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景點介紹
1. 北大校園有什麼景點
1.西門
北京大學的西校門是1952年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並成為新的北京大學之前,燕京大學主校門。校門兩側有兩頭石獅。這座校門是由燕京大學校友捐資修建,故而又稱之為校友門。燕京大學有著眾多傑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黃昆院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著名醫學家吳階平院士等等。歷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學的一筆寶貴財富,對今天的北大有著深遠的影響。
北大西門上面掛有北大校友,曾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過的毛澤東同志親自為北京大學書寫的校名,他所書「北京大學」四個字蒼勁有力,氣勢雄渾。今天這座北大西校門仍然是北大師生進出北大的重要通道之一,它所正對著的是蔚秀園北大教工宿舍區;而每到節假日全國乃至全世界慕北大之名而來的人民常常在這里駐足留影,做為他們來到北京大學的存照。今天,北大西門已經成為了北京大學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未名湖之於北大的意義,似乎漢唐之於中國一樣。
3.未名湖
未名湖之於北大的意義,似乎漢唐之於中國一樣,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麗之外,更多的已經凝結為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象徵。未名湖是北大的靈魂,作為一種表徵北大的意象而深入人們的腦海之中。
未名湖很靜。她安然地躺在燕園之中,周圍起伏的地勢與湖岸交接形成的流暢的線條,將未名湖勾勒得如同一塊溫潤的軟玉。湖畔楊柳依依、曲徑通幽,則使她顯得更加淡泊寧靜。
未名湖被未名北路和未名南路合抱,沿北路東去,漫步湖邊,可以體驗到未名湖美麗的神韻。風過無痕,水面上卻泛起粼粼波光,湖周圍樹木蔥蘢,春天鵝黃、夏日濃密、秋季金黃燦爛,季季各有不同,但未名湖的神韻卻不會變。到了冬季,未名湖上堅冰成型,湖面上就是滑冰人的天下了。每天下午,無數校內校外的滑冰愛好者齊聚湖面,偶爾會排成長隊,也間或會撞成一團,一時間歡笑聲、尖叫聲齊齊響起,那青春飛揚的景象,哪還有半點冬日的寒意。
燕南園因位於燕園的南部而得名
15.燕南園
燕南園因位於燕園的南部而得名,佔地48畝,主要作為燕大外籍教室的住宅,按照當時所有中外教室住宅的編號順序,燕南園的住宅被定為51號到66號,這一編號從燕大到北大,一直沒有變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門口,還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門牌,無言笑視著歲月的滄桑。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擴大校園,燕南園西牆的北端向外延伸,於是又有了一個新的宅院,編號為50號。
燕南園的建築以「洋式」為主,多為兩層小樓,附帶一個小花園。室內裝飾業具有典型的西洋風格:鋪設木地板,樓梯設在屋內,屋裡有供冬天採暖的壁爐,上下兩層樓各有獨立的衛生間。
博雅塔和它周圍的松柏以及波光盪漾的未名湖構成燕園的一大景觀
2.博雅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藝術造型、環境協調三方面高度統一的建築傑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學子的心中。博雅塔位於未名湖東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燈古塔、取遼代密檐磚塔樣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園供水水塔,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乃燕園構建的神來之筆。
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圍的松柏以及波光盪漾的未名湖構成燕園的一大景觀。由於建築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內外,從樑柱、古樹之間,時見它的身影,更增幾分秀麗神奇。 博雅塔似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縱觀著風雲變幻,那緊鎖的塔門,就像這位老人緊閉的心扉,包含著人生的悠悠歲月。
古典的外表與內部現代化的舒適融為一體
4.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是中國古典風格與現代風格的一個很好的結合,古典的外表與內部現代化的舒適融為一體。北京大學圖書館目前藏書近600萬冊,規模僅次於國家圖書館,是中國第二大圖書館,在亞洲各大學圖書館中排名第一。北大圖書館有著悠久的歷史,革命前輩李大釗先生曾任這里的館長,毛澤東同志早年也曾在這里工作過。在館中很多古典書籍中,還可看到李大釗、胡適等先生當初作的筆記。整個圖書館採用中央空調系統,暖氣良好,真正是冬暖夏涼、窗明幾凈,是北大師生讀書的好地方。
提醒:圖書館憑證進入,校外人謝絕參觀,嘿嘿,在外面拍照留念吧。
來到燕園的人們,一定不會錯過鍾亭
9.鍾亭
來到燕園的人們,一定不會錯過鍾亭——那個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說不會錯過,是因為小土山的位置極佳,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
鍾亭,有鍾有亭。亭——圓頂六角,上有彩繪;鍾——古色古香,下端鑄成八瓣荷花狀,像姑娘們穿的裙子。鍾體下部雕刻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和從海面噴薄而出的旭日。鍾體上部是十二對騰舞滾動的蛟龍戲珠。兩條粗壯的青龍鉸連成的鍾耳懸掛在亭頂的一條橫木上。此外,鍾體上刻有八卦的圖案,還有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大清國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來,從大清國丙申年,即1896年,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鍾竟比「京師大學堂」誕生得還早些!
