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旅游发展
① 洛阳孟津有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介绍推荐(
黄河小浪底景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四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是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 ,以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曾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热点旅游景区”、“东亚十佳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龙马负图寺景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于晋怀帝四年,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华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风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王铎故居景区:位于中州名镇会盟镇老城村,属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清大书法家王铎的宅第,故居毁于战火,于1998年11月动工,按王铎故居原貌修复重建,历时一年完竣。修复后的王铎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② 洛阳孟津旅游景点都有什么,哪些可以用旅游年票
孟津县
可以用
洛阳旅游年票
的景区有
龙马负图寺
(2A)、
王铎故居
(3A)、
汉光武帝陵
(3A)。此外孟津县还有
小浪底
(4A)、
平乐牡丹画
产业园(3A)等景区。
③ 洛阳旅游年票孟津办理点有几家
孟津县朝阳镇十字街北50米文丽通讯器材
孟津县小浪底大道520号南岭公园西内门北50米(昕怡商容店)
孟津县慧林路(原商业街)中段富龙布艺(老干局斜对面)
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东街(九都艺术装饰行)
孟津县桂花大道323号图书馆楼下(小浪底旅行社)
孟津县黄河路中段第一汽车站内
孟津县白鹤镇西街广场对面(乐见广告)
孟津县送庄镇耀伟办公用品商店
孟津县白鹤镇十字街东10米(圆通速递)
孟津县麻屯镇麻屯街(佳祥宾馆)
孟津县桂花大道东段(港中国旅)
孟津县城关镇八一路鸿泰家园北楼舒翔国际旅游有限公司门市部
孟津县城关镇会盟大道与八一路交叉口陇尚华联超市二楼环境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孟津县会盟镇陆村文化广场西(衣之家)
孟津县会盟镇马庄村旅游百事通
孟津县麻屯镇麻屯街影艺婚纱摄影
④ 洛阳孟津旅游景点都有什么,哪些可以用旅游年票
孟津县可以用洛阳旅游年票的景区有龙马负图寺(2A)、王铎故居(3A)、汉光武帝陵(3A)。此外孟津县还有小浪底(4A)、平乐牡丹画产业园(3A)等景区。
⑤ 孟津县有什么旅游景点
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境内的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这里水禽云集、天鹅曼舞、鹤声阵阵,辽阔的黄河滩涂上,构成一幅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天然图画。
1995年,孟津26公里黄河1995年,孟津26公里黄河段,6206公顷的湿地被划定为省级水禽自然保护区,此后,在县林业局的辛勤工作下,在当地群众的精心呵护下,使这一地区成了鸟类良好的栖息地。常年在区内居住的留鸟,有苍鹭、斑嘴鸭等6种;春、秋路过在此歇脚的旅鸟,有豆鸭、银鸥等12种;有夏候鸟白鹭、灰头麦鸡等22种;有冬候鸟灰鹤、白天鹅、黑鹳等32种,每年冬季栖息在保护区内的珍禽达3万只,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珍禽达十多种。
目前到保护区落脚的鸟类有3.6万只,多于任何一年,其中世界罕见的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也频频在这块湿地显露“尊容”。今年还破天荒地发现了56只大鸨,这种鸟目前全球也只有数百只。许多候鸟带来了大批幼鸟,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小天鹅、灰鹤等水禽中的幼鸟多达40%左右。这标志着这块湿地的生态环境已被这些候鸟认可。
⑥ 黄河中、下游的划分以什么为界河口还是孟津
一直以来,黄河中游、下游在孟津分界是被公认的事实,但对于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则没有详细的记载 或考证 中下游分界位置众说纷纭 当我们向几个初中生和高中生询问黄河的中下游分界线在哪里时,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 孟津 !翻看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三册地理课本,在第五章第三节讲到“黄河”时,把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确定为“旧孟津”。向我市一些专家请教,旧孟津是指会盟镇,在今孟津县城东部,当地人俗称“老城”。 在河南省志第四卷《黄河志》的第一章,“河流特征”部分写道:“自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黄河上游;自‘托克托’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山东‘垦利’河口为黄河下游。”