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 2020-12-25 06:05:22

A. 柳州景点都有哪些

世界之大,属景秀山川,还看柳州。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美丽柳州吧。

柳州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一个城市。历史上称其为“龙城”。从地理学来看,柳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有很多奇石、瑰丽的岩洞、幽深的泉水,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下面听小编给你细细道来。

这里很热门的程阳桥景区-程阳八寨景区。这里有很原生态的侗族村寨,村寨周围绿树成荫、环境特别的幽静,非常适合养生养心。在这里,大家还能欣赏传统的村庄风格。参观程阳桥等历史文化古迹。还能体验侗族风情。

在这里,你能真正地了解到苗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远离城市的清静的苗家生活。他们有特色的舞蹈表演,还有很多个性的家常菜,比如酸肉、酸鱼就是苗家特色菜,腌制过后的五花肉微咸,咸的发香,这个香味又刚刚好,吃一口、特别有嚼劲。一点也不油腻,再搭配一点米饭、那才叫完美!

在这里,夜晚也可谓人间仙境,一到晚上河滩就会变得热闹起来,你会看到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各种妙曼的舞蹈让整个现场气氛达到高潮。精彩的舞狮表演也会让你应接不暇,那绕梁的歌声、那精彩的舞蹈,回荡在山谷间、回荡在你的心间、会让你毕生难忘!

还在等什么,背上行囊,快来柳州旅游吧!

B. 印度尼西亚有哪些好的旅游景点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上万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各岛处处青山绿水,四季皆夏,人们称它为“赤道上的翡翠”。下面就盘点一些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胜地。
一、蓝梦岛
蓝梦岛是位于巴厘岛东南边的一个离岛,比巴厘岛本岛更安静,仿佛身在马尔代夫一般。这里的海水清澈无比,非常适合潜水,水下生物清晰可见,因此也被称为“玻璃海”。此外,岛上还有梦幻海滩、恶魔的眼泪、红树林等很多著名的景点,非常有特色。在这里可以玩转各种水上项目,探秘海底世界,乘船在红树林中探险,体验一场碧海蓝天的梦境。
二、金巴兰海滩
金巴兰海滩位于巴厘岛机场南部,海滩狭长,以其壮观的海上日落美景闻名,被评为全球最美的十大日落之一。除了日落,傍晚时遍地的露天海鲜大排档也是金巴兰海滩的一大特色。可以一边观赏落日,一边享用海鲜烛光晚餐。海滩很好地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村民们特有的热情和朴实使得整个海滩极具亲和力。

三、海神庙
海神庙始建于16世纪,坐落在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是巴厘岛最重要的海边庙宇之一,也是巴厘岛三大神庙之一,以独特的海洋落日景色而闻名。傍晚左右,日落同寺庙交相辉映,飞溅的浪花拍打岩石,非常壮观,神庙右侧有一突起岩石是拍摄日落和海神庙的绝佳地点。每逢潮涨之时,岩石被海水包围,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水中,只在落潮时才与陆地相连。

四、情人崖
情人崖是位于巴厘岛西南海岸的一座断崖,到巴厘岛的情侣都会在此合照,被认为是爱情圣地。传说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却受到父母阻挠,在这里跳海殉情,所以今天人们到这里以期待爱情的美好长久,也有很多人在这里举行婚礼。站在情人崖上,听海浪拍打着海岸,看海水蔚蓝深邃,感受海风迎面扑来,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五、库塔海滩

库塔海滩号称巴厘岛上最受欢迎的海岸,这里的海滩平坦、沙粒洁白、细腻,海湾两端非常适宜戏水和初学冲浪。海边有洋伞和海滩椅,可以免费使用,岸边有众多的酒吧和餐厅,是度假的天堂。到了夜晚,可以伴着烛光、美酒和清凉的海风,品尝生猛美味的海鲜。
六、圣泉寺
圣泉寺是巴厘岛上六大著名庙宇之一,依地下泉眼而建,附近居民每天早、中、晚三次来此沐浴祈福。据说远古时有巫师在水中下毒毒害村民,大神因陀罗以矛刺地涌出泉水,解救了村民。这就是圣泉的来历。圣泉寺建筑规模宏大完整,包含了巴厘岛庙宇的所有特点,石头圣龛上早是苔痕斑斑,而泉涌依然如当年,依然清澈。寺中有十多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的功效都不同,有的可以消灾解祸,有的可以驱逐病痛,有的可以洗涤心灵。