蔡元培像
13.蔡元培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組織光復會,後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6-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毛澤東同志曾贊譽他:「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銅像是北京大學七七、七八級畢業生捐贈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創作,北京鋼鐵學院、首都鋼鐵公司協助鑄成。
春秋時節,和風煦日,這里是很好的休閑之地。
6. 靜園草坪
靜園草坪是目前燕園內最大的一塊草坪。春秋時節,和風煦日,這里是很好的休閑之地。同時,它還是北大師生們一個重要的課余活動場所,北大百年校慶時的文藝晚會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有一名北大學生這樣寫道:「這里曾經是高曉松那幫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兒極盡能事的舞台,更是我們北大人讀書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侶相識、相約、相戀在東草坪,他們對這塊草地的感情更深厚。」
三角地最多的是鋪天蓋地的各種海報,多向交往著各種信息,學術的、學習的、商業的……
5. 三角地
北大有名的三角地在五四大道的大講堂旁邊。三角地最多的是鋪天蓋地的各種海報,多向交往著各種信息,學術的、學習的、商業的……三角地也是北大學生社團進行宣傳和展示活動的地方。學生社團活動是北京大學的一大特點。北大學生社團眾多,被戲稱為「百團大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學生登山協會山鷹社、學生社團愛心社、自行車協會等。北大學子們盡情在各種社團中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結交新的朋友,學習新的技能。
2. 清華北大有什麼著名景點
1,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校園中北部。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學的標志景觀之一。
2,博雅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藝術造型、環境協調三方面高度統一的建築傑作。博雅塔位於未名湖東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燈佛舍利塔、取遼代密檐磚塔樣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園供水水塔,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乃燕園構建的神來之筆。
3,自清亭
清華大學自清亭原名「迤東亭」,在工字廳東牆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紀念朱自清先生。「自清亭」匾額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原清華大學書法協會會長、北京清美瓏琥藝術館副館長金德年教授題寫。
4,清華學堂
清華學堂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清華大學校園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0年11月,游美學務處向外務部、學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業館辦法。其中提到,因已確定清華園為校址,故呈請將游美肄業館名稱改為「清華學堂」。
5,水木清華
水木清華是北京清華園中的景點,位於清華大學工字廳的北側。水木清華被稱作清華園「園中之園」。 水木清華的主體景觀是工字廳後面的一個荷塘,荷塘之畔垂楊山水之中掩映著一幢秀雅的古建築,常與頤和園中的諧趣園相比。
3. 北京大學校園景點介紹 北京大學有哪些景點
未名湖、博雅塔、後面的荷花池、斯諾墓、蔡元培的雕像、外語學院
4. 北京大學有哪些景點:未名湖
未名湖,湖心島,石舫,北京大學燕園石舫遺址,北大紅樓,鍾亭,蔡元培銅像還有很多,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下面是具體介紹:
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中北部。
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
該湖以前靠萬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結冰期間為滑冰場。
在清朝是圓明園附屬的和珅花園淑春園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頤和園的石舫修建,但後來上部結構被焚毀,今僅存石質基座。
20世紀20年代成為燕京大學的一部分,校方請設計師亨利·墨菲了規劃校園布局,該湖由錢穆命名為未名湖。2001年,湖附近的「未名湖燕園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們從石獅守衛的北京大學西門進入,不遠處便能看到一對秀麗的華表矗立在辦公樓和廡殿圍合的那半敞開的空間中。繼續漫步向東,無論從哪條路進入以未名湖為主體的園林空間,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整個的燕園中,未名湖更如煙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著萬千星辰,發出瞬息萬變的光芒,在未名湖畔,東可觀湖光塔影;西可看鍾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覽層樓幢影,處處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於是,有人把燕園的精髓概括為「一塔湖圖」。
湖心島
湖心島是當年和珅淑春園的遺跡之一,當年和珅仿圓明園的「蓬台仙島」所建的豪華建築的一景,其後都毀於英法聯軍。
島亭
島亭位於未明湖中心的小島上,八角狀的方亭,使人大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這座方亭就是島亭,整個亭子是木質結構,八根紅色的木柱支撐起重檐瓦當和寶塔狀的亭頂。亭子的木樑上有惟妙惟肖的彩繪,有的彩繪是人物和歷史故事,有的是山水風景,這些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亭子的底座是一個約有一米多高的八角形的石台。
石舫
「舫」的形象與舟相類似,築於水濱,為園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築物。
北京大學燕園石舫遺址:
位於北京大學燕園未名湖畔,清代這一帶稱淑春園,屬圓明園一部分,乾隆將該園賜給和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淑春園亦遭破壞,僅殘存石舫底座及「臨風待月樓」,即今臨湖軒故
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是北京城內一座具有極不平凡歷史的建築,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北大紅樓歷史一頁
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中,無數先烈用殷紅的鮮血拋灑在古都的熱土上,用錚錚忠骨為這座城市書寫了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被稱作沙灘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層、地下1層的「工」字形長條建築。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風格,在當時稱得上北京城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還在於它的色彩。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整個建築主體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紅樓。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幢樓熠熠生輝,充滿活力與希望。
當初的建築者肯定沒有意識到,從這時起,紅色就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調,一批批仁人志士從這里走出去,投身於火紅的革命征途。
