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城市
㈠ 谈谈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影响
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对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正在实现着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峡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西峡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拉动西峡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综合收入2.6亿元,成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西峡旅游已经成为豫鄂陕毗邻地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纵观五年来的发展,西峡县不仅旅游业突飞猛进,势头强劲,并且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西峡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概括近年来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社会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峡县对外开放的步伐。迄今为止,我县已推出了恐龙遗迹园、鹳河漂流、寺山国家森林公园、老界岭、龙潭沟、石门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鹳河漂流),3A级景区2个(龙潭沟、蝙蝠洞),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石门湖)。老界岭景区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称号,鹳河漂流获“中国北方最佳漂流胜地”称号,龙潭沟景区获河南省首批“标准化示范景区”称号。2004年,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家审批,2006年,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让西峡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旅游景区品质的全面升级不仅直接刺激了全县旅游业综合收入的高速增长,而且扩大与提高了西峡县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如仅2005年,全县全年就达成合作项目137个,引资16.6亿元。争取政策性投资项目194个,到位无偿资金2.59亿元,新建中外合资企业2家,合同引资520万美元,实际到位300万美元。外贸出口272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增值增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峡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县星级饭店已达9家,其中四星级的鹳河饭店已成功加盟国际金钥匙饭店联盟,星级农家旅馆400余家,全县日接待能力达到万人以上。龙乡菇业公司(民营企业)与省国际旅行社合资兴建的集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县游客接待中心已建成并对外营业,龙港商贸城等购物中心也即将开工。旅行社行业不断壮大,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5.5%。
通过发展旅游,更加有效的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的发展。农民通过参与旅游,迅速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思想基础,实现了一、二产业资源的再利用。西峡凭借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和特点,建成了宛药工业旅游项目和英湾、袁店猕猴桃观光园等工农业旅游项目,在保证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取得了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将一、二产业生产过程整合成旅游资源而获得产业增值的职能优势。
三、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西峡,农民成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0元,比2001年增长了76.8%。以双龙镇化山村为例:化山村227户,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没开发旅游前是市级贫困村。近几年依托龙潭沟风景区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后,新农村建设成绩卓著。首先,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仅2005年该村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接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其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生产迅速发展,从事一、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42:58。再次,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明显改善,全村实现了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村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儿童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和计划生育率的五个100%。化山村已成为我县“三产服务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变引得附近村子都纷纷效仿,使这一带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双龙镇也因而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社会主义乡村旅游成为思想观念的“催化剂”,不仅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让农民兄弟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使他们树立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也促进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和环境美化。旅游业发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唤城市的支撑。城市化建设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能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内瓦、威尼斯等几个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就是靠旅游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会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齐全从而保证了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城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峡县城,时代广场上的彩色音乐喷泉,挥洒着都市的魅力;鹳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着胜似神话的飞天;入夜的鹳河两岸灿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春花、夏荫、秋色、冬青,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
五、旅游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西峡山青水秀,物华天宝,历史文化一枝独秀。从仰韶遗址到西周故城,从凭吊三闾大夫的屈原岗到被台湾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庙,从武则天的观花园到李自成的演兵场,从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的马鞍桥到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的别公堰遗址……古迹遍布境内,传说令人神往。发展旅游业使这些浓厚的文化得以彰显,迥异的文化又吸引着八方游客。龙潭沟的地方戏表演、老界岭的迎宾馆模仿秀、恐龙遗迹园的地质文化展示等精品旅游文化项目已逐步成为景区招徕游客的重头戏。通过旅游工作的实践证明,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经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度重视文化的巨大促进作用,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就能强力拉动旅游业不断走上新台阶,就能形成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推动中西部和农村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观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融洽社会关系;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它能促进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继续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观。科学的旅游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通过特色化的产品、人性化的服务、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经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从流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使旅游业走上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特色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旅游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真正凸现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旅游业的旅游经济功能,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由于强大的辐射效应与乘数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在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提升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功能。