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泰和縣一日游必去景點
Ⅰ 贛州市有什麼旅遊景點
通天岩、寶葫蘆農庄、五龍客家風情園、客家文化城、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1、通天岩
通天岩風景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2、寶葫蘆農庄
寶葫蘆農庄是地處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西鎮赤珠、湖邊鎮石人前之間,佔地面積1300餘畝,緊靠105國道,距市區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座具有郊外田園風光、濃郁鄉村氣息的現代綠色生態農庄,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最成功的主題公園。
3、五龍客家風情園
五龍客家風情園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河大道18號,與贛縣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是由江西淦龍集團投資開發的一個以生態為主題,以客家為品牌,以龍文化為底蘊,集休閑游樂、旅遊度假、會展科教、青少年道德培訓基地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遊勝地,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城區的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的風水寶地。
5、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市郊區,雙牌縣東北隅,屬五嶺山脈,1982年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被譽為人間「靈山福地」。是國內外少有的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少數尚未得到很好開發的旅遊寶地。
Ⅱ 吉安泰和哪裡好玩的景點
白口城春秋遺址:是來全自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在縣城西南郊贛江大橋南岸,東靠贛江大橋引橋和319國道,北臨贛江,城址分內城和外城,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
快閣:座落在縣城東隅泰和中學內。始建於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舊名慈氏閣,北宋初知縣沈遵更名快閣。快閣歷經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
天湖山:位於水槎鄉西陽畲族村,海拔115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其植被呈三個層次分布:山頂是萬畝高山草甸,平緩起伏,鬱郁蔥蔥,如蒙古草原,與山腰的茂密森林界線分明,景緻奇異,蔚為壯觀。
Ⅲ 泰和有哪些景點
天湖山紫瑤山白雲山武山玉華山馬家洲楠木林、白鷺湖狗子腦塔楊士奇墓南門河泰和公園泰和苗圃
Ⅳ 贛州一日游哪裡好玩
中文名復稱
贛州
外文名稱
Ganzhou
別名
虔城、制虔州、贛州府、贛南
行政區類別
設區的市
所屬地區
華東地區—江西省
下轄地區
3個市轄區、14個縣、1個縣級市
政府駐地
章貢區長征大道8號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41000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部
面積
39379.64平方千米
人口
974.25萬人(2017年戶籍人口)
方言
客家語-贛南話、西南官話-贛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通天岩、八境台、郁孤台、贛州古城牆、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等
Ⅳ 江西旅遊必去的景點有哪些
江西旅遊必去的景復點制有:
1.九江廬山風景名勝區
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是一座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其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
2.武寧西海灣濕地景區
西海灣濕地景區是武寧縣的核心景區之一,位於武寧縣城。由朝陽湖、沙田河濕地公園、豫寧公園、廬山西海部分水域所組成,集山水景觀、湖泊水上游覽、濕地景觀、林木景觀、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
3.新余中國洞都
中國洞都旅遊區位於江西省分宜縣東北部洞村鄉境內,中國第一個集超自然體驗式溶洞觀光和穴居體驗、洞穴養生的溶洞之都,景區主要包含牛郎織女洞景區、穴居世界景區與世外桃源景區三大景區。
Ⅵ 贛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贛州有很多好玩的旅遊景點,這里給大家簡單地介紹幾個:
第一個旅遊景點是通天岩。通天岩是一個國家4A級風景區。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時期,興盛於北宋時期,時至今日,這里仍然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值得一提的是,通天岩還有一處荷花潭,如果是夏季的話,還可以去賞荷。通天岩距離贛州火車站17公里,距贛州機場約1小時40分鍾,非常方便。
