA营销,打造网红景点
无朋友圈不旅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和社交网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两样。特色小镇运营,一是要在OTA上建立完整的预订网络,争夺客源;另一方面要主动营销,打造网红景点,借助游客的二次扩散,提升文旅小镇的知名度,形成正循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㈤ 终于搞清楚,特色小镇,文旅小镇是什么,怎么做了
特色来旅游小镇建设源于19世纪中期源国外的乡村旅游。来自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称,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悄然兴起,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新增长点。旅游小镇开发丰富了旅游地产开发的内涵,拓展旅游资源开发形式,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小镇的开发一定要坚持小型化、慢节奏、景观性、可持续发展、低能耗、景观多样化、理性开发的理念,旅游小镇在开发时要注意打造生态人居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民俗型、特色产业型、旅游接待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
㈥ 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小镇
1、找魂——充分立足本地的文化资源禀赋,寻找小镇的文化制高点
寻找旅游小镇的文化之魂要“站得高、能落地”。深入分析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尤其是文化和民俗方面需深入挖掘,找到旅游小镇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质,以此为切入点,尽量避免与周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质化竞争。
这是最难的工作,需要全面剖析项目所在地域的文化DNA,进行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找到项目独特的文化精神核心。找到了魂,项目的精气神才能清晰。并且才能在万千小镇中树立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换一句话说,这个魂就是小镇的文化图腾、精神向心力,是小镇最重要的旅游吸引核。如果这个文化之魂正好与市场的大势能够契合,这个小镇项目基本上可以确定建成后的市场成功。确定整个项目的灵魂后,一切后续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点进行展开延伸,包括建筑设计,景观打造,商业业态呈现,活动举办等,都是为了充分呈现这个文化主题,这个精神内涵,而不是一盘散沙的堆砌。
2、健身——充分立足本地的特色产业,为小镇注入强大产业支撑点
很多文旅小镇,不论是历史遗存的小镇还是新建小镇,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果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合理嫁接,利用旅游带来的消费力,发挥其产业效应,对该项目乃至本地的经济发展往往有引爆作用。比如有的地方环境好、适合养生,有的地方渔业资源丰富,有的地方美食丰富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文旅小镇为其提供平台功能,进行产业链的深化,形成产、供、销、研发一体化。而文旅小镇也通过特色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文旅功能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强力支撑整个项目的可持续的发展。
3、布点——规划适宜市场的小镇旅游产品体系,引爆旅游市场
根据旅游小镇的市场客群定位,规划相应的层次化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如哪些是面向度假客群,哪些是面向休闲客群,哪些是面向观光客群;确定核心旅游产品、引爆性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产品体系、不同的游览主题和不同的客群、不同的游览时间确定不同的游线等。延伸一点来说,布点还包括景观设置、广场游憩点设置、街道尺度、以及后面展开的业态布局等等。在规划定位前期这些都必须要全盘考虑清楚,了然于胸。以此指导后续的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建设等,这些方面本篇不做详细展开。
从商业业态定位来看,其中有以下八个方面要注意。
1、文旅小镇业态调整改造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古镇、古村在中国新兴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一波巨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传统建筑空间、商业业态的变革,更是其内在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乃至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质变。如果只是仅仅就业态而业态,那注定这个小镇的商业是肤浅的,并可能造成业态定位的偏离。
2、游客需求层次的提升,需要文旅业态同步提升
近20来年旅游的大发展,已经从原有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和度假游转型,但转型期观光、休闲和度假不同需求的旅游形态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并且不同区域的文旅小镇项目会在旅游需求层面方面的侧重点还会不同,不同的旅游需求层次所对应服务的旅游业态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不仅原来很著名的古镇古村业态需要进行提升,改造,一些新迈入开发的小镇项目也将更加复杂。
3、移动社会、智慧社会的到来带来文旅业态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打破了城市办公人员固定办公的工作形态和地域界限,可以随时随地办公与他人开展工作合作。旅游小镇因为其浓厚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引来很多大城市的人群前来创业办公、边度假边办公。这些会促使对住宿以及休闲娱乐业态需求的提升,而移动时代网络购物的方便,也会造成对单调零售业态需求的减少,对体验型零售业态的增加。
4、旅游业态和城镇化业态的融合
旅游小镇配套设施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高于普通小城镇的标准,因此服务设施指标的选取不能完全按照《镇规划标准》确定,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包括旅游人口及因旅游发展吸纳的外来就业人口等),进行科学的计算。旅游小镇生态为基,小镇旅游人口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小镇的生态承载能力,旅游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量,杜绝浪费。并且从实际的众多案例来看,文旅商业业态的面积不宜过大,要根据游客量的消费结构进行缜密核算,才比较合理的结果,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小镇业态面积往往过大,其后果就是在运营中产生很多空铺,死铺。
