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介紹洛陽景點的文章

介紹洛陽景點的文章

發布時間: 2021-02-18 00:38:22

Ⅰ 洛陽特色旅遊景點介紹

龍門石窟是肯定第一個要看的,完了可以順便去一下埋葬關羽首級的關林廟,再接著去白馬寺,往東再走點可以直接到少林寺玩玩。晚上可以住在洛陽。洛陽的住宿不算很貴,只要不是牡丹花會期間基本上100元左右就OK了!之後一定要到洛陽老城區看看,嘗嘗天下聞名的洛陽水席,再逛一下洛陽博物館,領略一下洛陽的五千年聞名,還要去一下王城公園看看中華文明的起源,河圖洛書。再去鬼吹燈中描述的洛陽鏟的發源地邙山上面看看古代的墓葬文化(古墓博物館)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到洛陽周邊的一些景點去好好玩玩。總之洛陽的景點很多,一時半會肯定只能玩個大概。最後臨走的時候還可以帶盆牡丹花,帶兩盒盛唐牡丹餅。

Ⅱ 描寫洛陽的景物的散文。500字 快

從驚蟄到穀雨,看盡繁花。「小樓昨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海棠不惜胭脂淚,獨立蒙蒙細雨中。」似乎花兒,總是因雨澤被,因雨而凄婉地美麗著。杜甫筆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如薄霧,如淡煙,輕輕瀝瀝,娓娓而來,是典藏在江南深閨里的纖細哀愁。

「人間四月芳菲盡。」等桐花散落一地,牡丹才姍姍來遲。花開富貴,開在雲淡風輕,開在草長鶯飛,日光和煦。正如劉禹錫筆下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一種明麗的,高貴的,雍容大氣的典雅美。秦淮煙月浩繁,揚州青樓薄倖,長安秋風凄怨,玉門寒雁悲愴,唯有洛陽,中州故地,從容博大,深刻安詳,才載的起牡丹這份絕世的美麗。「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琵琶弦上,纖手輕挑,不知糊弄了多少如夢如歌的歲月。

洛陽我去過多次,無論是龍門的佛光,香山寺的儒風,白馬寺的梵音,還是古城的雕梁畫棟,灰瓦青石。都令人沉醉,醉於往事悠悠,醉於衣冠成丘的古人。洛陽牡丹花開,卻是我最為傾情和珍重的。牡丹脂粉艷麗,明明凈凈,不為塵染:有醉人的嬌紅,有冷艷的素白,有恬靜文雅的淡黃,有貴氣逼人的雅紫。無論哪一種,都遠勝於那些逐水飄零的杏白桃紅。牡丹是花中王後,地位尤尊。話說女皇武則天猶愛牡丹,一時間花滿京城,文人騷客齊聚洛陽。曹植的夢中,出水的洛神,翩若驚鴻相思三千東流水,只取一瓢。一代情聖李商隱更驚嘆於洛陽牡丹的天香國色,據說當時隱居於龍門香山寺的白居易讀了李商隱的文章,相見恨晚。希望可與子共賞牡丹,同品詩茶,話古道今一番。只可惜香山老人早逝,李商隱命運多磨,鬱郁而終,辜負了一世才情。

賞牡丹不必「春風得意馬蹄疾。」,不必「琵琶凄涼羌笛噎。」而應當心生和諧,安靜。任時光悄然流逝,用雍散微醺的醉意去細細品味。因為太過端莊的華貴,只允許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忘我的酥骨地醉在那份美麗中。有朋友說,此刻若在盛唐,滿城花香,豈不正應了一派恢宏的盛世景象。我想,不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時過千載,只留雁過紛說楊李事,舊時城闕都作土。然牡丹,年年花開,不全然是塗抹在盛世之上的浮華之氣。再來洛陽,但見古時明月,樹影幽暗婆娑。十里長亭,十里藤木落古香,十里青山恨綿綿,一夜輾轉,一夜輕嘆,一夜凄雨滴梧桐,不覺令人凄然地笑了。

