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道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

道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20-12-20 08:17:12

『壹』 道家思想与现代旅游的关系

实在是没什么关系吧

《道德经》博大精深,什么命提不好写,出这么个命题,我汗!

一定要写,只能写道德经与旅游环境保护、养生之旅、、、我怎么总觉得别扭.........天啊,哪个导师要求的啊。

哇!明白了,庄子《逍遥游》看多了,以为道家思想主要是写旅游吧,哈!

自己写,多看《道德经》、《逍遥游》...............

以下是摘的,可都别人写的不要全抄了,哈哈

论"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旅游的影响
Influences of Taoist Concept of "Upholding Nature" on Modern Tourism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
姜红莹
道家"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现代旅游意义重大.文章从"自然"的内涵入手,分析"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三方面的影响,并从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模式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意义.
http://www.ilib.cn/A-xjsfdxxb-zxshkxb200602021.html(收费的,估计抄的人很多,还是不要用的好)

http://tieba..com/f?kz=337287942 (儒道不同旅游观)

http://www.zjol.com.cn/05gotrip/system/2007/11/26/009001768.shtml (道教旅游线路,这个不错,看完了再找各个景点的介绍,这样就知道要写什么了)

最后,推荐用工具搜比如在:emule、迅雷资源、快车资源、等下载工具里找相关资料。

搞定,以后写论文不愁了。

『贰』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2.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2.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叁』 想求一篇道家对中国旅游影响的论文!或相关材料也好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 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 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 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
目前,世界淡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对付水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设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腾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肆』 老庄道教文化旅游区

从什么是道教着手,这是一个名词两个概念“道”和“教”。看看《道德经》前内言你知道老子再容讲什麽?你要知道什么是玄牝,什么是玄之又玄,什么是众妙之门。庄子已《逍遥游》开篇讲述庄子的无为,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了。
导游考试不会太难,但是中国著名道教神仙、道教圣地你是要知道一点的,像是三清、四御、武当、茅山等等,要不怎麽给客人讲哪。

『伍』 怎样让道教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色彩72

杭州有正式的道教场所三个:一个是在宝石山葛岭的抱朴道院,浙江省道教协会、杭州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是杭州道教乾坤分宗的坤地;二和三是在玉皇山山腰的老玉皇宫和在山顶的福星观,是杭州道教乾坤分宗的乾地

