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高春生態度假村
『壹』 三明這個地方怎麼樣
三明怎麼樣?來
一:污染嗎?中國自的經濟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可憐的一點外匯,且還拱手相送他國,所以污染就不用說啦。
二:貪官嗎?china的天下一般黑,連選個村長書記都用錢買選票。
三:語言:幾乎都是講普通話。
四:治安:也不錯,地痞流氓幾乎看不到。
五:交通:還不算很擁擠,有序:沒有序,駕駛員素質差。(全國都一樣)
發不發達?
一:官方的政府報告數據顯示還是挺樂觀的,三明電視台報道的也是朝氣蓬勃的。
二:看房價:很發達,看房租:那簡直比廈門市發達一倍還不止。
三:看建築 看市容:比中不足;比下下下有餘。瞎子堆里獨眼龍稱王。
四:看口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五:看希望:希望種在田野上,一場游戲一場夢。
玩的地方多嗎?
一: 游山:石林;貓兒山;瑞雲山;套金山;龍西山
二: 游水:大金湖,上清溪。
三:游洞:玉華洞;桃源洞;龍空洞。
四:玩粉:這屬於秘密渠道,應該是會有吧。
五:吃鴨子:咖啡廳;吃野雞:KTV
『貳』 尤溪縣的土特產品
毛竹產品 毛竹
毛竹(也稱「貓竹),是縣內的主導竹種。尤溪縣1998年被省林業廳列為全省第一個毛竹豐產林培育技術標准化示範縣。
全縣現有毛竹種植面積45.7萬畝,其中畝立竹量140株以上的毛竹林達37萬畝。年生產商品毛竹200萬根以上,銷往全國各地。縣內開發毛竹系列產品達11個品種。
毛竹筍
春筍春筍產期在立春之後到穀雨前,盛產期在驚蟄至清明期間。其外觀為褐色、花斑紋、粗毛密布。一般在出土15~20厘米時挖取。春筍含水份高,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助消化,深受人們喜歡。1998年銷往省內外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達3000多噸。並製成清水筍罐頭外銷。縣內有7家加工清水筍罐頭廠家,加工清水筍罐頭3300噸以上,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及出口到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冬筍冬筍的產期在每年的11月底至翌年的1月底,盛產期為大雪後至小寒。筍籜外觀色澤為淡黃色,個比春筍小,個重一般在1公斤左右,也有少數達2~3公斤以上。部分筍體呈腰鼓狀。也有個較小兩頭尖的稱「老鼠形」的,此形狀冬筍筍質量佳。
1997~1999年,全縣年產冬筍3000~5000噸。銷往省內外各地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保鮮後的冬筍還銷往香港等地區,以及出口到日本等國。
烏筍干
烏筍干為鮮毛竹春筍加工而成,鮮筍經烤乾脫水加工成褐黑色干製品。該產品保質期長、耐貯運。縣內經選料加工成的「雀尖」、「雀尾」烏筍干是質量上乘的高檔次食品。
尤溪縣的西城、管前、八字橋、坂面、台溪、溪尾、中仙、梅仙等鄉(鎮)為主要產區。1985~1999年,年產量達100~150噸。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及香港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是深受歡迎的熱銷產品。
白筍干
白筍干也是鮮毛竹春筍的加工製品,是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高食物纖維食品,不但營養豐富且助消化。在上海被譽為「玉蘭片」的美味佳餚就是白筍干烹調而成的。
尤溪縣的白筍干加工技術要求甚高,質量等級分撿十分嚴格,有:綉湖、綉尖、綉片、黃標、鳳尾、下路等6個種類。尤溪縣白筍干產地主要在西城、八字橋、坂面、新陽等鄉(鎮)的部分村,新陽鎮的雙鯉村即是著名的白筍干加工地。一般年份的年產量達50~60噸,盛產年份可達100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福州、上海及香港等國內大、中城市。出口銷往泰國、日本、新加坡、柬埔寨等國。 綠竹 尤溪縣綠竹以「馬蹄綠」竹種為主,主要植於尤溪、清印溪兩條水系的兩岸,面積達6萬多畝。1997~1999年,年產綠竹筍6000~10000噸,年銷綠竹1萬噸以上。尤溪縣是閩北最大的綠竹產地縣,也是綠竹筍產量最高的縣。綠竹的種植利用是尤溪縣一項重要的竹業經濟。2004年尤溪縣榮獲全國第一個「中國綠竹之鄉」稱號。1990年以後,全縣每年有大量的鮮筍銷往東南沿海各省的大、中城市。並製成筍絲、清水筍片罐頭、筍乾等干製品銷往省內外及出口日本等國家。 中小徑竹 紫竹
紫竹也稱黑竹,竿小而色純紫,桿上呈現黑色斑點,竿圓筒形,高3~5米,直徑2~4厘米,竹竿長成後漸變紫黑色,竹直葉茂而富有層次。紫竹大的可制幾案、櫃、架及工藝品等,顏色美觀。小竿可制簫、笛、煙桿、手杖、胡琴桿等。此竹還可制盆景或植庭院內供觀賞。由於竹材堅韌還可作釣竿。系珍稀竹種。該竹主要生長在聯合、中仙等鄉(鎮)。
方竹
方竹也稱「四方竹」,外觀方形內為圓形。竿呈鈍圓的四棱形,光滑有節,高5~8米,直徑1~4厘米。方竹竹筍產期在每年9~10月,為各種竹筍的淡季,加之筍質鮮嫩,是反季節的好食品。方竹主要產地在八字橋、聯合、梅仙、洋中等鄉(鎮)。系境內較珍稀竹種。
箭竹
