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业文化遗产破坏

旅游业文化遗产破坏

发布时间: 2020-12-26 04:02:27

『壹』 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要实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旅游业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采取保持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平衡、减轻遗产地的环境压力、让社区居民参与遗产地的管理、培养世界遗产地居民的旅游意识和保护意识等诸多措施。文化遗产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遗产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重要之至。旅游需要文化遗产的衬托,没有文化遗产的旅游则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旅游文化遗产就没有旅游业。而今文化遗产的流失情况严重至极,仅仅靠国家单方面实施政策也未能达到完全保护的功效,在这里呼吁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国家,自我约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整个社会的一大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国家实施保护政策

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与此同时,国家更应该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通过强制力量,及时约束游客的违法行为。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让大家了解法律的条款,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和相应法律代价。另外,法律条文对于个别破坏者,惩罚相对宽松,使得极个别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对于这些破坏和侵占文物及文化遗产者应严惩不贷。在进行开发拆迁文化遗产区域时,尽最大能力保护好文物的完整性。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谁提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国民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二)游客做到遵纪守法

许多游客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违法,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处罚之后,仍然感觉模糊,甚至不以为然。有的游客大肆采摘树叶花草等作为纪念品,有的商贩以当地稀有的动物、植物、矿产为纪念品,甚至到了“掠夺性”贩卖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叶蝶是名贵物种,然而有的工艺品一件就用掉几十只蝴蝶。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揽下。另外,并不是非要在景区留下痕迹就代表着你“到此一游”,旅游的纪念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在风景名胜地留影,购买旅游特色纪念品、当地特产、收藏

车票、门票等。观光游览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历史、遵纪守法。

(三)旅游景区采取措施

许多景区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但还有部分遗产景区做得不够。以丢垃圾为例,根据测算,一个常人手持垃圾寻找合适丢弃地点的正常忍受距离是50-200米,如果在范围内没有出现垃圾桶,许多本来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也会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垃圾筒而随地丢弃。因此,在给予游客方便上,应该注意宣传和引导,让游客的心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放松,让游客的知识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拓展,让游客的感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升华,让游客的心灵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净化。经过全民族集体的努力,并且是长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经久不息的积累下,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贰』 简答如何在城市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论文摘要:基于对中国与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对比分析,期望以国际上先进的保护经验作为参照来认识自身的不足,使我国能吸取经验,并根据我国目前的保护现状,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方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到:“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老建筑对街道和街区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种必需,人们离不开他们提供的方便和亲近的人际关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留存城市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的,是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人们对历史保护的认识水平还普遍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领导者的认识还有些欠缺与模糊。尽管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发现一些古镇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进行保护,但是,有些地方仍然把保护历史环境看成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而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将保护纳入地方建设的规划中;某些城市把文化遗产仅作为吸引大量游客的资本,旅游业的不恰当与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不利于保护的现象,都源于没有以全面、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对环境发展的策略造成误导,致使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继续遭受着人为的破坏。虽然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高,但理论的探讨却并未用以指导政策的制定。目前虽有许多专家不懈地为保护振臂高呼,尚且不能有效扼止破坏的强势,如若保护不主动,其后果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些操作中的问题。
从现状分析,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现许多问题,主要是:1)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不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决策者。2)方法策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订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损等结果。3)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规划局、建委、文管会、房地局之间互相责权不明,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矛盾百出等问题。4)规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5)技术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旧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2关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1)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整个民族的保护意识。2)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严格完整的法律约束体系,严惩破坏法律的各种行为和个人。法律条文中对奖惩的规定要明确,可操作性强。3)建立多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尽可能使各种保护对象都能纳入保护体系,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监督。4)加强技术实力,提高保护规划技术方法,培养高素质的规划人才,加强对保护规划的研究,使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从而得到有效的技术保证。5)提高城市管理者对保护的认识,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使城市管理获得更好的权利保障。
3在保护内容方面的调整
1)从单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到历史环境的保护,从有形的物质环境的保护到无形的文化保护。2)保护目标从原来的历史留存到价值重现,加深对遗产的认识和利用。3)在保护方法方面,从原来的专业保护到综合保护,保护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4结语
那些老建筑、老街区对于人们的生活是重要的,它携带的历史信息以及记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多样性的一个必需成分。旧建筑固有的混合用途以及其低廉的使用费用对形成居住区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相反,当一个街区还是崭新的时候,它却很难为城市的多样性提供经济上的机遇。我们用简·雅各布斯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时间使得一个年代里建筑的紧张空间成为另一个年代的剩余空间,在一个世纪里平平常常的建筑在另一个世纪里却成了有价值的珍品。