歲月流逝,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色建築也飽經了滄桑。受風雨侵蝕,建築的不少處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用青磚修葺過的痕跡,但她屹然挺立著,紅色的主調沒有改變,紅樓的名稱仍然被叫響著。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有著許多光榮的大街,而用一個歷史事件來命名一條街,這在北京眾多的道路名稱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在紅樓大門右側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寫著由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和北京大學學生會題署的說明: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一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地點之一。李大釗、毛澤東同志曾在這里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於1947年命名的「民主廣場」。
作為舊址的一部分,說起紅樓,自然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現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地區,紅樓在1918年建成。
如果僅僅是一座有年代的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殊榮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她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光輝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經明確地指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志,他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提倡在學術上兼容並包,就任後立即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到北大任圖書館主任。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建時14名成員之一的張申府回憶道:「1918年夏,沙灘的紅樓建成,圖書館也搬了進去,佔了紅樓的第一層樓。李大釗的主任室就設在紅樓東南角上的兩間房子里。一時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的教員、學生聚集在這里讀書、座談。」「李大釗到任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並開始注意收集有關馬克思學說的書籍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著作。」
紅樓一層東南角這間李大釗的辦公室,房號是119。搬入紅樓後不久,李大釗在1918年11月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親自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是中國人著作中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作系統完整的介紹。
在紅樓這間普通的辦公室里,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他還在這里召集過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北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道:「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了北大校內一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到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的思潮,聽他介紹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會,探討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輕人風塵僕僕來到北京,隨後也走進了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後改變中國命運,把革命引向勝利的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維漢等24人是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來北京的。事後,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結識了李大釗,並在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毛澤東也開始具體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闢地指出:「『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准備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今日此地更添風光
整整83年過去了,當記者邁步走入北大紅樓,一種歷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
紅樓靜謐地矗立著。在大樓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煙」的警示牌到處可見。抬頭望去,整幢樓的樓面外看不到一個空調。走入其中,能真切地體會到現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護,一個個擺放整齊的滅火器很是顯眼。由於大樓主要是木質結構,每天晚上6時大樓內要拉電閘,以保證絕對安全。
這么多年來,紅樓面臨過不少危難。日軍侵華期間,這里被日軍憲兵隊當了7年的隊部,地下室曾被作為囚禁迫害愛國志士的監獄。1976年唐山大地震,紅樓受到了嚴重破壞。
為挽救這座具有光榮歷史的建築,國務院專門為搶修工程立項並撥專款。工程持續了3年,耗資80萬元。按照文物維修的原則,在保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工程設計組制定了一套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把鋼結構卧入樓板層內的水平鋼桁架,在內牆體兩側加鋼筋網穿牆拉固,澆注豆石混凝土,牆體內外用型鋼拉固,使這座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恢復了強健的「體魄」。在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後的紅樓室內外原狀和整個色調沒有任何改變。
1998年北京大學舉行校慶100周年活動,不少老北大的教授來到紅樓瞻仰,他們對紅樓保護得如此完好非常滿意。
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存,北大紅樓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其中要求當時紅樓的使用部門逐步搬遷出來,市政部門將整治紅樓周邊環境。去年底,由首都規劃委員會牽頭,有關部門在紅樓後面舉行了環境整治現場會,明確規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廣場周圍的所有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
今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機關單位開始搬遷至位於北京東二環的文化部大樓內。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和「國家文物局紅樓管理處」兩塊新牌子也赫然掛在了大門口。
