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雙龍洞景點介紹
⑴ 金華雙龍洞景區內有哪些景點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雙龍洞山、赤松山、大盤天和家園里六大景點,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雙龍風景名 勝區的文字記載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 宋朝名相王安石贊為「橫貫東南一道泉」。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四次游歷金華山,對著名的「金華三洞」作了如下概括:「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廳,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雙龍風景名勝區所處的金華山算不上險峻奇絕,但由於早在東漢時期道教文化鼎盛,被稱為「江東名山」,與「五嶽」齊名,尤其是黃初平經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寫進《神仙傳》被尊為黃大仙後,「叱石成羊」的故事廣為傳播,金華山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成為名冠江南的道教名山和道教聖地。水石奇觀、洞中有洞卧船溯入的雙龍洞,銀瀑飛瀉、全國最大洞中瀑布的冰壺洞。雙龍洞門票價格:90元網上預訂:75 旅遊注意事項 ① 景區開放時間:8:30—16:30 ② 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購買兒童票45元每人,1.2米以下免票 ③ 60周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購票老年票45元每人 ④ 門票包含:雙龍洞、冰壺洞、桃源洞、金華觀、朝真洞、二仙洞、仙瀑洞、黃大仙祖宮出去旅遊最好下一個地圖軟體會方便很多的 因為出去玩有時候找不到要去的地方雖然可以打車去但是有的地方距離自己很近的只是不知道在哪 有了地圖就方便啦 我現在就用的是騰訊地圖 挺好用的 可以周邊搜索 找到自己需要的店或者地點啦
⑵ 介紹一下「金華雙龍洞」的一個景點
金華雙龍洞導來游詞
遊客源們,我們現在來到了曾經在葉聖陶老先生筆下提到過的久負盛名的雙龍洞。我們都知道,金華的各種溶洞是「金華四寶」之一,那麼有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我們在中學里的地理課應該學過,這種溶洞是一種特殊的地貌類型,我們稱之為「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亞半島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而在我國,喀斯特地貌亦稱岩溶地貌。這種地貌在地下發育著地下河、溶洞等。而在溶洞內有多姿多彩的石筍、鍾乳石、石柱,奇形怪狀,美不勝收,呆會兒我們進洞後可以大膽的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去欣賞他們。除了金華,雲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現。
⑶ 雙龍洞的簡介
雙龍洞屬岩溶景觀,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志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後,隱居於金華山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鍾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熱夏日,金華人和遊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後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於佑任先生之手筆;最里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記碑刻;近代合肥遊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見圖1)。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里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岩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亘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長15 余米,寬3米多。要想進入內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過,不得稍做抬頭,否則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驚險,游覽方式為世界獨有(見圖2)。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寫歷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則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全文
⑷ 浙江金華雙龍洞簡介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長、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暑。 (本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太精確,反正大概就是這樣啦!!!!!!!!!!)
⑸ 金華雙龍洞內洞的介紹
金華雙龍洞內洞內洞洞頂蜿蜒著兩條龍,一條青,一條黃,雙龍洞因此得名,而內洞也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
⑹ 金華雙龍洞裡面有哪些景點和遊玩項目
雙龍洞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鍾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一股清泉從內洞流出,縱貫外洞,流向山湖。此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遊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故有「石勝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贊。
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恃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傑出書法家於右任之手筆。進洞,須經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寬約3米,長約12米,水面離穴頂約一尺左右。遊人入內,必須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內,臉面相距穴頂僅數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卧入回溪。」這正是雙龍洞的獨特誘人之處。
舟至洞內豁然開朗,內洞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嶇不平,洞頂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鍾乳石、地面上的石筍、縱橫交錯,奇形怪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物,各具風采,故取名有「黃龍吐水」、「青蛙盜仙草」、「單峰駱駝」、「龜蛇共生」、「壽星仙桃」、「彩雲遮月」、「倒掛蝙蝠」、「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金雞展翅」、「龍台龍帳」、「龍麟龍爪」等妙趣橫生的景觀,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在燈光相映下,宛似置身於水晶龍宮之中。其中「黃龍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學大師郁達夫的贊賞,喻之為「盆景小瀑布」。明代大旅行家、探險家徐霞客游此洞時,在游記中寫道:「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游完內洞,折返外洞,可以從外洞東南角一名為「龍耳」的小洞出去,再折向東北拾級而上,經赤松亭至冰壺洞。
⑺ 記金華的雙龍洞 景點介紹
雙龍洞景區最大的亮點就在接下來的雙龍洞和冰壺洞。
雙龍洞口很大,遊人也最多。那高高的洞頂兩側,各有一個逼真的龍頭,其實是兩塊突出的岩石罷了,但真的很像。你看黃龍抬頭引亢,青龍回首側望,倒是栩栩如生。再進去,頂上還能清晰地看到兩條龍的爪子,似乎正在騰雲駕霧中。如此洞口,倒也是壯觀!