『叁』 什么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全球变暖、恶劣天气、经济增长带来的侵蚀等等因素,使世界文化遗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围攻”。然而,“过度旅游”则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最为不力的因素。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飞机票的不断下调,到达遥远的目的地变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它们消失之前去看一看。现在,任何文化遗产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视。在这急剧变化的世界,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管它们是石头的还是冰雪的,是人造的还是大自然的造化。广袤的南极大陆,成为旅游业的最后疆土。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近10万名旅游者登临南极。2004年10月4日,美军在巴比伦遗址巡逻。岛国马尔代夫逾80%的领土位于海平面以上1米处,有被淹没的危险。

乞力马扎罗的雪

如今,每年会有10000名旅游者远道而来,蜂拥在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脚下。然而由于雪帽越来越小,“乞力马扎罗的雪”将在15年内成为历史。

在海明威写下《乞力马扎罗的雪》的那个时代,外出旅游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所能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如今,海明威肯定想象不到,每年会有10000名旅游者远道而来,蜂拥在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脚下。更有数不清的旅行社接线员们在向人们喋喋不休地重复着海明威小说中的那个名句:“它是那样辽阔、伟大、高耸,在太阳底下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洁白。”

然而,在诗意的“推销”之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旅游业的坐标———行将融化。存在了千万年的、被人类描写为像“所罗门国王墓地”般的“雪帽”正在变得越来越校

乞力马扎罗山紧靠赤道之南,它的诱惑力很大一部分来自赤道与雪山的强烈反差。然而,不久前一批科学家聚会美国旧金山时呼出惊人之语:乞力马扎罗的雪正在融化,并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失。自去年2月以来,山上有些地方雪的厚度减少了近一米。从历史上看,自然界中雪山及冰山增长或消融的时间单位通常以万年计。现在则不然,仅与1912年相比,乞力马扎罗的“雪帽”就已经缩小了82%。可悲的是,到时,旅行社又有了新的买点———最后看一眼乞力马扎罗的雪吧!

旅游之祸

经济繁荣带来持续的“人潮”,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价格低廉的飞机票更是加速了这个态势。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正是旅游本身。

看起来似乎是荒谬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正是旅游本身,挑战在于,人类对它们的热爱和敬仰恰恰会把它们逼向死亡。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Fund,WMF)主席伯纳姆表示:“旅游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缺乏预见性的管理我们很容易使得情况失去控制。”

不管旅游目的地是多么的新奇和充满异国情调,一个旅游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到达那里。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飞机票的不断下调,到达遥远的目的地变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去年,全球游客人数突破了8.06亿,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是聚集在世界最著名的、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无论是秘鲁的马丘比丘古庙、还是英国的史前巨石柱、抑或是威尼斯水城。

经济繁荣带来持续的“人潮”,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价格低廉的飞机票更是加速了这个态势。

旅游经济的释放带来了比飓风更强大的能量。在墨西哥的旅游圣地坎昆,每年有700万游客慕名而来,在人潮的“冲击”之下,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旅游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大量涌来的旅游者还带来了谈水供应危机、并危及浅海生态环境。据保护国际(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估计,“过度旅游”威胁着拉美和加勒比海的过半数“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存亡,亚太地区这个比例也达到了20%。柬埔寨的吴哥窟每年迎来100万旅游者,泰姬陵是700万。

其他破坏性因素

由于一些地区的局势动荡、工业废物的侵蚀,加之反常气候的影响,那些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令人担忧的旅游业的象征。现在,任何世界文化遗产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视。