C.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中

您好,下面是有关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案例简介,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一、多角度全方位打造魅力乡村
1、变原始的农家乐为多元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休闲乡村
打破目前乡村旅游“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的单调格局,充分利用乡村区域内各种现有的旅游规划方面的资源条件,开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娱乐活动,为游客提供多种深度游憩体验,凸显乡村闲适宜人的魅力。
2、变季节性的旅游观光为凸显四季风情的魅力乡村
着眼于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季节性突出的问题,充分挖掘乡村四季的不同风格与魅力,尽量在每一个村都形成一个四季游赏活动体系,突出产品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乡村的各种旅游规划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旅游经济收益。
3、变单一的农业旅游为乡土文化与田园景观结合的品质乡村
不仅要注重依托农业产业旅游规划而形成的各种产品和项目,同时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把乡村节庆、民俗、艺术以及乡村的生活理念、精神风貌等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旅游活动展现出来,丰富乡村的形象内涵,全力打造高品质乡村。
摘自 北京巅峰智业集团

D. 我国民族的迎客方式,内容突出地域特色,反映该地区自然和人文风光

锡林郭勒盟自然景观神奇美丽,蒙古民族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独具风韵,众多历史遗迹显示自然和人类社会沧桑之变。在这里,人们可以拥抱自然,寻觅历史的足迹,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种种风情。它是旅游度假休闲的一处胜地。近日,记者采访了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局长赵德永。
《青年时讯》:赵局长,您好!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风景优美,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您能介绍一下锡盟旅游资源的情况吗?
赵德永(以下简称赵):锡林郭勒草原是目前世界上温带草原景观最美丽的大草原,锡林郭勒盟蒙古民族文化浓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可以划分三个旅游区。一是中部旅游区:该区域自然资源以草甸草原和典型的草原风光为主,是锡林郭勒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部分,人文旅游资源以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贝子庙和蒙元文化园为代表,蒙古族民俗风情保留完整,这里是搏克健将的摇篮、民族服饰之都和游牧文化之源。著名的旅游观光景区有:锡林九曲度假村、白音锡勒国家级草原保护区、贝子庙等20余处。
南部旅游区:该区人文旅游资源以蒙、元文化和察哈尔部落民俗风情为主。金代的侍郎城、元朝的上都城、清朝的皇家御马场等均建立在这里。自然资源以典型的草原风光和素有花园沙地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景观为主。著名的景区有:元上都遗址、汇宗寺等20余处。
北部旅游区:以著名的边疆口岸城市二连浩特为核心。旅游资源以边境口岸、古人类遗迹和恐龙化石盆地、蒙古国异国风情和半荒漠草原为依托。著名的旅游景区有:恐龙博物馆、国门与界碑等。
为了游客来大草原观光,锡盟特为游客准备了三日游精品路线,主要是观赏大草原和独特的地质奇观。在三日中,全部行程(三角一圈)400公里,游客可以欣赏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领略天堂草原和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的迷人风景,可以观赏地质奇观———阿斯哈图石林;体验蒙古民族风情。通过这条线路,游客还可以感受到蒙古汗城和游牧人家浑厚的游牧文化。
《青年时讯》:据了解,锡林郭勒中的白音锡勒草原是国家级草原保护区,这片草原有哪些特色和景区?
赵: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锡林浩特市郊东南52公里处,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有多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突出的自然景观,一是扎格斯台淖尔(天然湖),它位于白音锡勒东南22公里,水面2500亩,最深处2.5米,湖水质好,无污染。这里每年还吸引大量的候鸟天鹅、海鸥来栖息,围着优美的环境平添了许多秀色。它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二是白音锡勒沙地云杉林区,位于扎格斯台淖尔北侧两公里,面积一平方公里。云杉是珍贵观赏树种,这里的野生云杉是我国北方最稀少的树种———沙地云杉。云杉在北方成林非常罕见。这里景色优美,风光独特,与天然湖、杨桦林构成三角区,是旅游的好去处。
白音锡勒哈布拉其峡谷也是重要的景观,它是锡林河流经的峡谷地段,这里群山叠嶂,水流湍急,有上下两处峡谷,全长约6公里,其间山水交融,景色十分秀美。
《青年时讯》:赵局长,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现在锡盟上还保留哪些民族传统活动和节日?
赵: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族特色传统的活动和节日,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这几个:那达慕(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传统的盛大娱乐集会。最初的活动项目只有摔跤、赛马、射箭三种。现代的那达慕在原有的内容上增加文化娱乐、物资交流、表彰劳模等内容,在每年牧草繁茂、牛羊肥壮的七八月间举行。祭敖包。敖包是草原牧人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演变成神的象征。祭敖包是草原牧民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家人幸福平安的传统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间(日出之前举行,仪式非常隆重而神秘。今年6月30日农历5月13日,锡林浩特市举行了盛大的“祭敖包”仪式,同时,也拉开了“首届锡林郭勒游牧文化节”。
摔跤、赛马、套马等活动也是蒙古族传统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除此之外,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在锡林郭勒也有很突出的体现,这里蒙古风俗文化是保存最完善的地区,不仅保留着传统的宫廷文化,而且还有宗教文化和游牧文化。
《青年时讯》:赵局长,目前对锡林郭勒草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你们采取了哪些举措?项目建设情况怎么样?
赵:锡林郭勒草原丰富的旅游资源,需要大力的开发和保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从政府抓旅游到社会共同促进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型的旅游到集约型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产业整体水平。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民族文化和草原自然生态资源合理的组合开发,打造草原生态观光、大型赛事———赛马节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集中展示蒙古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通过多种项目的开发和投资,形成集中的、
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原生态草原,蒙古族文化”草原旅游品牌形象。
另外,我们还加强和其他地区进行旅游合作,从地域合作和联合开发方面,锡盟正在筹划联合承德地区,利用承德避暑山庄的旅游知名度,开辟承德———围场———锡林郭勒草原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了满清王朝的成就后,纵马驰骋感受马背民族800年前的辉煌。赤峰、通辽地区是辽文化的发源地,有著名的辽上京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结合锡盟的元上都遗址,联合开发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路线。另外,还积极筹划与兴安盟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蒙古国联合开发边境旅游等等。
为推动锡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盟实施旅游重点项目20个(其中招商引资建设项目16个),其中新建项目10个,续建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8.65亿元,截至6月中旬,已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有19个,今年重点建设的项目是:锡林河草原度假村、蒙元文化园、贝子庙、十三敖包修缮项目等。
我们精心筛选,将锡林河草原度假村、乌拉盖贺斯格草原生态旅游、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生态旅游项目、太仆寺旗皇家御马场赛马场建设项目等11个项目上报自治区旅游局作为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9.89亿元。以上项目中已完成可行性报告的5个,6个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除了举办上面提到的“首届锡林郭勒游牧文化节”外,我们还将在7月23日举办“第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主要内容是举办全区蒙古族服装服饰比赛、蒙古族服装服饰、民俗用品展览等。(徐文静)
相关背景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直线距离北京180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与河北省为邻,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温带草原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草原类型最多、饲用植物最丰富、草原景观最美丽的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草原类型多样,从东到西汇集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加上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和日出、日落、彩虹、蓝天,构成了迷人的草原自然风光。古老神奇的锡林郭勒草原天高地阔,风卷云舒,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世代生息在这片草原上的蒙古族在宗教、艺术、体育、饮食、节庆、婚俗祭祀等方面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俗,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里在历史上就是农牧交错带,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地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此跃马扬鞭,创建了丰功伟绩,忽必烈大汗在此登基,奠定了元朝的百年基业;康熙大帝在此与蒙古诸王公贵族会盟,巩固了祖国的北疆,马可·波罗沉醉于此,在其游记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址,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旅游景观,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和汇宗寺,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贝子庙等。神秘的“祭敖包”与草原“那达慕”,古老的蒙古包与独特的游牧生活,清香奶茶与鲜美的手扒肉,悠扬的马头琴乐与欢快的民族歌舞,华丽的民族服饰与古朴的民俗风情,无一不体现着蒙古民族深厚的马背文化!

