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景點介紹
Ⅰ 中山陵附近景點
梅花山
梅花山位於明孝陵、石象路旁。原名孫陵崗,亦名吳王墳,因東吳的孫權葬在這里而得名。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死後,運回南京,葬在這里,始正式改名梅花山。 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汪墳炸毀,並在墓地建了一座「觀梅軒」,即現在山頂上的建築。
梅花山內外梅花繁茂,現有面積近14萬平方米,栽植了200 多個品種的13000 余株梅花。每當春日,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門票 50元
交通 乘游1 路、游3 路、20路、315 路車可達
雞鳴寺
京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清朝康熙年間曾進行過兩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此塔被稱為消災延壽葯師佛塔,含國泰民安和為香客、遊人消災延壽的祝禱之意。
門票 5元/ 人,登葯師佛塔5元。春節期間每人10元
交通 乘游1 路、2 路、3 路、11路、15路、20路、24路、31路、48路、52路、70路、304 路車可達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後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
明孝陵景區名勝眾多,風光秀麗,位於其正南的賞梅勝地梅花山,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東南的海底世界,以及新建成的紅樓藝文苑,還有名人墓葬:孫權墓遺址、廖仲愷、何香凝之墓。整個景區面積156.7 萬平方米,是春季覽勝的佳地。
門票: 70 元/人(包括明孝陵、梅花山兩景點),晚7 點以後免票參觀
交通: 乘游2 路、3 路、20路車可達
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其全稱是「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廟」,簡稱「文廟」。孔子自古被人們尊稱「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
「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這是夫子廟重建的思樂亭石柱上鐫刻的一幅楹聯,它把秦淮河的清姿麗質和夫子廟的建設新貌含蓄而充分地展示出來,給遊人以無窮的回味和遐思。
Ⅱ 中山陵是一個什麼景點,有什麼吸引人的游覽建議
中山陵園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敬仰。到南京游覽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這位偉人。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設計非常成功,鍾山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庄嚴雄偉。
Ⅲ 南京中山陵附近還有沒有其他景點
南京中山陵附近還有很多景點,比如:靈谷寺、明孝陵、海底世界、孫中山紀念館、中山植物園等。
1、靈谷寺
山門是靈谷公園的大門,這座仿古建築的山門是20世紀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牆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築之一,建於民囯二十年~民國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茂非和中國建築師董大酉。該塔高約60米,九層八面,全部用鋼筋水泥建築。
每層以綠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繞有走廊(雲座),圍以石欄桿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級圍轉而上,每層每面有門通至塔外繞之平座,繞台可鳥瞰鍾山景物。
Ⅳ 中山陵有哪些景點
銅鼎 相當於整個鍾的掛扭,位於陵墓廣場正南,1933年秋建成,是中山大學同學與戴季陶捐贈。鼎內藏六角銅牌,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鼎面鑄「智、仁、勇」三字。
牌坊 牌坊前是半月形廣場,為鍾頂圓弧。牌坊高12米,用福建花崗岩建成,上勒有孫中山手書「博愛」二字。「博愛」二字,出自韓愈所做《原道》中「博愛之為仁」,孫中山把它引伸為反對封建專制注意的革命口號。
神道 長323米、寬約70米。兩邊青松鬱郁蔥蔥,龍柏莽莽蒼蒼,標志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如松柏常青,與世長存。
陵門 共三座拱形,門額刻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
碑亭 進入陵門即到碑亭,亭正中碑高約9定米,用福建花崗岩製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石級 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台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其鋪設特點是自下向上看,石級連續不斷,登到高處,回首下望,反而看不見石級,全是平台。石級中部有二隻銅鼎,左邊一隻下面有一炮眼,是日本侵略軍進攻南京時被炮彈擊中的。
祭堂及墓室 相當於鍾的擺。祭堂為仿古宮殿式的建築,藍色琉璃瓦,寓意「青天白日」。祭堂有 拱門三座,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三個綱領。正面雙椽之下刻著「天地正氣」直額,和墓室橫楣上的「浩氣長存」一樣,贊美孫中山的品德。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
Ⅳ 南京中山陵遊玩路線有哪些
最佳游覽路線:林蔭大道—行健亭—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永慕廬—議政亭—孫中山紀念館—仰止亭—流徽榭—音樂台。
Ⅵ 中山陵景區有哪些植物
那邊最出名的就是梅花,有個「梅花節」
不過山上還是有些野生植物的,具體的記不清楚了。
去那裡的目的也許瞻仰比觀賞植物要好些。
對了,那裡還有幾株年代久遠的龍槐還是龍什麼來著。
Ⅶ 中山陵的游覽順序是什麼
鍾山景區主要分為四塊:中山陵,靈谷寺,明孝陵,紫金山。
我八點起床坐游一路到中山陵下車,買的是中山陵和靈谷寺的通票。票價是80元。注意沒有單獨中山陵的票,也沒有學生票。進中山陵景區大門後有免費的導游圖,路線可以看圖擬定。中山陵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建築,沒有什麼彎彎繞,直線上去就是了,拜謁了孫先生後原路直線下山,在博愛坊附近有偽裝成小火車的電瓶車到靈谷寺景區,我去那時是免費乘坐的。在靈谷寺景區比較花時間,因為那整個是一片山林,不像中山陵景區地面基本上是石頭水泥硬化的。你遊玩了靈谷寺景區的人文建築後可以走林間小道去孫中山紀念館,然後再從紀念館到音樂台,再從音樂台回到陵門前下車的那個地方(以上均為步行),坐游一路回去。
建議:如果你主要目的是中山陵的話這就可以了,山裡面很大足夠你轉一天;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考慮買包括明孝陵的通票,票價好像是140元。個人認為明孝陵和紫金山需要單獨再花一天時間,否則是走馬觀花。
Ⅷ 去中山陵玩最好的游覽路線和時間是什麼有游覽經歷的介紹一下。