把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确定为黄河南岸郑州市荥阳的“桃花峪”。 河南省社科院的一篇论文则表示,根据地貌特征变化明显、“地上悬河”起点以及第一条自流渠出现这3把标尺,衡量出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观为最符合标准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除此之外,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和河谷地貌特征”,有专家提出“郑州花园口”是中下游的分界线。还有一些水利工作者根据“河流特性”提出“三门峡”为中下游分界线。 孟津分界点具体位置意见不一 我们就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位置问题请教了市水利和文化部门多位专家。他们纷纷表示, 一直以来,黄河中游、下游在孟津分界是被公认的事实, 但对于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则没有详细的记载或考证。 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在孟津的说法民国时期就提出了,但始终没有人找出它的具体位置并在该位置上设立直观明显的标志,由此才引发了如今的争议。而就在孟津县境内,关于分界点到底在哪里,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 市水利系统一位有关人士认为,从地形上来看,以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界,上游河水在黄土高原中流淌,河道窄、水流急,而冲出最后一道峡谷小浪底大峡谷后,黄河水进入华北平原,便成为地上河,水面宽阔而平缓,因此黄河中下游当以小浪底为界。 而另一位文化旅游界人士则表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应在孟津县会盟镇最东端的扣马村。因为扣马的黄河滩地十分有名,当地有一处被百姓们称作“晾尸滩”的地方,据传是因为自古黄河上中游河中的死尸,最终总会被冲到这片滩地上,这就说明了黄河河道在这里猛然变得宽平,黄河急流在这里变缓了。 还有一位当地的官员认为,“黄河中游可做大坝,而下游不可”,由此,应以黄河中游的最后一道大坝作为与下游的分界,不是小浪底,也不是扣马村,而是西峡院下游的零号控导工程,俗称“零号坝”,这坝位于白鹤镇的鹤西村,距离小浪底大约13公里,而离黄河孟津界最东的扣马村有近30公里。 “分界线旅游”之争暗流涌动 尽管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讨论和争议不断,但一些地方已经先走一步。早在本世纪初,荥阳便借中国三大阶梯地形的一、二级交接点地势,在山地平原衔接的桃花峪建起了21米高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碑,碑体四面以玲珑旋梯连接,外部呈H形,意为“黄河”汉语拼音首个字母。该碑基座高2米,四面台阶玉栏护持。此处呈东北-西南方向的一道裂缝,将两侧的土地分割为“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给了游客们“脚踏黄河中下游”的机会。加上分界碑周围风景区内的优美环境,以及黄河畔秀丽、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观,招引了不少的游客。 而就在不久前,又有省社科院研究员在研究后通过一系列论证,为黄河北岸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观“正名”。他进一步强调了此地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并对它的历史、文化、自然及人文景观、艺术价值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最终提出了其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旅游发展指导思想。他不仅对景区内涵、宣传热点、旅游节会等详细内容作出了规划,还对景区内的文物保护、修建、美化、经营甚至道路、绿化等细节提出了意见。他建议建立中下游分界线标志,并将设想细化到了在标志楼台顶层设望远镜,下层布置沙盘模型的程度。一套整体的旅游开发方案呼之欲出。洛阳占有“最早提出”、“传统认定”和“写入课本”的优势,但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之争中,声势上现在处于劣势。 “分界线”效应不能忽视 洛阳名胜古迹多,孟津亦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资源暂且不提,单就自然风光,“孟津百里黄河”便有无数美景惹人来游。当地人提出,围绕黄河,孟津还有多个景点有待开发,比如一些著名古渡口的寻找、发掘、重建等,然而,都不及“黄河中下游分界线”这一项蕴藏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这一资源如果不及时抓住并加以利用的话,将有永久失去的危险。 2009年5月1日,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在江苏省淮安市建成开园,成为淮安一张城市名片,极大地提升了淮安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我省的信阳市地处秦岭余脉、淮河源头,本是最有资格建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城市,却由于行动迟缓而错失良机。事后,信阳市民对当地有关方面提出批评:“我们对自己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意识太淡薄了,一块金字招牌就这样失去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一些市民表示,当前,我市正在实施“旅游强市”发展战略,应该抓住契机,尽快把孟津黄河分界线所在地的地理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不要等到“郑州花园口”或“三门峡”也纷纷有所行动了,我们却在一旁扼腕。