四月春暮,青石的街道向晚。那厚厚的城磚,如一卷卷庄嚴的史書疊落。千年以前,是否有過一位失意的文人,空負才情地嘆息過。是否有過一個身披彩裳的女子,孤傲冷艷,將那長長的裙擺拖過石門。是否有過,嫣香盈袖隨風落,讓人想起誰家籬牆里盛開的牡丹……

當時我若在,定要兩盞清酒,階前獨坐。做個失眠的詩人,邀明月,品花香,黃酒小菜,玉佩短笛……

Ⅲ 寫洛陽名勝古跡的作文 400字作業 ,,

作文要自己寫

Ⅳ 介紹一個洛陽著名的景點(100字左右)

門票·開放時間:
龍門石窟、白園(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點實行一票制,票價120元。門票為明信片式樣,售票處對面就有個郵筒,可直接把門票撕下,將明信片郵寄回家收藏。租一個語音導游機聽介紹的價錢是20元,請導游的價錢是50元。開放時間:春、夏、秋季:上午7:00-下午6:30 冬季:上午7:30-下午5:30 每年4月1日——10月10日 夜遊龍門 晚上6:30——10:00 ,晚上9:00停止售票。
交通概況:
可從洛陽火車站乘81路公交車前往,車程約40分鍾,打的前往35元左右。還有從市區其他地方坐53和60路也可以到達。 龍門石窟與少林寺之間也有對開的班車, 龍門→少林:票價130,最早上午10點發車,最晚14:30 少林→龍門:票價110,最早11:30發車,最晚下午4點。票價包含門票、車費、導游服務費,每天四班。 提示: 1、龍門景區停車場距離景區大門,東山和西山景點之間都還有點距離,建議買龍門電瓶車通票10元。 2、在停車場下車後會有附近的攤販要你上他們的車去龍門石窟的門口,切不要聽信,會被他們拉去其他地方。
景點簡介:

龍門石窟與山西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洞窟簡介】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潛溪寺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准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朴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朴,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葯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葯方洞,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葯方150多種,所用葯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葯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葯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葯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葯方洞的葯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對研究中國醫葯學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於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於印度,產生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
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鍾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文物珍藏】
龍門博物館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最佳旅遊時間】
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5度左右.
可在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洛陽牡丹花會期間兼賞牡丹而游龍門石窟.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龍門石窟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游,實為快事.

【景區美食】
龍門石窟最具特色的是洛陽水席,主菜以湯菜為主,吃一道換一道,如流水一樣,因此得名.曾傳入皇宮,是洛陽請客首選.可到老城的耀耀、真不同、賓湖、洛陽酒家品嘗。
還有「不翻湯」,已有百年歷史,遍及景區及洛陽大街小巷。

【景區購物】
洛陽的特產有很多,從工藝品到土特產,琳琅滿目。著名的唐三彩,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洛綉是洛陽傳統的工藝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還有洛陽印象旅遊紀念品系列、洛陽奇石、梅花玉、洛陽櫻桃、黃河鯉魚、杜康酒……
洛陽的購物環境相當不錯。各大商場不僅為遊客提供琳琅滿目的世界名牌、國貨精品、家電、時裝、金銀珠寶等各類商品,而且,各種娛樂、食宿設施也應有盡有。手工藝品有:仿古青銅器 洛寧竹簾 洛綉 洛陽宮燈 洛陽唐三彩 王麻子剪刀 趙炳炎銅哨 澄泥硯。
洛陽以龍門石窟為主題的旅遊紀念品名目繁多,如以龍門石窟風景區奉先寺諸佛為主題的洛陽印象冰箱貼、工藝筆、CD盒、攜帶型煙灰缸、便簽本,以及以龍門石窟卡通形象為原型的鑰匙鏈、撲克牌等小型旅遊紀念品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Ⅳ 寫一篇導游洛陽名勝古地作文500字以上

今天我們游覽的地方有很多,請你們開心的遊玩,現在我們就到了龍門石窟的腳下了,關於龍門石窟這個地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清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底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頃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動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縫中並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目清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尉為奇觀.從此,龍們石窟便名揚天下.這個傳說講完了.我們在往裡面看看這尊最大的佛像.下面我們來在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來歷,龍們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13公里處。這里青山綠水,萬象生輝,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們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們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伺後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在這里行船那嘎了南北長達一公里,具有兩千餘座窟窿和十萬尊造像遺存.聽了這個介紹想必大家都對龍門石窟有很大的了解了.請大家自己欣賞…………

今天,我們的洛陽一日游就結束了,希望大家在來我市欣賞我們的春季湖水,夏日荷香,秋天紅葉和冬季的雪光。一年四季等著您。到時小暉在來做大家導游。最後祝大家,和家歡樂,一路平安!