把紅樓建成紀念新文化運動和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國家文物局已籌劃多年的方案。據了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設想十分宏大,籌備工作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恢復李大釗、毛澤東原來的辦公地點等最初舊址,籌辦專題陳列,盡快對外開放;第二步是復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辦公、講課舊址,復原北大印刷廠舊址,在地下建設文物庫房,並建立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第三步將擴大展覽規模,在紅樓周邊地帶建設標志性雕塑群和展覽配套設施,並擬恢復更多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舊址。
紅樓內部的變化是靜悄悄的,但現在紅樓周邊環境正在發生著大變化。位於紅樓東面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中,用不了多久,貫通南北、從長安街至平安大街長達3公里、被叫作皇城根花園的寬廣道路即將完工。可以想見,在如茵綠樹、似錦繁花的映襯下,紅樓這幢有著光榮歷史的建築將更加鮮艷奪目。
鍾亭
(鍾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它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
鍾亭建於1929年9月,鍾的來歷已無從查證,作為燕京大學的校鍾。鍾上文字清晰可觀,用手輕敲便能發出沉重雄渾的聲響。校鍾原有自己的一套敲鍾方式,不同的方式有著其不同的含義。)
來到燕園的人們,一定不會錯過鍾亭——那個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說不會錯過,是因為小土山的位置極佳,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恐怕是建造鍾亭的人擔心我們會繞過不起眼的小土山,而忽略了玲瓏秀美的鍾亭吧,所以在北、西、南分別開出三條蜿蜒的小徑,直通鍾亭,每條小徑都是那種不規則的石塊堆砌而成,這便比規規矩矩的石階多了幾分爬山的感覺。拾級而上,只片刻,便可見鍾亭的全貌了。
鍾亭,有鍾有亭。亭——圓頂六角,上有彩繪;鍾——古色古香,下端鑄成八瓣荷花狀,像姑娘們穿的裙子。鍾體下部雕刻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和從海面噴薄而出的旭日。鍾體上部是十二對騰舞滾動的蛟龍戲珠。兩條粗壯的青龍鉸連成的鍾耳懸掛在亭頂的一條橫木上。此外,鍾體上刻有八卦的圖案,還有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大清國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來,從大清國丙申年,即1896年,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鍾竟比「京師大學堂」誕生得還早些!
據有關考證,原來老北大就是用鍾來報時的,鍾亭之所以亭中有鍾,大概最初的想法就緣於此。在《北大舊事》中,有一位老北大的校友這樣描述當時的鍾聲的:「北大二院的退課大鍾從來不是用電機鈕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舊的朽木座子,上面懸掛著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鐵鍾,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當時學校開辦的時候,當事者不知從哪裡物色得來的,而至今仍由一名年紀已近七十的、滿臉灰白的胡須、身上穿一件退色藍布短襖來敲打,每次約敲十六到十八響。這鍾聲,聲音嘹亮,不但在北大二院,就是在一院、圖書館、研究院、東西齋等地方也沒有不能夠聽清楚的。同學們住在附近胡同裡面的,早晨躺在滿屋陽光的床上,一覺醒來,聽到上課的鍾聲再洗臉漱口都來得急。因此,這鍾聲富有詩情畫意,自非普通的電鍾能及其萬一。」而當時所用的鍾自然不是現在鍾亭里的這口鍾。關於鍾亭內這口鍾的由來,頤和園那座皇家園林里有這樣的記載:「島北側的嵐翠間,1889年慈禧曾做為閱兵台,檢閱李鴻章調來的北洋水師及新畢業的水師學堂陸戰隊學員。為適應演習,把小火輪改為炮艦,東西兩岸排列著炮隊和馬隊。
當時為水師報時的大銅鍾,1900年險被劫走,後來置於燕京大學內,今北京大學內未名湖畔鍾亭內即此物。」
如果鍾會說話,它一定可以講出許許多多的往事給我們聽……或許,從它為北洋水師報時說起,直到它怎樣在八國聯軍的洗劫中逃生;或許,還有數年被荒廢,還有,從怎樣一個地方遷來這湖邊坡上;或許,還有誰把它重新敲響,它怎樣兢兢業業地為一代代學子們把握作息時間;或許,它還記得1929年1月,那個它成為燕京大學校鍾的日子,6月,搬家來到未名湖畔土山支架上,9月,才有了圓頂六柱鍾亭為伴;或許,它還記得原燕京大學行政執行委員會議決議的《撞鍾法》:「每半小時撞鍾一次,自十二時半起撞一下,一時撞兩下,一時半撞三下,……四時撞八下,到四時半復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時循環一次,每日早六時至晚十一時為撞鍾時間。」或許,它還記得撞鍾人數十年如一日,用他的生命和它的生命,在風雨如磐的歲月里,用洪亮深沉的鍾聲激盪著愛國師生的心扉。
蔡元培銅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組織光復會,後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6-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毛澤東同志曾贊譽他:「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銅像是北京大學七七、七八級畢業生捐贈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創作,北京鋼鐵學院、首都鋼鐵公司協助鑄成。
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遺物。長春園北部的建築群中有諧奇趣(乾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噴水池。翻尾石魚就是這個噴水池裡的裝飾物。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焚燒、劫掠,使世界名園淪為廢墟,珍貴文物流失殆盡,翻尾石魚也被變賣。後被朗潤園主人載濤買下。燕京大學1930年班畢業時,將此石魚買來送給母校以作紀念。從此,翻尾石魚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臨湖軒
臨湖軒原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LeightanStuart,1916-1962)的住宅,部分也作為燕京大學接待貴賓和開會的地方。前北大校長馬寅初(1882-1982)也曾住此。現為北京大學貴賓接待室。「臨湖軒」是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冰心命名的。
本院西側房曾為林邁可(Michael Lindsay)居室。林邁可,英國學者。1937年受聘為燕京大學經濟學導師,領導創辦牛津大學式的導師制。在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盤據之下,林曾數次秘密訪問華北抗日游擊區,並在淪陷後的北平的八路軍采購葯材和無線電器材。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林氏夫婦在八路軍的幫助下進入抗日根據地,在晉察冀和延安參加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方攜妻及子女返英。解放後林氏曾數次訪華。
斯諾墓
斯諾墓坐落在原花神廟遺址上。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環繞,綠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覺幽靜肅穆。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年)美國新聞記者、作家,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坎薩斯城一個出版印刷業主之家,就讀於密蘇里大學新聞系。
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
斯諾是一個正直的美國人,愛好和平,主持正義,他十分關切中國的命運,熱情支持和保護學生的愛國熱情。1935年6月,斯諾又被聘為英國《每日先驅報》特派記者,不久即搬回東城盔甲廠13號居住。
