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镇发展现状
1. 三道堰镇的旅游发展
和境山庄名曰山庄,实为园林。设计者匠心独具地将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川西民宅与日本园林的风格和它们各自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这一地区不可多得的合壁式园林。和境山庄体现的文化主题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和”即是“与天、与地、与人相和谐”,“境”则意指凝重的文化品格,卓然超世的人生境界。因而山庄继承了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神韵,艺术地提炼了自然山水的构成要素,以水(江水、湖水、瀑布之水)为脉,石(岩石、卵石、青石)为骨,草木(川西特有植物)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塑和展现大自然之景象。
同时,和境吸取了日本园林的一些经典作法,从美学角度考虑园内各物的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使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和境在主园中布局的一处“枯山水”庭园景即十分典型。这种常出现在禅宗庭内,以树木、岩石、天空、砂石勾勒,寥寥数笔即成的园林景致蕴涵着极深寓意。它是禅宗修行者眼里的“精神园林”。和境将其拿来我用,无非助喧哗尘世中之现代人找回本真写宁静。可见,设计者之用心之至善。和境注重文化气质的表现,衬托写意山水园的质朴与秀雅。即使一本、一石、一架藤蔓也以楹联匾额,书画诗对,深化着园林文化的品味。
园内设有风味独具的“风”“花”“雪”“月”宴坊,并辅以自制的“十二花神陈酿”,形成和境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时至夏日,清风徐来,湖中荷香与四下飘逸,给人不饮亦醉的奇妙感受。行于和境,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春日于和境,观莺飞燕舞,鸟语花香;夏日于和境,听岷江之水,浩浩荡荡;秋日于和境,赏莲叶田菡萏妖娆;冬日于和境,感梅香沁人暖阳斜照。 相传,二千年前鳖灵治理岷江,望帝亲临鹃城以北十余里的柏条河(岷江支流)督查,鳖灵临河修望帝寝宫,曰“望阳阁”。古堰大功告成,又建永定桥,意即长治久安。堰桥造福子民,粮桑丰盈、商贾云集,形成三道堰古镇,繁荣至今。古望阳阁虽毁,所幸锦城杨程先生在原址重建,既念先帝,又待游人。
望阳阁乡村酒店居有古式阁楼客房十余间;食有野味河鲜数十种;娱有垂钓鱼、漂流、歌舞、棋牌;游有名花小径、竹木庭院、古式长廊和数百米亲水绿廊,与河水相印成趣。入夜更有篝火烧烤、音乐晚会、夜啤酒等,华光闪烁、波光粼粼,令人流忘返。
古镇、古堰、古桥、古阁是我们与昨天对话的纽带;
水车、水牛、水溪、水景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灵物。 惠里景区位于成都市西北部,距离成都市仅19公里。坐落于成都平原上唯一有两条河流纵贯全境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三道堰。素有“天府水乡”之称的三道堰是国家级AAAA景区,曾获得成都十佳休闲旅游城镇、西部最美村落等殊荣。境内的两条大河柏条河和徐堰河来自于都江堰,是全国水质最优的河流。这里是天然生态保护湿地,因优质的水资源,这里盛产天然黄辣丁、沙网鱼、红豆鱼等野生河鱼,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惠里景区依河而建,全长2000米,占地50000平方米。以“西部秀美水乡”为主线,以优质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水乡码头主题文化为优势,是集美食、休闲、娱乐、风光、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并以清末民初为文化背景,运用传统川西古建与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以老街老巷、字号商铺、码头水景和庭院记忆为核心着力点,以品牌餐饮、休闲美食、民俗特色小吃、传统字号、地方别院、传统中医馆、戏台、字库等为特色,着力重塑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写意式还原那段时期三道堰作为川西重镇的繁荣历史景象。
惠里景区内的亭、台、阁、楼、塔串成一线,透出浓浓的古朴韵味;青瓦、白墙、小桥、流水、垂柳,鸟语花香,景色清幽,勾勒出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
码头,曾经是这里河运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畅通的河道使周边商贸焦聚于此,这里便成了船筏停泊、货物装卸集散之地。水上交通体系的发达使这里成为了周边城镇的商贸中心,经济曾经繁荣一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码头记忆。
2. 怎样做好乡镇旅游产业发展与规划管理
由于反向旅游的存在,旅游小镇的发展有广阔的市场,旅游小镇要取得成功,你就要给城市的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你要按照四化的标准来建设旅游小镇,分别是生态化、现代化、合理化和旅游化。
生态化是当今规划的大趋势,也是未来村镇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岭背村有其独特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其生态环境优势,协调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三村四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现代化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是村镇开发与建设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并不是指高楼大厦,而是指完备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管理机制和高品味的文化氛围。
合理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保护和节约耕地,根据山地城镇特殊的地形特点,集中紧凑的发展,控制用地规模。
旅游化。实际上村庄的自身旅游特色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是建设特色旅游农村的有利条件,深刻挖掘旅游产业的潜力,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对具体小镇的市场定位、形象塑造,就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为你提供帮助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他们有自己的网站。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3. 旅游小镇发展对当地有哪些的影响
旅游小镇发展的好,肯定会对当地的经济有带动作用,还能解决一部分人发就业问题。是好事情。
4. 阻碍旅游小镇的发展的有哪些症结
阻碍旅游小镇的发展有以下四大症结:
1.法规标准不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小镇规划建设的相关法规,但并没有针对旅游小镇指定实施细则。由于旅游小镇在有着很多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的城乡规划标准很难指导其规划建设,突出体现为:
用地指标:小镇的用地指标是以常住人口来统计的,而旅游者属于流动人口范畴,没有配备相应的用地指标,导致无地可用;
用地分类:旅游小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旅游建设用地,依据小镇规划的相关规范,难以进行细分,也难以分类控制;
