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需要特色
㈠ 简述西藏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和发展旅游主要的不利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旅游业的因势利导为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西藏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西藏产业结构转型、建设资金积累、农牧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产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己经成长为西藏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是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文根据西藏旅游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初步发育、低谷徘徊、稳步成长、快速发展、黄金发展五个时期,对这五个时期进行纵向比较、整体分析,总结归纳出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将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支柱产业及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优势、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的具体区情指出了西藏旅游业应遵循的发展原则和应选择的发展模式,以此原则和模式为指导,提出促进西藏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策略选择。 西藏旅游业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区域协作、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协调等原则,选择超前型、政府主导型、推进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完善等方面系统规划,全面加强,以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文创新点: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将西藏旅游业划分为五个时期;将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支柱产业和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对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结合西藏的具体区情指出了西藏旅游业应遵循的发展模式。
西藏旅游资源的特色 西藏的旅游资源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极为明显的宗教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垄断性、自然性。
1、宗教性。由于藏传佛教在西藏较为广泛的影响,使许多旅游资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且不说遍布全藏各地的为数众多的富丽堂皇的寺院,寺院内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低沉的法号声,就连每天在拉萨八角街周围川流不息、手拿转经筒、不停地念着经咒的转经者身上,就可领略到浓浓的宗教氛围,甚至于自然的湖水、山峰也在藏人心目中具有了宗教色彩。坐落在普兰县境内的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布钦峰,由于流传已久的宗教传说,冈仁布钦峰便成为中外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虔诚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和神山相连的“圣水”玛旁雍措被信徒们认为是世界“圣湖”之王,用“圣水”不但能清除人们肌肤的污秽,更能洗涤人们心灵的“五毒”,每年夏秋季,许多信徒前来圣湖沐浴,并将清澈的湖水作为礼物带回馈赠亲朋好友。
2、民族特色。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宗教寺庙、宽大的藏袍、平顶的碉房民居、香味四溢的 高原热饮——酥油茶、风干的牛羊肉、粗犷豪放的藏族歌舞、多姿多彩的节日、奇特的婚俗、丧俗等民风民俗,不仅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异域情调,而且也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藏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垄断性。西藏高原作为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巨大的海拔,导致了许多旅游资源成为世界上同类旅游资源之最,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其周围一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汇集了世界上7000米以上山峰的绝大多数;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藏语的含义即为天湖;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不论是其深度、长度均远远超过了秘鲁的科尔卡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西藏东南部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其中,波密附近由于良好的水热光组合,以及较大的温差,使林木具有世界罕见的生产能力;西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山地,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由于巨大的高差,产生了从热带到寒带的极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等等,这些资源大多数具有奇特、绝色、罕见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登山探险、地学研究、生态考察等旅游活动的最佳旅游地。众多的“世界之最”,使西藏成为世界顶级旅游资源地之一。
4、自然性。西藏高原四周高山林立,成为西藏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加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减弱了西藏和外界的联系,因此,也就使西藏的旅游资源较少受到外界工业文明的影响,保留了旅游资源中原始的外形特征和内涵。同时,外界对西藏的认识、了解较少,使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具有神秘的陌生感,虽然,今天的西藏已经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但西藏的神秘仍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
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环境质量。西藏高原的环境受特定的自然、为因素的影响,受到的人为污染和破坏较少,在这里可以使人们摆脱不良环境的影响,沐浴在蓝天白云、绿草碧水之间,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但西藏由于较高的海拔,氧气含量少,例如拉萨的含氧量大致为海平面的65%,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症状,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在高原室外活动,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等一系列高原生活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区位条件差,可进入性差。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同时西藏是目前为止我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旅游的交通方式主要依靠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运行,航空运输固然有便捷的优势,但相对的交通费用大,且运力有限,特别是夏季的旅游黄金季节,单向客流对旅游运输造成很大影响。公路运输运费较为便宜,但由于青藏、川藏等公路干线等级并不高,路面状况不很理想,使游客的陆路进入会受到长途颠簸的困扰。目前,青藏铁路已正式动工修建,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困扰西藏旅游业的运输问题可得到根本解决。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距离拉萨较近的雍布拉岗、藏王墓等大多在二百公里以上,距离珠穆朗玛峰则有六七百公里的路程。更不要说遥远的冈仁布钦峰,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了。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不良状况。 尽管从西藏旅游资源的分布、评价而言,有十分丰富、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一面,许多旅游资源甚至在世界上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如地域组合不良、区位条件差、可进入性差对旅游者的影响等,因此,加强西藏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其旅游资源的潜力,克服其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对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㈡ 旅游景点具备的特点
旅游景区(点)的特征:1。综合性多数旅游景区(点)都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在旅游行为发生前就已经到位。这些要素在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点),在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环境背景下,相互组合构成旅游景区(点),完成景区(点)的旅游活动。
综合性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构成旅游景区(点)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要素的质量都必须是一致的;任何一个要素质量的低劣,都会破坏游客的旅游质量,造成低质量的旅游活动。 2。
不可分性在发生旅游活动的同时,也发生了消费行为,这是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对于旅游景区(点)而言亦是如此。旅游景区是旅游行为发生的场所,也是消费行为发生的地方。也就是说,游客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行为,这与其他许多商品及服务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旅游活动多发生在景观具有独特性及环境脆弱的区域。 旅游发展形成的压力,容易给旅游景区(点)造成损害。另外,旅游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给旅游景区(点)造成的压力强度更大。
此外,有一些旅游景区,由于季节的原因,在旅游淡季不可能充分利用其资源,就需要在旅游旺季充分利用设施、设备,获取最大的效益,以平衡费用。3。多用途性旅游景区(点)的设施、设备,不仅为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长年所用,也被游客临时使用。