Ⅵ 描寫洛陽美景的句子

洛陽八大景
一,龍門山色:龍門又叫伊闕,位於洛陽市南。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洛陽四野山水之
勝,龍門首焉」的贊嘆,並於晚年居此號香山居士。今天這里除了有名聞遐邇的世界文
化遺產龍門石窟外,還有白園、香山寺等景點。龍門,香山兩山對峙,伊河中流,形勢
雄渾而山水秀麗,仍為洛陽首屈一指的游覽勝地。

二,馬寺鍾聲:位於洛陽市東13公里的白馬寺始創於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
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歷史,號稱「釋源祖庭」。昔日寺內鍾聲悠揚,
遠聞數十里,並於洛陽城內鍾樓之鍾共鳴,堪稱一奇。近年白馬寺鍾聲再起,已是辭舊
迎新為人民祈福禳災的極樂之音了。
三,金谷春晴:西晉權臣石崇於元康八年(公元296年)在洛陽金谷澗營建別墅,與當
時名士陸機,潘岳,左思等23人結為詩社,號金谷24友,並廣收天下奇花異石於園中,
名「金谷園」,為洛陽名園。今日名園早已無跡可尋,位置考證在洛陽市東北(魏晉洛
陽城西)。洛陽火車站之金谷園只是託名,而非故址。
四,洛浦秋風:洛河之畔,自隋唐始就已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風光如畫,遊人如織。
盛夏時節,漫步洛浦,涼風習習,似秋風撲面,暑氣頓消。白居易贊曰:「津橋東北斗
亭西,到此令人思詩迷,眉月晚步神女浦,臉波春傍竊娘堤;柳綠裊裊風繰出,草縷茸
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燕不成啼」。近年市政府在此修建的洛浦公園成為
市民遊客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五,天津曉月:今天的洛陽橋東有一孔舊橋,橋上有一座四角亭,亭中石碑有民國主席
楊森題字。此橋既是隋唐之時天津橋之舊址,隋唐時期,洛河穿城而過,河上天津橋橫
卧,有天漢之象,北對皇城端門,南通龍門,未東都南北往來通衢。唐詩人劉希夷有詩
「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花子,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中。」現在新舊
洛陽二橋橫跨洛水之上,夜晚華燈燦爛,月光如波,成為今日洛陽的又一新景。
六,銅駝暮雨:洛陽老城東關大通巷,唐宋之時叫銅駝陌,明清時稱銅駝街,民國初改
稱銅駝巷。唐宋之時這里桃李夾瀍河兩岸,人煙稠密,繁華無比。傍晚時分,暮色蒼茫
,炊煙裊裊,猶如迷濛煙雨,故時人美其名曰:「銅駝暮雨」。
七,平泉朝游:故址在洛陽市南25公里的梁家屯村,為唐代宰相李德裕所建的園林別墅
,其間多藏海內珍奇,為唐代園林名勝,與石崇之金谷園並稱豪華。如今,平泉別墅早
已荒棄無存,只有平泉寺遺址供人憑吊。
八,邙山晚眺:邙山位於洛陽市北,又稱北山或北邙。唐時,邙山翠雲峰上建有避暑宮
,登臨南眺,洛陽全城、伊洛山川盡收眼底。現在翠雲峰上尚存上清宮為道教宮觀,亦
為洛陽游覽景點,上清宮森林公園的建立更將增添洛陽的美麗。

Ⅶ 參觀洛陽名勝古跡——作文

神馬意思?