箭竹竹竿高可達3米許,直徑大的12毫米,小的6~7毫米。呈深綠色。花成小穗狀,每穗2~5朵小花。花色呈淡綠,初夏時開。據記載此竹可作箭桿,因此得名。也可製作小花傘的傘柄;做庭院、花圃竹籬等,典雅美觀,增添觀賞情趣。系境內較珍稀竹種。
苦竹
苦竹也稱「傘柄竹」,是筍竹兩用竹種。全縣種植面積5.2萬畝左右。竹竿呈圓形,其節筒疏長、筆直;葉長而細,呈卵形,常綠不凋。每年四五月開花,每小穗含小花8~12朵,花綠色或淡紫色。竹頭較肥大,形狀各異,經栽培變種,可作盆景觀賞。苦竹筍葉甜中帶苦、脆嫩,常吃不膩,深受人們喜愛。被加工成的苦竹清水筍罐頭,銷往省內外,供不應求。
鳳尾竹
鳳尾竹竿細且長,叢生,高2~3米,竹徑僅6~8毫米,葉呈順序排列。每叢竹蔥飄逸,若微風輕拂,楚楚動人,如神話中鳳凰展尾,因得此名。因此竹均是聚集成叢,美態萬千,故被譽為「竹中少女」。有民歌贊此竹:「鳳尾竹如絲飄逸,月色下輕柔美姿楚楚迷人,徑使人流連忘返。」可見此竹是觀賞的佳品,一般栽植於庭院,供人觀賞。系珍稀竹種。
湘妃竹
湘妃竹形秀挺拔,高3~4米,竹竿直徑2~3厘米。竿和枝葉均有美麗斑紋,色澤典雅。可製作小桌椅等傢具,天然形成古色古香之韻味。因此此竹可作為小型傢具及工藝品的原材料。該竹成片成林較少,為較珍貴竹種。
石竹
石竹是中徑竹種,竹徑5~7厘米,高6~8米。為筍、竹兩用竹種。由於其竹材厚、質堅韌,所以以材用為主,筍用有保護性管理。竹材可加工成各種耐用性器具,如農具柄、扁擔、桌椅傢具等。石竹筍清甜無苦味,脆嫩,出筍期5~7月。該竹原來成片成林較少。80年代末以來經逐年培植,全縣成片林達1萬畝左右。
羅漢竹
羅漢竹,又稱人面竹,竹徑3~4厘米,高4~5米。主要產地在洋中鎮上塘村。該竹基部竹節呈念珠狀,是稀有的珍貴竹種。植成盆景變種,有極高觀賞價值。21世紀以來少量加工高檔拐杖,銷往省內外。
少穗腫節竹
少穗腫節竹,為小徑筍、竹兩用竹。竹徑一般6~8毫米,高2~3米。產於湯川、溪尾、台溪、管前等鄉(鎮)。竹材一般用於造紙。可供育秧架暖棚使用。21世紀以來有成批銷往中國北方作為冬季種菜弓架暖棚使用。該竹竹筍脆嫩甜美,是受人們喜愛的食品。所制筍干被譽為珍珠筍干,價值較高。該產品銷往省內外及台灣、東南亞各國。
黃甜竹
黃甜竹為稀有竹種,種植面積僅3000畝左右。以筍用為主。筍味鮮美、清甜,筍質幼嫩。一般以清燉、炒食為主,還可鮮食。每公斤鮮筍價格達12~20元。
茶桿竹(亦稱篙竹)
茶桿竹是尤溪縣用途較廣泛的以竹用為主的竹。直徑2.5~5厘米,高達8~10米。成熟的竹竹質堅韌,彎曲到60~70度不會斷裂。可作農具柄、撐船竹篙,可加工各種耐用器具。該竹主要分布在城關、梅仙、聯合、西城等鄉(鎮),種植面積7000~8000畝,質地好的該竹,按大小每根價植可達10~20元。其筍脆嫩、有微苦,因其成竹價值較高,故較少食用其筍。
刺黑竹(亦稱觀音竹)
刺黑竹,竹徑3~5厘米,高8米左右。該竹分枝以下各節的氣孔上長發達根刺,故名刺黑竹。分布於全縣各地,不成林。竹質堅硬,以竹用為主,可制各種器具。筍也可食用,筍味清甜。每年10月出筍。
小觀音竹
小觀音竹,高僅60~80厘米,竹徑大的1~1.2厘米,小的僅5~7毫米,皮潤節密。一般供盆景製作用。成竹也可製作小工藝品及煙桿。聯合鄉是此竹繁衍最多之地。 紅菇
紅菇是稀有的較珍貴的野生食用大型真菌。尚無法進行人工栽培。紅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葯用價值,富含人體所需的幾種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可治療貧血,舒通血管等,還有很高的抗癌作用。
尤溪縣是福建省產紅菇的主要縣份之一。年產紅菇12噸左右,銷往全國各地。由於質量好,產量不高,所以每年均供不應求。
香菇
香菇是尤溪縣歷史悠久的傳統產品,有800多年的栽培歷史。
1999年全縣種植香菇3000多萬袋,鮮品產量達2萬噸左右,產值達6600多萬元。產品不但銷往省內外,並銷往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及台灣、香港等地區。
草菇
尤溪縣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引進栽培草菇。發展至90年代,各鄉(鎮)均有栽培草菇。主要產區在管前、西城、新陽、城關等鄉(鎮)。已形成室內、室外堆栽、床栽及工廠化整年栽培技術。已開發出草菇保鮮鮮品、干品、速凍產品、罐頭等系產品。年產鮮品草菇800噸以上。1999年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香港等地區及出口到日本等國家。
靈芝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進人工原木栽培技術,隨著栽培工藝的不斷完善,靈芝產量佔全省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福建省的靈芝主產縣之一。
尤溪縣靈芝的主要產區以坂面鄉下川村為主及輻射周邊各村,梅仙鎮的玉石村、小蕉村為主及輻射周邊各村。1999年全縣年產靈芝25噸左右,產值200萬元以上。
尤溪縣已開發出靈芝精粉、靈芝口服液、靈芝飲料、靈芝片劑等系列深加工產品。產品銷往省內外,並出口到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
活水牌靈芝,沈城大酒店北側有賣,也有靈芝精粉等。
姬松茸