林蔭大道—行健亭—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永慕廬—議政亭—孫中山紀念館—仰止亭—流徽榭—音樂台,周二到周五去比較好。
Ⅸ 靈谷寺景區和中山陵景區具體包括哪些景點
靈谷寺 靈谷寺,位於南京市中山陵東面1.5公里處,原稱蔣山寺,在今明孝陵處。靈谷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為安葬名僧寶訪而建立的寺院。據《高僧傳》卷十記載,寶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甘肅蘭州)人。出家後師事僧儉,修習禪學,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傳說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後,言行神異,「手足皆鳥爪」,常隨身攜帶古鏡、剪刀尺、扇之類的東西,披發赤足而行,「時或賦詩,言如讖記」。齊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視為「神僧」,十分推祟。
寶志圓寂後,梁武帝在寶志的安葬處即鍾山西南坡獨龍阜建築五級木塔,並逐步擴充成寺廟,取名開善精舍。當時,佛教十分興盛,鍾山一帶有佛教寺廟70餘座,但開善精舍規模最為宏大,被稱為鍾山第一禪林。從山門到大殿就達五里,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後有寶訪公塔,十分巍峨壯麗。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宋朝開寶年間(968一975年),更名為開善道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又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其後又改為十方禪院、蔣山寺。
明朝建都南京後,選擇龍盤虎踞的鍾山西邊為皇家陵園,明太祖就把寺廟遷到鍾山東南麓。這里「左 群山右峻嶺,北倚天之疊嶂,復穹岑以排空,諸巒布勢,若堆螺髻於天邊。」寺廟建成後,明太祖賜額「靈谷禪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臨幸鍾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
現在的靈谷寺是1928年至1935年 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後改名為靈谷公園, 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
靈谷寺大門是一座三拱門的門廳,上覆綠色琉璃瓦,兩側是紅牆。中門上題「靈谷勝境」,兩側偏門各書「松聲」、「泉濤」。大門正南有一個長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稱萬工池,相傳是明太祖調用 萬名軍工挖掘而成。進大門,過雨道是無梁殿。
無梁殿原名無量殿, 因供奉無量佛而得名,是原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因整座建築全用 磚石砌成,無梁無椽,所以又稱無梁殿。殿高22米,寬46.7 米,進 深37.9米,南北各有3個拱門,四面皆有窗。結構堅固,氣勢雄偉, 至今已有600 多年歷史。
殿前有一座五楹帶頂的陣亡將士牌坊,中間 坊額刻「大仁大義」,背面刻「救國救民」。坊前置一對漢白玉雕成 的貔貅。殿內牆上書刻孫中山的《總理遺囑》,還書刻國民革命陣亡 將士名單。 無梁殿後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於東西各300 米處的 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弧形墓牆後是松 風閣,建於幾十級台階之上,閣高10米,寬41.7米,九楹二層,外有 迴廊,四周紅柱環繞,二樓為中空式,頂覆綠色琉璃瓦,藍色 鄧演達墓披檐。 閣後甬道正中置寶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勛」四字。由此向北約百米 就是靈谷寺的標志性景點靈谷塔,塔高66米,九層八面,底層直徑14 米,頂層直徑9 米,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1933年建成, 當時稱陣亡將士紀念塔,俗稱九層塔。塔內有螺旋式台階繞中心石柱 而上,計252 級,每層均以藍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 有石欄圍護,供遊人憑欄遠眺。 無梁殿東有靈谷寺,寺內大雄寶殿供如來佛;大道覺堂供玄奘法 師靈骨;觀音寶閣供觀音菩薩;還有藏經樓、彌勒殿、祖堂等建築。
寺門對面是一座帶頂的黃色照壁。寺東有座品質碑,碑高約 5米,上 刻「靈谷深松「四字。再向東過小橋是座五楹的古建築名「流觴廳」, 現為涉外餐廳。 由流觴廳向東南不足百米即至鄧演達墓。墓門正中是一座圓形花 壇。兩側有露天游廊左右環抱,廊上架有水泥條架、植紫藤為篷;游 廊盡頭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龍柏,地下鋪草坪,東、西、北三 面有石牆環繞。墓前有花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書「鄧演達烈士之墓 」,墓圓形,築於平台上,高4.5米、直徑9.5米,為省文物保護單 位。
中山陵中山陵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紀念館,革命歷史圖書館,林蔭大道,光華亭,祭堂 ,陵門 ,流徽榭 ,美齡宮 ,行健亭 ,仰止亭 ,議政亭 ,音樂台 ,永豐社 ,永慕廬。
祭堂
祭堂現在通常稱靈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卧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正中立高達9米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出自譚延闓手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 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 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台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中山書院
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於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書院是二層宮殿式建築,坐北朝南,重檐飛角,紅柱白牆綠瓦。一樓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廳分類陳列各種版本的孫中山著作、孫中山研究的學術著作、中山陵文史書刊等,壁上懸有孫中山各個時代的大型照片;東廳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書畫精品。二樓為會議接待廳,並播放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講錄音。
書院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四周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雪松等各類植物,環境清靜、幽雅。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捐資修建。它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
