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旅游
① 贵州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范文
贵州民族文化具有三大特点: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结合,优良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所谓“有机结合”,便不是简单地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被誉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黔东南,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苗侗风情根本分割不开。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的都柳江畔与鼓楼矗立、花桥横跨的侗族村寨,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侗乡山水风情画,很难将其分为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两部分,因为,那绿染长天的杉树林,并非全是天生的。古往今来,苗村侗寨,每生一个孩子,村民为其种植一百棵小杉树,十八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小树长大成材,家人即以部分杉材为其办婚事,俗称此举为“种十八杉”。此种风俗为营造万亩杉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鼓楼、花桥、吊脚楼,无疑都是人文景观,但一座座鼓楼酷似一株株巨杉,一座座花桥酷似一排排卧杉,一座座干阑式吊脚楼酷似一个个鸟巢,显然都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巧妙应用,是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的生动实例。
“地域文化”指的是具有贵州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主流文化”指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传统文化。在贵州,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常常被人视为贵州“土著文化”。比如傩戏、地戏就被某些专家视为“贵州土产”。其实傩是一种流传很广的传统文化现象,古代中原地区十分盛行。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将傩称为“闹”,显然与傩同音。苗民还傩愿(苗语称“桥闹”),必用“把队查”(即“汉傩司”),且多唱汉词,足见汉文化对苗文化影响之深。但同时,在还愿过程中又有苗族特点,显示出苗傩与汉傩有区别。
苗族服装,侗族头饰,非常精彩,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但如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古代陶俑、壁画对照,不难发现某些相似之处,此乃说明,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民族文化犹如风味食品,不能全然抛开原来的汁,也不能完全没有原来的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实践证明,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汁新味,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更富生命力。
一切优良传统总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优良传统排斥时代要求,苗族服装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苗族同胞拥有一百多种服装款式,那是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来的。这类服装款式将古代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松桃苗族妇女穿的“奥满襟”,与慈禧太后,还珠格格们穿的衣服很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是古代苗族服装与清代满族服装的有机结合。
② 贵州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其为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最鲜版明的贵州印记、贵权州特色、贵州标志。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
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打造多彩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弥足珍贵的先天优势。贵州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精品,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风生水起。
(2)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扩展阅读:
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
1、积极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切实推进把贵州省从“非遗”资源大省变为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2、进一步提升贵州民族文化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积极培育贵州发展的新名片和新增长点,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贵州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③ 想去贵州旅游,听说贵州少数民族比较多,什么贵州民族文化产品都很丰富
既然要来贵州旅游我建议你多看看这边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多了解少数民族,什么服饰啊特色物品啊有很多,有个贵州晶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有限公司里面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多,可以了解的很全面。
④ 如何解决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保护与开发就是矛复盾的制
当我们游客进入苗寨 我们看他们的衣服好看 他们看我们的衣服即凉快 有轻便 他们肯定想穿像我们一样的衣服 难道能为了保护民俗风情不让苗寨同胞穿像我们一样轻便的衣服吧 让他们在大夏天穿厚厚的土布流汗吗他们干嘛 以前穿是没见过别人穿或是没有 现在有了 还穿土布吗
我们住的屋子是远离家畜圈的 而 他们就注定祖祖辈辈 住一层养猪养牛 二层住人的 臭烘烘的房子吗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是一个反比关系 最好的就是各半了
他们 自己从内心上去保护自己的民俗 如果有这种意识了,那么这种风俗就已经被破坏了
⑤ 贵州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贵州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旅游带动经济;经专济反过来影响文化;要坐到属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努力了,当然二者是不可达到完全和谐的,矛盾无处不在。
发展经济,同时保存好民族文化!!
⑥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凯里、荔波、抄青岩。袭凯里在黔东南,有侗族、苗族等多个少数名族聚居,还有很多苗寨和侗寨。荔波是世界物质文化遗址之一,有独特的喀斯特森林,还有布依族、苗族、白族、侗族等民族聚居,有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蜡染。青岩就在贵阳出去一点,也是很有民族风味的小镇。
⑦ 试述贵州民族在分布.语言文字.文化及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特点
1、语言文字特点
以本民族语言为主,以苗族方言土语最多,各方言下面又分为若干方言和土语。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水族文字是一种从右向左书写的单音节方块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写或反写的汉字,故又有“反书”之称。
2、文化特点
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国传教士和当地苗族人根据苗语西部方言的发音特点研制出的一种拼音文字,俗称“老苗文”。以上几种文字由于文字本身并不完善,加上它们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数巫师、教徒之中,在民间没有真正推广使用。
旧石器时代贵州就已形成观音洞文化,有桐梓人、水城人居住。秦汉时中央势力还未曾进入贵州,明朝后汉人大量迁入,明清时期改土归流,逐步把化外之地的贵州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3、宗教信仰特点
贵州的原始宗教有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图腾崇拜、巫术、蛊等。
(7)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扩展阅读
贵州地方文化:
1、苗族剪纸
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
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她们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入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民间剪纸形式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如“中心构图式”,艺人主要在画面中心表现主题,四周讲究相应的对称协调,用不同的花木草虫来装饰搭配。这与“不完全对称”式那种以中轴为坐标,以量的平均分配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层次感和节奏感有所不同,突破只讲求统一,不讲求变化的单调刻板的构图形式。
2、美食文化
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等数种风味组成。在明朝初期,贵州菜已趋于成熟,许多菜式都有6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菜肴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开胃消食。酸汤则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为萝卜、白菜、卷心菜等。酸汤的制作又分菜类酸、鱼类酸、肉类酸、米类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
⑧ 贵州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第一部分 特色旅游
一、特色旅游景区
1、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
2、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3、国家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
4、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国家级、省级,珍稀动植物森林公园;
6、历史古镇;
7、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8、国家级地质公园;
9、修闲度假温泉;
10、定期举办的社会旅游文化节庆;
11、山涧河道漂流。
二、特色旅游商品
1、蜡染、刺绣、银器、雕刻、编织、装饰品、奇石,能工巧匠等民族民间工艺品;
2、天麻、杜仲、灵芝、石斛、吴茱萸等名贵药材;
3、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特色食品。
第二部分 特色文化
1、民族歌舞;
2、民族服饰;
3、民族民间文学文字;
4、贵州花灯;
5、地戏傩戏黔剧;
6、杂技、绝技、绝活等绝技绝活;
7、文物古迹;
8、少数民族风俗节日。
第三部分 特色饮食
1. 特色风味小吃;
2. 特色火锅;
3. 特色菜肴;
4. 特色副食品;
5. 特色条味品;
6. 特色肉制品。
第四部分 特色农产品
1. 特色粮油产品;
2. 特色蔬菜产品;
3. 特色水果产品;
4. 特色花卉产品;
5. 特色畜牧兽禽产品;
6. 特色经济林木产品。
第五部分 特色工业品
1. 特色矿产品及金属制品;
2. 水泥、大理石、地板、门窗、管材、涂料、建筑辅料工具等建材;
3. 化肥、橡胶、有机化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化工产品;
4. 高新科技工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