當時正是一二·九運動前夕,燕京大學是中共領導學生運動的重要陣地,斯諾積極參加燕大新聞學會的活動,他們家也是許多愛國進步學生常去的場所,燕京大學的王汝海(黃華)、陳翰伯,清華大學的姚克廣(姚依林),北京大學的俞啟威(黃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地下黨員們在斯諾家裡商量了「一二·九」運動的具體步驟,並把12月9日、16日兩次大遊行的路線、集合地點都告知斯諾夫婦。遊行前夕,斯諾夫婦把《平津10校學生自治會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連夜譯成英文,分送駐北平外國記者,請他們往國外發電訊,並聯系駐平津的許多外國記者屆時前往采訪。
斯諾夫婦則在遊行當日和其他外國記者跟著遊行隊伍,認真報道了學生圍攻西直門、受阻宣武門的真實情況。他給紐約《太陽報》發出了獨家通訊,在這家報紙上留下了有關「一二·九」運動的大量文字資料和照片。斯諾還建議燕大學生自治會舉行過一次外國記者招待會,學生們再次向西方展示了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
北平淪陷後,斯諾在自己的住所里掩護過不少進步學生,幫助他們撤離北平死城,參加抗日游擊隊或奔赴延安。
1960一1970年斯諾墓曾三次來中國訪問,著《大河彼岸》等書。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1972年在日內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遺願,將其骨灰的一部分運來北京,於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
5. 急需北大景點簡介!!!!!!!!
北大著名景點介紹未名湖
【簡介】
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中北部。
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
該湖以前靠萬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結冰期間為滑冰場。
在清朝是圓明園附屬的和珅花園淑春園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頤和園的石舫修建,但後來上部結構被焚毀,今僅存石質基座。
20世紀20年代成為燕京大學的一部分,校方請設計師亨利·墨菲了規劃校園布局,該湖由錢穆命名為未名湖。2001年,湖附近的「未名湖燕園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們從石獅守衛的北京大學西門進入,不遠處便能看到一對秀麗的華表矗立在辦公樓和廡殿圍合的那半敞開的空間中。繼續漫步向東,無論從哪條路進入以未名湖為主體的園林空間,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整個的燕園中,未名湖更如煙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著萬千星辰,發出瞬息萬變的光芒,在未名湖畔,東可觀湖光塔影;西可看鍾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覽層樓幢影,處處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於是,有人把燕園的精髓概括為「一塔湖圖」。
湖心島
湖心島是當年和珅淑春園的遺跡之一,當年和珅仿圓明園的「蓬台仙島」所建的豪華建築的一景,其後都毀於英法聯軍。
島亭
島亭位於未明湖中心的小島上,八角狀的方亭,使人大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這座方亭就是島亭,整個亭子是木質結構,八根紅色的木柱支撐起重檐瓦當和寶塔狀的亭頂。亭子的木樑上有惟妙惟肖的彩繪,有的彩繪是人物和歷史故事,有的是山水風景,這些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亭子的底座是一個約有一米多高的八角形的石台。
石舫
「舫」的形象與舟相類似,築於水濱,為園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築物。
北京大學燕園石舫遺址:
位於北京大學燕園未名湖畔,清代這一帶稱淑春園,屬圓明園一部分,乾隆將該園賜給和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淑春園亦遭破壞,僅殘存石舫底座及「臨風待月樓」,即今臨湖軒故
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是北京城內一座具有極不平凡歷史的建築,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北大紅樓歷史一頁
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中,無數先烈用殷紅的鮮血拋灑在古都的熱土上,用錚錚忠骨為這座城市書寫了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被稱作沙灘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層、地下1層的「工」字形長條建築。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風格,在當時稱得上北京城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還在於它的色彩。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整個建築主體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紅樓。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幢樓熠熠生輝,充滿活力與希望。
當初的建築者肯定沒有意識到,從這時起,紅色就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調,一批批仁人志士從這里走出去,投身於火紅的革命征途。
歲月流逝,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色建築也飽經了滄桑。受風雨侵蝕,建築的不少處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用青磚修葺過的痕跡,但她屹然挺立著,紅色的主調沒有改變,紅樓的名稱仍然被叫響著。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有著許多光榮的大街,而用一個歷史事件來命名一條街,這在北京眾多的道路名稱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在紅樓大門右側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寫著由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和北京大學學生會題署的說明: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一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地點之一。李大釗、毛澤東同志曾在這里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於1947年命名的「民主廣場」。
作為舊址的一部分,說起紅樓,自然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現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地區,紅樓在1918年建成。
如果僅僅是一座有年代的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殊榮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她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光輝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經明確地指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志,他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提倡在學術上兼容並包,就任後立即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到北大任圖書館主任。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建時14名成員之一的張申府回憶道:「1918年夏,沙灘的紅樓建成,圖書館也搬了進去,佔了紅樓的第一層樓。李大釗的主任室就設在紅樓東南角上的兩間房子里。一時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的教員、學生聚集在這里讀書、座談。」「李大釗到任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並開始注意收集有關馬克思學說的書籍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著作。」