Ⅹ 中山陵作為旅遊資源的主要類型及特點
中山陵地處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著名景點
孫中山紀念館,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
面積
8萬多平方米
收費標准
免費
興建時間
1926年1月
景區級別
國家5A級景區
目錄
1概述
2自然氣候
3旅遊景區
4其他方案
5旅遊指南
6歷史文化
折疊編輯本段概述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天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AAAAA級景區。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
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
中山陵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石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擬將孫中山遺體遷往重慶和台灣,後因恐爆破墓穴損及遺體終未實行。至今近70年,遺體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內。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氣候
南京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降水量1106.5毫米,6月中旬—7月初為梅雨季節。南京以前有火爐之稱,7—8月極端最高氣溫有時高達40℃,一般也在35℃左右,不過南京近年來成為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市區綠化率超過30%,因此夏天到南京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夏熱冬寒,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顯著氣候特徵,通常12月份下雪機會最多,如果您有緣在南京遇上大雪,那也是令人神往的,江南的雪景更顯嫵媚動人。
折疊編輯本段旅遊景區
中山陵
中山陵
整個墓區平面如鐸形,取「木鐸警世」之意。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從石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200萬。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三門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中山陵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紀念館、革命歷史圖書館、林蔭大道、光華亭、祭堂 、陵門、流徽榭 、美齡宮 、行健亭 、仰止亭 、議政亭 、音樂台、永豐社 、永慕廬。
折疊祭堂
祭堂現在通常稱靈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卧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折疊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正中立高達9米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出自譚延闓手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折疊書院
中山書院於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於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書院是二層宮殿式建築,坐北朝南,重檐飛角,紅柱白牆綠瓦。一樓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廳分類陳列各種版本的孫中山著作、孫中山研究的學術著作、中山陵文史書刊等,壁上懸有孫中山各個時代的大型照片;東廳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書畫精品。二樓為會議接待廳,並播放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講錄音。書院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四周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和雪松等各類植物,環境清靜、幽雅。
折疊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 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 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台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折疊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修建。它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
折疊編輯本段其他方案
折疊擺渡車
折疊編輯本段旅遊指南
折疊開放時間
中山陵每天開放時間為(8:30—17:00),周一關閉祭堂和墓室進行保養維護 ,如恰逢法定節假日,中山陵正常開放。
折疊交通
公交博愛線(票價5元) 沿途停靠:中山陵停車場—中山陵
公交明中線(票價2.5元) 沿途停靠:中山陵 — 海底世界 — 美齡宮 —四方城(梅花谷東門)— 明孝陵停車場
公交靈中線(票價5元) 沿途停靠:中山陵—音樂台—水榭—靈谷寺公園
或者坐擺渡車(有的5元有的10元)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歷經了磨難,在守靈人盡職護衛下,才免遭不測。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西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卧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義大利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動工,至1929年主體建成。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平運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結束後,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石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
折疊歷史發展
葬事籌備處
(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
