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A. 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B. 新中国旅游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旅游业40年经历了四大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国家为改革开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政治经济双丰收”,这是用以确定旅游业“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经济领域中比较、调试后的定位,“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这也是第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业在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二、产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年)
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在5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5年实践、5年探索有多难可以想见,最终这个《规划》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该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2)国务院关于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 :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C. 如何用ppp模式促进旅游业发展
实际上,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引入PPP模式的行业。广东的白天鹅宾馆就在我国第一批BOT项目之列。后来,PPP模式的应用似乎没有引起旅游业界的足够关注。在PPP模式风起云涌的今天,旅游业界亟需思考如何应用PPP模式促进行业发展。不妨以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为突破口,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作用。
□温星君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PPP模式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英国,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具体操作模式包括BOT(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ROT(重构-运营-移交)等等。
今年4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财政部为此专门成立PPP工作领导小组和PPP中心,发布《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112号)和《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公布30个PPP示范项目,并对财政系统官员进行多次大培训,可见推动力度之大。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出台《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对PPP主要原则、项目范围及工作机制等作了规定;出台《关于发布首批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项目的通知》(发改基础[2014]981号),公布了80个首批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项目。一时之间,PPP模式炙手可热,成为社会广泛议论的话题。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发展PPP模式将成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向。
实际上,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引入PPP模式的行业。广东的白天鹅宾馆就在我国第一批BOT项目之列。后来,PPP模式的应用似乎没有引起旅游业界的足够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已将旅游纳入PPP项目适用范围,但是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第一轮公布的项目名单中,均没有一个旅游项目。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才能在新常态中找准新机遇。在PPP模式风起云涌的今天,旅游业界亟需思考如何应用PPP模式促进行业发展。笔者认为,在旅游业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板块中,最适合应用PPP模式的是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不妨以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为突破口,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作用。
长期以来,困扰旅游景区项目开发的关键性难题有三,一是难融资,二是难协调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主体与政府、景区周边居民的关系,三是难理顺开发管理体制。应用PPP模式正好对症下药。
第一,应用PPP模式有利于缓解旅游景区的融资难题。旅游景区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融资渠道窄、投资风险大,导致融资难成为项目开发的一大瓶颈。一方面,应用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可以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的不足。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化解地方债风险正是国家有关部门推广PPP模式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强化社会资本信心。
D. 旅游公路土地优惠政策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旅游观
(一)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三)深化旅游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
(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
(五)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研究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入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三、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八)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
(九)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
(十一)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十三)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
(十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十五)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五、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十六)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十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十九)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E. 杨安娣:“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但是,在如何看待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上,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认为普遍都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随着旅游大众化、全域化时代的到来,旅游市场是“需大于供”,不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宏观报喜,微观报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集中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与供需错配同时并存。一是旅游经济增速较快,但质量效益不高且发展不均衡。从全国看,吉林省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从全省看,区域结构严重失衡;从企业主体看,小、散、弱、差,缺少龙头和骨干。二是市场需求旺盛,但旅游产品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呈低质化、同质化发展,造成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热点不多,特色不鲜明。三是资源禀赋优越,但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够。作为全国旅游资源大省,却是旅游产品小省、旅游品牌弱省。四是战略目标宏伟,但产业发展基础与之不相匹配。
去年以来,针对上述问题,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冰雪旅游为突破点,率先实施了旅游业攻坚行动计划,产业地位得到实质性提升,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但是,随着“冷”资源热起来、游客多起来、市场活起来,产品供给、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短板问题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四)优化环境供给,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以实施“冰雪英雄榜”计划为载体,安排千万引导资金,扶持奖励旅行社、旅游航空、乡村旅游、旅游商品等市场主体提升竞争力。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投入千万资金建立旅游诚信基金,倡导“诚信回家”;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相关市场主体采取相应奖惩措施;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实行动态管理;构建旅游新型政商关系,主动真诚为企业服好务,既要树牢底线意识,又要牢记“亲、清”二字。人才兴旅工程。面向东北乃至东北亚区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吉林名导”;组织开展“导游面试考官培训”,继续开展“旅游企业人才业务提升培训”和以本省户籍从业人员为重点的“千人导服人员基础技能培训”。
(五)创新机制和平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以“多规合一”为突破口,创新产业促进机制;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形成梯次有序的项目体系。创新市场推广机制,实施精准营销,整合全省资源,广泛开展交换季节等互动式营销推广活动,探索“智力支持型”服务外包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统计运行机制,围绕解决“统什么、谁来统、怎么统”,衔接国家标准,制定符合吉林省实际的旅游统计模板,搭建覆盖全省的统计组织架构。
打造统一的宣传平台。围绕“22℃的夏天”和“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双品牌建设,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统筹做好全省旅游形象宣传。打造统一的智力平台。建立核心智囊团队,提升智库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开展“送智下基层”行动。打造统一的融资平台。整合国家和省级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加快推进设立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统一的招商平台。在省级各类大型推介交流活动中,集中对外包装发布项目、旅游商品、航空信息,提前对接,跟踪推动,提升招商引资成效。
F. 旅游购物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人民网北京8月21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意见》中第十一条明确表示: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G.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条令内容
创新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转变发展方式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游发展动力
(三)深化旅游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五)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研究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入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空间拓展
(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八)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九)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十一)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十三)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十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十五)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十六)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十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十九)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二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各地要加强规划引导,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落实配套法规。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要定期汇总各地区及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H. 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应该怎么建
2015年临近尾声时,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青岛等20个市(自治州)、县(市)为我国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的“515战略”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产物,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示范意义重大,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先行区的旅游管理体制要实现质的飞跃,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质量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发展成果要体现对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贡献。”
当“领头羊” 发挥示范效应
首批20个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的名单分为两个级别,即“副省级和地级先行区”及“县级先行区”,前者的15个分布在11个省,其中,湖北、内蒙古、江苏、四川四省各有两地,山东、河北、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新疆则各有一地;后者的5个位于山东、河南、重庆、山西、甘肃。那么,这20市县何以从全国申评的37个市县中脱颖而出,成为地区改革创新的“领头羊”?