尤溪縣1994年在湯川鄉引種成功,1997年全縣種植面積發展到200多萬平方尺,1998年達到300多萬平方尺。由於姬松茸栽培主要以稻草為原料,尤溪縣又是福建省的水稻主要產區之一。所以姬松茸是尤溪縣重點推廣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之一,現干品年產量可達70噸以上。產品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
茯苓
尤溪縣的茯苓歷史上均是野生的,雖質量好,但產量極低。1964年,尤溪縣開始人工引種栽培獲得成功,逐步得到發展。1990年以後,全縣每年茯苓產量達50噸左右,是福建省的茯芩主要產區之一。主要產區在新陽、洋中、溪尾、中仙等鄉(鎮)。
雙孢蘑菇
尤溪縣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雙孢蘑菇。1998年全縣種植面積達600多萬平方尺,年產量達6000多噸。該菇原出產於每年的11月初,已提早到8月底9月初就可出產。21世紀以來又開發了反季節的該菇品種。
尤溪縣生產的雙孢蘑菇,80%以上製成罐頭食品銷往省內外及日本、東南亞各國及香港等地區。 銀杏
尤溪縣是福建省現存古銀杏樹最多的縣份,人工開發種植銀杏的歷史也較久。據調查,現存的古銀樹有353株,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仙鄉的善鄰、吉安、劍溪及聯合鄉的連雲、下雲、雲山、東邊等村。古銀杏樹一般零星分布,中仙鄉善鄰村龍門場、山坑有集中連片的古銀杏林,共有155株,是福建省最大的古銀杏群。據傳,這兩片古銀杏樹群始植於南宋年間,最長樹齡達800多年。縣內現存的古銀樹最高年份的產量株產乾果(白果)達100~200公斤。
1980年以後,尤溪縣大力發展銀杏樹的栽培,至1999年,全縣新種植的銀杏達3000多畝,年產白果近百噸。產品暢銷省內外及港澳、東南亞一帶。
尤溪金柑
尤溪縣的八字橋鄉、管前鎮由於其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成為盛產優質金柑的主要產地,而以八字橋鄉的洪田村、洪牌村、管前鎮的洪村三個相連一片的「三洪」村及其相鄰的綠柳村、九曲村等出產的金柑品質最優。這幾個村是福建省的金柑主產區之一。
尤溪金柑最早植於八字橋洪牌村。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縣志》載:「金桔,實長曰金棗,圓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尤溪縣已成為全國金柑四大產地之一。1997年尤溪金柑榮獲福建省名優特又產品,優質水果柑橘類金獎。2001年尤溪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金柑之鄉」;2002年尤溪金柑榮獲「福建名牌產品」,2005 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尤溪金柑地理標志已獲國家檢驗檢疫總局審批通過。1997年,尤溪注冊了金柑鮮果「秀峰」牌商標,制定統一的銷售等級標准,打響品牌。尤溪金柑暢銷上海、杭州、廣州、福州、昆明等大中城市。2004年,還通過廣交會走出向了東南亞國家。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製品廠,已將其製成罐頭、果醬出售。幾十年來廈門、漳州缸頭廠生產的出口水果缸頭,配上管前金柑打漿的桔香水吃起來桔香回味綿長,獨具風味而聞名全國各地。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尤溪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
紐荷爾臍橙
尤溪縣的城關、梅仙(丁地)、西濱、聯合、洋中、尤溪口等鄉(鎮)屬於低海拔的河谷盆地,丘陵地帶,土壤肥沃,熱量資源豐富,平均氣溫在19℃左右,適合於抗臍黃的紐荷爾臍橙的種植。尤溪縣於1990年從中國柑桔研究所引進紐荷爾臍橙,種植於上屬各鄉(鎮)。所產的果實,果皮橙紅光滑,果肉鮮紅汁多濃甜,清脆化渣,香味濃,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13%,每百克含維生素c50毫克。
尤溪「九都柚」
「九都柚」又名「九都拋」,為尤溪縣梅仙鎮梅營村的獨特產品,歷史上梅營的行政區劃屬九都故得名。梅營村處於尤溪河中遊河畔,其地質為古代泥沙沉積形成的小河谷平原。
尤溪蘆柑(厚祿坪蘆柑)
尤溪蘆柑是尤溪縣的特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分布在尤溪河上游的坂面、台溪兩個鄉。1990年以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1997年產量達7500多噸。而以坂面鄉厚祿坪村的蘆柑質量最為優良而聞名省內外,因而有「厚祿坪蘆柑」獨特的稱呼。
1998年,全縣已投產的蘆柑面積1萬多畝(厚祿坪村達5500畝),年產蘆柑1.1萬噸(厚祿坪蘆柑達6000多噸)。產品遠銷廣東、澳門、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近幾年來已有大量厚祿坪蘆柑銷往俄羅斯等國家。
1979~1999年,厚祿坪蘆柑先後三次獲福建省名牌產品獎。其中1996年,在福建省第二屆優質水果鑒評會上獲金獎。
尤溪果蔗
尤溪果蔗歷史上主要種植在梅仙鎮的梅營、坪寨及西城鎮的解建、聯建等村。歷史上全縣年產量150~200噸。1958年後由於過份強調糧食的種植面積,對經濟作物嚴重忽視,果蔗的種植面積急劇下降,全縣年產量不到20噸。