由于一些地区的局势动荡、工业废物的侵蚀,加之反常气候的影响,那些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飓风使美国的新奥尔良几乎全城被淹没;被视为潜水天堂的印尼的珊瑚三角洲同样危如累卵;由于不断的偷盗行为,埃及路克索神庙厄运难逃;就连英国的史前石柱也被围栏保护了起来。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管它们是石头的还是冰雪的,是人造的还是大自然的造化。

的确,人类的“旅行癖”不是惟一要指责的因素,危及到文化遗产的因素还有不少。在开赴目的地之前,旅游者们不仅要考察各国钱币的兑换率、关心天气情况,还不得不浏览海啸预警中心的网址、简氏恐怖袭击报告(据说可以每天向人们提供全球恐怖袭击的最新情况),直至流行病指数预报。

旅游业本身,作为不少国家的最大的赚取外汇的产业,面临的危险也是多方面的。世界贸易与旅游委员会(WTTC,WorldTradeand TourismCouncil)下月将在华盛顿举行年会,讨论如何应对来自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都是现实的。”WTTC主席文斯·沃夫冈说到,“我们越来越多的要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一份全球100个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布在55个国家。名列第一的是伊拉克,不仅仅是阿斯卡里亚圣殿(Al Askariyashrine),而是整个国家。恐怖袭击、教派冲突成为罪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更是不容小视。联合国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由“极端天气”、“洪水”、“飓风”导致的灾难已经比1970年多了3倍,由经济发展导致的灾难性破坏上升了6倍。

全球变暖的阴影

南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旅游目的地。但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大陆的冰山大规模解体、融化。

上述危险正在使地球走向毁灭。很多的旅游者正在考虑到南极去度假。从阿根廷乌斯怀亚乘坐豪华邮轮到南极大陆兜一圈,享受一个没有日落、白雪皑皑的假期。这样的旅程真让人心动。

“在一叶小舟上,看是巨大的驼背鲸从旁游过,体会人与自然的心灵交互。”这是多么动听的商业策划书!自1957年度美国人首次进行南极商业旅游以来,全世界已有近10万名旅游者登临南极。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个旅游经营团体成立了国际南极旅游协会(IAATO),并获得了经营许可证。现在,花上5万美元,游客就可以被带到白色大陆。当然,同30年后将有可能失去机会来讲,这个花费是不足为奇的。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大陆的冰山大规模解体、融化。冷水中的蜉蝣生物迅速消失了,磷虾减少了,企鹅和鲸鱼自然遭殃。

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墨西哥城正面临加速下沉的灾难;混乱的交通将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向天空,使那不勒斯古建筑遭受侵蚀。这些正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必然在扮演破坏者的角色,在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隐忧。赫尔辛基Malmi国际机场的灯塔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珍品,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有可能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住宅区。

如果说挽救一个建筑听起来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那么想象挽救一整座城市吧。如果拥有18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持续抽干低下水,破坏含水层,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将陷入地下。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已经把墨西哥城纳入“濒危城市”之列。由于地处墨西哥政治经济中心,墨西哥城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50年来,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了4倍多。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供水危机,该城每秒钟要从地下蓄水层抽取1万升水。这无疑加剧了曾经支撑这个城市存在的地下水快步走向枯竭。专家指出,这个巨大的城市正面临加速下沉的灾难,在过去100年中已下沉了9.14米,某些地区的下沉速度则已经达到每年38厘米。

再来看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它的市区建在平坦的那不勒斯湾海滨和通往维苏威火山方向的低矮山坡上。地震学家说,维苏威火山迟早会重新喷发,炽热的岩浆将逼近那不勒斯,该城连同它的100万人口正依偎在火山的阴影里。17世纪,是那不勒斯的辉煌时期,它曾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意大利的俗语“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是波旁王朝在它的鼎盛时期的骄傲宣言。如今那不勒斯衰败了,更像一张颓废城市的明信片。混乱的交通将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向天空,中世纪的古建筑遭受侵蚀。现在,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去看看那不勒斯,在它陨落之前。”

