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Ⅰ 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
入境国际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从客源回地、个人基本资料、旅答游行为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海外游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国际旅游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升我国旅游产品与商品的内涵性、环保性开发,以提高旅游消费结构中的弹性收入比重;加大旅游开放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游客对自由度的需求与旅游研究的需要;重视旅游软环境建设,以保持旅游服务的持续提高;针对重点目标进行国际旅游营销与宣传,加强国际旅游区域合作与交流等,促进我国国际旅游持续发展
Ⅱ 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概述急
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人类可持续发展。你的问题不够确切。
Ⅲ 关于环境保护投入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要想可持续发展,那么环境保护就是重中之重。
Ⅳ 旅游的发展史及世界旅游史该如何划分
旅游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36课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介绍旅行和旅游现象的产生、发展及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理解我国的旅游方针、政策和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2. 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基本概念。
3. 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分布及特点。
4. 掌握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
5. 掌握生态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旅游概述
教学内容
1. 旅游的概念:定义;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内容。
2. 旅游的特点: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季节性。
3. 旅游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4. 旅游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
5. 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我国旅游组织。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的属性、旅游组织。
2. 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3. 理解旅游的特点。
4. 掌握旅游的类型。
(二) 旅游简史
教学内容
1. 世界旅游简史:古代;近代;现代。
2. 中国旅游简史:古代;近代;现代。
教学要求
1. 了解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旅游的特点。
2. 了解中国旅游历史的沿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
3. 理解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5. 掌握我国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方针。
(三)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
1. 旅游者:概念;必备条件;类型;基本要求。
2. 旅游资源:概念;特点;类型;主题公园;开发与保护。
3. 旅游业:概念;性质;特点;地位;作用。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 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业的特点和作用。
3. 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
5. 掌握旅游业的概念。
(四) 旅游业的构成
教学内容
1. 旅行社:概念;类型;作用;职能和业务、质量保证。
2. 旅游交通:概述;作用;类型;旅游者的选择。
3. 旅游饭店:概述;类型;等级;旅游者的要求。
4. 旅游景区(点):概述;等级;旅游者的要求。
5. 旅游商场:作用;类型。
6. 旅游娱乐:概念;作用;现代旅游娱乐方式及设施。
7. 旅游会展业:概念;作用。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商场的作用。
2. 了解旅游娱乐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质量保证。
4. 理解旅游者对旅游饭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游景区(点)的概述和等级情况。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类型、职能和业务。
7. 掌握旅游饭店的等级和类型。
8. 掌握旅游交通、旅游商场和旅游娱乐的类型。
9. 掌握旅游会展业的作用。
(五) 旅游市场
教学内容
1. 旅游市场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条件;旅游者流动规律。
2. 旅游市场的划分:概念;标准。
3. 我国的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
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者流动规律。
2. 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
3. 掌握旅游市场形成的条件、旅游市场的划分。
4. 掌握我国客源市场的分布和特征。
(六)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
1. 生态旅游的定位:生态旅游的概念;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2. 国际比较与生态环境游:生态的区分;中外生态现状比较;生态环境游的意义。
3. 旅游可持续发展:完整的产品体系;严格的管理体系;新型的绿色体系。
教学要求
1. 了解生态的分类。
2. 理解生态环境游的意义。
3. 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
4. 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七)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继续向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完善的产业结构;促进协调的区域发展;完成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创国际化发展模式;大中华旅游圈的兴起;假日旅游。
教学要求
1. 了解世界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 掌握我国旅游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前景。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 号 课 程 内 容 课 时 分 配
1 旅游概述 4
2 旅游简史 3
3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8
4 旅游业的构成 8
5 旅游市场 4
6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3
7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
机 动 4
合 计 36
Ⅳ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根据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4]”即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主要考虑人口、食物安全、物种灭绝、基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问题。委员会认为以上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处理,并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为包含限度的概念。但这种限度并不是“僵化”的,它们与技术状态、社会组织状态以及生物圈消纳人类行为影响的能力有关[35]。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热力学规律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和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36]。国外研究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37]。
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曾经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发表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特别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可以说,这一声明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如出一辙。正是这一正式的声明,构成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讨论和制定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础[38]。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大会围绕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共识: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会还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我国也据此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议程中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以及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共有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计。大会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敦促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实际行动。会议最终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出席会议的国家首脑重申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执行计划》提出了新的和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如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等。
Ⅵ 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且较易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式,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模型(Hardi,1999)。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至今已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Costanza,1992)。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空间,而且为区域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和废弃物吸纳空间,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的再生与替代能力、生命支持系统的循环与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李利锋,2002)。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不仅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并且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认可,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度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安全的“底线”。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Om E P讨论了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Om,1975),Jasson A M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海岸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Jasson,1978)。在此基础之上,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 ees W E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Rees,1992),之后在W ackernagel M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Rees,1996)。生态足迹的概念1998年被引入国内,区域生态足迹研究的实践成果最早见于2000年,集中在对我国西部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张志强,2001;陈中景,2001)。目前对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已较多,但对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不多见。
(一)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量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为基础,将生态资源的消费折算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计算的数学模型如下(杨开忠,2002):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其中,EF为总生态足迹;EPi为生态生产力(全球平均);Ci为资源消费量;Pi为资源生产量,E 为资源出口量;Ⅰ为i资源进口量;i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设用地、水域;EQi为等量化因子,一般采用:化石能源地1.1,可耕地2.8,牧草地0.5,森林1.1,建设用地2.8,水域0.2。森林的等量化因子1.1,即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为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物生产量的1.1倍,总生态足迹除以区域总人口,为人均生态足迹。
与生态足迹相对应的是生态承载力(ecology capacity),或称生态足迹供给,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总和,计算方法是将区域内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等量化因子及产量调整系数后,求和得到总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除以总人口数,即为人均生态承载力或人均生态供给。公式如下(杨开忠,2002):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其中,EC代表人均生态承载力,Ai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EQi等量化因子,含义同(1)式中EQ;iYi为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产量调整系数,用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比值表示,Yi> 1表示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大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反之亦然。N 代表区域人口总量。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度量结果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模型,对比分析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Supply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和示范区县域内人口对生态足迹的需求(D em and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定量测度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阐明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是否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是否安全。
从表67可见,1990~200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示范区县域生态足迹的需求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7506hm2,增加至1995年的0.9523hm2,2000年的1.2547hm2和2002年1.3194hm2,12年期间生态足迹净增加了0.5688hm2,增幅达75.78%;示范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从1990的0.2546hm2增至2002年的0.3473hm2,净增加0.0927hm2,增幅为36.41%,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表68)。
从生态赤字图32可见,示范区县域人均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趋势。12年来,人均生态赤字从0.496hm2增至0.9721hm2,县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且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逐年增加。
表67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
表68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承载力
图32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生态赤字图
要减缓区域生态赤字问题,除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外,还应当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
(1)适度开发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可耕地资源和宜林宜牧的荒地,考虑到示范区县域自然资源状况,这部分潜在可利用资源的面积已很小,因此,对解决生态赤字问题的作用非常有限。
(2)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平果县处于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均宜耕作,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潜力巨大。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建设人工草场改造中低产园、林地,提高各种生物土地产出效率,这些对减少县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赤字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
Ⅶ 如何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你好,生态旅游
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
我可以
Ⅷ 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而单从北京一市来看, 2534994的接待人次同比反而下降了8.9%。旅游外汇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