紅樓一層東南角這間李大釗的辦公室,房號是119。搬入紅樓後不久,李大釗在1918年11月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親自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是中國人著作中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作系統完整的介紹。
在紅樓這間普通的辦公室里,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他還在這里召集過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北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道:「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了北大校內一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到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的思潮,聽他介紹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會,探討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輕人風塵僕僕來到北京,隨後也走進了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後改變中國命運,把革命引向勝利的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維漢等24人是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來北京的。事後,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結識了李大釗,並在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毛澤東也開始具體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闢地指出:「『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准備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今日此地更添風光
整整83年過去了,當記者邁步走入北大紅樓,一種歷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
紅樓靜謐地矗立著。在大樓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煙」的警示牌到處可見。抬頭望去,整幢樓的樓面外看不到一個空調。走入其中,能真切地體會到現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護,一個個擺放整齊的滅火器很是顯眼。由於大樓主要是木質結構,每天晚上6時大樓內要拉電閘,以保證絕對安全。
這么多年來,紅樓面臨過不少危難。日軍侵華期間,這里被日軍憲兵隊當了7年的隊部,地下室曾被作為囚禁迫害愛國志士的監獄。1976年唐山大地震,紅樓受到了嚴重破壞。
為挽救這座具有光榮歷史的建築,國務院專門為搶修工程立項並撥專款。工程持續了3年,耗資80萬元。按照文物維修的原則,在保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工程設計組制定了一套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把鋼結構卧入樓板層內的水平鋼桁架,在內牆體兩側加鋼筋網穿牆拉固,澆注豆石混凝土,牆體內外用型鋼拉固,使這座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恢復了強健的「體魄」。在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後的紅樓室內外原狀和整個色調沒有任何改變。
1998年北京大學舉行校慶100周年活動,不少老北大的教授來到紅樓瞻仰,他們對紅樓保護得如此完好非常滿意。
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存,北大紅樓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其中要求當時紅樓的使用部門逐步搬遷出來,市政部門將整治紅樓周邊環境。去年底,由首都規劃委員會牽頭,有關部門在紅樓後面舉行了環境整治現場會,明確規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廣場周圍的所有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
今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機關單位開始搬遷至位於北京東二環的文化部大樓內。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和「國家文物局紅樓管理處」兩塊新牌子也赫然掛在了大門口。
把紅樓建成紀念新文化運動和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國家文物局已籌劃多年的方案。據了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設想十分宏大,籌備工作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恢復李大釗、毛澤東原來的辦公地點等最初舊址,籌辦專題陳列,盡快對外開放;第二步是復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辦公、講課舊址,復原北大印刷廠舊址,在地下建設文物庫房,並建立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第三步將擴大展覽規模,在紅樓周邊地帶建設標志性雕塑群和展覽配套設施,並擬恢復更多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舊址。
紅樓內部的變化是靜悄悄的,但現在紅樓周邊環境正在發生著大變化。位於紅樓東面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中,用不了多久,貫通南北、從長安街至平安大街長達3公里、被叫作皇城根花園的寬廣道路即將完工。可以想見,在如茵綠樹、似錦繁花的映襯下,紅樓這幢有著光榮歷史的建築將更加鮮艷奪目。
鍾亭
(鍾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它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
鍾亭建於1929年9月,鍾的來歷已無從查證,作為燕京大學的校鍾。鍾上文字清晰可觀,用手輕敲便能發出沉重雄渾的聲響。校鍾原有自己的一套敲鍾方式,不同的方式有著其不同的含義。)
來到燕園的人們,一定不會錯過鍾亭——那個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說不會錯過,是因為小土山的位置極佳,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恐怕是建造鍾亭的人擔心我們會繞過不起眼的小土山,而忽略了玲瓏秀美的鍾亭吧,所以在北、西、南分別開出三條蜿蜒的小徑,直通鍾亭,每條小徑都是那種不規則的石塊堆砌而成,這便比規規矩矩的石階多了幾分爬山的感覺。拾級而上,只片刻,便可見鍾亭的全貌了。
鍾亭,有鍾有亭。亭——圓頂六角,上有彩繪;鍾——古色古香,下端鑄成八瓣荷花狀,像姑娘們穿的裙子。鍾體下部雕刻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和從海面噴薄而出的旭日。鍾體上部是十二對騰舞滾動的蛟龍戲珠。兩條粗壯的青龍鉸連成的鍾耳懸掛在亭頂的一條橫木上。此外,鍾體上刻有八卦的圖案,還有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大清國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來,從大清國丙申年,即1896年,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鍾竟比「京師大學堂」誕生得還早些!