一是通过“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发,加速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加速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国内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国际旅游,注入外汇收入;通过提升旅游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经贸投资,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刺激区域内会展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系统的升级;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和扩展旅游业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挖掘和扩展旅游业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游业的就业功能,增加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促使人们能够各有所职,各尽其能,缓解个体间以及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二是扩展旅游业的社会交流功能,促进当地居民与游客直接和间接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实现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区域间流动,促使社会关系能够和谐发展。三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旅游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马尼拉宣言》已经将旅游看作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我国旅游主体多为城镇居民,农民旅游者甚少。一个占国家居民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旅游需求缺位的旅游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启动农民旅游市场,真正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旅游开发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特点看,与工业发展相比,旅游业发展本身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型旅游方式——生态旅游,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旅游环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因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科学利用和保护的认识,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培育了旅游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促进了生态观念的扩散和生态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旅游业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性特征,被称为“环境产业”、“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因此,在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的同时,更加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管理,加强旅游的规划管理,促进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㈡ 大理,丽江等地是如何发展为旅游城市的
1、综述: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通俗的说:“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2、综上所述,旅游的目的就是“离开熟悉的地方,外出游览、观光、娱乐等”,即网络所说的“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看看”。那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就必须要满足旅游者游览、观光、娱乐、朝圣、度假等目的,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最终获取经济利益。大理和丽江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起瑰丽的自然风光,多次多彩的人文景观、名族风请、边疆文化、高原生态,以及现代人推崇的慢生活等元素都支撑了这两个地方旅游业的繁荣昌盛,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满足了外地、外国旅游者的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健康放松、慢生活等等需求,这就是旅游发展的根本。
3、云南作为一个上天眷顾的地方,虽说地处云贵高原,但是总体海拔只能是第二阶梯,比起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算是非常宜居的地方。云南的气候条件是亚高原风情,既有高原的干燥、蓝天、白云、多光照,同时又具备了四季如春的合适气候,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绝大多数人的旅游,除了滇西北的少数高海拔地区、雪山等,云南绝大多数的地方不会有什么高原反应,充足的日照、蓝天、白云也给户外活动提供绝佳条件,所以从气候层面也支撑他们发展为旅游城市。
4、从硬件上来看,上大理和丽江具备发展旅游的优势要素,随着改革开发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及随着中国人钱包越来越鼓,追求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那么发展旅游的机遇就到来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大理和丽江旅游的起步阶段,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从此之后,旅游业就成为大理和丽江重点打造的产业,随着高速公路、机场、酒店、度假村、宣传等一系列的配套的完善,旅游在大理和丽江两地从一般接待发展到了支柱产业。特别是丽江古城在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旅游势头扶摇直上,直接盖过五朵金花而起的大理,后建的丽江机场客流量迅速超过大理机场流量即为佐证。
5、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两地旅游都因为纯粹流于发展观光而出现一定疲态。当游客们已经不满足与观光,这时候就需要挖掘新的元素,提升旅游深度,留住游客更多的时间,就是留住游客的钱包。所以,2000年之后丽江和大理都先后喊出了所谓旅游增效提质“二次创业”的口号,旨在通过政府统一引导和规划下完善旅游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进一步深挖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软实力,通过统一的营销宣传,打造响亮的国内旅游品牌。
6、总之,随着旅游二次创业深入推进。无论是大理还是丽江,从交通、旅游景区、接待、酒店、餐饮、旅游商业等基础设施上都有大幅提升,而且还在不断的日臻完善。通过不断建设挖掘新的景点景区,突出宣传当地的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民族等人文精髓,两地旅游品牌最终在国内打响。新时代通过网络、电影等渠道更是让两地的旅游更加火热。
㈢ 城市旅游的发展历程
巴黎
1400年
华盛顿
200多年
班加罗尔
几十年
莫斯科
900多年
所以,选d
㈣ 旅游业的发展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1、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建筑工程及相关行业、航空运输业、轻工业、商业、工艺美术和农副业等行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它所具有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导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增进国际交流,拓宽世界视野
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交流,通过发展旅游业,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了解,并有力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软环境效应可以克服各国意识形态间的障碍,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5、促进招商引资,利于国际接轨
与贸易创汇相比,旅游创汇不需要直接输出物质产品,不需要进行多环节的长距离运输。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利于低成本地学习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更新观念,促进本地区扩大开放及与国际的接轨。
(4)发展旅游城市扩展阅读:
旅游业组成要素: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是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㈤ 1、请简述我国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列出不同时期典型旅游城市及其特点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位于长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5500年。考古专家认为,凌家滩在远古时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并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据传夏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嵩山之阳修筑城池,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作为都城。夏王朝实施的分封制,使封侯逐渐具备了影响管理分封地域的能力,纷纷筑墙围城,由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很多作为统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城高潮。
