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⑴ 我国现代旅游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内
和“中容国国际旅行社”这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不断改革,突破了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基本属外事接待的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一种具有较强活力的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 )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业进入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在校学生73.49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71万多人。
⑵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有哪些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问题、新形势下中国旅游 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一、各级政府应高屋建瓴,制定更有利于新形势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发 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二、旅游产业要摒弃固有的个别利益观念,放弃恶性竞争,高瞻远瞩,做大做强,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三、从中国旅游业的弱项入手,积 极开展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研制,加大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适应旅游者对旅游商品需求差别化的新形势.四、树立中国良好的旅游形象,加大 旅游促销比例,扩大国际知名度
⑶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介绍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
⑷ 请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模式是什么
买这本书看看吧
旅游产业转型时期,是旅游产业发育时期与旅游产业演进期的结合点。它既有发育期所具有的模式特征,同时也带有演进期的变化特点,具有发展模式上的承前启后的性质。因此,科学地研究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时期的旅游发展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运动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专著,正是在这一目标下展开研究的。经过三年时间的多次调查研究以及科学分析论证,课题组提出了我国旅游产业四个方面的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要从“点线旅游”体系转向“棉板块旅游”体系,实现运行方式上的重新调整;旅游产业发展要从单体企业组织转向链条企业组织,实现旅游产业市场组织结构的调整;旅游产业发展要从一地经营转向跨地区和跨国经营,实现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旅游产业发展要从观光产品为主转向观光产品、度假产品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实现旅游产品形式的转型。
# 【图书目录】 - 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
第一章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定义与构成
第二节 中国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
第三节 中国旅游产业供给发展概述
第四节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第五节 中国旅游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矛盾解析
第二章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
第一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旅游产业转型
第二节 三大旅游市场与旅游产业转型
第三节 旅游发展背景对旅游产业提出了转型要求
第四节 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产业
第三章 中国旅游产业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的历史定位: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定位:扩大社会就业(一)
第三节 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定位:扩大社会就业(二)
第四节 转型期中国旅游产业的民营化
第五节 转型期旅游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建议
第四章 转型时期旅游产业运行与成长方式
第一节 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成长模式
第二节 发育时期旅游产业运行方式
第三节 转型时期旅游产业运行方式
第五章 旅游中间商的转型研究
第一节 中间商与旅游中间商
第二节 我国旅游中间商的业务运作与行业特征
第三节 我国旅游中间商转型的原因与目标模式
第六章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产品创新
第一节 转型期旅游经济深化的产品约束
第二节 转型期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转型期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
第七章 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企业集团构造
第一节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进行回顾
第二节 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企业集团构造的一个理论框架
第四节 转型时期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特征、问题及趋势
第八章 转型时期的旅游产业运行机制
第一节 市场化发展是转型期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演变的最主要特征
第二节 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强化核心功能
第三节 旅游行业协会组织:角色定位与调整
第九章 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制度与政策
第一节 休假制度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旅游发展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转型时期的旅游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