1978年以後,經濟作物的發展重新得到重視。幾個主要的植蔗村又恢復了傳統的植蔗局面,並進一步得到發展。1998年全縣該品種蔗的產量達到300多噸,除在縣內銷售外,還銷往鄰近各縣。
尤溪蘇柑
尤溪縣栽培蘇柑的歷史有百年以上。民國16年(1927年)版《尤溪縣志》物產篇中記載:「有仙柑、雪柑、蘇柑,微酸酢,九都(現梅仙鎮部分村)產者最佳。」蘇柑的主要產地在梅仙鎮的汶潭、梅仙、半山、坪寨,城關鎮的水東、埔頭,台溪鄉的清溪、山兜、象山等村以及西濱鎮、坂面鄉的部分村。由於受土質等方面條件限制,蘇柑的產量不很高,全縣年產蘇柑不超過5萬公斤。
據資料記載,福建省西地區部分縣(市)有產蘇柑,但僅是房前屋後零星種植,唯尤溪縣部分鄉(鎮)有成片蘇柑種植。
中仙無核柿
無核柿,因其果實無核而得名;又因形似棗,又名棗柿;因含糖份高,又名糖柿。無核柿主要產地在中仙鄉的華仙、上仙兩個村,也有部分村零星種植。據《中仙鄉志》記載,該柿在華仙村的栽培歷史已有250年以上。
由於無核柿有無核、高糖以及自然生長性能良好和高產的優良特點。因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一般嫁接後的柿三年即可結果,10年生單株平均產量達49公斤,最高株產量達125公斤。華仙村僅存的60餘株百年以上的母樹,產量最高年份株產達200多公斤。1990年以後,其經濟價值得到重視,進行推廣栽培。90年代中期,中仙鄉發展無核柿近50畝,可採摘面積達20畝左右,年產量2萬公斤以上。 湯川普濟茶
湯川普濟茶產於尤溪縣湯川鄉赤墓村的普濟岩,也稱普濟岩茶,又稱苦竹茶。該地海拔800米以上,清泉常年不竭,土質為黃紅壤,適宜該茶生長。每年產茶季節霧多、濕潤,這一地帶遍長苦竹。
這些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出的茶葉味純香濃厚,清甜又有微苦。此茶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有生津止渴、祛痰止喘、收斂、止瀉、消炎及治腹脹和消食等功能,還有治療浮腫的葯效。此茶連沖3~4次味質猶厚。故此茶葉是品味極高的清涼保健茶,是尤溪縣的名茶。
由於受地域環境的限制,普濟茶的產量不高,90年代年產僅1.5噸左右,故較名貴。
台溪東岩有機茶
位於台溪鄉高海拔地區,是全市第一家有機茶企業,也是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產地。
『叄』 三明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三明市區有瑞雲山、玉華洞等好玩的地方。
1、瑞雲山
瑞雲山是福建省最大的火山岩地貌風景區。形成於一億年前早白堊世火山噴發,集峰秀、石峭、廟古、藤茂、谷幽之勝於一山。由火山口積淀而成的天然大佛堪稱華夏之最,還有天馬岩、將軍藤、蝴蝶谷、火山岩壁、神龜指路、瑞雲飛瀑、山澗懸索等勝景。而鑲嵌於火山溶洞的千年古剎瑞雲寺,佛道共居,盡顯神奇與吉祥。
景點類型:山峰
門票:30元
開放時間:8:00~17:00
地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 陳大鎮瑞雲新區
電話:0598-8365736
2、玉華洞
玉華古洞位於福建將樂縣城東南天階山下。它形成於二億七千萬年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如今正處於發育生長期,是一處勝景天成、如夢如覺、自然幻化的人間仙境。玉華洞有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雲六個支洞等景點,被譽為「閩山第一洞」、「武夷一絕」,為「中國四大名洞」之一,因洞內岩石光潔如玉,華光四射而得名。於漢初被人發現後,游蹤不斷。宋代楊時、李綱等曾游此洞。明徐霞客游後有此洞「弘含奇瑰,炫巧爭奇,遍布幽奧」的贊語。洞進出口處岩壁上保留不少宋以來的摩崖石刻。景點類型:其他
門票:105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
『肆』 盤點福建鄉村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你都去過哪些在雲游佳鄉上面能查到相關的遊玩攻略嗎
去年我省新增單位為永泰縣百漈溝生態旅遊景區、永泰縣幸福小鎮、福清後溪旅遊區、閩侯縣朝陽休閑農場、閩清野豪趣農庄、龍岩市新羅區七彩藍田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長泰縣綠港園生態農場、武夷山市萬鑫源農庄、光澤縣山頭關生態家庭農場、平潭北港文創主題村、洛江區田格里拉生態園、永安市霞鶴農庄、泰寧縣杉城耕讀李家、大田縣東坂畲寨風情園、大田縣霧海茶人家、明溪縣御簾閩學文化古村、將樂縣肖坊鄉村幸福驛站、尤溪縣高春山莊、福安市新坦洋天湖山茶莊園、福安市桃源山莊、福安市好姐妹家庭農場、寧德市壽寧縣寧府庄園、廈門市海滄區青礁院前社、莆田市秀嶼區後海休閑漁村、仙游縣鍾山九鯉山莊餐廳、莆田市荔城區後黃旅遊景區、莆田市涵江區九蓮山莊。
去年我省新增單位為永泰縣百漈溝生態旅遊景區、永泰縣幸福小鎮、福清後溪旅遊區、閩侯縣朝陽休閑農場、閩清野豪趣農庄、龍岩市新羅區七彩藍田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長泰縣綠港園生態農場、武夷山市萬鑫源農庄、光澤縣山頭關生態家庭農場、平潭北港文創主題村、洛江區田格里拉生態園、永安市霞鶴農庄、泰寧縣杉城耕讀李家、大田縣東坂畲寨風情園、大田縣霧海茶人家、明溪縣御簾閩學文化古村、將樂縣肖坊鄉村幸福驛站、尤溪縣高春山莊、福安市新坦洋天湖山茶莊園、福安市桃源山莊、福安市好姐妹家庭農場、寧德市壽寧縣寧府庄園、廈門市海滄區青礁院前社、莆田市秀嶼區後海休閑漁村、仙游縣鍾山九鯉山莊餐廳、莆田市荔城區後黃旅遊景區、莆田市涵江區九蓮山莊。
