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必去的景點
A. 德令哈有哪些旅遊景點
有褡蓮湖,挺好的,還有柏樹山,還有水墨,還有附近的金子海,還有哈里哈圖,很多的。歡迎來德令哈做客
B. 海西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中文名稱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外文名稱
Haixi Mongolian and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別名
海西自治州,回海西州,海西
行政區類別答
自治州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青海省
下轄地區
2個縣級市,3個縣,3個行政區
政府駐地
德令哈市烏蘭東路16號
電話區號
0977
郵政區碼
817000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北部
面積
325785平方千米
人口
51.26萬(2016年)
方言
北方官話、藏語、蒙古語
氣候條件
高原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長江源,昆侖山,天峻山,大柴旦溫泉等
C. 德令哈的風景名勝
懷頭他拉岩畫
位於懷頭他拉鄉西北約40公里處的哈其切布切溝內。初步測定,岩畫的創作時間是北朝後期和隋唐時代。岩畫製作技法精緻,繪制風格獨特,表現內容廣泛,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愛等方面的內容。岩畫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彌補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而造成的文物、文獻史料不足的缺憾。
托素湖
托素湖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部,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境內,托素湖為鹹水湖,面積為16 700hm2。在距湖西北岸約4.6和6.1km處的水面上有兩個面積為13和370hm2的島嶼。區內氣候屬荒漠、半荒漠大陸性氣候,其特點乾旱。風蝕嚴重,蒸發強烈,水源補給日漸減少,年平均氣溫3℃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3.l;日照時間長,全年日照時數可達3353.5h,年降水量100mm,蒸發量多2233.2mm。
托素是蒙古語,即「酥油湖」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湖的周圍全是茫茫的戈壁灘,氣溫較高,湖水的蒸發量很大,水中的含鹽量增高,水生動植物和浮游動植物也很少。托素湖湖面遼闊、湖岸開闊,無遮無攔。風平浪靜時,湖面煙波浩森,水天一色,蔚為壯觀;天氣變幻時,湖水浪濤洶涌,浪花飛濺,拍岸有聲,動人心魄。
阿力騰德令哈寺
阿力騰寺院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塔爾寺賽多活佛創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為「佛法興旺洲」。寺院總佔地面積2383.2平方米,經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內藏有珍貴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態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獻藏書,是一座佛教藝術的寶庫。經歷了重重劫難後,現遷於德令哈市河東幸福路北側,座向朝東,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地處幽靜,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觀之一,也是各族信教群眾拜佛燒香進行各項宗教活動的聖地。
D. 德令哈旅遊景點
德令哈旅遊景點:
可魯克湖-托素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專德令哈市,柴屬達木盆地東北部,海西州德令哈市境內,地理坐標為地理坐標為北緯37°1′~37°21′,東經96°44′~97°25′,東距德令哈市42km。
托素湖湖水面積16748公頃,是德令哈盆地最低點;可魯克湖湖水面積5860公頃,是德令哈盆地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四周有多條山谷洪積扇向心於此。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德令哈市西南部,西至大柴旦全集河,北與青藏鐵路相連,南與東西走向的額木尼克山為界。
地理位置為北緯36°00′~37°24′,東經95°58~′97°52′。保護區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54公里,保護區面積3105平方公里。2000年5月始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E. 德令哈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德令哈著名的景點有:懷頭他拉岩畫、托素湖、阿力騰德令哈寺。
F. 青海湖---德令哈----敦煌 這條線路上有哪些景點可以一去
青海湖:倒淌河、二郎劍景區(151基地)、黑馬河鄉、伏俟城遺址、茶卡鹽湖D2鳥島、孤插山(三塊石)、西海鎮原子城、金銀灘草原、沙島 德令哈:白宮山外星人遺址,天峻石林,都蘭狩獵場,克魯克湖,托索湖敦煌的景點:【莫高窟】 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鄉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像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人若從山頂下滑,沙粒隨人體下墜,鳴聲不絕於耳。據說晚間登沙山,還可看到沙粒滑動摩擦產生火花。鳴沙山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沙山並被為我國「四大鳴沙山」。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月牙泉】 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葯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處敦煌西200公里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已先後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等二十多部影視劇。
【陽關】
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 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 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三危山】
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雲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於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三危山古代又稱碑羽山、神羽山,從敦煌綠洲看,隱三峰崇之,如危欲墜,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蘊育了世界文化藝術寶窟莫高窟,當地的百姓自然將此山奉為神山,修建了眾多的宇寺棺、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南天門等一批古建築至今,遺跡猶存。站在三危山頂峰的王母宮前,俯視莫高窟及整個敦煌綠洲全景,敦煌人稱三危山為坐鎮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稱做「危峰東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據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由此可見,三危佛光是開鑿莫高窟的動因,也可說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搖籃,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靈岩」,三危山與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說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藝術寶窟,那麼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藝術名山了。
由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和榮興建安公司建設旅遊景區「三危聖境」,修建了高達36.6米高的中國第二大銅佛樂尊堂,山門觀音殿,王母宮,龍王廟,大成殿等一批景點,被世界著名藝術家平山郁夫譽之為「佛國聖境」。樂尊堂是為紀念莫高窟的開鑿創始人樂尊和尚而修建的,位於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開鑿的聖像和開鑿洞窟的史跡圖。觀音殿觀音殿建在觀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圓山頂式仿宋建築,坐北向南面和約235千方米,內有觀音井畫像和壁畫。大銅佛是三危山景區的主體景觀,大銅佛坐東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紀念莫高窟開鑿於公元266年,是中國第二大銅佛。
另外三危山還有紀念中國文化聖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龍王山神的「龍王廟」,「山神廟」等廟宇這些建築與三危山對互對應,是為遊人提供修心養性的場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據考證建於北宋早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特殊價值,1981。
三危山為敦煌第一聖境,在地方誌中被列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東屹」。而三危聖境的開發與建設,特別是三危大銅佛的落成開光,使遊人參觀完千年佛教勝跡莫高窟後,再來大銅佛觀音殿前燒香拜佛了卻了心願,可以極大的滿足僧俗心中的願望。
G. 從德令哈到敦煌路上有什麼好的景點
飛天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等。
H. 德令哈有什麼湖
德令哈有許多復湖。制
在德令哈市區南偏東不遠,有一個不大的鹹水湖,叫尕海,湖邊長有許多紅色的耐鹽鹼植物,非常漂亮。
在德令哈市西約50公里,有一個很大的淡水湖,叫可魯克湖,水草豐美,蘆葦叢生,有魚有蟹,是大天鵝自然保護區,是一景點。
在可魯克湖南邊,還有一個鹹水湖,是可魯克湖的姊妹湖,叫托素湖,兩湖之間只有百來米。比可魯克湖稍小,湖中、湖邊均無任何生物。兩湖之間,有一小山,為「外星人遺址」。
在可魯克湖北面,有懷頭他拉水庫,是一個人造湖。
在德令哈市北方約140公里,有一個湖叫哈拉湖。是青海第二大湖泊,又稱黑海,湖泊面積59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屬鹹水湖。周圍還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湖泡,有草有鳥有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