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景點必去景點
1. 去甘肅旅遊有什麼最值得去的景區嗎
2019年去甘肅旅遊最值得去的景點有以下幾個:
敦煌莫高窟
在河西絲綢古道上,距民樂縣城10公里的-鄉童子壩水庫北岸,有一座建於北魏時期的名聞遐邇的古寺——童子寺及童子寺石窟群。今日所見童子寺磚木結構的三間大殿、觀音殿、念佛殿、廂房、寮房等建築,為釋覺塵及四方信眾募資於1994年重建,古樸庄嚴,與寺後山體上的石窟形成一完整的佛教勝跡。
2. 平涼有什麼風景名勝
平涼曾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之一,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龍泉寺、雲崖寺、石拱寺、柳湖、龍隱寺等景點。
1)首選:崆峒山。平涼崆峒山位於平涼市西15公里處,系六盤山山脈。有8台、9宮、12院、42座建築群,共40多處名勝古跡,至今猶存,以崆峒寶塔最為著名。崆峒山海拔2123米,面積30平方公里。
2)王母宮。王母宮位於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訥兩河匯流處,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方形,中心有柱,平面呈「回」字形,高達12米,深11米。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窟內造像分三層,共200多尊,多為北魏作品,後經改造,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
3)南石窟寺。南石窟寺位於涇川縣城東涇河北岸的蓄家村,背山面水,綠樹環繞,景色秀麗。石窟現存5個窟龕,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
3. 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的自然資源。
崆峒山有許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淺的石洞,據初步統計,共有大小32個洞子,崆峒山得名,與山上的石洞有很大關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說法,朝陽洞即是其中一個較有名氣的石洞。
朝陽洞位於獅子嶺東側絕壁上,面臨一條溝谷,谷內長滿茂密的森林,隔谷與西台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寬為8米,高為5米,深為5米,這里沒有出入的路徑,遊人很少到此,因此,顯得十分幽雅寂靜。據說早晨初升太陽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內,故名朝陽洞。
雷聲峰的險奇堪稱崆峒一絕,雷聲峰不是飛來峰,它是主峰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濤濤的前峽河水。這條山脊全長200米,最高處不過5米,整個山體均為丹色石質,其東西兩側下臨絕澗,南面的絕壁上有人工開鑿的石級,可通向棋盤嶺。由於雷聲峰由北而南,山勢逐漸變低,因此,峰頂的道宮建築依順山勢,錯落有致,構成一副美麗的圖畫。雷聲峰岩壁陡峭,下臨深淵,在雷雨時節雷聲在空谷依欄而望,崆峒激盪,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 亦稱無量祖師殿,為皇城主殿。北宋乾德年間(963—967)修建,元代改崇佛閣奉祀釋迦佛。明代嘉靖年間韓王夫人郭氏捐資,命遣內散官馬英祈許,將大殿擴建為5楹,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殿頂覆蓋鐵瓦。殿內正中設高1.5米、長寬各6米的神龕,奉祀彩塑金身真武帝君坐像1尊。龕台正中設置銅鑄玄武,左右彩塑周公桃花站像各1尊。龕台左右側下方各塑龜蛇化身站像1尊。殿內左右彩塑四大靈官站殿神。清康熙初年王輔臣應吳三桂兵變據平涼占崆峒,殿廡毀壞嚴重,十五年(1677),龍門洞道士苗清陽前來住持募化重修,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甘肅旅遊最值得一去的景點有哪些甘肅旅遊五大景點推薦!
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國第一大石窟,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是中國最偉大的藝術長廊;1987年12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鳴沙山—月牙泉:這里沙山與泉水共處,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在這里你可以爬上鳴沙山,俯瞰月牙泉,還能在山頂上欣賞大漠日落,感受西北大漠的蒼涼廣闊。嘉峪關:它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門關: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隨絲綢之路的興盛而繁盛起來,曾經是西域商賈和中原人士絡繹往來的必經之地。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它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復合區,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5. 去崆峒山的經典旅遊線路
第1天:早乘汽車走高速公路,中餐後游覽神奇的老龍潭景區。
第2天:早餐後前往六版盤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權——涇河源,乘坐景區環保車上山游覽被稱為「塞上小江南」的小南川、可沿著水路一直走向大山深處,體驗摸石頭過河的感覺,看青山綠水,聽鳥語花香;游覽成吉思汗曾經避暑駐兵的涼殿峽;游覽植物嘸,看七千年古木,了解六盤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乘車赴平涼。
第三天:早餐後,游覽「道源聖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首批4A級旅遊區和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風景區後乘車返回,結束愉快之旅!