去年我省新增單位為永泰縣百漈溝生態旅遊景區、永泰縣幸福小鎮、福清後溪旅遊區、閩侯縣朝陽休閑農場、閩清野豪趣農庄、龍岩市新羅區七彩藍田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長泰縣綠港園生態農場、武夷山市萬鑫源農庄、光澤縣山頭關生態家庭農場、平潭北港文創主題村、洛江區田格里拉生態園、永安市霞鶴農庄、泰寧縣杉城耕讀李家、大田縣東坂畲寨風情園、大田縣霧海茶人家、明溪縣御簾閩學文化古村、將樂縣肖坊鄉村幸福驛站、尤溪縣高春山莊、福安市新坦洋天湖山茶莊園、福安市桃源山莊、福安市好姐妹家庭農場、寧德市壽寧縣寧府庄園、廈門市海滄區青礁院前社、莆田市秀嶼區後海休閑漁村、仙游縣鍾山九鯉山莊餐廳、莆田市荔城區後黃旅遊景區、莆田市涵江區九蓮山莊。
『伍』 尤溪風雲人物有哪些
尤溪縣第一個進士——林積林積(?~1091年),字公濟,尤溪縣常平鄉進溪里白泉村(今新陽鎮中心村)人。宋慶歷六年(1046)中進士,是尤溪縣有史記載的第一個進士。
林積上京赴考時,途經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在旅店床上發現一個錦囊,裡面有明珠數百顆。他通過店家得悉失主是潯陽商人周仲津。次日臨行,林積在住房門上留言:「某月某日劍浦林積住此」。周仲津得訊後趕去,林積將明珠如數奉還。林積初升循州判官時,承審一海盜案。上司提刑要從重懲辦,暗示辦好可以得到保舉升遷。林積經過反復偵訊,認為證據不足,便秉公執法,宣告58名受冤者無罪釋放。他在安徽六合任知縣時,重視發展農桑、興建水利,倡導開鑿36口陂塘,用於防澇防旱,深得百姓歡迎。他擔任提舉廣南礦治、市舶時,深入礦山,精心規劃,改進技術,增加產量,疏通運銷,官民獲益。管理市舶港口時,善於調處,安撫商人,貿易興盛。任河南轉運使時,清理漕運善管物價,通調運輸,政績突出。深受宰相王安石器重。在泗州任內政績顯著入覲朝廷,神宗皇帝褒揚他「廉能」。 宋元祐六年(1091)六月,林積卒於河南任所,歸葬尤溪縣管前鄉大羅岐山。後人在縣城西門兜建晝錦坊紀念。
南宋最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作仲晦,號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轄),其父朱松曾任尤溪縣尉。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朱熹誕生於尤溪縣,紹興十八年(1148)春中進士。
紹興二十一年,朱熹20歲出任同安縣主簿兼縣學。他常向學子生員講聖賢做人處事道理,又倡建經史閣收藏書籍;公事餘暇,鑽研儒學經典,探索佛、道及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3年任滿,回崇安武夷山建中山堂講學著述,曾三次步行到其父同窗李侗家(今南平)請教。紹興三十年冬,朱熹拜李侗為師,承襲「洛學」正統,奠定理學基礎。淳熙五年(1178)朱熹49歲,孝宗皇帝下旨授朱熹為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事。次年3月朱熹到任,適逢大旱,災害嚴重,他立即組織興修水利,救災抗荒,解困於民,10月他還督促重建白鹿洞書院,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學子,培養理學生員。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詔命朱熹,從主管西京嵩山嵩福宮提升為知漳州郡,次年四月,朱熹61歲到任。任內刻印「五經」、「四書」,廣為流傳,還廢除淫祠穢庵,裁撤秦檜祠,為被秦檜迫害的高登平反昭雪,並奏請朝廷免去漳州各縣無名賦稅700萬緡,減除郡內總制錢400萬緡,減輕百姓負擔,深得民心,次年4月離職。慶元六年(1195),66歲的朱熹被舉為侍講(寧宗皇帝的老師),由於不滿宰相韓侘胄弄權,指斥其竊權害政被罷職,任侍講僅46天。
朱熹一生清政廉明,為民請命,抨政不阿,屢遭排擠與迫害,他為官9年,上朝僅46天,40餘年都在講學傳道,著書立說。先後創建雲谷、寒泉、武夷、考亭等書院;著有《四書集注》、《周易本義》、《西銘解》、《太極圖說解》、《詩集傳》、《楚辭集注》等60部400多卷。元、明、清三代列其著述為儒家正宗,開科取士考試,一律以他的注釋為准,「非朱子之傳義不敢言」。 慶元六年(1200)農歷3月9日,朱熹病逝,享年71歲,葬於建陽黃坑。
明朝靖邊將領——詹榮詹榮(1500~1551年),字仁甫,號角山,尤溪縣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龜厝(現新陽鎮高士村)人。自少聰穎,博通經史,擅長書法,尤精篆書。
明嘉靖四年(1525),詹榮中舉人。翌年進士及第,任戶部主事,後升員外郎。在任期間,奉命總理山西大同儲糧,時遇當地駐兵叛亂,總兵李謹被殺害,總督劉源清率兵圍攻叛兵100餘天,無法取勝。詹榮設計策動叛兵反正,智擒主犯,平息了一場叛亂。因此,詹榮以功勛奇著,升遷為光祿寺少卿,繼任尚寶卿轉南太常,受令山東巡撫。半年後又改任大同巡撫。明嘉靖二十五年擢升兵部左侍郎。當時,韃靼酋長俺答經常舉兵侵犯邊境掠奪擾民,詹榮協同總督翁萬達、總兵周尚文御敵。明嘉靖二十七年,為保邊境長治久安,詹榮向朝廷陳奏,提出劃出大同一年車馬費充作軍需及開山口、築堡台、開辟軍運交通等8項建議,為朝廷全部採納。他親自督修大同東段邊防長城,陽和至宣府西路的西陽和、張家口沿線邊防城牆141公里,築堡台169座,確保了邊境安全。同年冬,詹榮回京主持兵部工作。
