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墓景點介紹
① 徑山的景點介紹
山上有唐代古剎,建於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相傳法欽和尚來此結茅傳教,被賜封為「國一禪師」;至南宋, 宋孝宗親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嘉定間又被列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鼎盛時,殿宇樓閣林立,僧眾達3千,被譽為「東南第一禪寺」。
主要景點有:松源天風、 靈岩喝石、吊橋溪歌、龍鼻噴泉、龍呤垂釣等。古跡有唐代龍井、宋代御碑、元代古塔、明代銅鍾、陸羽泉等。陸羽泉又稱陸家井,位於雙溪涼亭頭,井深不盈尺,大旱不湄,相傳為陸羽汲泉烹茗之處。陸羽曾一度在此撰寫《茶經》。
名茶、良泉、水煮筍,是徑山三寶。徑山雲霧茶為全國名茶,享譽中外。徑山與日本有著源遠流長的友好史,是日本臨濟宗的祖庭,日本茶道」也源於徑山」茶宴。徑山東南有餘杭古鎮,已有二千餘歷史,鎮上有雙塔、水城門、通濟橋、安樂山等景點。鎮西新建京航樂園,人稱小西湖」,景色宜人,其內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資料陳列室。楊乃武墓、小白菜墓及出家處均在鎮境。鎮東倉前鎮有章太炎故居陳列室。
② 怎麼寫介紹景點古猗園的作文啊
去上海古猗園的N大理由理由1 古猗園,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位於嘉定區南翔鎮上,風格與蘇州的拙政園比較接近。理由2 以綠竹依依、曲水幽靜、建築典雅、韻昧雋永的楹聯詩詞以及優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理由3 獨到精巧的藝術構思,使古猗園更顯出占朴、素雅、清淡、洗練的氣韻。同程驢友這樣評價上海古猗園古漪園確實不錯,很幽靜、很有江南園林的特色。很喜歡荷花、青竹等景色。交通11號線南翔站,公交南翔1號線一站路就到了,很便利。也品嘗了南翔小籠包、遊玩了南翔老街。很盡興的一天。 — — 13916oaynja 繁華都市中少有的一處幽靜之地,慢慢觀賞,細細品味,心中十分輕松!是個非常值得一去的好地方,想放下煩惱,舒緩壓力的朋友可以去走走,絕對不會後悔哦! — — 18201dseqcz 古猗園是臨近上海市區最近的一個景區,交通方便,靜逸閑適,綠化濃郁,遊人適中,遊玩後還有正宗的南翔小籠等你去品嘗,建議遊客們都去走走看看,一定會不虛此行啊! — — daijidong 上海古猗園詳情景點介紹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佔地10公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原名漪園,取「綠竹漪漪」之意;後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營造,又在立柱、椽子、長廊上刻著千姿百態竹景、顯得生動典雅;清乾隆11年(1746年)擴建重葺,更名古猗園。古猗園全園劃分為全園劃分為猗園、花香仙苑、曲溪鶴影、幽篁煙月四個景區。以綠竹依依、曲水幽靜、建築典雅、韻昧雋永的楹聯詩詞以及優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獨到精巧的藝術構思,使古猗園更顯出占朴、素雅、清淡、洗練的氣韻。 古猗園圖1 古猗園圖2 上海古猗園特點 古猗園,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位於嘉定區南翔鎮上,風格與蘇州的拙政園比較接近。古猗園中,有千年經幢,百年廳堂之說,這是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1867年,上刻有陀羅尼經文以及四大天王佛像。古猗園中的石舫,稱為「不系舟」,「不系」有兩層意思,一是它作為石舫,不用繩系攬,二是建園者藉此寄託自己擺脫宦海,求得自由的願望。位於南翔鎮中心,還有一對雲翔寺磚塔,距今已經有1400餘年的歷史了,它是嘉定、也是上海市現存的最古老的寶塔之一,「雙塔晴霞」,曾是著名的「南翔八景」之一。(
