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 2020-12-22 18:12:07

A. 农业文化遗产由谁发起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的。
其定义为:“农村与回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按照定义及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②以玉米和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③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④游牧与半游牧系统;⑤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⑥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⑦狩猎—采集系统。
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的项目全世界仅31个。其答中,中国占11个,位居各国之首。
---------------------------------

另外,2012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启动,当然这是由农业部牵头的。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目前已公布了两批共39处项目。

B.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志含义

据报来道,4月19日来自我国的自4个项目在论坛上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正式授牌,加上原有的11个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我国已有15个项目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大家庭,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报道称,当地时间4月19日,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召开了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正式授牌。 论坛负责人表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据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重大行动,旨在发掘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财富,探索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C. 第九届地理小博士28题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有什么说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版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权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不能不喝问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并由衷地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D. 如何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据报道,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是从2012年开始的,截止目前全国各版地积极开展中国重要农权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发布4批共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并与遗产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生态属性相协调,不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遗产传承造成破坏。

希望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被保护起来!

E. 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乡村旅游时,如何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乡村旅游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与当地农民的关系。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难免需要建设一些餐馆、住宿、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需要占用土地,另一方面,游客前来旅游的时候,是否能够保障农民的利益。因此,必须要与农民协商好。
二是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开发过程中,有很多的证件、手续需要办理,而这些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利于证件手续的办理。
三是要处理好与当地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关系。开发旅游,会引来很多游客,但是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会遭到破坏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避免发生此类事件。

F.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

截止2014年4月29日,我国共有1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两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回这8个分别答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两个试点分别是陕西佳县古枣园、浙江行化垛田、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陕西佳县的古枣园。至此,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的项目全世界仅31个,其中,中国占11个,位居各国之首。

G. 什么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据报道,为保护和传承境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省新化县采取“整土还田”,内打造“生态旅游容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让遭遇抛荒危险的紫鹊界梯田重焕光彩。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填补了我国遗产保护在农业领域空白,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H. 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
但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首先,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实施全面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办农具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农具保护起来。这种专题博物馆投资少,见效快,搜集容易,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为避免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在建立国家物种基因库保护农作物品种的同时,还应明确地告诉农民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农作物品种,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
第三,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农业生产技术,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
最后,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农业信仰是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没有信仰做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

2、“三农”发展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的意义:
1、农业方面: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2、农村方面: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
3、农民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多个遗产地的探索实践,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I. 什么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方面有显著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点

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是农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可以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一)开展此项工作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此项工作是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之根基,是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深入发掘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遗产并以动态保护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够向社会公众宣传农业文化的精髓及承载于其上的优秀哲学思想,进而带动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开展此项工作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提供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理念。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可以促进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增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开展此项工作是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既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

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持续性

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够保障区域内基本生计安全。

濒危性

1)变化趋势:指该系统过去50年来的变化情况与未来趋势,包括物种丰富程度、传统技术使用程度、景观稳定性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基本要求:丰富程度处于下降趋势。

2)胁迫因素:指影响该系统健康维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强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示范性

1.参与情况:指系统内居民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馈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可进入性:指进入该系统的方便程度与交通条件。基本要求:进入困难较少。

3.可推广性:指该系统及其技术与知识对于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保障性

1.组织建设: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2.制度建设: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完成情况,要求包括明确的政策措施、监督和奖惩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3.规划编制: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编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要求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变化、现状与价值的系统分析,提出明确的保护目标、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J. 如何让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

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项目大小有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及侧重,旅游客源情况也是一版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远权景设计研究院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专家道:生态农业进行旅游开发是对生态农业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生态农业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可以丰富农业旅游的类型,满足城市旅游者了解农业、体验农业的好奇心和渴望。其规划设计须坚持生态学的原则,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旅游开发,把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转化为可以观赏、体验的旅游形式。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