⑦ 有关孟津特产及旅游景点的广告词
孟津梨,孟津梨,孟津西瓜,黄河鲤鱼,鸡蛋灌饼,仿古唐三彩等洛阳孟津特产
孟津是一个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县,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有“河图之源、人文之根”之说,龙马负图、伏羲画卦、八百诸侯会盟、伯夷叔齐扣马谏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孟津”一词由来已久,因夏朝为孟涂氏封国,谓“孟地”,其地置津、故称“孟津”。洛阳被称为13朝古都,其中有6个朝代都定都在孟津。北邙陵墓群、汉魏洛阳故城、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卫坡古民居等40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或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人以“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荣,在孟津北邙山上留下了以汉光武帝刘秀为代表的500多个”。约在四五千年,人文之祖伏羲就来到这里,带领先民渔猎生息,画八卦,造书契,正人伦,结束了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现在孟津龙马负图寺内的数十通古代石刻,生动地记载着这一久远的神秘故事,成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神圣之地。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曾在孟津这片皇天厚土上生息创业,吒咤风云,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武王兴兵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与此,刘邦在这里绝河亡秦,张衡在这里发明“地动仪”。大文学家贾谊、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一代名相狄仁杰,书坛泰斗神笔王铎等,不胜枚举的显达名士,有的出生在孟津,有的长期生活奉职在孟津,创造了显赫的历史业绩,留下了彪炳后世的千古美名。先后获“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县”、“全国书法艺术之乡”、“河南省文化先进县”等荣誉。闻名全国的平乐正骨术就源自我县的平乐镇。
汉光武陵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又称原陵、汉陵。它是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园。陵园呈长方形,南依邙山,北临黄河,由陵园、祠院两部分组成。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高17.83米,周长487米。
光武祠,位于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积2万平方米,由阙门、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等组成,构成一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 陵内最有特色的就是数目繁多的千年古柏了,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园,拔地通天,蓊然肃穆。在西侧光武祠前大道两侧原有巨柏28株,象征辅佐刘秀打天下的28名将领;此外,陵内还有上千株隋唐古柏,真是一处林木蓊郁的所在。
⑧ 旧孟津在孟津县的什么方位
不知你说的是哪个概念的旧孟津,
狭义的旧孟津是指会盟镇,在孟津东部,距新孟津就是现在的孟津.会盟现在又叫做老城
资料:http://shaoli.hnta.cn/Info/zjzz/2006-2/28/173856617.html
科学确定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及对其旅游开发的设想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
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地理》第三册第五章第三节讲到“黄河”时,把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确定为“旧孟津”(河南洛阳)。
河南省志第四卷《黄河志》第一章,在“河流特征”部分写到:“自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黄河上游,自‘托克托’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山东‘垦利’河口为黄河下游。”把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确定为黄河南岸郑州市荥阳“桃花峪”。
除此之外,地学界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和河谷地貌特征”,有专家提出“郑州花园口”是中下游的分界线。水利工作者也有人根据“河流特性”提出“三门峡”为中下游分界线。