③ 西安西安昭陵景點介紹
昭陵位於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0多公里處,距西安約80公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建制雄偉。昭陵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在昭陵南邊,以皇帝陵為中心構成了龐大的扇形陪葬墓群,氣勢宏大,是一座典型的帝陵。 昭陵的石刻藝術非常有名,在山下的昭陵博物館內專門有一間碑石陳列室,展示了歷代名人書法碑刻精品,有「昭陵碑林」之稱。
④ 棲霞牟氏庄園 景點具體介紹
棲霞牟氏庄園 景點具體介紹
煙台著名的牟氏庄園
http://travel.jiaodong.net/travel/yantai/index.asp?lmid=426
http://www.yrgz.com/show.asp?id=10152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居於「膠東屋脊」棲霞市境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牟氏庄園,都是值得人們駐足一品的勝跡。
牟氏庄園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隨著牟氏家族的繁衍和家業的發展而逐漸擴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總建築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整個建築共有6個大院,房屋480餘間,各院疏密相間,布局井然。園內主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連同屏門、東西兩廂組成四合院。各院四至六進不等,四合院重重疊疊。其房舍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所刻浮雕圖案栩栩如生。
無處不在的細節,讓規模宏大的牟氏庄園韻味十足。比如,庄園6個大院大門台階都是7層,寓意步步登高,樣樣齊全;門檻極高,門框特大,其中西忠來大門楣下框鑲嵌著四個標有琴棋書畫圖案的大門——這在中國農村極為罕見;門樓的「脊」和「哨」都裝飾有特製的「龍頭鳳尾」和各種形態的小獸,顯示出主人的豪華富有;與大門樓相連的南群房外牆加工極為精緻平整,牆面上均鑲有雕刻著石鼻鈕的拴馬石環,表明當年這里是人來熙往,騾馬歡騰;而東忠來一進院的石毯上拼砌的制錢圖案,說明當年匠人設計的精巧堪稱一絕。
牟氏庄園在建築上的奇跡數不勝數,其中不得不提的有獨一無二的「三大怪」:一怪「穿堂門兒一線開」——即每個大院的客廳、堂屋都有前後門,而且全在一條線上,這便突破了棲霞農村「房門不得前後開」的老規矩;二怪「炕洞設在寢室外」——在中國北方,睡熱炕多在炕前設洞口,為的是隨時加草木燃料,但牟氏家族卻別出心裁,讓洞口設在寢室外,這樣一來可以保持室內清潔,二是當僕人加燃料時不影響屋內主人的休息,三則可以防止室內火災,可謂一舉數得;三怪「煙囪立在山牆外」——縱觀中國南北建築,煙囪大都立於屋脊或檐坡上,但牟家總計近百個煙囪,卻都用精緻的石條托起,高高地從外牆伸出,且全以小方磚砌成,獨立於牆體之外,如同小小樓閣,讓人稱奇。
精緻而實用的細節,使牟氏庄園迥別於普通的中國北方民居,再融進了牟氏家族由南而北接近600年的興衰家史,就使得這座龐大的私人家宅成了一座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文庄園。
中國最大的地主庄園)
坐落於山東省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園,是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幾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個庄園建築結構嚴謹,緊固墩實,雄偉莊重,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全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