明嘉靖三十年(1551),詹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北京,時年51歲。明隆慶二年(1568),朝廷追贈詹榮為工部尚書,並以「皇恩特寵」匾額賜予詹榮。
國民黨起義人員——羅駿羅駿(1896~1985年),字鈺光,尤溪縣城關鎮建設東街人。清光緒廿二年九月初十日出生。宣統三年(1911)畢業於尤溪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民國3年(1914)畢業於福建省立福州中學。民國4年,考入福建公立政法專門學校。民國5年,就讀於日本東京大學,並參加中華革命黨。
民國8年春,羅駿回國任福建華僑中學教員,兼福建省禁煙問審員。民國14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羅駿因參加福州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罷課活動,被北洋軍閥福建省督軍周蔭人逮捕入獄一年多。民國16年7月,福建省政府改組後,羅駿任福建省第一監獄署典獄長,兼省農工廳第二科主任。民國17年解職,在福州洋頭口創辦福州勞工子弟學校。民國20年春,國民黨福建省黨部任羅駿為尤溪縣黨務指導員。同年,羅駿在尤溪水南開山書院創辦尤溪平民小學,招收學生200多人,實行半工半讀學制。民國22年,羅駿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五十二師駐南昌辦事處主任。四年後,調到武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團高級組受培訓。培訓後,任第四、第五補充兵訓練團上校秘書,隨後又任國民黨二十一軍、八十五軍、二十五軍特別黨部上校秘書、代主任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羅駿任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上校參謀。民國34年12月於杭州退役後,在福州開漁行。
1949年5月,羅駿在盧興榮的引薦下接受了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紹良的任命,為尤溪縣長。與盧一同回尤溪就職。羅駿贊同盧興榮的起義計劃,做了許多迎接和平解放的工作。
尤溪和平解放後,羅駿即被召回南平軍分區學習一個月,而後到福州做漁業生意。1951年12月,羅駿以歷史反革命罪被「判刑」七年,期滿留隊就業七年。1965年12月回到尤溪。「文化大革命」中,羅駿受到沖擊。1980年7月,在落實黨的政策中,羅駿被確認為國民黨起義人員,恢復名譽。
1980年11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尤溪縣委員會成立,羅駿被邀為委員並選為副主席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當選政協三明市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11月,在政協尤溪縣第二屆第一次全委會上再次當選副主席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10月24日,羅駿在家病逝,終年90歲。
革命烈士——林松青林松青(1920~1948年),原名林新薦,號松甫,本縣雲源鄉上雲(今聯合鄉連雲村)人。其父林立煌,以種田為業,兼做木匠。他8歲上學,勤讀苦學,17歲於尤溪縣立初級中學畢業。隨後,他先後受本縣惠政、丁地小學聘為教員。丁地小學停辦後他便回家辦私塾,招收10多名學生進行教讀。
上雲村鄰近的南平縣上場、下場、菖蒲洋村,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地下活動的地方。林松青常去那裡趕圩、訪友,聽到許多革命道理和消息,受到了教育,常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在家鄉廣為傳播。民國34年(1945),他與林正品、林立水等人秘密商議,確定他秘密與地下黨聯系。民國36年冬,中共黨員蔣榮德來到上雲村,住在他家,在林立水家召開了串聯戶會,宣傳革命道理和革命形勢,研究確定林立水、林松青等人負責在上雲、下雲開展革命活動。此後,蔣榮德常到上雲指導工作,都與林松青接頭,並住在他家。民國37年7月20日,蔣榮德帶領游擊隊到上雲,林松青、林立水等人通知串聯戶108人到上雲水尾庵開會,成立了上雲貧農團和貧農團總指揮部,林松青被選為委員,負責文書工作。消息很快傳到縣城。縣保安隊中隊長陳玉麟帶了30多個隊兵,進駐雲源鄉公所所在地塔兜,一次又一次地到上雲、下雲查捕貧農團骨幹。8月15日,縣保安隊誘捕了林松青,在雲源鄉公所進行酷刑審訊。敵人將林松青的衣服剝光,用香線火燒燙其全身,又以辣椒水灌鼻,副他招供貧農團的組織名間。林松青堅貞不屈,閉口不言。陳玉麟於8月21日,派隊兵將林松青押回上雲,槍殺在金雞山下。林松青臨死不懼,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他犧牲時,年僅28歲。