『陆』 道教名山与旅游业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旅游或宗教(道教)旅游,可以提出生态旅游、宗教(道教)生态旅游的概念。这是说,在旅游及宗教(道教)旅游发展中逐步把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其实质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旅游业综合管理,调整其结构,优化资源和各要素组合,加强旅游及宗教(道教)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业是促进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旅游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大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旅游业强调旅游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一方面要求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以较少投入为社会提供量大质优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量,提高旅游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生态旅游业的目标。生态旅游是人们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使人们更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游客在欣赏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区域,尽情享受的回归自然的乐趣、体味迷人的山野风情。而都市人大多承受着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压力,加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渴望到清新幽静的大自然中休憩身心、乐山乐水,正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动力。通过这种人与大自然的亲近,人们或能从中认识到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和自然界之于人类的重要性,进而接受一些生态学教育,在旅游过程中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界人士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也需强调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的专门朝圣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其含义非常广泛,凡是在宗教景区景点的旅游行为,都可归入宗教旅游。将宗教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就是“宗教生态旅游”。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必将成为未来文化旅游的主导倾向。
广义生态旅游涵盖了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山玩水和现代寻常百姓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等所有活动。这样的旅游者群异常广阔,相应要求旅游业界针对不同消费主体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道教生态旅游正是符合这一市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就其内涵论,道教生态旅游是以有形的道教文化设施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依托,通过挖掘道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道教的真正底蕴,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寓“教”于游,在接受环保的教育的同时,也使游客受到认识人类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以体现道教生态游的积极意义。道教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旅游,其主要功能是给旅游者某种高尚的文化教育。道教天人合一的整体论系统论思想,承认宇宙万物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的存在地位,实际是生态学的基本出发点。道教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也是生态学规律不可违背的原则。
从其重人贵生的人生价值观出发,道教对人的生存环境采取了更为合理的珍视一切生灵的生态伦理观。这也是道教区别于其它宗教之处。世界上其它宗教往往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都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阐述其思想观点。道教则有着强烈爱自然的倾向,它关心的是勃勃生机的大自然,其整套理论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虽然在道教学说中也涉及到人,但多指自然态的人,人是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道教是关于自然的宗教,或可称为自然宗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一切非人类生物都应和睦相处。道教反对唯人独尊,主张万物平等。它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天地的至灵——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道至德的显现。生命在其孕育、诞生、生长及至死亡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神圣色彩。人们对任何生命都应怀着敬畏热爱之心,否认人我独存,主张万物同体。在道教看来,人类和所有非人类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矿物土地,共同构成一个在共同宇宙中相互连接、相互协同进化着的共同体。人和万物应睦邻相处,要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保护生命、善待万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更加美好。可知道教的人生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自然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含有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思想主张。目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得到蓬勃发展,生态文明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在这方面,中国道教也许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与感悟,其远见卓识理应发挥它的光芒,为新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做出贡献。
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具有东方人文的独特色彩。《道德经》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如父母慈爱子女般地爱护宇宙之内的万事万物,维护宇宙的和谐;俭,即不存奢念,清心寡欲,澹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不逞强称霸,要谦虚,柔弱自守。基于此,道教主张和平,反对战争。道教所尊崇的教义,摒弃其消极面,很适于现代人旅游的需要。现在旅游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于绿色旅游、保健旅游等,而道教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念及其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健身秘诀等无不与当今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潮流相吻合。因此,将道教旅游资源开发出来,无疑会为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道教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多方面优势,概括起来为得天时、应地利、顺人和。
(一)本土宗教的吸引力——天时。民风民俗风情信仰的差异历来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相对于世界性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必然更会引起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和特殊关注。道教自身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宗教程式及产生的健身延年效应,足以使海内外旅游者为其倾倒。国内宗教旅游产品开发多见于佛教,如以佛教名山、祖庭及佛教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已基本成熟。而作为道教旅游资源的洞天福地宫观等等的开发还较少,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必有其独特魅力。(二)景观资源的优势——地利。我国历史上宗教和山结缘颇深,故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说。古代的道教修行者为得道成仙,多选择自然风景优美、远离尘嚣的深山老林筑道观修炼。道教盛行时曾有十座名山被辟为十大洞天,另有三十六小洞天,据说是仙人居住的洞府,许多著名都邑附近也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道观。这些宫观多座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植被丰富,林木幽深,犹如“世外桃源”,加上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名篇和道教自身的迷人传说,真是占尽了人间的“风水”。(三)面临跨世纪的机遇——人和。道教旅游景区的资源与文化特色很适合现代旅游者的胃口。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旅游业,希望发展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也就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核心:保护自然和谋利于当地人民。道教旅游产品正好具备生态旅游产品的双重特点,理应抓住机遇,从深山老林走出来。
道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雄厚基础,进一步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道教文化游。注重道教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开展道家科学、日常宗教活动等文化景观为主,结合相宜的道教胜地,吸引海内外众多追寻道家奥秘等的游客。(二)道教保健游。道教的道功、道术“吸取天地精华”于青山绿水环境之中,无疑对现代希望通过旅游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相应的我们可推出太极拳以及八卦拳(或可模仿华佗的五禽戏改为人们普遍可练的八卦体操)、书画气功、野菜药膳等旅游产品。(三)天人合一游。将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与现代人追求的“返朴归真”相结合,将道教的文化观念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让现代人在自然界中汲取知识,陶冶性情,真正享受天人合一的乐趣。
开发旅游资源理应注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既表现在旅游开发导致的直接结果,如景区交通建设开山、炸石、砍树等对山体地表、生态的影响;也表现在旅游开发间接诱发的环境变化,包括所引起的大气质量、水质或地表的变化。前者一般较直观,容易引起注意;后者则具滞后性,比较隐蔽然涉及面更广。
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也应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对客容量、环境容量及由此带来的各类影响如噪音污染、水土污染、大气污染等作出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在接待游客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注意向游客宣传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可借助于道教的慈、俭来教育客人,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旅游垃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其乐融融。概言之即为,道教旅游开发要实现旅游活动的生态化和旅游服务的生态化。此外,在旅游开发中,还要注意对一些旅游副产品的处理和新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期达到持续发展。


道教旅游开发有多种模式,各洞天福地宫观及其相关道教人文资源等都可为我们所用,针对不同市场作不同的产品设计。今就瓦屋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突出的道教文化特色,略谈谈其道教文化生态旅游趋向。

『柒』 全国道教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湖北武当山、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陕西重阳宫、山东崂山、安徽齐云山、甘肃崆峒山、山西解州关帝庙被推为中国道教十大文化旅游胜地。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 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 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 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武当山的名气最大,其古建筑群在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和都江堰一起,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势奇特,雄浑壮阔。有72峰、36岩、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山间道观总数达2万余间,其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文物丰富的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间主要景点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观、天乙真庆宫等近百处。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又名赤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海拔1600米,其36座山峰,如苍翠四合的城廓,故名青城山。这里林木青翠,峰峦多姿,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誉。青城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张天师)曾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因此,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38处。著名的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官等,并有经雨亭、天然阁、凝翠桥等胜景。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郊20千米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源远流传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现今所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构成了这里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的著名景点有天师府、上清官、龙虎山、悬棺遗址和仙水岩等。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捌』 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观,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特点

1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2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内、石窟造像、碑容、塔、墙、壁画等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3文化具有多样性.
4不同宗教之间具有不同的宗教景观,不同宗教建筑风格反映出同一宗教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变化。
错了千万别怪我、我只是刚好在做

『玖』 佛教;道教;儒家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论文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指感官不可达到的、超经验的东西,是自然现象、回社会现象背后的所以答然者。“道”是整体世界的本质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道”是事物的规律 ,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道”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指气化等的进程。“道”是政治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是治国处世的道理。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