園,牟氏庄園以其恢宏的規模、深沉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百年庄園之活化石」,「傳統建築之瑰寶」,「六百年旺氣之所在」,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吸取了中國北方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優秀建築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中國民間小故宮」之稱的牟氏庄園系統地展現了封建地主階級產生、發展及其滅亡過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階級生活的「實物網路全書」。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牟氏庄園,到1935年終於形成至今規模。整個庄園面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佔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縱觀重重四合院相疊,橫看條條通道相間,層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內立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房舍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庄園建築鱗次櫛比,富有特色,色彩斑瀾的「虎皮牆」,用形狀各異、色澤不同的河卵石壘砌而成,「制錢蓮花圖」、「蓮生貴子」等圖案,精美絕倫,嘆為觀止。「三大怪」建築更是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煙囪立在山牆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個小小樓閣,凌空聳立,別具特色。
文化鏈接:
·牟二黑子家族與牟氏庄園>>
·南來的風景――棲霞牟氏庄園隨筆>>
·牟氏庄園演繹600年庄園民俗>>
地 址:棲霞市霞光路庄園南街6號
門 票:30.00元
開放時間:7:30—18:00
路線參考:棲霞市內乘6路車可達
⑤ 關於襄陽烈士陵園的景點的介紹
襄陽市烈士陵園位於襄陽市襄城區鐵佛寺路60號,佔地面積1100餘畝,專始建於1951年,1975年重建,1998年、2011年改造。屬
整個烈士陵園設計規劃有紀念塔、牌樓、紀念館、上山路、烈士陵園廣場。襄陽市烈士陵園
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有在襄樊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03名及大革命時期革命犧牲的部分老前輩的遺骨,烈士骨灰堂安放有五十多位在不同時期為襄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犧牲的 革命烈士。
⑥ 筠園的景點簡介
「筠園」位於台灣新北市金山區金山鄉西湖村西勢湖18號的金寶山墓園,以安葬一代歌後鄧麗君小姐聞名,
「筠園」內處處可見音樂的符號,走進「筠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日本設計師打造的嵌刻在地下的十音階大鍵盤,遊人可以在琴鍵上踏出美妙的音樂。四周安裝了音響,可播放鄧麗君生前所有歌曲。
此處背山面海、風景優美、視野遼闊,與旁邊其他墓園隔開,幽靜獨立;另一邊是巨大石柱撐著玻璃帷幕般的涼亭,亭蓋是透明的,即可遮雨又可觀天象。筠園里的花圃,是一個高音譜號,花圃鮮花盛開,鄧麗君全身銅像矗立其中,遙望著遠方。一邊的牆壁,是用彩色的磁磚設計成許多樂隊與舞的人。大理石墓碑旁,有一塊由原台灣省省長宋楚瑜題字「筠園」的大石。墓後也有一塊景觀大石,園里繁花盛開,是一個相當優美的安息處。景觀大石由廈門運來,牆面是馬賽克畫「音樂人生」。