5、传统旅游六大要素的提升
长期以来,旅游业已经形成了基于旅游服务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文旅小镇的商业业态也基本是按照这几个方面进行构建的,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一些创新的业态开始呈现,或者说需要对原来的六大要素进行重新创新性认识和阐释。比如从原来简单的吃饱、睡着,购物等变成对当地美食文化、居住文化、当地手作文化的深度体验。这对业态定位的面积、量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改变。
6、文旅小镇的商业是文化风景
未来的文旅小镇的商业设施除了承担基本的吃饭、购物、住宿功能,还承担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复合的功能。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风景点,每一个店铺都是文化体验点,纯碎的商业功能会弱化,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凸显,让游客在闲逛中产生消费欲望,在欢乐中产生消费行为,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文旅商业业态。当然,这些会对前期招商、商户的引进培育、商业的运营要求很高。
7、文旅小镇的商业业态招商需要具有“个性”的商户
文旅小镇的商业招商对象不是普通的商户,甚至不是连锁的商户。除了立足本地化之外,还要招一些对吃、住、购、娱、文等有特殊研究和追求的“发烧友”。特别是有文化情怀的发烧友,最好是在某一行业有一定影响力,比如可以让一些文化人过来开茶馆、开特色客栈,让著名的烹饪师傅过来经营文化餐馆等等。特色化招商、不走寻常路的招商这就是未来文旅小镇的招商趋势之一,也是考验一个文旅商运营服务商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
8、文旅小镇的商业业态需要考虑旅游淡旺季、周末与工作日等特性
旅游商业的一大特点是经营的季节性,即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季节性是大多数旅游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中国大部分景区,冬季的几个月,几乎无游客来访,商铺开业率不足50%。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还有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周末人气很旺,周一到周四人气不济,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业态规划定位就开始研究设置能够吸引游客淡季旅游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并且在商业业态中如何呈现落地,这样就把商业业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淡旺季一条线的进行整体解决。
文旅小镇及文旅商业业态的规划定位是一个复合型的,系统性的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涵盖旅游、文化、商业、地产,涉及到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活动,包括美食、酒店、民俗、活动等丰富内容。
文旅地产开发的七大经典模式
一、“高尔夫庄园”模式
实践表明,将生地变成熟地的最佳办法,就是建设高尔夫球场,其对于休闲地产的带动作用极其明显,除了球场本身拥有极好的景观资源外,更为主要的原因是高尔夫球场是重要的高端政务商务休闲交流的平台,能够引发高端休闲人群的聚集,凸显品质性,从而带动了休闲地产的价值提升,并为休闲地产的销售创造优越基础,国内形成了以观澜湖高尔夫、富春山居高尔夫、春城高尔夫为代表的多个经典案例。
由于地块规模与政策压力的限制,高尔夫庄园模式未来的趋势,已经不再是球场规模的比拼,而在于主题化的创新,即赋予球场一种独特的文化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营造一种独特的景观意境,使球场不仅具有一般的功能与景观,更有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内涵,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必定超越常规球场,从而为休闲地产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如富春山居高尔夫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意境打造蓝本,形成了国内少有的文化型高尔夫,在亚洲市场也颇负盛名。
二、“温泉会都”模式
温泉,是最具带动力的休闲引擎,已经成为全国休闲开发的超级热门,它对休闲地产的开发具有突出的作用。
“以特色温泉水疗产品为吸引,以会议度假酒店为核心,带动先售后租的温泉地产开发”的“温泉会都”模式在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有三:
一是温泉本身具有养生与休闲的双重特性,可以提升地产的附加值;
二是温泉可以解决酒店经营的冬季问题,并对会议经营有极大带动作用;
三是如果有观光景区在周边,则可以成为休闲消费的核心平台。
三、“文化度假酒店综合体”模式
悦榕庄酒店、安缦酒店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正以稳健的速度持续扩张。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如此受青睐?文化的魅力!以生态别墅或古村落为载体,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在一种独特的文化意境里享受时尚度假的奢华体验,这种低调的奢华获得了世界范围内许多高端休闲人群的极大认可,造就了一批忠实的“全球粉丝”。
尽管这两家酒店的重点不在地产开发,但绿维创景认为,这些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的精品度假酒店,其文化意境的地域性、其低调奢华的特色性、其时尚浪漫的品质性,一定对休闲地产的开发有着突出的带动作用。
四、“休闲Mall”模式
通过将品牌餐饮美食街、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家电商场、大型电影院、量贩KTV等不同的业态整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独具吸引力的区域性休闲消费中心——休闲Mall,以此带动写字楼和住宅地产的开发,此种模式称之为城市中心区休闲地产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中心城拓展区的地块,如万达广场。
五、“主题文化小镇”模式
主题文化小镇,主要是古镇、古街区,或者新打造的小镇。其核心是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凸显独特主题风情的文化小镇,以小镇为载体,构建文化休闲平台,提升吸引力,进而带动小镇外围的休闲地产,如丽江大研古镇、成都宽窄巷子、上海朱家角古镇、成都芙蓉古镇、楚雄彝人古镇。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很多古镇进行休闲化升级与城镇化发展的主流途径。
六、“特色景区综合体”模式
这里所说的特色景区,包括主题公园或休闲景区。
主题公园带动模式,以华侨城和迪斯尼为代表,以游乐园带动休闲地产开发,已经成为业界经典,但需要强大的开发资金、品牌效应与运营管理等多方位支持,进入门槛较高,并非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操作。