第五個旅遊景點是關西新圍。關西新圍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客家建築,位於贛州市龍南鎮新圍村,始建於1798年,於1827年完工,歷時將近30年的時間,系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
總而言之,以上五個旅遊景點都非常好玩,非常值得一去。
Ⅶ 贛州必去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贛州是江西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常稱為贛南地區,贛州東接福建三明和龍岩,南至西南臨廣東梅州、河源和韶關,西靠湖南郴州,北連江西吉安、撫州,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贛州古浮橋:始建於宋乾道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宋代贛州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方便與外面的溝通,於是就在章、貢兩河上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拆除,只有這座建春門浮橋,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
通天岩石窟:通天岩石窟是贛州市郊的著名風景區,也是中國南方石窟造像比較集中的一處。通天岩風景區主要由忘歸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組成,岩洞深邃,山徑蜿蜒,溪水潺潺,景色秀麗,讓人流連忘返。
陡水湖風景區:陡水湖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江西省上猶縣陡水鎮;水域面積地跨上猶、崇義兩縣;是贛南最大的豐厚水資源區地,湖面岸上四周有瀑布、鐵扇關、獅象山、九曲攬勝、美女峰、客家民俗等三十餘處風物景象。
通天寨:通天寨,是久負盛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區,位於距石城縣城七公里的大畲村。因寨上主岩外如兩指相箝,內若兩掌半合,仰視蒼穹通天而得名。寨上怪石如林、猶如丹霞橫空;滿寨龜裂石板,美稱仙人犁田;寨中清泉四季流淌,竹木青翠如海;寨下碧水環繞,四周青山連綿。奇特的山水,秀美的風光,構成了一幅盪氣回腸的人間仙景。
Ⅷ 我在江西省泰和縣,有三天假期想要出去玩,請問可以玩到江西哪些景點
泰和自古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明禮儀之鄉,自然人文景觀眾多。「綠色」方面,自然景區達20餘處,國家森林公園白鷺湖山青水秀、風光綺麗;萬畝高山草甸天湖山形若錦屏,高紫山、紫瑤山是佛教勝地。「古色」方面,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古塔25座、古橋35座、古祠518棟、牌坊37座、古廟17座。有古文化遺址10餘處、古墓7處。白口城遺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為廬陵縣治;快閣始建於唐乾符元年,被錄入《中國名勝詞典》,黃庭堅、陸游、文天祥、楊萬里等文人騷客都曾親臨游覽題詠;建於後唐的槎灘陂,為當時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效益。「紅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勝跡遍布全縣各地,白雲山戰斗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家洲集中營、三十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等,讓人心馳神往。
快閣:座落在縣城東隅泰和中學內。始建於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舊名慈氏閣,北宋初知縣沈遵更名快閣。快閣歷經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閣被龍卷風摧毀,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佔地約1225平方米(比原擴大2倍),通高約24米(比原加高4米)。為我縣西昌八景之一。它為研究古建藝術及泰和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仙橋:又名迎仙橋,座落在縣城東門快閣東面「望仙門」下。據傳晉代王子瑤、唐代匡智叔侄在東面王山成仙,站在橋上可望見此山而得名。橋東西向,橫跨護城河,為隋唐至清代東達吉州,西至龍泉(萬安、遂川)的必經橋。北宋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本縣蕭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間修。橋單孔單拱,粉紅石並列錯縫砌成,長8.30米,寬3.33米,高3米,橋面鋪青條石。它的保存有助於古建技藝和橋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頭山塔:俗名苟子腦塔。座落在澄江鎮橫田村西南的龍頭山上,東靠京九鐵路,北連丘陵。始建於明代萬曆25年(公元1597年),明萬曆45年知縣王元瑞修,清同治8年塔頂墜。九級八面,塔基周長24米,高約34.5米,呈錐形,塔中空,牆厚2.87米,內徑4.26米。第一層朝南偏東開有券門,二至九層各面開有數量不等的券門、神龕和菱形窗,牆心有夾道,循級盤旋可登塔頂,現樓板已毀。明代列為西昌八景之一,今塔已逾400餘年乃聳立山巔。它為研討古建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無橋:座落在沿溪鎮瀲溪村委江畔村西南側。