Ⅷ 介紹洛陽作文

登郢州白雪樓——白居易
白雪樓中一望鄉,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塵近洛陽。

洛橋晚望——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 洛陽陌上行人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別詩——范雲
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行路難——吳均
洞庭水上一株桐,
經霜觸浪困嚴風。
昔時抽心耀白日,
今旦卧死黃沙中。
洛陽名工見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規心學明月,
珊瑚映面作風花。
帝王見賞不見忘,
提攜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張女彈,
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對君子,
遙遙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棄鳴篪,
爭先拂拭生光儀。
茱萸錦衣玉作匣,
安念昔日枯樹枝。
不學衡山南嶺桂,
至今千年猶未知。

這是詩。

文章1:

魅力洛陽

如今,凡是到過洛陽的外地遊客,無不為洛陽市大手筆進行城市建設的氣魄所贊嘆---
在洛河以北,洛陽市大規模實施"創建文明城市,創建文明景區"工程和"綠、亮、凈、美、暢"五大形象工程,城市建成區面貌煥然一新。
在洛河以南,一個山水園林相間、生態環境優美、功能設施齊全、濃郁的現代化氣息與燦爛歷史文化相輝映的新城區---洛陽新區建設正如火如荼。
2004年1月6日,洛陽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這是洛陽繼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後獲得的又一殊榮。手持這四張金光燦燦的"名片",古都洛陽正意氣風發地向創建中西部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洛陽有著4000年的建城史,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一座座著名都城遺址,昭示著昔日洛陽無盡的輝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洛陽"撇開舊城建新區,雙中心帶狀發展"的規劃建設模式,曾被國家建設部作為典範進行推廣。到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洛陽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進。但當人們抬頭四顧,並從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這座城市時,大家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與國內先進城市和沿海地區發達城市相比,洛陽的城市建設還是滯後了!洛陽市曾作過一個市民問卷調查,77%的市民將人居環境列為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九五"中期,市委、市政府在認真分析市情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符合洛陽實際的城市定位: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把洛陽建成科技教育比較發達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依託的優秀旅遊城市。
五年來,新建、改擴建城市道路93條182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達到10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2%,綠地率33.5%,人均公共綠地9.1平方米,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2%,污水處理率50%。洛浦公園、城市出入口、龍門大道、關林大道、青年宮廣場、中州渠綜合整治、澗西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煤氣工程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建成投用。洛陽城市面貌有了巨大改觀。
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在察看洛陽城市建設情況時曾連聲贊嘆:"洛陽城市建設高起點、大手筆、大動作、大變化!"
過去的城市西出入口,不足1000米的道路有4個直角彎,寬僅11米,坑窪不平,交通經常堵塞。如今,紅線寬60米、雙向6車道的西出入口道路,由中州西路和建設路交叉口向西穿越谷東、谷西村,直達310國道。
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可以明顯看出這兩年洛陽的城市出入口通暢了,框架拉大了,道路聯成網了。
市內多條道路煥然一新。過去人車混行的南昌路被改建為雙向6車道;嵩山路一改往日坑窪、狹窄的模樣,搖身變為寬闊、平坦的瀝青混凝土道路;以前類似於鄉村道路的黃河路,被改建成設施齊全、快慢車道分離的道路……如今洛陽迎接中外遊客的,已不再是"搓板路"、"跳舞路"、"減速路",而是條條寬闊、平坦的迎賓大道。
"現代化的道路,農村集鎮似的景觀"---這是過去人們對洛陽客貨運主幹道九都路的評價。有了九都路的教訓,城建部門觀念轉變了:道路建設必須與街景整治相結合!
眼下,您如果在市區主幹道上走一遭,路旁的幕幕美景便會撲入您的眼簾---人行道彩磚鋪地,建築物立面整飭一新,絢麗的廣告牌與設計精美的櫥窗、匾額相映生輝。入夜,市區路燈、射燈、輪廓燈、禮花燈、旋轉燈齊放,高大建築流光溢彩,瑰麗多姿……
翻開洛陽市旅遊交通圖,沿洛河兩岸、橫貫市區東西的長條形綠帶會一下子抓住你的視線。這綠帶就是美麗的洛浦公園。就在幾年前,洛河兩岸還是垃圾遍地,河水污濁不堪,幾年後,這里已建成省內外著名的風景游覽區。
漫步市區,撲面而來的叢叢新綠,更會讓你感受到田園般的清新。
過去,亞世集團用地上雜草叢生,垃圾成堆,如今,這里已建成多功能的亞世綠地廣場;過去,青年宮一帶建築擁擠不堪,臟亂差現象極為嚴重,如今,這里的建築全部被拆,變成了一個漂亮、大氣的綠地廣場;過去,城市北出入口道路兩側光禿禿的,如今,道路兩旁都已形成了30米寬、層次分明的綠化帶;過去,周公廟附近建築雜亂無章,如今,這些建築已盪然無存,依地勢種植的花草灌木與古城牆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建成後洛南新區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規劃專家為我們做了精彩描述:
---"城市在森林邊,森林在城市中"。新區南面是面積達2萬畝的龍門山森林公園,西邊是萬畝周山森林公園。隋唐城遺址森林公園位於市中心。這片片森林,將讓市民天天生活在"天然氧吧"中。
---"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間"。經過蓄水後的洛河從城市中間流過,洛南新區將引入伊河、洛河水,開挖和改造渠道42公里,建設大小湖面10餘個,到那時,任何一個小區都將是優美的親水環境。
---"功能設施,一應俱全"。現代化城市應具備的熱力、煤氣、電力、電信、給水、排水、路燈、有線電視、寬頻網路以及學校、醫院、公交停車場、污水處理廠等設施,一次到位,一應俱全,電線、電信等線路全部入地。
---"城市交通方便快捷"。外圍:高速公路環繞洛陽城,過境車輛不再穿越市區。洛河上除現有的4座大橋外,再新架設5座大橋,兩岸的帶形城市組團通過6大通道貫通。新區內:規劃建設道路52條,總長度達152公里,形成四通八達的城市路網系統。
---"中西部地區最佳人居環境"。洛南新區對房屋開發的控制要求是"低密度、大綠量、大空間",綠地率不低於30%,建築密度不大於30%。規劃建設6處開放式廣場綠地,加上居民區綠地、道路綠化帶和渠湖防護綠地等,新區公共綠地總面積將達855公頃,綠化覆蓋率達40%。
洛陽城市建設在積極推進,發展前景美好。在不久的將來,洛陽必定成為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Ⅸ 誰有描寫洛陽名勝古跡的作文

