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的思想发展研究
⑴ 入蜀记作者表达了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入蜀记》是南宋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世情风俗、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作者由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通判(知州的佐理官)。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历时160天,五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六省市,于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达夔州任所。路上写每日经历(很少几天只记日期而没有记事),记一天经过什么地方,游历或舟中所见,会见什么人等。较多的是写景物,写观感,间或考证古闻旧事。
《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中国游记虽多,但多为短篇。《入蜀记》由陆游在入蜀途中创作的日记组成,全作虽不足四万字,但在古代确已是长篇。
《入蜀记》的写作特色是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世情风俗、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游池州,他援引历史:北宋灭南唐,就是由于“首克池州,然后能取芜湖、当涂,驻军采石,而浮桥成。则池州今实要地,不可不备也。”游常州,生一派沧桑兴亡之感:“又见梁文帝陵。文帝,武帝父也。亦有二辟邪尚存。其一为藤蔓所缠,若絷缚者。然陵已不可识矣!”游鄂州,由碑而引发对韩熙载的批评:“熙载大臣,不以覆亡为惧,……夸诞妄谬,真可为后世发笑。然熙载死,李主犹恨不及相之。君臣之惑如此,虽欲久存,得乎?”陆游亦史学家,此部游记每于叙中夹史评、政论、军略,借古讽今,以史鉴今,甚见其史家本色;此处良苦用心是告诫朝廷勿做南唐第二。写小孤山之自然美后,笔锋一转:“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远在12世纪,陆游即在旅游、审美实践中提出以美的人文景观匹配美的自然风景,这种江山人文相发挥的旅游美学观,无疑是旅游美学与风景科学的精华。
⑵ 美学的美学定义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四篇对美学范式具有开启作用的文章 柏拉图开启美的哲学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兹伯里开启审美心理学的《论特征》 巴托开启艺术哲学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 维特根斯坦对美学语分析具有影响的《美学讲演录》 》七本对美学体系具有影响的专著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结构美学上有两大特点:一,从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的。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二,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在结构上有三大特点:一,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用理念确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区别于理念的其它表现形式,从而解释一切美的现象。二,理念显现在感性上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与宇宙进化历史相一致的,无机物是感性的最低级,艺术是感性的最高级,美有统一的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艺术门类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诗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美学只研究这五门艺术就可以获得关于美的普遍法则。三,五门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三大审美类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对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五大艺术、三大类型,就掌握了宇宙间的美。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坚持美学各部分统一性的美学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书建立一个美学体系,而是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因此,最后,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艺术为一体的美学体系。此书又代表了西方美学原理的一个转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讲美的本质,而是讲审美对象。 朗费德《审美态度》
朗费德《审美态度》是美的本质消失后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组成了自己的体系:第一,把欧洲的心理美学理论综合起来予以体系化,具体来说,就是把闵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离理论,浮龙·李,谷鲁斯的内模仿理论,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这三大学说综合起来,构成心理学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实证性和经验性来规范欧洲的心理美学。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泛化的美感论,这样会使欧洲理论失去其优美的结构和逻辑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国理论质询欧洲理论的不实之处和空泛之处的同时,把审美心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艺术方面,用艺术史的实例去证明欧洲审美心理学原理的正确,二是形式美方面,对欧洲审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时,一方面用形式美来完善了欧洲审美心理体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艺术之中,把美学的艺术方面结合了起来,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把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进来。因此,朗菲德的理论,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审美主体,这是基础;二,艺术作品,是审美主体的确证和艺术外化,三,形式美法则,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朗费德的《审美态度》还与朱光潜《谈美》形成一种对照,显示了中西美学在写审美心理学美学原理时的同与异。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重建艺术哲学型美学原理的典型。此书以卡西尔的象征符号学为主导,承接着罗杰·福莱(Roger Fry)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到朗菲德的审美主体美学,桑塔耶纳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美学中的思想,把八门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成了一个艺术哲学体现。朗格把艺术基本分为四类:时间(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空间(音乐)、力(舞蹈)、生活(文学、戏剧、电影)。在朗格对艺术门类的论述中,第一,以幻象作为总的基础,再在各门艺术中显出幻象上的二级乃至三级差异。从这里可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的独立性,构成她的艺术哲学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对每门艺术的不同幻象的论述中,始终把基本幻象、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中内蕴的情感形式连在一起。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把审美心理与艺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美学原理的典型。它在结构上有四大特点:一,从何为审美对象开始,区分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在说明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把审美对象集中于艺术。二,讲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基本结构。三,讲解审美主体对人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知觉时的基本结构。从而不离开审美对象来讲审美主体,也不离开审美主体来讲审美对象。较好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四,从哲学上探讨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人为什么需要审美。 迪基《美学导论》
迪基《美学导论》是美的本质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后,把美的哲学(概念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结合起来的典型,同时也是把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论述的典型。此书是一个层套结构,而且是一个可逆性的灵活结构,这一结构还是两个层套,只是这两个层套没有主次之分,从古代看过来,凝结为艺术理论,再从艺术理论平向推开,为艺术理论、审美态度、美的理论。六个方面构成整个美学理论的结构,这一结构,有历史,有今天,有在时间上的演化,有在理论上的逻辑,形成了一种美学原理的类型。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 “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美学在中国的引进
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
》美学在中国的创新
21世纪初年,美学在中国进入了本土化的创新时期,有三个突出亮点:1、曾繁仁生态美学流派的创立。曾繁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中西交流对话的产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态美学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国性理由,生态美学是要把一种新型的美感注入人们的心灵中去,让人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其特点为:第一,它不但与世界主流思想相应和,也与中国发展带来的生态形势相关联;第二,中国美学的主潮一直把美学提升到一个世界观的哲学高度,生态美学代表的是一种美学整体观点的转变;第三,这一流派为中国美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基础。2、张法美学原理理论的创立。张法《美学导论》(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里连出三版,标志着张法先生十年磨一剑,致力于美学原理理论的创新。其特点为,第一,它使美学原理成为真正的“美学原理”:具有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特别是指导性,成为指导部门美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创新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美学难题——如美的起源与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与美的指认、部门美学与美学原理、美感客观化、符号化,美的审美类型,美的文化性质等;第三,其基本理论为部门美学奠定了学理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美学原理的创立。3、陈昌茂旅游美领域的新发现。陈昌茂先生在长期的旅游研究、旅游教学和旅游工作实践中,提出并论证了“旅游美”的范畴,从而从学理上继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领域。其特点为,第一,它指出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第二,旅游美体现为:五种美感经验: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五类审美对象:拟态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五种审美境界:象境、实境、艺境、场境、幻境;第三,该体系开创了中国旅游美学研究的新范式。
⑶ 中国旅游美学基本精神是什么
旅游美学注重的主要不是美学基本理论,而是美学思想在旅游实践中的运用和旅游审美的感受.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到了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传达灵妙的“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宗炳并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他给我们勾划出多么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美学图式!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
“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