為江畔村公建,始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橋三孔單拱,拱與拱之間建有三角形的護橋墩,橋面鋪石,兩邊立有青石欄桿,欄桿上陰刻「光緒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無阿彌佗佛」。橋長38米,寬3.35米,高3.5米。它的保存有助於考察清代石拱橋的建築技藝。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營盤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1931年7月,蔣介石拼湊30萬軍隊,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敵蔣鼎文師敗退後企圖經老營盤逃往吉安。8月26日,當蔣鼎文師進入老營盤附近的王朝山和石灰山時,早已埋伏在山頭的紅軍和游擊隊立即圍殲,40分鍾結束戰斗,殲敵一個旅,繳槍炮3千餘,獲全勝。為表彰烈士和紀念此次戰斗,1964年泰和縣人民政府在老營盤鎮敬老院南側建「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碑基方形,二層平台,邊長23.15米,碑身方塔式,高12.5米,該碑為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建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十都秋收暴動大會舊址:座落在我縣冠朝鎮下坑村委新西坑村。1927年9月底,康純等赴廣州與黨中央領導成員張太雷取得聯系。10月初迴文塘小學(區委機關)後,立即召開黨支部會,貫徹「八七」會議精神,決定舉行秋收暴動。當晚打了劉訓年的土豪,第二天在新西坑(屬三十都)「善慶堂」召開了一千多人的暴動動員大會,成立了農民自衛隊,掀起了暴動高潮,開展了「三殺」、「五抗」斗爭。與萬安農民軍組成贛西農民軍,11月26日至27日攻下泰和縣城。舊址為撰寫泰和革命斗爭史提供了珍貴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山戰斗指揮所:座落在小龍鎮白雲山村。1931年3月,蔣介石糾集20萬兵力,向我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當時我軍僅3萬人,毛澤東同志力排「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干擾,主張「集中兵力,先打弱敵」。與朱德、朱雲卿、黃公略等領導同志,在白雲山下橋頭崗布下「口袋」陣,圍殲敵軍。5月14日,毛澤東同志以白雲山頂西崖下的古廟為戰斗指揮所。16日拂曉,敵28師師長公秉藩率軍進入伯佐坑,鑽進「口袋」。毛澤東同志一聲令下,「飛將軍自重霄入」,五個小時結束戰斗,斃敵2千餘,傷2千餘,俘4千餘,繳槍炮3千餘,敵全師覆滅,公秉藩被浮後潛逃,首戰告捷。毛澤東同志為白雲山戰斗寫下了千秋傳頌的壯麗詩篇《漁家傲·反第二次圍剿》,指揮所(古廟)殘存,1977年,縣人民政府在廟側建白雲山戰斗指揮所陳列室。舊址為第二次反「圍剿」的重要史跡。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萬合鎮梅岡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於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該祠堂座北向南,雖經760多年風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對研究明清的歷史、民俗及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2000年7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委縣蘇舊址:為座落在縣城北門的天主堂。1930年7月24日,紅軍和游擊隊攻下泰和縣城。25日,縣委、縣蘇機關由農村遷入北門天主堂辦公。在此召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當時,全縣除三峰、橋頭外,都建立革命政權,有6個區,102個鄉。舊址教堂形式,面積約1500平方米。它為考證我縣革命斗爭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貞節坊:座落在橋頭鎮龍洲村。此石牌坊為嚴略三之妻溫氏守節而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紅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撐而成。全坊四柱三間三檐,平面呈長方形,長4.9米,寬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龍鳳、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細,線條流暢,形態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穩重壯觀之感。其製作工藝和裝璜藝術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築技藝和雕刻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洲集中營:因抗日形勢所迫,1939年,國民黨江西省政府南遷泰和,為反共溶共,於1940年6月在馬家洲松山村設秘密監獄,叫馬家洲集中營,又稱江西青年留訓所。先後關押我革命黨人、群眾近500人。南方工委領導人張文彬、廖承志等領導人也被關在內。在獄中,革命先烈進行了不屈不饒的斗爭。集中營由一棟祠堂和三棟民房組成。祠堂內關一般政治犯,第一棟民房關重要犯,第二棟民房關女犯,第三棟民房為辦公室和宿舍。它的保存對研究中共黨史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嶺遺址:座落在螺溪鎮黃洲村委槎源村南約200米的丘陵中,南臨禾水河。