鄧麗君的墓園既簡潔肅穆又使人感到溫馨,棺蓋用的是南非黑色大理石,棺蓋上面雕刻的是粉白色的玫瑰花環。棺蓋前面擺放著祭拜者獻的鮮花,中間鑲嵌著一張鄧麗君的照片,是彩色的頭像。棺蓋後面是一個石雕,上面是鄧麗君的卧像,左右手交叉於胸前,凝視人間,石雕上寫著「鄧麗筠,1953——1995」的字樣,是鄧麗君來到人世生活的時間。石雕後面是一排松柏,青翠吐綠。 墓園也特別設計了一座音符花園,以小灌木排列出音符符號,以象徵鄧麗君的塑像宛如音樂女神般靜靜的豎立其中,充分表現出墓主人的生前身份。內部設有一部自動點唱機,存有十首鄧麗君的經典作品,包括《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等膾炙人口的國語名曲,寧靜的山巒之間,終日飄送著其甜美而優雅的歌聲,彷彿歌迷們永遠的懷念。如今斯人已逝,筠園也已成為全球君迷的朝聖之地,每日來自香港、日本、大陸、東南亞各地前往墓園追思悼念的遊客絡繹不絕,墓前鮮花不斷。每逢鄧麗君的紀念日及重要節日來臨之時,歌迷、家人及社會各界人士會相聚於此舉行祭拜儀式。
1995年,鄧麗君突然辭世,令熟悉她歌聲的國人懷念不已。鄧麗君長眠處,位於金寶山的?「筠園」,更是吸引許多歌迷不辭辛勞地前往憑吊其生前的風采。筠園設有點唱機,提供鄧麗君名曲的點播,讓靜謐的筠園,終日沉浸在鄧麗君甜美柔細的歌聲中,也讓歌迷可以永遠地懷念她。
據悉,鄧麗君去世後,台灣很多墓園老闆爭著邀請將鄧墓建在自己的墓園。鄧麗君的親友看了好幾個墓地,才最終選擇了金寶山。而對鄧麗君的這塊墓地,墓園老闆只象徵性地收了一塊錢。現在看來,他的確很有頭腦——鄧麗君的名氣為墓園帶來了無限的資產和商機。如今,這里已成為歌迷和遊客必定慕名前來參拜的勝地。
鄧麗君墓
由於鄧麗君安葬在這里,這里的墓地價格飆漲,如今一塊墓地價格動輒數百萬至上千萬新台幣。不少名人和有錢人都紛紛來此與鄧麗君比鄰而居。「有鄧麗君和她甜美的歌聲相伴,他們在天國里都不會寂寞!」
墓園塑像—鄧麗君
鄧麗君紀念公園位於金寶山墓園的「愛區」,分為廣場和墓園兩個部分,大約佔地150坪左右,廣場比墓園大一些,約為80坪,廣場部分是金寶山墓園的公共用地,真正屬於鄧麗君的,只有70坪的地方。台灣的所謂一坪,相當於3.3平方米。
鄧麗君棺蓋的右邊,立有一塊大石頭,上面是宋楚瑜的題字「筠園」。鄧麗君原名鄧麗筠,藝名叫鄧麗君,「筠園」因此而來。石頭前有一棵樹,樹上掛著許多參拜者用小木牌寫的挽言,是憑吊鄧麗君的。這棵樹的奇特之處是,樹幹上分三股,三股上再分六股,到樹頂,樹就猶如一把傘的形狀,好似「萬民傘」。樹上所掛木牌上的挽言,似為萬民傘上的贊語。這可能是設計者的匠心,把一棵樹變成了「萬民樹」。
鄧麗君紀念館由鄧家整理鄧麗君的遺物展示於此,包括曾穿上台演唱的服裝及家居服,還有鄧麗君所出過的唱片。並利用電腦科技的設計建造了巨型琴鍵,並將巨型琴鍵鑲在墓園的地上,只要一踩,便會發出優美的樂音。只要一走進筠園,就會聽到「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來,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的白符飄揚在耳邊。 也特別設計了一座音符花園,以小灌木排列出音符符號,以象徵鄧麗君的塑像宛如音樂女神般靜靜的豎立其中,充份表現出鄧麗君生前對音樂的喜好。
還有一部自動點唱機,里內存有十首鄧麗君的成名曲,包括「何日君再來」、「小城故事」等膾炙人口的好歌,寧靜的山巒之間,終日飄送著其甜美而優雅的歌聲,彷彿歌迷們永遠的懷念。
地址:台北縣金山鄉西湖村西勢湖18號 1995年5月8日,享譽國際的一代歌後鄧麗君小姐因哮喘病突發,猝逝泰國清邁。
1995年5月11日,晚10時30分,載著鄧麗君遺體的泰航633客機,抵達台北桃園機場。鄧麗君遺體被送往台北第一殯儀館。遺體存入一副可使遺體保存50年的鑲嵌水晶玻璃的銅制棺木。
1995年5月28日,公祭儀式結束後,鄧麗君的棺木被運往台北縣金山鄉的金寶山「筠園」,在電視轉播及全球華人歌迷的目睹之下入土長眠。 愛國藝術歌唱家鄧麗君,於1995年5月8日因氣喘病逝世於泰國清邁。多地墓園老闆爭相邀請將鄧麗君的墓地建在自己的墓園,並提供了許多設計方案。在選擇安葬之前,鄧麗君的親人和好友參考了多處墓地,最終選擇了金寶山。這塊70坪墓地,金寶山墓園的老闆只象徵性地收取了一元錢,在他看來,鄧麗君的墓地必將成為一個旅遊勝地,歌迷和遊客必定慕名前來觀光祭拜。據管理人員許先生介紹,鄧麗君的這塊墓地在幾年前價值幾百萬,鄧麗君的名氣為這塊墓園帶來了無限的資產和商機,每年前往墓園緬懷鄧麗君的海內外遊客不計其數,其中不乏眾多演藝界名人及各地商業人士,而金寶山墓園也因此一度成為眾人心目中理想墓園的最佳之選,為了能夠與歌後「地下為鄰」,甚至多人事先支付了高額的「土地費」,提前買下墓地所有權。2012年「筠園」入選「台灣新十二大景點」。