在深化旅游业改革创新工作中,河南栾川县顺势而为,率先设立县级旅游警察大队,成为全国首个设立旅游警察大队的县区,在探索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思路和行业监管新机制方面有力地迈出了第一步。如今,栾川县正在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旅游警察各项制度,融入旅游市场监管大体系中;二是充实人员、落实岗位、落实好旅游管理警察办公条件和人员待遇,理顺与旅游、工商、物价等其他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整合力量;三是加强对旅游警察大队进行培训,确保熟悉旅游业务,更好地开展旅游执法活动
在四川乐山所辖峨眉山市,为了向涉旅纠纷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营造文明和谐的法制软环境,组建了旅游审判庭,并开展旅游巡回审判,实施一年时间,就已办理涉旅纠纷82起,其中判决15起,调解67起,无一起上诉或信访。据了解,峨眉山市法院还通过旅游审判专业化、司法保障信息化、服务群众便捷化、实现调解纠纷多元化、普法宣传常态化这“五化”并重来服务保障旅游改革创新工作。
位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腹地的沂南县,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强化规划的系统引导价值,探索出了“多规合一”的规划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多产融合,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产业融合带动效益显著、旅游产业率先起步带动各项事业协同进步的县域旅游发展路子,实现了一业多效、一业多能,被业内誉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沂南模式”。其负责人表示,“多规合一”是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提升旅游综合治理与发展能力的主要举措,重点是解决好规划管理主体、规划编制机制和规划实施路径3个关键性问题。
重庆武隆则展现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态实践,用生态旅游带动绿色GDP的探索等。“过去5年中,武隆县经济在快速增长,每年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3%的速度。”武隆县县长贾建国说,武隆试图寻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啃“硬骨头” 改革深化升级
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脱胎”于“综合改革试点”,早在2009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的要求,桂林、成都等10个市县先后开展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经过5年的改革和探索,各试点地区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并在探索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游客便利化等方面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愈加形成了有利于旅游业改革创新的环境,为下一步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推动改革的红利转化为百姓的福利打下了基础。
2015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改革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突出“改革创新”的主题,打造旅游业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先行区是对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化升级。”
记者在《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的通知》中看到,这里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有着明晰的界定,即指以“创新统筹职能、创新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引导”为指引,以市县政府为改革主体,以旅游业体制机制为改革内容,以实现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旅游改革先行先试地区。
相较于此前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主要采取各地方零散上报,分别批复,各自探索的方式不同,国家旅游局对工作方式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方案》,提出在地方主动申报、国家综合统筹的前提下,通过3年时间,打造50个先行区,确保每个省(区、市)至少有1个先行区。采取了在国家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地方政府为主体积极开展改革实践的工作模式。
先行区工作形成了任务体系,有3个层面的“主要任务”,第一层是“规定任务”,改革创新集中在“旅游业产业定位”“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旅游业发展引导机制”“旅游公共服务体制”“旅游市场监管机制”五大方面,这也是所谓的“必选动作”,为先行区设定了一个统一的准入门槛。
第二层是与“规定任务”相对应的“商定任务”,这些问题多数比较复杂,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有较大难度,还是要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推广。根据先行区报送的实施方案和改革重点方向,国家旅游局、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和先行区人民政府共同商定每个先行区开展1-2项商定改革任务。例如,改革创新“景区管理体制”“门票预约制度”“旅游投融资体制”“区域协调发展体制”“考核评价体系”“中介组织发展机制”等。
此外,先行区还可以在第三层的“自选任务”中探索创新旅游发展市场机制、拓展服务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旅游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旅游目的地建设政策体系等方面推出其他有效举措。
积“正能量” 政策支持倾斜
“根据先行区的需求进行重点支持,根据先行区开展旅游体制改革过程中提报的重大情况和重要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谈及未来发展时,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先行区在推进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积聚起一股“正能量”,在全国树立好典型,形成可供复制的优秀经验。
政策支持中最重要的一项可谓支持先行区进行旅游用地改革。国家旅游局将率先指导先行区开展旅游用地改革,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三部门出台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指导先行区开展旅游项目用地的分类管理,有效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用好未利用地、废弃地、边远海岛等用地政策,保障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游艇、文化、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用地。
国家旅游局还将进一步协调放宽先行区的旅游市场限制,简化出入境手续,支持设有口岸的先行区城市实行落地签、过境免签等政策,便利游客来往,延长逗留时间;将在先行区优先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旅游开放政策,优先推广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经验。
在支持先行区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项目建设上,2016-2018年,国家旅游局支持符合条件的先行区申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项目”,主要用于旅游厕所、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现有社会资源二次开发的旅游项目;在支持先行区通过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等形式扶持旅游创业上,支持各先行区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扶持新兴旅游业态发展,推动旅游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先行区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
此外,依托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智囊,国家旅游局还将采取讲座、培训、专门咨询等方式,对先行区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据了解,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已经在政策利好中开始大跨步向前发展,安徽黄山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2016-2019年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初步建立支撑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框架,基本形成健全的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产业综合抓”工作格局,建成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旅游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旅游综合改革大见成效;到2020年,完成旅游改革的主要任务,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市,形成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旅游发展“黄山经验”,为全国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