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去求詩的意義
『壹』 求經典的古詩有意義的
[惜時篇]
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 ——蕭繹
思念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
時間給勤奮者以榮譽,給懶漢以恥辱。 ——高士其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願擠,總還是有的。 ——魯迅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志向篇]
沒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沒有動力的船,只能隨波逐流。 ——魏瓊
有志者,事竟成。 ——范曄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鞠躬盡粹,死而後已。 ——諸葛亮
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徐特立
愛祖國,為祖國的前途而奮斗,是朝代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 ——蘇步青
人生是短暫的,在短暫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對人類,對祖國和人民的貢獻。
——覃過振
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
[知識學問篇]
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左宗棠
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 ——波爾克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列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孔子
[品格篇]
正義是美德的最高榮譽。 ——西塞羅
為善者流芳百世,為惡者遺臭萬年。 ——程允升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著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狄更斯
古詩名句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近鄉情更法,不敢問來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既來之,則安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觀棋不語真君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強者心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
於患難見豪傑。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如。
能吃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貳』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這首詩的意思和寓意求解、
酒和花(這個花可以帶表很多東西)並不能讓人迷醉,是人自己迷醉了自己,直到今天才知道後悔,當初又何必去做呢?寓意就是:早知今日 何必當初
『叄』 求 短點 很有意義的詩句 (4句或4句以上的)
1.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盂浩然:《春曉》)
5.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6.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8.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9.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10.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楊柳)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桃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桂花)
『肆』 〖好的必賞〗求有寓意哲理的(古)詩句 比如人與人的關系 男女之情 對...
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擬古》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寄興》
驊騮日回千里答,亦在御功者。《感懷》
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蟻》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小松》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萬般回首化塵埃,唯有青山不改。
一封書信只為牆,讓它三尺又何妨。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
『伍』 求簽求到這首詩,我想知道具體的含義是什麼 謝謝
只是參考,我也是參考人家的,希望不會誤導你。
註明,只是從純文學方面解釋。
佛學太深奧,高山仰止,我都是僅僅叩門而已,不敢妄加註釋。
這幾句話是蘇東坡學佛留下的名句。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續傳燈錄卷第二十目錄
內翰東坡居士蘇軾字子瞻。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未幾抵荊南聞玉泉皓禪師機鋒不可觸。公擬仰之。即微服求見。泉問。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泉喝曰。且道這一喝重多少。公無對。於是尊禮之。後過金山有寫公照容者。公戲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
---------顯然見得東坡雖得此句,卻未能在玉泉皓禪師底下悟得過關去
又請看:
羅湖野錄下
宋江西沙門 曉瑩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與烏巨行禪師為方外友。曾嘗於坐間舉東坡宿東林。聞溪聲。呈照覺總公之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它日如何舉似人。
程問行(烏巨行禪師)曰。此老見處如何。行(烏巨行禪師)曰。可惜雙腳踏在爛泥里。曾(曾侍郎)曰。師能為料理否。行即對曰。溪聲廣長舌。山色清凈身。八萬四千偈。明明舉似人。二公相顧嘆服。
吁。登時照覺能奮金剛椎。碎東坡之窠窟。而今而後。何獨美大顛門有韓昌黎耶。雖烏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鋒鋩。豈能洗叢林噬臍之嘆哉。
----------此段可為佐證。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十五
僧問忠國師。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有人不許雲是邪說。亦有信者雲不思議不知若為。
國師曰。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
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華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
又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
珠曰。法身無像。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華而顯相。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經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座主會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師(大慧普覺禪師)雲。國師主張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直主張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漢將一個主張底。將一個破底。收作一處更無拈提。不敢動著他一絲毫。要爾學者具眼。透國師底金剛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來還有一些資料,有關翠竹黃花的禪宗公案,可惜多說無益,盡是文字窠臼,不再多錄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明心見性的人方可領會得,請不要作意識思維邏輯的理解,參之悟之。
『陸』 形容本來就得不到何必去強求的詩句有哪些
1、「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出自於《增廣賢文·上集》
釋義:命中註定會擁有,就一定會擁有,命中註定得不到,也不需要太過於強行取得。
2、「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釋義: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3、「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釋義: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里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釋義: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5、「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出自於《增廣賢文·上集》
釋義:
你有心做的事情不一定做的好,但是有時候無意間做的事情又會很成功,就是做人做事盡力而為就好了,不一定必須成功,隨緣,順其自然,成功就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
『柒』 形容本來就得不到何必去強求的詩句.
您好,詩句主要有:
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棄我去者,昨日專之日不可留屬。
3、不留戀天涯何處無芳草?莫去獨戀一枝花。
4、縱然桂魄都圓缺,況復萍蹤不去留?
5、十五情形憐月冷,三千願望對星流。
8、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巫山原屬古追求,你若無心我便休。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
12、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需苦苦用機謀。
拓展資料:委婉表達得不到不要強求的詩詞
唐貞元年有一位叫李師道的,割據一方,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識,很想聘用他,來為自己效命。張籍雖是窮官,卻淡泊名利,更不願與亂臣為伍,常以詩歌自誤,逍遙而自在。張籍不便正面拒絕李師道的徵聘,所以,寫了一首詩,寄給了李師道。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最後兩句可以說是委婉的表達了拒絕的意思,勸其不要強求。
『捌』 求詩詞兩句,要有意義的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上雲卷雲舒 。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玖』 人到無求品自高出自什麼詩句,什麼意思
"人到無求品抄自高"的出處: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老師陳自崖寫的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現代作家冰心94歲高齡時,書「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視為心銘。
意思是:一個人到了無欲無求與世無爭的地步他的品德和思想境界自然就脫離了塵世的紛擾自然高潔!人要做到了無欲無求,品格自然高尚;品格到了無欲無求,人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9)不必去求詩的意義擴展閱讀:
紀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
嘉慶十年(1805年)病逝,時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著有《紀文達公遺集》。
參考資料:網路-紀曉嵐
『拾』 求一首有意義的詩,
清晨起得早,
上樹去打棗。
兩眼沒看好,
樹上有蜂巢。
一棍把它搗,
胡峰盡氣惱。
群蜂來蟄咬,
渾身起大包。
(上個月16號上樹打核桃、被胡峰蜇到、不治 身 亡的那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