近年来我们在从事河南省的旅游规划时,多次涉及到“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概念,在《黄河小浪底旅游规划》考察时,曾到过“黄河小浪底大坝”所在地孟津县(中学课本上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可是“旧孟津”的范围很大,沿黄河也有十几公里,作为河南省“大黄河旅游的亮点”——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找不到直观的旅游景观吸引物和明显的标志。后来,在做郑州“荥阳市旅游规划”时,又来到了郑州黄河岸边的“桃花峪”,这里又有“真正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在桃花峪”的说法,而且在“桃花峪”已建起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界碑”。到底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的准确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从科学性的角度和旅游开发上,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论证。
一、确定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划分标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划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首先要确定划分的标尺,我们认为应该依照以下四个标尺来进行科学划分:
1、标尺一——地貌特征变化明显
按地貌特征来进行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是指地貌特征发生大的变化,黄河可分为三大阶梯,一是青海高原区(海拔4000米以上),二是黄土高原区(2000—1000米),第三是平原区(100米以下)。因此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首先要从地貌特征上进行划分。比如,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划分主要是由上游高原进入到内蒙古河套平原,由河套平原又转了一个大弯进入晋陕峡谷区,出晋陕峡谷进入华北大平原。
2、标尺二—— “悬河”起点
黄河出黄土高原,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黄河以泥沙多,善淤、频徙、易决、多变著称于世。黄河含沙量可称世界之最,素有“一石水六斗泥”和“跳到黄河洗不清”之说。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因此“悬河”从何处开始,可作为划分中下游分界线的重要标尺。
3、标尺三——支流消失处
由于悬河的特征,水在高处流,因此“悬河段”是不可能有支流汇入的,因此黄河的最后一条支流也是划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参考标尺之一。
4、标尺四——第一条自流引渠出现
黄河“悬河”的特征决定了在“悬河段”,从黄河可以自流引水,不需要进行人工提水,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应该是黄河上“自流灌溉兴利的起点”。因此黄河上的第一条自流引水渠也可以作为划分中下游分界线的参考标尺。
二、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科学性
按照以上划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标尺,目前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旧孟津”,显然不够准确,在河南省境内,黄河从灵宝至孟津,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峡谷高岸,水流湍急。虽然孟津小浪底是黄河最后一道峡谷,自小浪底水库以下进入河道较宽的地段,河流流速减慢,但小浪底孟津以下,还处在两岸为黄土丘陵地区,黄河的“悬河”并没有出现,并且在郑州巩义市南河渡段,黄河的一大支流伊洛河从此注入,再往东北岸还有沁河注入黄河,也就是说,悬河在此并没有出现。显然中学课本《地理》所说的“旧孟津”是一个泛指的区域概念,并不准确,也不够科学。
桃花峪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说法,与旧孟津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个区域概念,而已经是一个具体的地点。黄河自秦晋峡谷倾出后,河道渐宽,流至桃花峪时河面宽约3~5公里,是进入黄河中下游平原冲积扇之首。黄河在这里南岸有邙山,北岸为沁、漭河冲积平原。紧临桃花峪的郑州邙山风景区内,有郑州市提黄供水工程,因为这里黄河悬河并没有出现,黄河南岸桃花峪向东至花园口才逐渐进入平原地带,悬河才显现出来。虽然桃花峪以东黄河没有大的支流汇入,但“悬河”在桃花峪这里并没有出现。因此这里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也不够准确。另外黄河花园口段虽然出现了悬河,但花园口并不是黄河最早出现悬河的地方。我们通过考察分析认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无论是从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来考虑,应该确定在黄河北岸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理由如下:
1、嘉应观—— “悬河”的起点
嘉应观地处黄河与沁河的交汇处,为华北平原西南之边陲,系黄、沁河冲积地带,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略微倾斜,东西比降为1:2000,南北比降为1:2500,最高海拔106米,最低海拔81.3米,相对高差仅24.7米。