到了裡面,就是那要仰卧進去的小船了。現在自然不像書中寫的要拉繩進去,自動了唄!水好象不淺,那岩石就像一面屏風擋在面前,僅在底下留了一點縫隙,只容小船進出。我們也在一艘僅能並排躺兩個人小船上躺了下來,船比較長,我和小李一頭,小王一頭。躺好了,船就緩緩地進去了。那黑壓壓的岩石轉眼就到了眼前,真的是不敢動腦袋,那麼親近,太有壓力了。不過船不快,於是,我還伸手摸了下岩石,呵呵,別擠我哦。40秒的時間,我們就到了洞里,咳,時間也太短了。
洞里又是另一番廣闊的天地了,那裡正有導游在講解(這里每一個洞都有導游講解,不用付費),我們趕緊過去。呵呵,什麼那鍾乳石像佛手呀,這每個洞都有啊,我還說那是只龍蝦呢!沒想到導游馬上說到這里,說這就是龍蝦,那是水母,呵呵,三分相象,七分想像,什麼都像。
雙龍洞連著冰壺洞,所以不能再坐小船了,有點可惜。不過冰壺洞真的不錯,是所有洞里最值得一看的。洞里除了那些鍾乳石是最大的,最形態各異的,還有那兩道瀑布也很特別。洞外的瀑布,大的小的,高的低的,不足為奇,可是洞里有這樣大的瀑布相連,倒真的是奇跡。在洞里,讓你感受不到外面的炎熱,聽說洞里只有18度,呵呵,難怪有些涼,那些導游還有穿兩件衣服的呢。
回答者: wmf1995 - 二級 2009-2-21 15:06
雙龍洞 位於雙龍景區洞前村附近,海拔約520米。雙龍洞是風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內外兩個大洞及一個耳洞組成。外洞洞廳高達7~10米,面積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軒曠,可容千人,氣溫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遊人休息乘涼的最佳之處。外洞與內洞相距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岩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卧小舟而入。宋代葉芳的詩句「一水穿開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詩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仰卧入回溪」,都是這進洞情景的真實寫照。如此進洞方式為國內外所罕見。內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洞內地下河由冰壺洞至雙龍洞的通道而下,沿內洞北側的洞底蜿蜒流出。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積平台上,鍾乳縱橫,千姿百態。有「雙龍蟠頂」、「仙人帷帳」、「五百羅漢」、「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數十處景觀。雙龍洞外洞與內洞中的歷代摩崖石刻無數。現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為五代後晉非丘子的題詩《金華洞》,距今已一千多年。
早在宋代之前,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三十六洞天》中被稱為「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直至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秋天,這三個洞才正式分別命名。據明嘉靖《金華縣志》載:「元佑六年秋八月,太守張壽偕僚屬樓雨於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壺,下曰雙龍。衢州從事金安世書為三碑。」明萬曆《金華府志》亦載:「金華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擊鼙之聲者,曰冰壺;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龍之升降者,曰雙龍。」至於「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其一,宋代著名學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為「雙龍」在內洞:「傴僂踏水入內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現代作家葉聖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岩洞》也持此說:「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然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洞口兩側分懸鍾乳石,形似龍頭,故名。」
⑻ 記金華的雙龍洞 主要寫了幾個景點
《記金華的
雙龍洞
》主要寫了洞口、孔隙、內洞三個景點。
洞口: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同"物"字讀音)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
孔隙: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下
第三個人
,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
內洞: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
照見
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
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其次是些
石鍾乳
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鍾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8)金華雙龍洞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文章結構: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段(第1節),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店,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後寫溪流,最後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4節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後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大」的特點。最後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情形,這一節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
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寫作者游覽內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洞一團漆黑」。第二層寫「奇」。借著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鍾乳和石筍」。第三層寫「大」。
「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第四層寫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這一段主要寫內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記金華的雙龍洞
⑼ 金華雙龍洞的資料
雙龍洞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四周的山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35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麼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鍾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近5000多字的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