建设标准问题:小镇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标准,在城市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降低,但对于一个高品质的旅游小镇来说,旅游服务设施却往往要比一般的城市设施的建设标准还要高。
2.历史风貌难保留
尺度宜人、特色鲜明的小镇风貌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是,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发展小镇特色建筑和特色空间却难度很大。远景设计院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风格开始蚕食小镇的传统街区,导致小镇历史风貌逐渐丧失,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同时,部分旅游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大拆大改大建的误区,破坏性的建设导致小城镇风貌发生不可逆转的巨变。
3.环境设施压力大
旅游小镇的环境承载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旺季时,游客对环境与设施造成压力。游客量是随着季节而波动的,在旺季的时候大量游客涌入旅游目的地,旅游设施供不应求,因此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设施建设对环境造成压力。旅游设施建设往往都是倾向于选择景观条件或资源条件最好的地段,但目前有许多旅游设施的建设标准不高,设计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设施的运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也不愿意在三废处理上进行投入,导致部分的企业排污超标,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4.主题特色不鲜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也相继提高,人们对旅游小镇的需求大大提高,对旅游小镇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旅游小镇的建设水平仍然较为滞后,旅游产品比较缺乏特色,文化特征也不够鲜明,或者是同一主题的重复建设,或者是简单的模仿照搬,缺乏创新。
例如,很多地区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建设温泉小镇,但是人气却大相径庭,关键在于一些小镇不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没有将文化特色注进小镇的建设,造成温泉旅游产品的品质较低,缺乏吸引力。
5. 发展旅游小镇,如何策划很重要
旅游小镇在进行品牌定位策划的时候可以先咨询一下营销策划公司,了解一下策划活动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才能采取具体的措施。而且进行品牌包装策划还有很多技巧是比较适合这些旅游小镇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优先保护和改造小镇风貌。由于每个旅游小镇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的小镇已经遗失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风貌,所以,为了给旅游者一个正面的旅游形象,首先应该加大对小镇的风貌改造和保护。对于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古建筑和重要历史遗迹,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护,以免被破坏,对于已有破坏性的小镇应该实行抢救性保护。并加以重点改造,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和一些重点的文化遗迹应尽快保护、修葺。同时鼓励调动全镇做好小镇的旅游景观和环境保护。
2、积极改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基础配套和接待配套。基础配套方面:尽快打通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外部交通。小镇实现“五线”入地工程,积极完成街巷道路的复古和硬化,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接待配套方面:加强适量的宾馆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客栈、家庭旅馆、民俗旅馆和主题特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水准。逐步形成高中低档结合的接待能力。整个小镇的旅游景观、服务水平争取达到4A景区的标准。
3、大力挖掘资源价值。资源的价值不等于旅游的价值,旅游的价值不等于市场的价值,所以小镇的旅游资源如何从资源的价值实现旅游、市场的价值。必须从小镇已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展开。自然资源方面如何加以归类、整理、提升、包装。文化资源方面:在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以旅游市场的角度,从已有的文化实体景观、民俗文化活动、精神文化、旅游工艺品等四个角度加以挖掘。最终依托资源、紧靠市场打造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4、快速确立主题形象。主题形象是小镇发展的核心定位。所以,在小镇的规划发展的初期,就应该快速确立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形象。这也为小镇发展成熟期的品牌经营创造基础。因为只有主题形象的小镇才能够形成吸引力,产生差异性,增强竞争力。
5、核心启动主体工程和重点打造游憩方式(项目策划)。小镇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发展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是一个分阶段实施的工程,从目前全国旅游城镇发展的情况来看,大体经历了基础配套——旅游产品——市场突破等三个阶段,那么在旅游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旅游开发的初期过程中如何找到关键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6、大力推进营销活动。有了资源和产品,剩下的就是营销和推广了。从资源到市场到产品到营销,是一件旅游产品从加工到渠道到销售的实现全过程。这件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尽管旅游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和游客的偏好来细分市场,在旅游小镇的运营过程中,可以通过重大节庆活动和名人营销以及通过旅行社等中间商来迅速捕捉市场眼球,打开市场。同时,合理运用同区域联合营销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现在的旅游小镇越来越多,要想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到来,那么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通过推广、策划来提升旅游小镇的名气,增加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会带动旅游小镇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6. 浅析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以乌镇为例怎么写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景观、景物随处可见,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却十分罕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近几年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几处民居宅院、云南丽江古城以及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江苏周庄等地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游人如织,其数量直追山水风光景区的客源。由此可见,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旅游,其市场前景不可低估。