E. 民俗歌舞文化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有何见解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业化等。强调在保护中开发,结果是既开发不好也保护不了,强调在开发中保护,结果是只开发不保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与旅游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经济开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问题,有效解决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于2005年9月25日在贵阳花溪共同举办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有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黔东南州旅游局的领导,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有关专家,贵州单一民族研究学会的代表共80余人。与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紧扣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采取专家发言、专家点评的方式,活跃研讨会的气氛,多角度地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献计献策。现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存在问题
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若干误区
l、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总的家底不清楚,许多搞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专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什么是可以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应该严格禁止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多没有弄懂。3、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所谓市场运作。这是商人的智慧,在这种商人的智慧中,不论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什么保护,只要政府给他特许权,只要可能,都可以进行交易。4、为了旅游开发,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行所谓的包装。对民族文化事象乱取名字,乱作所谓商品性的解释,把这种包装称为所谓的“创意”。5、伪民俗现象严重。有几种表现:第一,是基层的文化人从根源上制造出伪民俗。第二,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础上“瞎编”的伪民俗。第三是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第四,是为迎合某些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和低级趣味,有意夸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异俗等等。6、掠夺性开发。一个地方“热”了,旅游团队一来,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后走了。一个旅游过程完成,村民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这场“生意”的资本投进去,与旅游组织“合伙”做这场“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这场“生意”的基本本钱,但村民们却拿不到利润的10%,可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掠夺。7、扶贫性开发。有时侯,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打着“扶贫"的旗号来进行的,看某个地方穷途末路,没什么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的基础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理性认识。结果是“自己热闹”一阵完事,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旅游开发的形象。8、干涉性开发。在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过多地干涉当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进行和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9、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面对一个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质,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开发什么,不能开发什么,自然也就理不顺正常的开发与保护 的关系。
(二)原生态文化保护模式的局限性
l、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法律保护体系。2、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保护面较宽,有17个方面。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又成为圈地式的保护,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3、生态民俗文化区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特征不突出。4、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与发展相冲突。5、民俗民间习惯法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仅对社区内的人起制约作用,对社区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约作用。6、旅游开发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开发者、管理者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知识的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也是想当然。
(三)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l、古雅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3、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