據有關考證,原來老北大就是用鍾來報時的,鍾亭之所以亭中有鍾,大概最初的想法就緣於此。在《北大舊事》中,有一位老北大的校友這樣描述當時的鍾聲的:「北大二院的退課大鍾從來不是用電機鈕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舊的朽木座子,上面懸掛著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鐵鍾,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當時學校開辦的時候,當事者不知從哪裡物色得來的,而至今仍由一名年紀已近七十的、滿臉灰白的胡須、身上穿一件退色藍布短襖來敲打,每次約敲十六到十八響。這鍾聲,聲音嘹亮,不但在北大二院,就是在一院、圖書館、研究院、東西齋等地方也沒有不能夠聽清楚的。同學們住在附近胡同裡面的,早晨躺在滿屋陽光的床上,一覺醒來,聽到上課的鍾聲再洗臉漱口都來得急。因此,這鍾聲富有詩情畫意,自非普通的電鍾能及其萬一。」而當時所用的鍾自然不是現在鍾亭里的這口鍾。關於鍾亭內這口鍾的由來,頤和園那座皇家園林里有這樣的記載:「島北側的嵐翠間,1889年慈禧曾做為閱兵台,檢閱李鴻章調來的北洋水師及新畢業的水師學堂陸戰隊學員。為適應演習,把小火輪改為炮艦,東西兩岸排列著炮隊和馬隊。
當時為水師報時的大銅鍾,1900年險被劫走,後來置於燕京大學內,今北京大學內未名湖畔鍾亭內即此物。」
如果鍾會說話,它一定可以講出許許多多的往事給我們聽……或許,從它為北洋水師報時說起,直到它怎樣在八國聯軍的洗劫中逃生;或許,還有數年被荒廢,還有,從怎樣一個地方遷來這湖邊坡上;或許,還有誰把它重新敲響,它怎樣兢兢業業地為一代代學子們把握作息時間;或許,它還記得1929年1月,那個它成為燕京大學校鍾的日子,6月,搬家來到未名湖畔土山支架上,9月,才有了圓頂六柱鍾亭為伴;或許,它還記得原燕京大學行政執行委員會議決議的《撞鍾法》:「每半小時撞鍾一次,自十二時半起撞一下,一時撞兩下,一時半撞三下,……四時撞八下,到四時半復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時循環一次,每日早六時至晚十一時為撞鍾時間。」或許,它還記得撞鍾人數十年如一日,用他的生命和它的生命,在風雨如磐的歲月里,用洪亮深沉的鍾聲激盪著愛國師生的心扉。
蔡元培銅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組織光復會,後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6-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毛澤東同志曾贊譽他:「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銅像是北京大學七七、七八級畢業生捐贈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創作,北京鋼鐵學院、首都鋼鐵公司協助鑄成。
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遺物。長春園北部的建築群中有諧奇趣(乾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噴水池。翻尾石魚就是這個噴水池裡的裝飾物。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焚燒、劫掠,使世界名園淪為廢墟,珍貴文物流失殆盡,翻尾石魚也被變賣。後被朗潤園主人載濤買下。燕京大學1930年班畢業時,將此石魚買來送給母校以作紀念。從此,翻尾石魚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臨湖軒
臨湖軒原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LeightanStuart,1916-1962)的住宅,部分也作為燕京大學接待貴賓和開會的地方。前北大校長馬寅初(1882-1982)也曾住此。現為北京大學貴賓接待室。「臨湖軒」是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冰心命名的。
本院西側房曾為林邁可(Michael Lindsay)居室。林邁可,英國學者。1937年受聘為燕京大學經濟學導師,領導創辦牛津大學式的導師制。在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盤據之下,林曾數次秘密訪問華北抗日游擊區,並在淪陷後的北平的八路軍采購葯材和無線電器材。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林氏夫婦在八路軍的幫助下進入抗日根據地,在晉察冀和延安參加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方攜妻及子女返英。解放後林氏曾數次訪華。
斯諾墓
斯諾墓坐落在原花神廟遺址上。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環繞,綠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覺幽靜肅穆。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年)美國新聞記者、作家,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坎薩斯城一個出版印刷業主之家,就讀於密蘇里大學新聞系。
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
斯諾是一個正直的美國人,愛好和平,主持正義,他十分關切中國的命運,熱情支持和保護學生的愛國熱情。1935年6月,斯諾又被聘為英國《每日先驅報》特派記者,不久即搬回東城盔甲廠13號居住。
當時正是一二·九運動前夕,燕京大學是中共領導學生運動的重要陣地,斯諾積極參加燕大新聞學會的活動,他們家也是許多愛國進步學生常去的場所,燕京大學的王汝海(黃華)、陳翰伯,清華大學的姚克廣(姚依林),北京大學的俞啟威(黃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地下黨員們在斯諾家裡商量了「一二·九」運動的具體步驟,並把12月9日、16日兩次大遊行的路線、集合地點都告知斯諾夫婦。遊行前夕,斯諾夫婦把《平津10校學生自治會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連夜譯成英文,分送駐北平外國記者,請他們往國外發電訊,並聯系駐平津的許多外國記者屆時前往采訪。
