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介紹泉州景點的作文
A. 描寫泉州名勝古跡的作文四百字
收起 發布
丨千里快哉風丨
來自科學教育類芝麻團 2017-04-12
在我的心目中,泉州是一首詩,泉州是一幅畫,泉州是一部常讀常新的書,永遠充滿青春活力和無窮的魅力。
清源山它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春天,山花爛漫,百鳥啁啾,是踏青尋芳的好去處;夏天,涼風習習,松濤陣陣,是消夏避暑的勝地;秋天,天高氣爽,視野開闊,又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冬天,漫山紅透,層林盡染,更是結伴觀賞紅葉的美妙之處。清源山不僅有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色,而且有大量的獨具魅力的文物古跡,以老君岩、彌陀岩、清源洞、靈山伊斯蘭聖墓、九日山祈風石刻群等勝跡最為著名,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的老君造像,是我國宋代道教石刻藝術瑰寶。整個石像雕工精細,形態生動,須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藝術珍品,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老子天下第一」。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精妙傳神,令人驚嘆宋代泉州石雕工匠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它始晉唐,盛於兩宋,至今枝繁葉茂,拳派遠播,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少林武術由各種拳法構成了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拳術系統;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
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因中國絲綢等通過此路大量西運,故名。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因運送其他貨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
這就是泉州,一個因城形似鯉魚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環城遍植刺桐樹的「溫陵」之地,一個從遠古走來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海濱鄒魯」,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於祖國的東南,叫人如何不愛她!
B. 寫泉州美景的文章要400字
《鄉村好美》
夕陽西下,太陽公公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繽紛多彩的世界。村莊被抹上了金色的晚霞。寧靜的大山村,沉靜了大半天了,村莊熱鬧起來了。
村邊莆塘的蘆花被風吹起來了,在村子裡飄飄悠悠地飛著。藍藍的天上飄著浮雲,像一塊一塊的紅綢子,倒映在了葦塘里,像開了一朵一朵雞冠花。那玫瑰色的雲塊在蔚藍的天空,徐徐變換著形狀——時而像人,時而像獅,時而像羊羔;密集的橙色光拄雲層,直射青天。黃昏中,百年老松,千載古樹,愈加顯得偉岸,高大。滿天紅霞,好似天女撒下的紅衣裳,罩在了自己的身上。
夜幕朦朧;啟明星漸漸隱淡了,一彎像用白玉雕出來的月亮,高高地懸掛在這夜幕之中。黛色的夜幕之中,滿天繁星,忽明忽暗,像一顆顆寶石,一粒粒珍珠。
大山村掩映在茂密的樹林之中,村子四周全是巍峨的群山,溪水淙淙。只有那山崖間的羊腸小道,象一跟瓜藤連綿逶迤。每當月朗星稀的時候,田野里蛐蛐引亢高歌,小溪叮咚叮咚作響,小鳥啼嗚。
東方泛白,天空出現了絢麗的朝霞,村子裡飄著縷縷炊煙,空氣中彌漫著輕紗似的薄霧,雨水把村子沐浴了一番,處處清新,處處干凈,散發著醉人的泥土氣息。
在這青山環抱,小橋流水,竹籬瓦舍的山村裡。這充滿溫馨寧靜的鄉村,永遠風景迷人。
C. 泉州名勝古跡作文25o字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民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有爭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十八景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樑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位於南安官橋漳里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
D. 作文《介紹泉州的旅遊景點》
靈空山又名九頂山,在沁源縣西北。
靈空山方圓百里,中心處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隻鼎足。峰下,兩條深谷由西、北而來,相交匯合,向東南而去。深谷匯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開鑿。
在靈空山山腰,有一塊平台地,古老的聖壽寺就座落在這里。據史籍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黃巢起義,避難到此,削發為僧。這位皇太子死後,被封為「先師菩薩」。唐景福二年建先師禪院,宋端拱二年賜額「聖壽寺」,相沿至今。由於歷代的增補修繕,聖壽寺的現存殿宇經不是唐代原建築了。但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處較有價值的寺廟建築群。
除寺院之外,靈空山還有茅庵、仙橋、巒橋、東鍾樓等建築。芽庵建於寺東崖畔石洞之中,曲階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凈塵絕。這里是游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頓覺神清氣爽。
寺院山門對面懸崖壁立,枯樹青藤倒掛,一道幽谷橫在寺院前沿,相距數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巒二橋,勾通南北,貫連三山。其中戀橋上部,丹柱長廊,雕龍繪鳳,斗拱斜插,工藝精巧。跨過戀橋,穿林海沿小路東行,再過仙橋,就到了東峰腳下。從山腳到峰頂的東鍾樓,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飄帶的「十八盤」。
東鍾樓以南,是蒼黃色的「捨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巒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頂樹木蔥蘢,據說那是李太子初到時結廬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說靈空山的山勢、風光還不足奇,那麼,靈空山隨處可見的巨松,足可令你嘆為觀止。山上兩人合抱的巨松數不勝數。著名的有「九桿旗」,堪稱「山西巨松」,它一莖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筆直挺拔。它們各有名目,有「二仙傳道」,有「一爐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薩」等,為靈空山增色不少,這就是靈空山。
第2篇: 旅遊景點介紹
五台山,又稱清涼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它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佛教歷史之長,寺院規模之大,在國內首屈一指。五台山主峰高度都在海拔3000米上下。五台山主峰區域的五座台頂氣魄宏大,頂天立地。五座台頂環圍的腹地,寺廟林立,殿宇層疊,閣樓崢嶸,佛塔對峙。五台山,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飾品,古寺憑高山添雄渾的氣韻……