6. 平涼崆峒山風景名勝區5a景區好玩嗎
如果你是喜歡自然風景和攬勝的,那麼答案是肯定的。
崆峒山是全國重點專風景名勝區。涇河和胭屬脂河南北環繞,最高峰海拔2100米 。山上林木茂盛,景色秀麗,並有日月峽、羽仙峰、氣心峰、千丈岩、綉球峰、蓬花岩、歸雲洞、黃龍泉、丹梯崖等名勝。相傳是廣成子得道的地方,也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地方。
崆峒山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7. 崆峒山裡有哪些景觀
從秦漢時期開始,歷代人們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鍾,遍布諸回峰。
明清時期,人們把山答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
近年來,新修了卧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42處建築群。
8. 平涼崆峒山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平涼曾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之一,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回窟寺、答王母宮石窟、龍泉寺、雲崖寺、石拱寺、柳湖、龍隱寺等景點。
1)首選:崆峒山。平涼崆峒山位於平涼市西15公里處,系六盤山山脈。有8台、9宮、12院、42座建築群,共40多處名勝古跡,至今猶存,以崆峒寶塔最為著名。崆峒山海拔2123米,面積30平方公里。
2)王母宮。王母宮位於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訥兩河匯流處,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方形,中心有柱,平面呈「回」字形,高達12米,深11米。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窟內造像分三層,共200多尊,多為北魏作品,後經改造,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
3)南石窟寺。南石窟寺位於涇川縣城東涇河北岸的蓄家村,背山面水,綠樹環繞,景色秀麗。石窟現存5個窟龕,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
地方特色:涇川罐罐蒸饃、靜寧燒雞、華亭核桃餃子、平涼酥餅等等。許多東西去了才知道。
9. 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有什麼旅遊景點
看你在哪裡了。
平涼有柳湖公園,碧波柳影。
在崆峒大道沿路,有崆峒古回鎮,裡面有一些小吃答,特產,古色古香。
在崆峒山下,前山有水庫,也叫彈箏湖,從前山可走路或乘索道上山。後山是森林,若是要上山,坐車或步行皆可。
10. 崆峒區的風景名勝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
1994年以來,崆峒山先後被認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 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等榮譽,2002年全面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崆峒山》4張一組景觀特種郵票,崆峒山登上了「國家名片」 。
太統森林公園,「西來第一園」——太統森林公園,位於崆峒區西郊3.5公里處。佔地面積21.7萬畝。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森林覆蓋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種,草本植物3000多種,實用真菌20餘種 。
十萬溝,十萬溝—大陰山景區位於崆峒山西南,河峽谷南側,距城約20公里,麻武鄉城子村境內。景區面積23.8平方公里,是崆峒區天然林資源區和旅遊風景區。石崖間「將軍窯」、「藏軍洞」、「擊鼓窯」以及上「教坪」、「倉房梁」,「將官墓」、「仰駕山」等古遺址仍存。較著名的風景點有「虎跳崖」等景觀 。
清福山,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東南塬畔,距城區20公里。山下為西蘭、寶平、平鎮3條公路交匯處,也是寶中鐵路由南向西的轉折處,為隴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山上有樓台殿閣60餘間,道觀僧院10餘處,統稱三宮四台七寶殿,且多石刻、壁畫。1980年辟為自然風景區,建有三清殿、無量殿、雷祖殿、百子宮、三官殿、三聖宮、財神樓、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聖宮、太寶殿、靈官洞、山門、洪元橋等。洪元橋下有洌泉 。
柳湖,是隴東的自然山水園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被人們譽之為「柳湖晴雪」,為平涼八景之一。公園位於崆峒城廓西北隅,西蘭公路南側,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總面積133畝,其中湖水面積41畝。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