⑦ 庄墓大橋的作文
你去過武漢嗎?你知道武漢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你知道武漢有多少著名的景點嗎?哈哈,被我的問題問到了吧!你不知道吧!武漢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木蘭天池、晴川閣、武漢大學、黃鶴樓、長江大橋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雄偉的長江大橋,它是武漢標志性的景點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中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它的造型新穎,氣魄宏偉,像一條巨龍橫卧在長江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上層是公路,兩頭有很長的引橋。走上環形引橋,右側是人行道,左側是車行道。在引橋盡頭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閃閃發光的四個大字「長江大橋」。由南到北,大橋兩側的欄桿都是用閃亮的方剛大理石建造而成。人行道由方形水泥磚鋪成。路邊一排整齊的路燈,高大筆直,托著三個正方形的玻璃燈。晚上燈火齊明,美麗的大橋像一條七色的綵帶飄在長江上面。在大橋兩端是高約35米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七層,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
武漢長江大橋的下層為復線鐵路。全橋總長1670米。平均每隔六分鍾就有一輛列車通過,如此高頻率的使用,當轟鳴的火車駛過時,也只是輕微地帶動橋身的顫動,可見大橋是多麼的堅固。
⑧ 景點介紹怎麼寫
到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旅遊,不能不看胡楊樹,而看胡楊的最佳位置則是額濟納旗。額濟納現有胡楊林38萬畝,是全球僅存的三大胡楊林區之一,另兩處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穆仁高勒至嘎順淖爾、蘇泊淖爾一帶,有一個巨大的天然林帶,長約200公里,最寬處15公里,最窄處1公里,其中主要樹種是胡楊、檉柳和梭梭。當地人依次稱其中一些地方一道橋、二道橋、八道橋。
一道橋、二道橋和七道橋是理想的胡楊林觀光區,八道橋的盡頭即是巴丹吉林沙漠。因此,八道橋(位於達來呼布鎮東20公里)實際上已成為胡楊和沙漠觀光區。
胡楊俗名胡桐,蒙古語叫「陶來」,已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是一種生命力旺盛得驚人的沙漠植物。據說它活著不死一千年、死後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另外的神奇之處是葉子的形狀:幼樹葉如針似柳眉、壯齡樹葉酷似白樺、老年樹葉橢圓。甚至同一棵樹也會長出各不相同的多種葉子。成熟期,白色種絮可飄飛100多天,一棵樹可以根櫱一畝林。胡楊還可在零下42.3攝氏度至49.6攝氏度的氣溫環境中照常存活,積水浸泡150天也毫無懼色。在西戈壁,有一片枯死的胡楊,或挺胸,或匍匐,或仰天長嘯,或悲天憫人,屹立在沙原,不肯倒下,猶如一群戰死到最後的武士,悲壯而蒼涼,當地人稱其為「怪樹林」。
⑨ 紀曉嵐墓的景點介紹
在紀曉嵐故鄉流行這樣一種傳說,說是紀曉嵐逝世之後,為防此盜墓,從北京到家鄉每隔50里埋一座墳,不知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還有人說紀曉嵐既不入祖墳,又不埋於其父墳前,似乎不合喪葬習俗。更有甚者,說文革中掘開北村紀氏墳墓,未發現男人骨骸。這些撲朔迷離的傳說,使人們對北村紀曉嵐墓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近日,筆者經過深入民間做細致的調查之後認定,北村這處墓地就是紀曉嵐及其子孫的塋墓,真實性不容置疑。