革命烈士——林正恩林正恩(1921~1948年),今聯合鄉連雲村人。幼年喪父,全靠母親替人做針線活來維修全家生活。7歲時就為別人放養鴨群,得些微薄收入幫補家用。稍長,向村裡的財主租田耕種,每年收成的糧食,六成以上交納地租。他雖然起早摸黑地勞動,仍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村裡的財主林紅妹,保長包圍成佔有大片土地,借勢欺壓和剝削老百姓,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因此,他對地主、保長從小就在心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民國37年(1948)春,林正恩經同村人林瑞章的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雲自然村的秘密革命活動。他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到各家各戶宣傳鼓動,他用通俗語言,揭露地主階級的罪惡;介紹沙縣、南平等地的革命斗爭形勢;要窮人團結起來打倒地主惡霸。民國37年7月20日,中共黨員蔣榮德在上雲水尾庵召開貧農團員大會(參加的有108人),正式成立貧農團,林正恩被推選為負責人。貧農團正式成立的消息傳到縣城,縣政府和縣戡亂委員會急忙派縣保安隊中隊長陳玉麟帶30多個隊兵,進剿上雲、下雲村。民國37年8月15日林正恩不幸被捕。陳玉麟一夥,在5天中對林正恩綁捆吊打,用香線火燙燒、灌辣椒水、上夾棍、坐老虎凳等肉刑30多次,十分殘酷。林正恩多次昏迷,醒來後仍堅決不吐實情。陳玉麟無計可施,於8月28日把他及其他貧農團員押解縣城,路經犬吠洋時,將林正恩槍殺。他犧牲時年僅27歲。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羅春俤羅春俤(1925~1990年),女,尤溪縣梅仙鎮謝坑村人。羅春俤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新中國成立後,積極參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先後任鄉婦代會主任、互助組副組長,謝坑生產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婦代會主任,當選為縣人民代表等等。1963年春,羅春俤任謝坑婦女耕山隊隊長,帶領9名婦女沖破重重阻力,到荒山野嶺安營紮寨,開荒造林。次年,耕山隊發展到25人,最多時達到105人。先後開墾了鬼洞山、虎頭山等5座荒山,種植水稻、大豆、雜糧及油桐、果樹,飼養豬、牛、羊、雞、鴨、魚等家禽家畜。1963~1979年,耕山隊共造林3400多畝(其中油茶434畝、茶葉60畝、果樹40畝、毛竹417畝),育林2萬多畝,生產木材1萬多立方米,還生產一批松脂、山蒼籽油等林副產品。謝坑婦女耕山隊多次受到縣、地、省的表彰。期間,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鈞先後3次到謝坑,贊揚她們是「林海娘子軍」。在羅春俤的帶動下,尤溪縣有社辦、隊辦婦女耕山隊274個,耕山隊隊員達7700人。
由於羅春俤為尤溪縣林業生產作出突出貢獻。1969年4月,她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1973年8月,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她還先後當選為中共尤溪縣委委員、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省革命委員會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擔任福建省婦聯主任等職。
1983年3月,羅春俤退休,但她仍然關心與支持林業部門和婦聯工作。1990年1月15日,她在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尤溪縣林業股東協會第一屆代表大會中,因突發腦溢血於1月24日7時55分逝世,享年65歲。
全國綠化勞動模範——阮傳成阮傳成(1933~2003年),1933年8月27日出生於泉州市鯉中區,漢族,大學本科文化。中共黨員。福建農學院林學系畢業。分配尤溪縣林業系統,一直從事林業科研和林場生產工作,先後在縣國有林園溪經營所、林場總場、城關林場、經營林場擔任技術員、技術主任、副場長。1981年6月獲森林經營工程師職稱。同年8月任經營林場場長。1988年7月晉升營林高級工程師職稱,同年9月調任縣林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心主任。1996年3月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1998年12月退休,2003年1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70歲。
1957年8月,阮傳成大學畢業服從國家分配,從繁華的泉州來到貧窮落後的尤溪山區,隨他一起分配尤溪的還有他的同班同學,新婚不久的妻子林如蘭。阮傳成分配在園溪國有林經營所,林如蘭分配在湆頭國有林經營所,新婚的分居,沒能動搖他對大山的摯愛。他到經營所的頭一件事,就是設計尤溪縣城四周山頭的綠化方案,他耳聞目睹一起起森林火災的禍害,當時就萌生一種決心,就是從根本上研究森林防火的措施。否則,森林造得再多,再好都有可能因一場大火而毀於一旦。為找出最佳的防火樹種,他把營造防火林帶作為造林必不可少的要求,在山脊線上分別種上油茶、木荷、火力楠等防火林帶,進行對比試驗,其中城南後山9.1公里的山脊線全部營造木荷樹。