因燒窯取土,地下的古代遺物都暴露在地面上,採集有殘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紋、米字紋陶片。經考古鑒定,屬戰國遺址。它為證史、補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調禪師墓塔:座落在水槎鄉西陽山黃龍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饅頭形堆,封土高約10米,直徑20米。在唐後期調公自桐城(安徽)來水槎西陽山,三年後募捐建「寶藏寺」,轄腳庵108座。甲申調公歿,戊子兵亂,寺盡焚,「黃龍坪」調公墓塔仍在,後人為紀念他,山下二村取名為黃龍村和寶藏寺。其墓於1982年被挖開三層,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幾層不祥。它為考證我縣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飛錫橋:座落在碧溪鎮江邊村西北約1公里處的泰井公路旁。因橋西北建有飛錫閣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間江邊村李氏建,歷代重修。橋跨六七河,三孔單拱,用岩石並列砌置,互相扣鎖而成。橋面鋪條石,橋拱之間附砌三角形的護橋墩。橋長28米,寬3.4米,高5米。它的存在有助於古建藝術的研究。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尹直墓:座落在沙村鎮尹家村北面約200米處,北鄰319國道。尹直(1431-1511),字正言,沙村鎮尹家人。明景泰五年進士,授編修,成化初,任經筵講官,升侍讀學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改禮部左侍郎。弘治間入內閣(副宰相),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尹直歿於正德六年,歸葬鄉里,謚文和。墓座北朝南,全墓約200平方米。尹直墓的存在為研究我縣的人文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口城遺址:座落在縣城西南郊贛江大橋南岸,東靠贛江大橋引橋和319國道,北臨贛江,城址分內城和外城,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經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文化堆積最厚的一座漢~晉時期的城址,說明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這里就已成為江南的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2006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槎灘陂:座落在禾市鎮橋豐村委張家村西50米。後唐天成二年進士、西台監察御史周矩(螺溪鎮爵譽村委周家村人)在南唐時創築。北宋皇佑四年、元代至正間、明代嘉靖和萬曆間,清代乾隆間。民國4年和27年、解放後1952年和1983年,都有較大的整修。宋、明、清修陂的碑銘尚存。今陂壩長407米(含沙洲105米)壩頂寬7米,平均壩高9米。槎灘陂為主體建築,其附屬建築有碉石減水小陂、南乾渠、北乾渠和石山乾渠及螺溪鎮南罔倒虹管,另還有渡槽249座,分水閘17座,隧洞一個,總長約35公里。灌溉范圍達二縣(泰和、吉安),三鎮(禾市、螺溪、永陽),一鄉(石山),另還有水電站二座,全年供電量為70多萬度。槎灘陂是江西省創築最早規模最大的古建水利工程。它為考察歷代水陂建築工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06年1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矩墓:座落在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委周家村北約500米的坡地上,座東北朝西南,高2米,寬8.7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周矩(895—976)字必至,號雲峰,原籍金陵(南京),後唐天成二年(927)進士,官至金陵監察御史。為避唐末之亂,於天成末年(930)隨子婿吉州刺史楊大中徙居螺溪爵譽。約在公元937年經過實地考察,自籌資金創築我縣最早最大也是我省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槎灘陂。該墓於2006年11月與槎灘陂一起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府山城遺址:座落在沙村鎮學士里山上。東連319國道和丘陵,西、南臨雲亭河,土城,為南朝(陳)築,「陳置隋廢」(縣志載)。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遺物有石鏟(殘)和回字紋、雲雷紋等陶片。經考古鑒定,屬西周遺址,其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它證實泰和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1984年公布為到縣文物保護單位。