休闲景区带动模式,以安徽某木屋村度假区为代表,通过中国最大的珍稀乡土树木园的打造,以木屋为特色,带动木屋休闲地产的开发,获得了市场的青睐。此类模式,以稀缺性资源的占有或者打造为前提,投入相对较大,然而一旦开发成功,其开发效益回报将会非常可观,并对城市总体休闲水准也是一个巨大提升。
七、“多元休闲综合体”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模式外,还有许多大型项目往往将几种模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休闲综合体”模式。东部华侨城立足生态基础,以多元文化为内涵,将特色景区、高尔夫球场、主题文化小镇、温泉水疗SPA、文化度假酒店以及大型演绎项目综合起来,构筑了一个综合休闲的饕餮盛宴,最终有力带动休闲地产板块——天麓大宅的开发,使之成为南中国品质最高、售价最高的休闲地产产品之一。此模式是大型综合性地产项目值得借鉴的重要模式。
㈦ 发展旅游小镇,如何策划很重要
旅游小镇在进行品牌定位策划的时候可以先咨询一下营销策划公司,了解一下策划活动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才能采取具体的措施。而且进行品牌包装策划还有很多技巧是比较适合这些旅游小镇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优先保护和改造小镇风貌。由于每个旅游小镇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的小镇已经遗失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风貌,所以,为了给旅游者一个正面的旅游形象,首先应该加大对小镇的风貌改造和保护。对于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古建筑和重要历史遗迹,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护,以免被破坏,对于已有破坏性的小镇应该实行抢救性保护。并加以重点改造,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和一些重点的文化遗迹应尽快保护、修葺。同时鼓励调动全镇做好小镇的旅游景观和环境保护。
2、积极改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基础配套和接待配套。基础配套方面:尽快打通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外部交通。小镇实现“五线”入地工程,积极完成街巷道路的复古和硬化,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接待配套方面:加强适量的宾馆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客栈、家庭旅馆、民俗旅馆和主题特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水准。逐步形成高中低档结合的接待能力。整个小镇的旅游景观、服务水平争取达到4A景区的标准。
3、大力挖掘资源价值。资源的价值不等于旅游的价值,旅游的价值不等于市场的价值,所以小镇的旅游资源如何从资源的价值实现旅游、市场的价值。必须从小镇已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展开。自然资源方面如何加以归类、整理、提升、包装。文化资源方面:在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以旅游市场的角度,从已有的文化实体景观、民俗文化活动、精神文化、旅游工艺品等四个角度加以挖掘。最终依托资源、紧靠市场打造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4、快速确立主题形象。主题形象是小镇发展的核心定位。所以,在小镇的规划发展的初期,就应该快速确立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形象。这也为小镇发展成熟期的品牌经营创造基础。因为只有主题形象的小镇才能够形成吸引力,产生差异性,增强竞争力。
5、核心启动主体工程和重点打造游憩方式(项目策划)。小镇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发展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是一个分阶段实施的工程,从目前全国旅游城镇发展的情况来看,大体经历了基础配套——旅游产品——市场突破等三个阶段,那么在旅游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旅游开发的初期过程中如何找到关键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6、大力推进营销活动。有了资源和产品,剩下的就是营销和推广了。从资源到市场到产品到营销,是一件旅游产品从加工到渠道到销售的实现全过程。这件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尽管旅游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和游客的偏好来细分市场,在旅游小镇的运营过程中,可以通过重大节庆活动和名人营销以及通过旅行社等中间商来迅速捕捉市场眼球,打开市场。同时,合理运用同区域联合营销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现在的旅游小镇越来越多,要想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到来,那么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通过推广、策划来提升旅游小镇的名气,增加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会带动旅游小镇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㈧ 旅游小城镇实证分析应该怎么做
1 引言 旅游小城镇是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在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使旅游业在该地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产业地位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国家对此在政策上给予较大支持,各地在实践上付诸有力行动。但就学术研究这方面而言,国内旅游小城镇的系统性研究进展缓慢,必须加快对旅游小城镇的研究步伐。 2 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内涵 发展模式是指在制度约束这个前提下怎样合理、有效地实现发展所经过的路径和轨迹,它是一种范式。旅游发展模式指旅游目的地由旅游开发的初期转向本地的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过程中,不停根据现实需求变化来选取较为具体的旅游发展方式。它的具体应用在旅游目的地不间歇发展的情况下渐渐提升,其研究和旅游目的的演进阶段比较一致。 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旅游小城镇根据其具备的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由于市场需求力所推动而形成的一定阶段内的旅游发展方式以及路径。 3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分类研究 3.1行业依托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博鳌模式 行业依托型指发展某种特殊行业而形成的旅游小城镇。博鳌镇是个集镇,半渔半农,在琼海市东部的海滨之地。