武陟自上古就是黄河险工段,也是黄河治水的关键所在。据传,大禹治水“覃怀底(底音止,意为达到)绩”,就是说最终取得成功是在“覃怀”这个地方。各条大河出山后,汇在覃怀,形成大泽。覃怀的水排下去,上游下游就免于受灾了。据考证,“覃怀”就是今天的武陟一带。黄河流至嘉应观段,河道水势平缓,宽浅散乱,河床很不稳定,主流经常摆动,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年升高,易徙决,全靠大堤作为屏障。滩面一般高出堤北5~7米,成为著名的“悬河”。决口后,居高临下,难以立即堵复,据《武陟县志》记载,历史上黄、沁河在武陟嘉应观段决堤达100余次。例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到雍正元年,两年多的时间里黄河在武陟秦厂、詹店、马营、魏庄四次决口。洪水淹没焦作、新乡、安阳后顺地势向北流去,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津,危害华北。所以历代设有系统的治黄机构和治黄专职人员,不少河臣及封疆大吏,坐阵指挥或长期驻扎于此。因此古时的嘉应观也是“治河衙署”所在地,就相当于今天的“黄委会”。同时嘉应观还是黄河上最大的龙王庙,由于黄河频繁决口,古人建龙王庙祈求保佑,龙王庙一般都建在险工段。嘉应观以其建筑面积、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当之无愧地成为黄河流域现存的最大龙王庙。与祭祀长江的成都江渎庙、祭祀淮河的河南桐柏淮渎庙以及祭祀济水的河南济源济渎庙这几座全国著名的河神庙相比,嘉应观不论是在历史意义上还是在建筑艺术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2、黄河最后一条大的支流——沁河,从嘉应观注入黄河
黄河上最后一条较大的支流沁河,从嘉应观西侧注入黄河。沁河,发源于山西,有“小黄河”之称,沁河与黄河相似,河床逐渐高出地面2~4米,最高达7米。因为黄河自嘉应观向东已经成为悬河,这里是悬河之头,再向下游不再有支流汇入。如郑州市紧靠黄河南岸,但郑州属于淮河流域,原因也是黄河自嘉应观向东变成了地上河,发源于郑州西北部的贾鲁河,属于淮河水系。因此黄河最后一条支流沁河,可作为嘉应观悬河起点的佐证。
3、“悬河兴利的开端” —— “人民胜利渠”紧临嘉应观
武陟的人民胜利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总干渠从嘉应观西侧淌过,也是黄河上第一处自流引黄水渠(说明悬河在此已经出现),人民胜利渠曾留下了两代国家领导人的足迹。1951年3月破土兴建,1952年初第一期工程竣工,同年4月12日启闸放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渠首视察。现胜利渠灌溉着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卫辉市和新乡市郊区的88万亩农田。几十年来,该渠从不淤积,这是因为当时的落差计算精确,创造了自然清淤条件。
4、悬河见证——嘉应观御坝碑
御坝碑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南,黄河大堤北侧。清康熙六十年(1720年),黄沁河溃决成灾,雍正元年(1723年),为治河堵口,雍正皇帝临武陟县抢险工地视察,决定在此修一堤坝,次年坝成,称为御坝,雍正皇帝降旨立碑一通,碑首雕有盘龙图案,碑身阳刻皇帝亲书的“御坝”二字。“御坝碑”就是“悬河”的见证,古时此碑位于当时的大堤顶部,而现在低于滩面约7米,说明黄河悬河还在不断增高。
5、嘉应观——艺术价值高
嘉应观是万里黄河上一颗古代建筑艺术的明珠,“宫、庙、衙”三位一体,是现今黄河流域祭祀和研究黄河的第一座庙观,清雍正五年封黄河“四渎称宗”,为全国河神庙之首。其建筑也是目前整个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建筑艺术与历史文物价值最高的河神庙。其布局规整,构图巧妙,装饰富丽,工艺精湛,雍正皇帝撰文并书丹的“御碑”,字体潇洒,书法流畅,内容翔实地记载了治理黄河水患的情况。尤其是“铁胎铜面”,铸艺精致卓绝,这在我国近三百年前的冶金和铸造史上,应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我国罕见的稀世珍宝,堪称“天下第一铜碑”。另外,观内大钟,不同方位击打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也属一绝,这些都从另一面丰富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文化内涵,并增添了嘉应观神秘诱人的色彩。
6、嘉应观——“治河”大观,教育基地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源地,其文化内涵和自然特征具有世界影响力。而“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其精美珍贵的文物,包含着十分珍贵的黄河文化史料,是绝无仅有的历代黄河水文资料及治河方略的宝库,也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在历史、艺术、科学、水利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这里的人民胜利渠,留下了两代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并且还有现代宏伟的黄河防洪设施,可谓黄河治理的“天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199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嘉应观——滩河相映,风光无限
嘉应观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河滩宽阔,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天一色,风光秀丽静雅多姿。洁净的生态环境,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再加上灌渠曲折环回,道路、林网密布。并且每年盛夏多种禽鸟相会于此,穿梭于滩中的野鸡、野鸭、野兔和各种飞鸟以及各种奇花野草,堪称群芳斗艳,百鸟欢唱,令人心旷神怡。再加上千亩果园,万顷良田,麦涌稻香,随时可捕的黄河鲤鱼,河滩区可口美味无公害的野菜,与这里独有的内、外防洪大堤以及河岸的“控导工程”和滚滚黄河,共同组成了“黄河交响曲”。