柳湖始建於宋神熙元年(1068),時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蒔花植柳,建造避暑閣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韓潘昭王占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賜「崇文書院」供王府子弟讀書。昭王以千金築城三仞,並做了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之後,又先後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讀書堂」、「文瀾橋」、「養正軒」等建築。先後更名為「百泉書院」、「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陝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名為柳湖書院,並親書「柳湖」匾額。寫了《頌暖泉》即《重修平涼暖泉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柳湖書院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校。解放後,仍相繼被一些學校、單位佔用,1977後單位遷出,恢復公園,增其舊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開放 。
明寶塔,明寶塔在平涼城東馬道門外之寶塔樑上,是為進入平涼之顯著標志。因其地勢險要,扼控古道要沖,故自清初以後,常有重兵駐守。民國時期,曾駐有軍部、集團軍總司令部。建國後,曾設學校或為機關駐地。自1980年後,遷平涼地區博物館於此。1994年定為旅遊景點,免費全日開放。
寶塔公園歷史悠久,據志書載,其地原為延恩寺,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辟為正學書院。明武宗正德11年(1516),御敕重修寶塔,至嘉靖25年(1546)春建成,並在塔前建新塔寺。此塔形制為七級八角錐狀樓閣式無基座磚塔,高27.5米,底部周長36.6米。底層面南設拱門,二層以上每層各面均有券門,內設木梯、閣板,供登高眺遠。三至五層設佛龕,雕欄護,磚雕斗拱,鐫雲紋花卉,上覆琉璃瓦。各層檐角綴飾獸頭鐵鐸,終日叮當作響。塔頂呈八角傘形,亦琉璃瓦覆蓋,塔尖為鐵鑄斗托小塔。塔西舊有真武廟一座,嘉靖後期又於塔寺東側建東岳大帝廟。有大殿、獻殿、配殿、廂房、戲樓。臨街山門巍峨,石階重重,道旁又建高大重檐石牌坊一座,楣刻東岳大帝行祠。對面為石砌磚雕九龍巨碑,碑面九龍翻騰,生動活躍,中嵌石匾鐫國祚綿延,上方懸雕三星八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
2003年,搬遷了周圍單位,擴建了綠地,開挖恢復了東湖,是其成為繼柳湖公園之後,城區又一重要休閑娛樂場所 。
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1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是甘肅省4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12公里處,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也是新興的地質旅遊勝地。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公園規劃建設總面積83.6平方米,地質公園建設保護的地質遺跡景點共有58處,其中丹霞地貌景點 47處,地質構造、地層岩性景點5處,外動力地質作用景點6處。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遺跡分布廣,連片集中,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保存完好,極富特色,屬我國獨有,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極佳場所 。
凌空塔,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境內的崆峒山,是一座無基座的七級八角磚塔,塔高近30米。
凌空塔是宋代建築,樓閣式,8角7級,每級間距較大,無基座、兩層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磚做出門、窗、柱、額枋、斗拱、椽、飛頭等形制和精細的雕飾。
凌空塔上生長有兩棵百年松樹,構成了「古塔托松」的絕景觀,是崆峒山重要的景點之一 。
龍隱寺,位於城西3.5公里處的龍尾山下,佔地約300畝。據《平涼市志》載,龍隱寺原名「靈隱寺」、「興教寺」,始建於漢唐時期,以後在明、清、民國等各代均有擴建,先後開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築。龍隱寺之名,來源於唐肅宗李亨下塌寺內的傳說。相傳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李隆基倉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從馬嵬(圍
)坡揮軍北上,「通夜馳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烏氏驛,辛酉至平涼…」,曾在靈隱寺內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稱帝。因皇帝是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而龍隱寺又是皇帝曾居過的地方,故「龍隱寺」之名沿用至今。
龍隱寺所在的龍尾山,東西綿亘5公里,植被面積近26.7萬平方米,是一座「嵐靄彌漫,淹沒寺觀,一泓秋水如玉帶,背負青山似錦袍」的名山。尤為奇絕的是,在一懸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懸空,上接藍天,下臨深淵,樹遮花掩,猶如仙閣,景色十分壯觀。龍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澇不改其盈,千百年來,水位穩定不變。山上還有一「靈湫」,又名「龍泉」,泉水從一乳石縫隙間噴涌而出,遇懸崖後旋轉激散,形似玉盤篩珠,古有「龍泉滴珠」之稱,系平涼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