斯諾夫婦則在遊行當日和其他外國記者跟著遊行隊伍,認真報道了學生圍攻西直門、受阻宣武門的真實情況。他給紐約《太陽報》發出了獨家通訊,在這家報紙上留下了有關「一二·九」運動的大量文字資料和照片。斯諾還建議燕大學生自治會舉行過一次外國記者招待會,學生們再次向西方展示了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
北平淪陷後,斯諾在自己的住所里掩護過不少進步學生,幫助他們撤離北平死城,參加抗日游擊隊或奔赴延安。
1960一1970年斯諾墓曾三次來中國訪問,著《大河彼岸》等書。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1972年在日內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遺願,將其骨灰的一部分運來北京,於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
6. 北大的著名景觀介紹及描寫,快!!!!!!!!!!
北大校園又稱燕園抄,包括淑春園、襲勺園、朗潤園、鏡春園、鳴鶴園、蔚秀園、暢春園、 每逢節日,博雅塔會亮起絢爛的燈光承澤園等,在明清兩代是著名的皇家園林,數百年來,其基本格局與神韻依然存在。校園北與圓明園毗鄰、西與頤和園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這一難得的歷史遺產,營建了風景如畫的校園環境,使之既有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麗特色。這里不僅有亭台樓閣等古典建築,而且山環水抱,湖泊相連,堤島穿插,風景宜人;校園內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四季常青,鳥語花香,園林景色步移景異。優美典雅的環境內充滿著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校園生活,使學生可以同時感受到自然的風景和濃厚的人文氣息。美麗的湖光塔影伴隨著大師的背影,這正是燕園中最美的圖畫。著名的「一塔湖圖」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7. 北京大學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復北大),前身燕制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被公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在中國現代史上,北大是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等運動的中心發祥地,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有「中國政治晴雨表」之稱,享有極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北大的校園旅遊景點很多,著名的有北大西門、勺園、貝公樓、藝術博物館、紅樓及其建築群、鏡春園、朗潤園、致福軒、德才均備四齋、未名湖、山鷹社、博雅塔、臨湖軒、北大英語角、靜園草坪、六院、圖書館、教學樓、五四大道、百周年紀念講堂、商業一條街、蔡元培銅像等數十處。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未名湖(見圖2-1),它除了本身所固有的美麗之外,更多已凝結為一種文化意義的象徵,成為北大的標志與靈魂。
未名湖
8. 清華北大有哪些著名景點
北京大學來的西校門是1952年北京大學自與燕京大學合並成為新的北京大學之前,燕京大學主校門。校門兩側有兩頭石獅。這座校門是由燕京大學校友捐資修建,故而又稱之為校友門。燕京大學有著眾多傑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黃昆院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著名醫學家吳階平院士等等。歷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學的一筆寶貴財富,對今天的北大有著深遠的影響。
9. 北京大學有哪些景點
1、邱德拔體育館,位於北京大學校內東南地區,毗鄰中關村大街,規劃用地面積約171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900平方米,可以容納8000個觀眾。
2、百周年紀念講堂,位於北京大學校內,佔地面積5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672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主體3層,群房2層,觀眾廳高約6層,建築最高處為34.8米。
3、博雅塔,位於未名湖東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燈佛舍利塔、取遼代密檐磚塔樣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園供水水塔,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乃燕園構建的神來之筆。
4、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校園中北部。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
5、燕南園,位於燕園的南部,佔地48畝,東鄰燕南美食;西至北大校醫院;北鄰第二體育館及籃球場;南接學生宿舍及郵局、銀行。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1952年隨燕大並入北京大學。有燕園「園中之園」的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