美麗的洛陽,這是個歷史悠久、風景誘人的大都市。它地處河南省西部,古稱豫州,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城市。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興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二十億世紀起,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名,有「花都」的美譽。


洛陽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其中龍門石窟最為著名,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稱「伊闕」,這里山河壯麗,風景優美,石窟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崖壁上,長達一公里之餘。他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合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世界各地的人都來此觀光旅遊,引得遊人如潮。


其次就是白馬寺了,它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乃佛教傳入我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景區。


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是洛陽的一絕。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賞花是洛陽人民的古老習俗。自古以來,洛陽牡丹就以品種繁多,花色絕倫而名揚天下。天下無雙艷,人間第一香」稱譽牡丹,實不為過。牡丹乃花中之王,雍容華麗,色艷香妍,冠壓群花,盛開在暮春。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歐陽修稱贊「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因此有「花中之王」「萬花一品」諸多美稱。唐代詩人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劉禹錫「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膾炙人口的詩句,生動地描述了當時人們傾城觀花的盛況。我喜歡這種富貴的花,比野花更喜歡。因為我覺得他們傾盡全力的開放,越是嬌貴,越是珍愛。


古都洛陽正煥發著青春的力量。一條條馬路更加寬敞,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的中原明珠,波光漪漪的洛河湖面,綠油油的草坪,連古老的盧舍那大佛也為古都的變化而面帶微笑。到了夜晚,五彩繽紛的霓虹燈,猶如節日的禮花在空中綻放。優雅的環境,美麗的景觀,古都洛陽日漸成為現代化的大都市。我們要積極投身到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中,刻苦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我們的聰明才智熔鑄洛陽現代化的大廈,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奮力向前。我堅信,洛陽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