三、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嘉应观旅游开发设想
1、旅游开发指导思想
嘉应观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旅游开发,要充分发挥黄河自然和人文内涵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特点,使旅游开发与黄河治理相统一;使治黄工程与旅游开发相一致;树立“大旅游”观念,“跳出旅游谈旅游”,全方位开发,以优美的河滩风光为背景,以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依托(从郑州到嘉应观只需30分钟),以嘉应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点,围绕“中下游分界线”、“悬河头”作文章,以花卉、园林造景及游乐为衬映,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观览“悬河”景观、防洪工程、引水灌渠为热点,以“两个旅游节日”为轰动(“嘉应观文化节”,“悬河观光节”),力求使“嘉应观黄河中下游分界”成为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黄河名胜旅游景区,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并成为国际国内著名的以“悬河风光”为主的特色旅游区。通过宣传促销,提高嘉应观的知名度,以旅游开发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2、嘉应观院内规划设想
根据嘉应观的性质及原貌,应将嘉应观建成一个反映历代治理黄河、龙文化为一体的文物旅游圣地。在后院的有关建筑内雕塑历代治理黄河的著名人物的塑像,充实与办好龙文化图片展。要将嘉应观的中国龙王庙之首的牌子打响,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把全国大型龙王或水神庙的分布情况制成沙盘,使游客对中国龙王水神民俗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目前嘉应观院内文物建筑较集中,应以文物保护为主,在维修时要严格遵循文物法规以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文物的原有风貌。旅游开发利用首先在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规划。
3、嘉应观院外规划设想
A.嘉应观门前风景池建设
在嘉应观门前,沿中轴线两侧恢复原有风景池,左右对称展布,用石料砌边,并修东西对称的两个池边凉亭,两池之间修建拱型龙桥,使两池水面相通,形成小桥流水的优美意境,此桥也是嘉应观前中轴线上的点景物。池边植垂柳,设游人石凳,池中央人工建造小型假山,水中养殖各类珍奇观赏鱼类,既供游人观赏,又可作为旅游商品销售。
B.嘉应观门前规划设想
嘉应观前的道路要封闭,原道路可绕行,以松柏为主进行绿化,使其门前形成肃穆、幽雅的环境氛围。将院内有关近年集资的碑刻,移到院外门前,碑刻除反映捐资纪念外,尽可能具有更多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另外恢复原嘉应观前东西牌坊及旗杆。
4、中下游分界线标志——“悬河楼”规划设想
悬河楼的选址要科学有据,初步定位在渠首东南侧,但在建设之前,必须经黄委会同意,并对其地质、地层进行科学钻探,同时不能影响黄河的防洪要求。
悬河楼主要有三种功能:
第一,她赋于文化内涵,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是黄河“悬河”的起点标志,也是黄河“悬河”特征的象征。通过宣传可以吸引海内外
游客来此看黄河,形成“看悬河,到悬河楼”的特有理念。
第二,她是“嘉应观旅游区”的制高点、“悬河头”,无论是在黄河北岸或南岸皆可看到,起着招徕过路游客的作用,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
第三,她起着展览馆的作用,游人可以登楼了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是观河览胜的最佳地,在最顶层可以设望远镜,供游人观望。另外楼下层可以布置有关“悬河的沙盘模型”,以及有关黄河治理方面的内容展示,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其设计式样上,要考虑黄河是母亲河,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不能在式样上感觉为欧式化现代化建筑,要有民族文化特色。要把黄河文明的历史、黄河的今天与未来都显示给游人。
总之,我们认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具体位置应该定在嘉应观,无论是从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来考虑,黄河中下游分界线非嘉应观莫属,如果此观点被学术界认同的话,建议教育部修改中学《地理》课本孟津说。
⑨ 孟津县旅游资源都有什么
1、孟津一高: 孟津县重点中学,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2、黄河小浪底;小浪底水库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3、王铎故居:神笔王铎故居为五进院落,其建筑形制以前屋、客厅、中堂、后堂、后屋为主体,配以东西厢房和东西绣楼。构成每进院的单独结体,均分别以青砖青瓦构建,从整体上展现明清官邸建筑巍峨、壮观、肃穆的文化氛围。
4、汉光武帝陵: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5、会盟的荷花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