紀曉嵐墓前那通刻有御制碑文的墓碑是最有力的一個證據。據朱珪為紀曉嵐所寫的《墓誌銘》記載,紀昀逝世之後,皇帝下旨「加恩賞陀羅經被,派散秩大臣德通帶同侍衛十員前往賜奠,並賞庫銀五百兩,經理喪事」。嘉慶皇帝親撰祭文和碑文。據地方誌和口碑記載,第二年(嘉慶十一年1806)四月十九日,紀曉嵐和馬太夫人合葬於獻縣北村新阡。所謂每50里埋一墳的說法,純系傳言,不足為信。
據說下葬那天,從崔爾庄到北村搭起了數里長棚,朝廷還派員到墓地詔諭。葬禮規模宏大,熱鬧非凡。
紀曉嵐不入祖墳也不難解釋。憑他生前的官職品級,葬儀一定會超過祖先,如埋在先祖墳前,怕有欺祖之嫌。當年紀家有多處庄園,北村新阡是其中一處,紀曉嵐將墓址選在此處不足為奇。另據文革中掘開紀墓所見之物判斷,也能證明北村紀墓的真實性。 墓地格局大致如此。細觀各部,墳丘高約2米,基部以磚圈砌,磚圍高約60厘米,以上為封土底部周長25.5米。
墓碑立於青石碑座上。原馱碑贔屓(俗稱石龜)已損壞,碑高268厘米,寬109.5厘米,厚38厘米。頂部蛟龍碑冠,為1989年重新刻配,冠高120厘米,長、寬各大於碑身,碑身中間有一條不規則裂縫。碑身正背兩面,四周都有精細的雲龍浮雕。分別雕有12條游龍,上、下邊各2條,左右邊各4條。墓碑西為原刻御制碑文,約有一半字跡撫摩可辨,一半漫漶不清。墓碑東面為1989年修復按原碑文重刻,由滄州書法家劉文源先生書寫。
神道碑高195厘米,寬66厘米,厚20.5厘米。碑身正面(東面)刻楷書大字「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字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碑陰(西面)刻紀事碑文。神道碑碑冠高63厘米,寬77厘米,厚24.5厘米,上有蛟龍圖案、篆額為「永垂不朽」。
墓地還散落一些斷石殘碑,其中兩塊雕有花紋的殘石,據說是原墓碑下石龜的殘塊。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這一處紀曉嵐墓地,無論其規模,還是布局都與原貌相去甚遠,甚至還有人懷疑此處墓地不是紀曉嵐真墳。種種迷團,須要我們逐步解開。 據當地村民和紀氏後人說,當年紀曉嵐為選擇築墓之處,特地從南方請來風水先生,遍尋紀氏庄園,最後確定北村新阡。當時墓地佔地數十畝。按老人們記憶,民國九年所立的那通神道碑,原來的位置距紀曉嵐墳丘約150米,立於墓地東方一條南北通道的路邊,俗稱「下馬碑」,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意。此碑為重立之碑,原碑毀於何年已無人知曉。
墓碑原地現墳丘東21米處,碑下基石上,有一片石灰混合土夯實地基,上鋪198×82厘米的兩塊青石板。現尚存一塊,1989年修復墓地時鋪於墓碑之下。墓石合二為一,周邊有雕花。其上是一個巨型贔屓(石龜),已毀。從基石上還可看出石龜的爪痕。爪間距離前後爪距160厘米,左右爪距120厘米。贔屓背馱墓碑,碑冠已毀。從碑座到碑冠,整個墓碑通高5米左右。
在墓碑與墳丘之間有一青石供桌,已佚失。桌面長約2米,寬約1米,四根桌腿呈圓鼓形。筆者訪得一桌腿,高50厘米,中部腰圍104厘米(直徑約33.12厘米),底面直徑21厘米。
原墳丘規模很大,據老人回憶,1963年當地鬧洪災,村莊被淹,一些村民到紀昀墓頂搭窩棚避難,上面可以容納50多人。
紀曉嵐墓為辛山乙向口,從墓地東望,一馬平川,無阻無擋,百里之外即是大海。墓丘北側有兩個大土堆,形似硯台,南側有一片荊條樹,時稱鳳凰林。西面(墓後)至硇屯(今其村已不復存在)之間是一片開闊地。碑下贔屓頭東尾西,有「頭頂泗家(十幾里外有一泗家莊)腳蹬硇,南面鳳林北硯寶」之說。
墓地中還有其他人墳丘,共30餘座。大墳兩側各有3座小墳,據說埋的是紀昀六個側室。再往兩側延伸,向前跨半穴又各有兩個較大的墳丘,埋的是紀昀的四個兒子――汝佶、汝傳、汝似、汝億。其孫輩墳丘則依序再靠前些埋葬。此種葬法,據說是紀曉嵐生前根據風水先生的提議認可的,叫做「攜子抱孫式」。
當時神道兩側排有石人、石馬等石像生,然而紀曉嵐卒後不久,中國就進入了動盪的近代史時期。相傳,紀曉嵐葬後不多年,這些石像生就被南方的文物販子陸續盜走,今已盪然無存、墓場外圍原是蔥郁高大的蒼松翠柏,整個墓地規模宏大壯觀,氣象肅穆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