如今,人们都知道,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也近乎干涸,小船纷纷搁浅。

“濒危名录”的副作用

亚洲的海啸刚刚过去,人们又如潮水般地回来了,有时候灾难可以转变为“机会”,引起旅游业的反弹。

好的和坏的消息是,旅游者纷至沓来。亚洲的海啸刚刚过去,人们又如潮水般地回来了,有时候灾难可以转变为机会。“人们要赶在变化来临之前去那里探险”自然栖息组织(NaturalHabitat)的马特·卡茹斯这样说,他在运作南极旅行的项目。“我们都意识到世界是不可预知的”,朱里奥·阿尔伯里,美国费城Drexel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说,“但是在灾难过后,旅游行为总是会反弹的。”

如何应对冲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时候,事物到了濒危的时候人们才看到它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伯纳姆说。他表示,编纂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争取到各地政府的支持,但是也会引发越来越猛烈的旅游狂潮,人们争相一睹将要逝去的古迹的风采。不少地方采取了各种办法,如限制游览时间等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机构开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也在同地区政府合作,开始了部分重建工作。

“濒危名录”没有把旅游者吓回去,他们可能会缓行,但是人数不会减少。尽管一系列的人为和自然的灾难接踵而至,但是去年离开家外出旅行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而且无疑还会持续增长。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过度旅游是最大的破坏因素,如何做到旅游和保护的平衡是几代人要思考的问题。否则,未来的人们只能从书本中一睹文化遗产的风采了。水城威尼斯面临干涸的危险。卢克索神庙群受到旅游业和盗贼的双重威胁。

■链接

世界7大濒危古迹

埃及卢克索神庙群(Luxortemplecomplex)

卢克索神庙群位于尼罗河西岸,聚集着大小40多座庙宇和成千个贵族的墓地,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如今,卢克索神庙的现状岌岌可危,不仅受到旅游业和盗贼的威胁,而且尼罗河自身也危及神庙的存在。40年前建成的阿斯旺水坝引起盐类在卢克索神庙土壤周围沉积,不断侵蚀着神庙塔基,许多古墓中还灌满海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目前正为卢克索神庙遗址保护制定管理方案,并希望对该建筑群进行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伊拉克巴比伦遗址(Babylon)

巴比伦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是尼布甲尼撒国王建立的最大建筑群,“空中花园”就位于那里。20世纪以来,自从考古学家发现巴比伦古城遗址后,古城内的古物不断遭到抢掠、破坏和污染。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还在那里挖战壕,军用坦克碾碎了古老的道路。大英博物院最近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伊拉克目前缺乏恢复巴比伦古城原貌的资源。

印尼珊瑚礁三角区(CoralTriangle)

印度尼西亚珊瑚礁三角区是世界上种类最为繁多的海洋生物栖息地之一,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水域一直延伸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部分和所罗门群岛。截至目前,科学家已在那里发现了逾3000种鱼类,600种珊瑚。然而,那里的生态系统正面临来自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越来越大的威胁,这不仅使海洋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且还不断危及其栖息地。像石斑鱼、拿破仑隆头鱼等诸多赏心悦目的鱼类如今正濒临灭绝。

秘鲁马丘比丘古城(MachuPicchu)

马丘比丘古城建于1460年左右,1911年被美国历史学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所发现,从此便成为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50万游客前来参观。马丘比丘古城拥有200座各式建筑,不过由于位于地质断层带,游客的不断涌入令古城古老的石基日益受到磨损和破坏。而遗址周围的商业开发使马丘比丘古城面临着山崩威胁,令这座古城随时都有从地球上消失的可能性。为遏制这一趋势,秘鲁政府最近将每天参观马丘比丘古城的游客限制在500人,同时古城每年关闭一个月,对受损建筑进行修缮。但是,补救措施为时已晚。

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s)

亚洲岛国马尔代夫是由1.2万个小岛构成的,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海洋动物。但由于该国逾80%的领土位于海平面以上1米处,因此更加受到全球变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威胁。2004年印度洋海啸不仅毁坏了马尔代夫的基础设施,而且令一些小环礁消失,该国地图因此被重

『肆』 旅游业和工业对世界文化遗产产生哪些影响 英文介绍

If we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the Hoi An Ancient Town, for example, an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 example of a traditional Asian trading port and an outstanding mater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s over time. Since its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1999 Hoi An as experienced an exponential growth in tourist arrival. While tourism has brought benefits to the people of Hoi An in terms of increased employment and higher cash incomes, tourism has also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town. Managing the future of the tourism instry in Hoi An require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by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authorities and requires public consultation and stakeholder cooperation.