旅游景区的多用途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企业是专为游客服务还是专为当地居民服务,或兼而有之,从而为目的地服务企业分类。事实上,除了完全以旅游为目的而建设的风景区(如主题公园)可以被认为是纯粹为游客服务外,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是多用途的。
在有些旅游景区,游客反倒成了最不起眼的景区使用者。 在海岸地带,旅游就是与其他方式共同使用当地资源的(诸如发电、渔业等),而乡村旅游则是与自然保护、农业及林业共同发展的。
在这类旅游景区,有时也会出现旅游(者)与其他利用(者)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认真规划旅游活动:①及时调整旅游时间;②规划旅游区域;③制定管理计划,减轻压力,减少矛盾;④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⑤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以便与社区利益相符;⑥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⑦制定游客行为规范。
4。动态性旅游景区的动态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游客必然会考虑是否值得花时间和金钱去某个景区旅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景区的认识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旅游景区是一种文化认识与评估,这种文化认识与评估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旅游景区可以从无到有,同时还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 有些区域,例如原始森林、雪山等,在过去是令人恐惧的地方,但是后来被开发、建设为景区。许多都市中建起的公园、游乐场等,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变为旅游景区的,而景区的一些产品也随着人们趣味的改变而改变,甚至消失。
第三,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不同景区可以开发出具有季节特色的产品,而正因为如此,也就造成了许多旅游景区的旅游季节性。 因此,旅游景区的经营及管理也处在一种动态中。全部
㈢ 陕西旅游业的特色是什么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文物古迹遍布各地,风土人情独具特色,以“地上文物宝库”“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著称于世,并蜚声海内外。山西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在全国旅游市场的大格局中,山西旅游业属于新兴市场,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和快速上升阶段(见表5-2)。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名冠天下。高、中、低档宾馆交错林立,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太原武宿机场、南北同蒲线、石太线及众多高速公路为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以佛教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景区景点让旅游者流连忘返。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土特产品、文化艺术品一应俱全。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娱乐项目可供旅游者尽情享受
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山西正努力将太原、大同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把黄河中游华夏古文明集中连片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线路,将宗教古建游、晋商文化游、寻根觅祖游、太行山水游、黄河文明游、红色经典游建设成为精品旅游线路。
㈣ 北京旅游业的特色是什么
北京是综合性产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第三产业规模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一。人们出游能力较强,旅游资源质量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影响力大。旅游业发展水平高,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指标居全国前列(见表3-1)。
表3-1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概况一览表
北京的旅游服务水平与配套条件完善,可满足各类游客的旅游需求,尤以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风情最具特色。有以皇室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展会一应俱全。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其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惊叹
北京将环首都旅游圈作为发展战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大力推进都市旅游,完善发展商务会展旅游,深度开发城区民俗旅游,合理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培育拓展乡村旅游,多功能开发其他专项旅游,策划精品节庆旅游。重点发展奥林匹克公园综合旅游区、天安门红色旅游区、前门—大栅栏传统商业区、“新国展”会展旅游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区、小汤山保健休闲旅游区、平谷农业观光特色休闲旅游区和大兴绿色田园生态旅游区等。
㈤ 旅游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旅游规划具有地域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性、整合性、公益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地域性:任何一个旅游休闲规划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根据该地域旅游休闲资源特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制作而成,体现出该地域的适用性,与其他地域规划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综合性:同旅游休闲一样,旅游规划也体现出牵涉面广的特点,经济、环境、社会效益要兼顾,地理、历史、文化、建筑、园林、交通、商业、社会、经济、信息等多学科内容皆有涉及,体现出综合性特点。
战略性:旅游规划是对规划地域的旅游休闲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时间长、影响深远,搞得好,就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即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搞得不好,就会给该地域的旅游休闲发展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如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众多、经济亏损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付出巨大代价。
科学性:旅游规划必须按照旅游休闲及其所依附的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进行,防止违反科学精神的主观想象和臆断因素干扰,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整合性:由于旅游规划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它的成功实施需要多部门互相配合,如文化、园林、农林水利、工业、交通、卫生、工商、保险、金融、公安等,共同参与规划的制作和实施,(铭智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专家)否则,规划有可能成为一纸空谈。
公益性:旅游规划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要关注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人文关怀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确保旅游休闲业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体现出明显的公益性特色。
层次性:旅游规划的范围、内容和时间都体现出层次性特点,范围上,每一个大地域都是由若干小地域构成,范围不同,规划的内容也不同;内容上,有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时间上,有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㈥ 简述西藏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和发展旅游的主要的不利因素。拜托各位了 3Q
来西藏旅游最大来的看点是民族特色,源也就是特色民族旅游,诸如民族特色的山寨、藏传佛教的源远流长,这些多体现在贡巴(寺庙)文化。西藏是我国唯一全民信教的民族地区,可以说佛教文化底蕴在西藏地区积淀深厚,就是大草原上的一座毡房也无不渗透者佛教色彩,另外还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探险,西藏东西南北中的反差极大的自然气候、景观也都叫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不利因素也仅仅是适应人群的局限性狭窄一些罢了。
㈦ 关于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的例子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
,
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
早期萌芽阶段
,
属自发式
,
旅游
主题不明确
,
仅作为休闲调剂
,
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
,
市场供求关系模糊
,
以个人需求
为导向
;
初级经营阶段
,
仍属自发式
,
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
,
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
,
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
,
并以产品为导向
;
成熟的经营阶段
,
属开发式
,
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
策划
,
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
(
旅游
)
企业集团
,
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
,
以项目投资为导向。
据此判断
,
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
,
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
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此外
,
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
“农家乐”等项目
,
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