7. 打造观光小镇、度假小镇的社会价值何在
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
1.从宏观层面看。旅游小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有益探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旅游小镇,有助于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同时,建设旅游小镇,有利于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从中观层面看。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推动村容村貌的整治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旅游小城镇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致富;发展旅游与发展小城镇相互结合,推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形成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机制。
4.从旅游发展看。旅游小镇是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民族文化的承继与建设,把小镇建设成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增强小镇对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建设旅游小镇的方式,把过去单纯的保护变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保护,是在新形势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的创新探索。将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互相融合。
8. 东钱湖镇的发展现状
沿河的古朴建筑挂起一排排红灯笼,画舫成排停靠在河面上。这个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望的陶公景点,原先只是简陋的普通农房。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通过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式开发,使旧村变成美丽度假村。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自2001年成立以来,周边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崛起的东钱湖旅游度假景区格格不入,东钱湖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找到发展新路。基于东钱湖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区创新性地提出:“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从而让农村最终与东钱湖度假区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旅游度假腹地。
一村即一景,在东钱湖的新农村规划图里可以看到,每个村都根据历史人文风貌、自然环境等特色进行“旅游式”深度开发。殷湾村以前是渔船晚归的停靠点,每到夜晚,渔船上渔火点点,极为壮观。不久的将来,这种渔火与星光同辉的景象将被还原,成为东钱湖旅游的又一特色。据了解,在2010年前东钱湖将建成一个旅游特色镇、3个农业旅游示范园、6个旅游特色村和6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使旅游度假区从原先的“一核”变成“多核”。届时,东钱湖旅游度假游客有望突破300万人次,比2007年多一倍。
家家户户成为旅游小品后,东钱湖的新农村经济应运而生。东钱湖农户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26家农家乐,每天接待几十桌游客。为了让农户更好地借助旅游“东风”,东钱湖管委会还专门邀请专家指导农户如何装扮庭院、如何推出特色农产品,比如东钱湖里的螺蛳包装成“钱湖吻别”,味道鲜美的长扁鱼比喻为“浪里白条”。除此外,东钱湖农户个个都是合格的“导游”,因为东钱湖度假区的农民素质工程中,几乎每个农民都要必修东钱湖历史、接待礼仪等课程。
东钱湖农村“旅游式”开发,也大大提升了当地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至今,该区已拆除旧房4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85万平方米,3000多户农民住进了环境优美、宽敞舒适的新居。2007年,该区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完成,电话、因特网全覆盖,农民全部喝上了优质“放心水”;镇环卫站还把服务延伸到所有村,集镇周围村庄污水全部收集到大管网,偏远村则建造生态化污水处理系统。
9. 乡镇旅游规划的思路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
10. 古镇旅游现状
古镇旅游现状
乌镇
乌镇是江南水乡古镇中旅游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快的古镇。自1999年以来,古镇的旅游业就呈迅猛发展的态势。从有关部门所给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到目前为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平均每天接待游客900~1000人,周末平均每天2000~3000人。现在每年的观光游客数已经超过了1999年的3倍。2000年的游客总数约为55万,其中外国游客就有5万。在国庆节期间,每天的游客量达到了2万人次,旅游业的年收入约有1.8亿元。
南浔
南浔古镇在“保护古镇、开发旅游、发展经济”总体思路指导下,制定了“旅游兴镇”的城镇发展战略,自1999年开发旅游事业以来,先后修复开放了嘉业藏书楼、小莲庄、张锡铭故居、百间楼等历史景观。2000 年,南浔每天接待游客约700 人,周末平均每天800—1000人,全年的游客总数约为20 万(约为乌镇的1/ 3) ,在“五一”和“十一”这两个旅游黄金周期间,分别有5万和6万人来古镇游览。
西塘
西塘在这三个水乡古镇中旅游业起步最晚,但是它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很快,尤其是进入2001年以来,正以每年10 %的速度增长。2000年,西塘平均每天接待游客600~700人次,周末平均每天800~900 人,全年的游客总量约为15万,旅游业的年收入约为2000万元。在“五一”期间,最多的一天游人达到了4000人次。西塘的政府部门现在还没有任何对游客数量增长的控制措施,因为与乌镇和南浔相比较,西塘的游客量还很少,因此现在他们还是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