# 同主题相关书籍
# ·观光行销学:供...
# ·观光事业发展:...
# ·游憩规则中游客...
# ·现代旅游经济
# ·游憩机会序列研...
# ·旅游经济学:模...
# ·基础旅游学
# ·E时代旅游产业?...
全部图书可读图书可购图书
从这本书应该可以找到
⑸ 旅游产业在我国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旅游可以促进人流、物流、资源的优化利用,促进当地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经济收益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更重要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的观念将会发生根本改变,即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搞活流通,以信息化取代封闭的传统的生产模式。旅游可以使单一资源产生规模效应,扩大单一资源的产品转化和升级,将市场建在家门口,对外提高当地的影响力。如:武术之乡、杂技之乡、五金之乡、皮革之乡、苹果之乡、大蒜之乡、曲艺之乡、啤酒城、煤城、服装城、鞋城、花卉城、汽车城、钢城、雪城、鬼城----,品牌一旦建立,客商必然云集,淘金就在当地,发展就是真理。
⑹ 中国应该选择何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沙发客网站?我觉得有个叫互助网的网站不错,这个网站并没有照搬国外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将沙发客模式改良为互助旅行、旅行交友或者互助游。具体你可以上网搜索一下这些网站进去看看。
⑺ 谁能告诉我哪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论文
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
一、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和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的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就必须建立一大批创汇能力大、见效快的产业,以满足技术与设备引进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与其它产业相比较,作为外向型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外汇流入,对于急需外汇,又缺乏强有力创汇产业的国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二、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三、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独联体、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第一部分:定义“旅游”一词的研究范围,并提出本文所涉及的范围
旅游是人类活动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出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都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使旅游成为人民大众中极为普遍的社会活动,旅游业也逐渐成为经济领域内十分重要的新的支柱产业。为此,世界旅游组织在1991年特地对旅游的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义:旅游“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显然,“旅游”的概念,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所作的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涉及旅游交通、旅馆设施、景观园林、旅游文学、旅游思想、旅游习俗、著名旅游旅行家等各个方面。 因此,就“旅游”一词的定义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其一是把“旅游”看作一种个体的活动(PERSONAL ACTIVITY);其二是把“旅游”看作国民经济中的一门产业(INDUSTRY);其三是把“旅游”看作一门学科(SUBJECT)来进行研究。
就本文题目而言,文章将主要围绕前两部分展开论述。即主要探讨旅游作为一种个人活动和产业时,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旅游发展的特点比较。 第二部分:就旅游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言,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特点的比较。1、人口统计因素:
从人口统计因素入手,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旅游”这一个体活动的实施者,即旅游者之间的差别。如: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等等。其中主要是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中,国民人均收入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很多,国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拥有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发展中国家国民而言,相对较多。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达,相对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国民社会福利待遇、带薪休假、人生保险、失业救济等等多方面发展较完善,国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来选择不同的度假方式。而以上提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人们成为旅游者所首先应该必备的条件。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民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不是完善发展,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民成为旅游者的可能性较低。2、文化因素:
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原有的封建思想、小农思想、宗教思想经过一次次的思想洗礼,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的勇气。国家鼓励国民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受到欧洲皇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贵族都会送自己子女游历世界,增长见识,这一行为甚至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时尚。相反,发展中国家所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严重,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即环太平洋远东地区。儒家文化崇尚“礼”、“仁”不主张创新开拓,要求人们言行规范、勤俭置业、安分守己、孝敬父母。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可能随之降低了。 第三部分:就旅游作为一种“产业”而言,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特点的比较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仅以国际旅游的发展为例,无论是从旅游人次,还是从旅游收入而言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参见表1)。 二战后国际旅游发展情况年份 旅游人数 增长率 旅游收入 增长率
(亿人次) (%) (亿美元)(%)
1950 0.25 - 21 -
1960 0.73 183 68 224
1970 1.59 121 179 163
1980 2.80 76 949 430
1990 4.15 48 2300 142
1998 6.25 51 4447 93
旅游业的繁荣,有懒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酒店、交通、旅行社,各自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部分将就这三大支柱产业来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不同特点的比较。(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一、酒店业的比较:
1、经营理念的差异:
我国的酒店管理者主要是以自己的产品或能提供的服务为市场导向,即以我为主,我有什么就卖什么,我有什么水平的服务你就得接受什么水平的服务。发达国家的酒店管理者倡导坚持以消费者的需要为核心,以满足客人的一切需要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导向,在产品、服务质量、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设计均采取从外向内的模式。 2、员工配置的差异:
我国酒店从业人员较多,劳动效率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我国人力资源廉价;员工的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不强;一专多能的人才偏少;酒店设施现代化程度低。国外酒店总服务台利用先进的预定网络、财务系统进行订房、结账等项服务,仅需一、二名员工,而我国却需四、五名员工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人力资源节约模式,用工少。其饭店的员工大多是“一专多能”,素质较高。二、交通业的比较
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大都已经建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航空、运输等方面配套设施齐全,发达的交通业不但大大增强了发达国家作为旅游资源国的可进入性,而且为本国国民外出旅游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起步较晚,交通、运输以及各项配套设施设备的提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无疑对本国的旅游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影响本国居民的外出旅游,又影响入境游客的来访。三、旅行社业的比较
1、投资经营理念的比较
发达国家中,进入旅行社业的资金主要是在资本寻求最大化收益的内在规律作用下,由资本的人格化主体――企业家投入的。在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方面,政府很少干预,主要由市场机制本身发挥对资源的调节作用。此外,投资者进入旅行社业可以由多种选择方式,如直接投资、收购与兼并、合资与合作、战略联盟。中国旅行社业中,投资主体的行业进入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背景。在经营运作方面,还处于“小、散、乱、差”的发展时期。各旅行社之间存在相互扯皮、恶性竞争的局面。 2、发展进程的比较
发达国家的旅行社业发展是随着其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而自然而然产生的,从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成立到大众旅游时期大批旅行社的涌现,都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规范管理等宏观性的工作。中国最初的旅行社是以一些国外旅游服务机构为方便其本国居民来中国旅行而设立的分支服务机构。建国后旅行社业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出于政治目的的发展,主要为接待归国华侨和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旅行社开始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竞争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与完善,中国旅行社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