F. 谈谈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G. 在旅游中就如何对待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提高旅游者的自身素质,导游多提醒着是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业化等。强调在保护中开发,结果是既开发不好也保护不了,强调在开发中保护,结果是只开发不保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与旅游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经济开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问题,有效解决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于2005年9月25日在贵阳花溪共同举办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有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黔东南州旅游局的领导,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有关专家,贵州单一民族研究学会的代表共80余人。与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紧扣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采取专家发言、专家点评的方式,活跃研讨会的气氛,多角度地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献计献策。现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存在问题
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若干误区
l、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总的家底不清楚,许多搞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专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什么是可以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应该严格禁止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多没有弄懂。3、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所谓市场运作。这是商人的智慧,在这种商人的智慧中,不论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什么保护,只要政府给他特许权,只要可能,都可以进行交易。4、为了旅游开发,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行所谓的包装。对民族文化事象乱取名字,乱作所谓商品性的解释,把这种包装称为所谓的“创意”。5、伪民俗现象严重。有几种表现:第一,是基层的文化人从根源上制造出伪民俗。第二,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础上“瞎编”的伪民俗。第三是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第四,是为迎合某些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和低级趣味,有意夸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异俗等等。6、掠夺性开发。一个地方“热”了,旅游团队一来,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后走了。一个旅游过程完成,村民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这场“生意”的资本投进去,与旅游组织“合伙”做这场“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这场“生意”的基本本钱,但村民们却拿不到利润的10%,可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掠夺。7、扶贫性开发。有时侯,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打着“扶贫"的旗号来进行的,看某个地方穷途末路,没什么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的基础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理性认识。结果是“自己热闹”一阵完事,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旅游开发的形象。8、干涉性开发。在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过多地干涉当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进行和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9、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面对一个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质,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开发什么,不能开发什么,自然也就理不顺正常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二)原生态文化保护模式的局限性
l、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法律保护体系。2、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保护面较宽,有17个方面。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又成为圈地式的保护,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3、生态民俗文化区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特征不突出。4、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与发展相冲突。5、民俗民间习惯法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仅对社区内的人起制约作用,对社区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约作用。6、旅游开发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开发者、管理者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知识的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也是想当然。
(三)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l、古雅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3、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H. 古敢水族乡补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需要搬迁哪些村寨

武汉黄鹤楼

推荐旅游景点:标志性建筑,远眺长江真的很好。但是,如果做好功课,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现代建筑(1986年完成),票价50元,难免会让人觉得贵,故宫博物院,颐和园门票才多少钱的时候历史是不能相比较。该公园是太小了,很快就可以玩遍(2.5小时足够玩)。

他们是很好的:寺庙是不是一个很长的历史。五百罗汉罗汉堂最具有代表性的,能算他们外面的执法坐,但并没有明确告知收费(10元),给人的感觉有点乱收费的感觉,服务态度也很一般,去一个班会经常说的话。

湖:湖面宽阔,树木丛生,花期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避暑胜地。情侣浪漫的好地方,如果没有花可玩性能想到的。

省博物馆:一个字:好!收集的精美,历史悠久。越王勾践,曾侯乙编钟,郧县头骨都知道我们。良好的博物馆建筑,干净整洁。每一个入口大厅有历史的介绍和重点文物陈列馆当前集合(如果相机没有足够的内存上的照片,上面的代表,但该建议必须具有大容量的存储卡去那里),最可贵的是这个博物馆实际上是免费的! !
中国龟塔:60票(包括塔); 10元只是普通的门票,可玩性一般,就是你可以看到长江的美景,黄鹤楼比,但是感觉很一般,因为它是与现代化!

奈:提前天池水位,以找出是否有没有水或更少,不爬上来的最好的顶级会让你很失望。区域内自然景观可以是一出戏,而是从香港飞往武汉的航班天池小巴字迹潦草是直接的,但因为人少了会让你返回反向的(因为他们的经营成本,可以理解,但游客推销的人谁卖了,回来很累了这样的立场倒车时可能将不得不汉口1.5小时),门票60元_
汉口:休闲好去处,在那里1998年的洪水水位线,龙王庙

乘坐402路教练可以!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