从2001年开始,这里成为永久性会址之地,由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所定位,它因此闻名于世。到了旅游跨越式的发展阶段,这里就已经建有博鳌水城、博鳌旅游风景区等旅游项目。这是属于行业依托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 3.2接待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黄山汤口镇模式 一般情况下,这种小城镇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相应提供食、购、娱等服务。它自身不是景区,但是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它是旅游集散地,区位优势独特,最有利于开发旅游房地产,又可开发旅游商业和度假房地产。而黄山汤口镇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发展旅游接待型模式。 3.3生态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长子营镇模式 长子营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东边。这里畜牧业、农业发展较快,林地条件好。这里有国家“九五”重大产业项目北京高科技蔬菜示范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这里的旅游发展模式为生态型。 3.4资源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浙江乌镇模式 构建这种开发模式,是因为这里的传统古建筑依保存较好,历史文化丰富,可以感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大大吸引了游客。乌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该地旅游发展模式为资源主导型。 3.5企业参与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束河模式 云南束河,当地经济发展较好,其旅游业较出名。这里属于企业参与型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对束河古镇进行开发,充分发挥了它的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不过,这些不能体现我国旅游小城镇所有的发展模式,比较常见的是复式开发,这些分类是一种宏观上的提取划分,并不是严格地在理论意义基础上进行的划分。 4 个案分析:密云古北水镇发展模式分析 4.1密云古水北镇发展模式概述 该城镇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投资,在北京市密云县古北水镇,这里山水城自然结合。景区着重打造历史文化景区,将长城戍边和华北民居建筑风貌完美融合,它仿乌镇而建,注入了新的理念。古北水镇汇聚了北方和南方的独特优势。市场发展方向围绕着散客展开,企业为市场活动主体,是“乌镇模式”再一次创造与升华的体现。但古北水镇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古北水镇有其诸多优势。首先是产权和社区优势。在开发之初,古北水镇就全额买下了所有住家以及原商铺的房屋产权,使得这里出现开发主体一元化的现象,有可能实现统一规划、经营管理古镇。其次是规划和产品优势。古北水镇对街区风貌进行整体打造,而不是单体修复。另外,重构了它的历史建筑内部空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风格、品味。最后是经营和管理优势。古北水镇实行统一、完全专业化的管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极大提高了旅游小城镇的服务质量以及素质,有利于当地旅游软实力的提升。 但是,古北水镇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借鉴、复制与“乌镇模式”。在未来发展之路上,如果不能有所突破创新,将不利于长远发展。季节性因素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何降低影响,对古北水镇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古北水镇采取高投入,高收入的模式,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将影响其持续有力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属于企业参与型旅游发展模式。 4.2密云古水北镇发展模式的特征 第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当地旅游开发公司密切相关,因此,投资开发公司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开发理论基础 第三,该城镇的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借鉴与“乌镇模式”,因此旅游产品的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关键。 5 结论 我国旅游小城镇需要分析自身独特的风格,以其优势为基础,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鉴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视野存在局限,本文对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期其他学者逐步完善。
㈨ 打造观光小镇、度假小镇的社会价值何在
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
1.从宏观层面看。旅游小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有益探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旅游小镇,有助于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同时,建设旅游小镇,有利于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从中观层面看。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推动村容村貌的整治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旅游小城镇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致富;发展旅游与发展小城镇相互结合,推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形成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机制。
4.从旅游发展看。旅游小镇是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民族文化的承继与建设,把小镇建设成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增强小镇对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建设旅游小镇的方式,把过去单纯的保护变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保护,是在新形势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的创新探索。将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