奉安委員會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員會成立,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8年,偽督辦南京市政公署實業局園林管理所在其下設偽中山陵園辦事處,暫時維持陵園現狀。1942年4月6日,汪精衛指定褚民誼等組織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5年8月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派出首批人員回南京接收偽國父陵園,恢復陵園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即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遂改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在動盪的局勢中,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繕工作。
中山陵園管理處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園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
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成立整風委員會分會,由高藝林任主任委員。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並入南京市城市建設局。管理委員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1970年1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以中山陵園為范圍,增設鍾山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陵園隸屬於鍾山區革委會。
中山陵園管理處
1975年4月,市革會決定撤銷鍾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屬局一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中山陵園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委發(1996)19號文「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的中山陵園在保護、恢復現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辟新的景點、景區,把山水風景、文物建築、名勝古跡及人造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區。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鍾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折疊相關故事
解放軍保護中山陵
4月24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當時,南京的國民黨軍隊都已撤退,解放軍先頭部隊入城後,向前追擊,他們發現陵園內還有一支國民黨部隊,但這支部隊不是國民黨的正規部隊,而是守衛孫中山陵陵寢的衛隊。解放軍上級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對這支守衛中山陵的拱衛部隊,應該區別於參加內戰的國民黨軍隊。隨即,第二野戰軍第105師派某團政委劉志誠率領一批戰士進入陵園,到達陵園之後,他們與范良等拱衛處負責人談判,雙方一致決定:人民解放軍分別進駐中山陵和明孝陵、靈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衛大隊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繼續擔任中山陵的守衛工作。從此,中山陵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天上午,該團政委劉志誠召集拱衛處幹部講話,說明共產黨對孫中山先生是一貫尊敬的,解放軍將會嚴格保護中山先生的陵墓,囑咐拱衛處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維護中山先生陵園的正常秩序。然後,劉志誠等解放軍負責人由范良引導登上中山陵,檢查了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門等處的情況,發現沒有什麼損壞。當時,拱衛大隊的菜金已經無法維持,還缺少糧食,當劉志誠聽說了這一情況後,立即與上級聯系,幫他們解決了暫時的困難。
25日又召集全體留守人員講話。4月27日,再召開拱衛處全體班長以上幹部開會,說明怎樣在新形勢下開展工作,並囑咐將所有武器彈葯即日起造冊送劉政委轉呈上級,決定各隊暫時不使用的武器一律交存處部。與此同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親筆書寫了一條「保護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陳毅的這條手令用鏡框裝起來,放置在陵堂里。
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聽信謠言,以為解放了就可以將國家財產隨意佔有,一些人聚眾公開盜伐森林,特別是山後的情形更為嚴重。部分群眾不但不聽勸阻說服教育,反而竟敢圍毆拱衛隊隊員,班長張文生、隊員翟文煒均被毆傷。夜間盜伐尤為猖獗,隊員戴元振在巡查時竟被歹徒用手榴彈炸傷。為了加強對中山陵園的保護,軍管會決定派出解放軍協同陵園拱衛隊加強巡護。 8月1日起,姚爾覺和李務本率公安部隊進駐陵園後,與原拱衛隊隊員共同守護森林,並抓獲為首盜伐林木的馮啟寶等 11名罪犯,押送十區人民政府處理,使盜伐陵園森林的壞分子受到了應有的打擊,至9月以後,盜伐林木之風才漸漸平息。
1949年11月12日是新中國成立後迎來的第一個孫中山誕辰紀念日,這一天,南京市軍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山陵舉行了隆重的謁陵儀式。參加謁陵的有市軍管會、市政府、中共南京市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共 500多人。軍管會主任粟裕、副市長柯慶施、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唐亮和各民主黨派代表、文化界代表李方訓、吳貽芳、徐養秋、陳中凡以及人民解放軍代表、工人代表、學生代表等,於 1時30分到達靈堂,整齊地站立在孫中山坐像前。謁陵典禮在新中國國歌聲中開始,粟裕主任向孫中山遺像獻花後發表了簡短的演說。隨後,謁陵人員進入墓室,繞孫中山墓壙一圈,謁陵儀式在 12時結束。以後,每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和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江蘇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來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從未間斷。
周恩來保護中山陵
1960年12月21日,周恩來陪同柬埔寨貴賓晉謁中山陵。當時中山陵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總理一行途經太平門時,看到沿途採伐的大批木材堆集在路邊待運,他說:「中國那麼大,難道這點木材就不能供應嗎 ?」第二天,採伐工人全部撤出,有關部門也不再向陵園索取木材。1968年6月,周總理又親自指示,將孫中山銅像安放到中山陵廣場前的石座上,並在銅像前豎起一塊毛澤東語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以自己的威望和才智,在動亂的歲月里,保護了中山陵園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