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当时已经有了100多座城市,分布范围从黄河两岸向南向北扩展。现在长江流域许多著名城市,如苏州(吴)、成都(蜀)等,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史记》记载,当时的齐国国都临淄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该城由大、小两城相套构成。大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围约12公里;小城是宫殿区,位于大城的西南角,呈长方形,南北、东西长各约1.8公里和1.23公里。有7万多户居民,人口约在20万人以上。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时期,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各行政中心都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建立起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统治中心——城市系统。秦始皇强化中央集权,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广修道路,沟通各地陆路交通,这些措施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朝鼎盛时期约有800到900个城市。首都咸阳的人口规模达80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进,拓展了沿运河、长江两条城市的发展轴线。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汉族大量南迁与汉族政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梁武帝时(公元502~548年),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总人口逾百万,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时期隋唐两代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隋统一中国后,开辟运河贯通南北,密切南北两大区域的经济联系,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运河沿岸,因南北航运而使一批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为“四大都市”。
(4)五代、宋、元时期该时期城市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达40多座。中国目前的历史名城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大的转折。北宋以前城市“坊”、“市”分区,即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北宋时,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北宋都城汴梁(开封)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汴梁位于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
(5)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时期。明代全国共有大中城市100多个,小城镇有2000多个。特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建设了北京城。成为中外历史上的经典的城建之作。明、清两代出现一批专业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业为主的景德镇,在明时人口已达10万,清初已扩大到方圆10余里。清代画家徐扬的《盛世滋生图》所描绘的就是乾隆时期苏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华盛况。
㈥ 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应该具备哪些先决条件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向上发展的根本支柱,是一个链条,拉动着社会。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全球化,独立的社会群体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荣,共同发展。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一个方面的过度、高速发展都将给社会造成隐患,旅游业也同样如此。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休闲,休闲活动与旅游又是息息相关的,休闲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一个新的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点的产业部门和消费方向。旅游业的发展势必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怎样发展旅游业才能使其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而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我认为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在资源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底蕴、历史价值。2、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无论一地的旅游开发条件是否优越,是否具有可开发性,首先它必须有便捷往来的交通,网络交通才能带来更多的外部游客。3、一定要有一批能够熟悉经营管理和新事物开发型的人才,并能继续吸引、网罗技术人员,能够拥有稳定的人才来源和技术源。4、有一个高效、勤奋,能够与各个政府部门主动积极联系、协调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为旅游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放心的旅游大环境,能为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5、旅游活动的多样性。能为旅游者提供多样的,具有休闲娱乐性的项目,能让游客的心情尽可能的得到释放。6、旅游区要与商业、生活区有紧密的联系。7、做到不破坏周围环境,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应当合理的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平台和服务水平的建设应带有地区差异性。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开发适宜本地经济消费的旅游目的地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影响着消费的高低,怎样的把握两者间的平衡是开发前首先要考虑到的,即要为当地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不至于浪费资源。虽然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已为长距离的旅游活动减少了阻碍,但中短途的活动仍然是占主要部分。同时,旅游并不是只为富人服务的,它面向的是全社会,它要即能满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休闲,又能给更多的老百姓带来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这才是发展旅游业所希望看到的。 不应当过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应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旅游应考虑到到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同时人类的活动也给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具有影响力,拥有核心作用的产业集群。积极的将自身与周边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创造积聚效益。用品牌创造影响,用特色拉动效益,坚持独有的文化与历史要素,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旅游业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名片,提升城市的品味,定位文化风韵。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旅游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是多样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培训掌握难度比较容易。因此,就能为一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并不能作为当地政府的唯一支柱产业,无论是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冲击。 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保存和发扬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要对本地文化内质、纯粹性注意保护防止遭到破坏和退步;促进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于旅游者来自于各种文化地域、旅游者素质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坏了当地的社会风气和安定。 发展旅游能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收入、社会影响,对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使自然资源与生存条件共同有利的发展。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达到和谐共建的发展。
㈦ 城市发展旅游业要具备那些地理区位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1.旅游资源丰富,集聚效应好,具有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
2.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好,
3.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好,交通通达性好。
4.经济发达 ,游客数量多,客源充足。
5.客源地距旅游景区近。
6.旅游资源所在地基础设施好,(交通,水电,住宿)
7.经济发达,有充足的资金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㈧ 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意义
1、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
3、旅游业的发展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8)发展旅游城市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㈨ 如何发展旅游业
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
按照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岛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精品大景区。把旅游六要素同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会风貌等社会资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创新。
从对旅游业的管理上升为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变条带式的管理为板块式的旅游目的地管理,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紧紧围绕来秦旅游者需求设计和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是产品上的创新。设计培育新的主打旅游产品,探索大型参与式的四季皆宜的旅游项目开发思路。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打造特色节目。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组合新的旅游线路,创建“宜游”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