『伍』 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近年来,关于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破坏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起码可以证明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了。
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要求。实践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可以相互依托的,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的道路也是可行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文化旅游使大量的文化遗产直接面对民众,这还有利于普及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对文化遗产内涵的歪曲和滥用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前提首先就是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并力求进一步保护它。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利用它开发市场。反过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做好民族旅游产业开发,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开发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加强人员之间的往来,增强交流和信息之间的沟通,还可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好地统筹。
举例说明:新疆的喀什可以说是维吾尔文化的发祥地,维吾尔文化在那里保留很完整,积淀最深。高台民居是维吾尔族聚居区,这么多年来,其他地方发展了,这里还是落后景象。后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尊重民族文化、抗震、保护民族习俗角度,政府决定将高台民居修旧如旧,现在,高台民居正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加固。这个安居工程让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同时也照顾了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另外,通过整体打造,凸显了维吾尔人原始、质朴的生活习惯,现在这个区域变成了旅游者参观的区域。这样,既方便旅游者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和西域文化,又使当地做小生意的居民通过售卖自产的纪念品增加了收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非常和谐。

把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陆』 为什么文化遗产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业

旅游分人文和地理两部分,很多人选择旅游是为了增长见识,文化遗产是现实的文化课本,可以让游客在轻松中了解过去的历史。所以说,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是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方式。

『柒』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影响

这四个文化层中,后三者基本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我国的京剧、昆曲、东北二人转、庙会、少数民族歌舞和习俗等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内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雕刻等)则是重要的旅游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些为部分国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兴趣、认为过时的东西,却是广大海外游客所青睐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遗产,对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捌』 物质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辈留下的财产。在这种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

进入19世纪中期以来,遗产的内涵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视作遗产。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遗产,就是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这种崭新的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

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在中国,差不多是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那时人类不可能懂得遗产的保护,所以渔猎文明荡然无存。再一次就是近一个世纪——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新旧事物的更迭非常无情。而且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内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因此说,谁提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迷人而沉甸甸的巴黎和罗马就是靠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最先和最鲜明地表达出这种新的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他在那篇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昂首挺胸地捍卫着法兰西的历史文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要“为名胜古迹制定一项法律。为艺术立法,为法兰西的民族性立法,为怀念立法,为大教堂立法,为人类智慧最伟大的作品立法,为我们父辈集体的成果立法,为被毁坏后无法弥补的事物立法,为一个国家前途之外最神圣的东西立法……”

这段话写于1832年。法国正处于工业化发端之际。他的文化敏感和文化责任,令我们惊讶,也令我们钦佩和感动;这篇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先觉性和超前性的文章,竟然把新的遗产观说得如此明明白白。

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惨重的摧毁。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广泛地接受。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中说:“在过去20年(他指20世纪后半期),遗产的概念已经扩大,发生了变化。旧的概念把遗产认定为父母传给子女的财物,新近的概念被认为是社会的整体继承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在遗产观上已形成共识。共同而自觉的遗产保护就开始了。

然而,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总是一步步的。1972年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公约》主要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时,人类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还不完整,只看到了遗产的物质性一半,还没有看到另一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中间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

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共同认同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共同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达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比如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现在颐和园和故宫上,而是深邃而鲜明地体现在春节的民俗之中。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人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人也较早有了这种观念。他们早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这种前卫的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知和认可。终于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进而在6年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此,人类将另一半文化遗产拥入了自己的怀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等。我们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只有进入了现代社会,才会把前一阶段文明视作遗产。因此说,当人类相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与保护时,一个现代的完整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现代遗产观也是一种现代文明观。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那么,与现代文明相对便是对遗产野蛮的破坏了。

所以,人类文化遗产观的最终形成并不遥远,就在最近这30年。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中国的文化遗产处于什么状况呢?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