主体、
开发规模、
功能等方面分析
,
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
,
黑龙江的旅游观
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
,
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
,
按其内容不同
,
可
分为
5
种类型
:
综合农科知识类
:
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哈尔滨的
“绿山川”
生态园、
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
;
瓜果品尝类
:
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
;
民俗生态类
:
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
;
花卉养植类
:
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
;
种养殖产业类
:
如大庆国家级现
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
其中
,60%
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
合类型
,
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
,
进行农、
林、果、
牧、
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
,
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
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
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
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
规模较小
,
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
大于
29.5
公里的区域
(
面积
)
时
,
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
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
,
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
,
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
多
,
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
北部地区较少。
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
,
其发展潜力不
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
政府缺
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
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
,
造成投
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
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
雷同或近似
,
景区缺
少总体布局规划
,
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
患
,
同时
,
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
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
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
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评估审查
,
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
,
并没有
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
,
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的直接原因。此外
,
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
有机结合
,
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
,
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
主
,
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
,
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
,
因此
,
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
举步维
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
应以超前的眼光
,
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
划和宏观调控
;
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
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
,
实现
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
;
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
顾的原则
,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
;
应以农业为核心
,
以生产为本
,
走特色品牌、
精品项
目之路
;
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
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
,
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
,
既为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
,
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
,
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其旅游
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
,
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
,
把
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
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
设项目。
在功能上
,
可建立粮油、
果品、
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
;
在利用方式上
,
可将作物的观赏、
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
,
提高其经营效益
,
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
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
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
光游览价值
,
广阔的田野、
大群的牲畜、
食品的生产流程等
,
都是看点。
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
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50
万亩的“走廊”上
,
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
范区、
果园示范区等。
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
服务于生活
,
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
,
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
,
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
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
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
生产设施的基础上
,
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并把农
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
,
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
高新技术园区
,
不仅担负着
“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科研任务
,
还被哈尔滨市
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㈧ 旅游特色菜单发展
现在旅游业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旅游也带动了当地很多的其他的副业的发展比方说餐饮业。
㈨ 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
1.综合性
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必须实行全行业管理。
2.经济性
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3.服务性
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4.依赖性。
我们了解旅游业的依赖性特点,要明确它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5.带动性
方能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全体的发展。所以是一业兴、百业兴。
6.外向性
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7.季节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但是,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9)发展旅游需要特色扩展阅读
旅游业的组成要素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1、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2、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3、旅游服务,是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个部分。两者由于接待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一般是从国内旅游业开始,逐步向国际旅游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建设需要外汇,大多是从国际旅游业开始发展的。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是密切相联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能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资料:网络-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