俗有「海濱城市」之美稱的大連,是祖國北方的一顆「明珠」。在大連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到處都被綠色所擁抱,放眼望去,人民彷彿置身於綠洲之中。那片片綠地似大大的地毯,地毯上盛開著朵朵鮮花,紅的,黃的,粉的……各式各樣,爭奇斗艷。藍色的海洋與綠色的草坪相映生輝,真讓人美不勝收。小草們不時散發出一陣陣清香,令人陶醉,微風吹過,小草擺著身姿為這個城市增添了無限生機。
大連不但白天美,夜裡更美,每當夜幕降臨,大街小巷的路燈、花燈、霓虹燈,流光溢彩,簡直就是燈的海洋。在形形色色的燈中,一種叫「滿天星」的最神奇。它纏在路旁的大樹上,就像彩龍在奔騰;它掛在高樓上,彷彿、瀑布直流而下,壯觀極了!大連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西塘,古名斜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相爭的交界處,故有吳根越角之稱。「九里彎頭放掉行,綠柳紅杏帶啼鶯,」正呈現了西塘這個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九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劃分成八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梁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
西塘在全國同列的古鎮中頗具特色,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於世。比如說西塘的宅弄吧!它們深淺各一,宅弄深處,曲徑通幽,不知深幾許,行至盡頭,豁然開朗,別有新洞天……
悠久的歷史,創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書香,詩詞金石,締造了西塘濃郁、寬廣的文化氛圍。在明清四二七年裡,有進士十九名,舉人三十一名。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如詩如畫……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想去旅遊?那就去體驗一下吧!
E. 求一篇作文泉州風景的游記 字數300
泉州開元寺。開元寺佔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徵性的屏障一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庄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屓。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鬱郁青青。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台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范,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藻井下分五級。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發,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戒壇之後,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後,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鍾,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鍾,鍾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台灣與泉州經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准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台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F. 導游介紹泉州名勝古跡一處(100字)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
G. 泉州的景點作文500字用提綱方式寫
泉州有高速飛騰的經濟,友好的人文景觀,我時刻都為自己能是個泉州人而感到驕傲。而讀專了《魅力泉州》這屬本書後,更讓我感到泉州的文化之濃重。泉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里到處都充滿了古城的文化氣息。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還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由此可見,泉州的文化氣息氛圍有多重了吧!
生活在泉州讓我感到驕傲,但使我驕傲之最的,便是泉州的十八景了。泉州風景甚是秀麗,這也是組成古城文化的一部分吧。在泉州無數風景之中,唯這十八景最具魅力。泉州十八景,這十八都各是:清水岩、塗門街、東湖公園、五里橋、蔡氏古民居、府文廟、開元寺、崇武古城、洛陽橋、牛姆林、清源山、西湖公園、深滬灣、天後宮、黃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鄭成功史跡。若以上這些景點都去過,那可真是有福之人了,因為這十八景個個空氣清新,常去這十八處遊玩,有益身心。
H. 泉州名勝古跡的作文
我的家鄉泉州是個風景優美,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愛我的家鄉。泉州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是福建第二大港城市,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與我們祖國的台灣寶島隔海相望。泉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風景秀麗的清源山、香火旺盛的開元寺、崇武古城等景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光遊客。在這些名勝古跡當中我最喜歡的還屬清源山了。清源山上風景秀麗,景點有老君岩與天湖。在爬山的路途上,沿路可以看見各種花草樹木已經形態各異的石頭,如果仔細聽可能會聽到溪流的流水聲,夏天還可聽到知了的叫聲,聞一聞,一股清新的草的芳香就會飄入鼻中……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對這座美麗的清源山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回憶。提到清源山人們就會想起老君岩。老君岩建造於宋代時期,這尊石像頭、額、眼、髭、須等細雕刻獨具匠心,生動表現出了老人慈祥、安樂的樣子,仔細看,彷彿真的似一位老人在慈祥的微笑著。泉州的特產也是令人記憶深刻的。蘆柑、龍眼、荔枝、枇杷和鐵觀音等享譽全國的特色產物,我最喜歡的還是德化出產的瓷器了,不論論顏色,還是論花紋與質地,都是數一數二的呢!泉州的特色小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看,夜市裡隨處可見各種泉州的風味小吃,仔細的瞧一瞧:有海蠣煎、五香卷、肉棕、面線糊……各種美味的小吃一應俱全,品嘗一下,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呢!泉州真是個歷史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化瑰寶舉世矚目的城市啊! 聽了我的介紹之後,你是不是同樣像我一樣喜愛上我的家鄉泉州了呢?不管你是對我的家鄉有什麼感受,我都會大聲的告訴你:「我愛我的家鄉泉州!」
I. 如果你是導游你會怎樣介紹泉州十八大景物作文
對於泉州十八大景區介紹,主要是通過泉州的歷史來介紹。
歷史上泉州經濟繁華,是中國經濟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