楊士奇墓:座落在澄江鎮桔園村委杏嶺村北山上。墓座西向東,面積約7畝,省政府先後二次撥專款維修。楊士奇(1365~1444)名寓,號東里,清溪(城東)人,一歲而孤,四歲時隨母改嫁東門羅性(字子理),七歲回楊家,「十五歲為童子師」,「貧甚力學,授徒自給」。明建文初修《太祖實錄》時,被薦入翰林院任編篡官。永樂四年入內閣。洪熙元年任少保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宰相)。宣德間任職如故,並賜「楊貞一銀印」,下聖旨褒功,頌其「與國咸休」。正統間,又升為少師。他為官45年來,為四朝元老,明代名臣,廉吏清官,「三楊輔政」之一。他白身拜相,又成為泰和「三奇」之一。享年80,歸喪營葬,,立御祭文碑,贈太師,謚文貞,英宗先後七次遣官諭祭。其墓和其生前著作與手跡的存在,為充實明史,考察明朝名人墓都具有較高價值。1957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肖彥祥墓:座落在冠朝鎮文塘村委耙塘村東300米的山坡上。肖彥祥(1431~1501),名楨,號寅庵,冠朝龍陂村人。明天順八年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湖廣青史司署員外郎,湖廣按察司僉事、副史、按察史,河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陝西巡撫,南京工部右侍郎,刑部和工部尚書。為官40年,以廉干著稱。肖彥祥歿於宏治十四年三月十六日,諭祭治葬。墓呈長方形,面積約100平方米,墳高2.5米,龍陂村東立有神道碑。其墓和神道碑銘,為考察其高風亮節及佐證、補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欽順墓:座落在上模鄉油居村委桃崗村南150米的山上。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上模鄉西崗村人,明宏治六年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嘉靖六年辭官回鄉,潛心研究哲學之中的氣學。著《困知記》四卷和存、續二稿,《中國哲學史》對其唯物思想作了論述,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羅欽順歿於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83歲。諭祭,謚文庄,贈太子太保,葬桃崗,墓朝東北,面積約3400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鄉謳里村委林川村後井坑山上。郭子章(1542~1618)名相奎,號青螺,冠朝鎮冠朝村人,明隆慶五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善理學,尤精易學,同時工文學、史學,足跡所至,必有著述,著書百餘種,是聞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今《白下記》、《郭子章遺書》(目錄)尚存。郭子章歿於萬曆四十六年,享年76歲,諭祭,贈太子少保,謚文定。墓朝西南,佔地約3400平方米。其墓和其著作的存在,是研究地方史和明人文學的珍貴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循墓:位於澄江鎮龍門村委康家組陳家??山上。墓高2米,為合葬墓,墓整排一字型,橫面11米,墳後立有望碑,墓前有御祭文碑。陳循(1385~1462),字德遵,號芳洲,泰和縣城東人,他5歲喪母,10歲喪父,生活艱苦,但少年即以聰慧聞名。永樂甲午年(1414年)鄉試第一(解元),乙未(1415)會試第二(按會試考官拆卷應第一名,因主考官梁潛是泰和人,同鄉避嫌,改以洪英第一),廷試時終以實力獲得一甲第一名(狀元)。他是我縣第一位狀元,深受成祖器重,是重要侍臣之一。遺著有《芳洲集》、《東行百詠集句》。官至少保、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華蓋殿大學士(宰相)。他是明代文學家,富有才學的台閣重臣,在朝廷恭事43年,輔弼五代皇帝,後因土木難興蒙冤受屈,削職為民。成化六年(1470)憲宗賜祭復官。該墓於2005年3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彥墓:位於泰和縣沙村鎮新華村委三山裡村山垇里。該墓座北向南,高3米,寬12.3米。曾彥(1425~1501年),名雅彥,字士美,號南洲,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曾彥早年即入縣學,亦發奮苦讀,才思敏捷,答辨應對,隨口而出,然而屢試不第,直到明成化三年(1467)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為我縣三狀元之一,時年五十四歲。初授翰林院修撰,九年任滿,本當升遷,被人譖毀,出為南京翰林院侍讀。弘治初(1488年),修《成化實錄》,弘治四年八月,進為左春坊左諭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弘治十年(1497年)十月訖歸致仕,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十四日歿,享年七十七歲。該墓於2005年3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Ⅸ 贛州一日游必去景點
關西圍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景區位於龍南縣關西鎮境內,距離縣內城25公里,由容開基祖徐有翁帶領子孫於南宋初年從江西泰和輾轉遷入關西,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古村位於關西洞的小盆地之間,中央有一條南北流向九曲十八彎的關西河,青峰東立、古塔西護、東山南聳、關水北流、山環水抱,天然形勝,面積約3平方公里。村中現有保存完整的關西新圍、西昌圍、鵬皋圍、福和圍、圳下圍、田心圍等,如眾星拱月般連成一片,且每座圍屋各具特色,是一處保存完好、體現了贛南各個時期圍屋建築風格和特點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
景區核心關西新圍,是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傳頌的九幢十八廳的宮廷式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鎢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間的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