文革期間,為研究人工營造楠木林,他不顧動亂干擾,不管人家嘲笑,也不怕扣上「白專」帽子,他依然抱著專業書籍和科技資料,悄悄地躲進一個不引人注目的林坑山溝里,選擇一片161畝的杉木次生林,進行杉木次生林冠下營造楠木試驗,種下2.4萬株,成活率達85%。不僅成功地總結了人工營造楠木林的經驗,而且提高林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這片楠木林長勢良好,平均高達12米多,胸徑17厘米,這項科研成果,後來榮獲省林業廳「發展珍貴混交林」二等獎。
培育林木良種,是林業科研中又一項艱巨工作,為突破這一研究項目,他從1977年起,在華口溪工區建立多樹種林木良種基地。基地面積1967畝,共培育杉木、建柏、禿杉、楠木、黃櫸、紅豆杉、火力楠、短葉松和厚朴等9個樹種,還優中選優,新建了杉木一代生產性種子園和杉木二代試驗性種子園。到1994年他完成《杉木第一代改良種子園高產無性系選擇的研究》,經專家鑒定,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到了九十年代,臨近退休年齡的阮傳成也到了他人生的金秋時節,他一生中最輝煌成果是獲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木荷防火林帶防火效能試驗研究》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杉、闊次生林培育改造試驗研究》獲省政府三等獎;1993年《細柄阿丁楓人工栽培技術與利用研究》獲省政府三等獎;1995年《杉木第一代改良種子園高產無性系選擇的研究》獲省政府三等獎;《木荷生物工程防火機理及應用研究》獲省政府三等獎;1997年《杉木世行貸款造林環境監測研究》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阮傳成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林業科技事業,貢獻給祖國的綠化事業。本來在1993年他就年滿60歲,完全可以功成身退。然而,作為三明市首批拔尖人才,他聽從組織的安排,繼續擔任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主任,繼續忘我地從事樹木育人的百年大業。他先後42次獲得縣以上先進工作者獎勵,其中國家級2次,省部級8次;有19項次科技成果在省部級、市廳級以及縣級獲獎,其中省部級獲三等獎6項次;有24篇專業論著發表,其中國家級19篇,省級5篇。阮傳成在林業科技領域的卓越貢獻給他在全國林業科技界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1992年他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待遇,1998年他獲國家科委授予「全國科技成果推廣做出突出貢獻」獎稱號,同年3月,獲「全國造林綠化功臣碑」功臣稱號。1999年8月,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十大綠化標兵提名獎」。
尤溪山區開發第一人——李記中李記中(1933~1996年),1933年11月10日出生於尤溪中仙華仙村農民家庭,大專文化。歷任中仙農技站農技員,尤溪縣農科所、良種場技術副場長、縣農建站、農業科技幹事、縣農技站副站長、站長、縣農業局副局長、縣科委秘書、縣科協副主席、科委副主任,縣山區綜合開發辦主任。
李記中長期從事農業科學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工作。系中國銀杏研究會會員、福建食用菌協會會員、三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的專家。
至20世紀90年代,正如他在自己業務自傳中寫的那樣「老牛明知夕陽近,不用揚鞭自奮蹄」。他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竭力工作,獻身事業。1990年3月被晉升為高級農藝師,1991的被縣政府授予首批拔尖人才稱號,1993年10月,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待遇。1994年3月光榮退休。
在這段時間里,他重點抓靈芝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究與開發;抓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草栽食用菌綜合技術開發的組織實施;抓尤溪名優特果樹——銀杏速生早果豐產的研究與開發;抓農業科技興農,制定尤溪縣第八個五年計劃科技規劃。1990和1991兩年《草栽食用菌綜合開發》均獲三明市科技興農成果一等獎,被市評為先進工作者。1992年縣食用菌總產值達11780.817萬元,其中草栽食用菌產值佔3350萬元,受到國家科委稱贊。在靈芝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究中,他採用邊試驗、邊推廣的辦法,促進靈芝生產迅速發展,三年推廣5031.5立方米,創產值382.1萬元,純收入219.73萬元。《靈芝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究》成果於1992年經省科委組織鑒定,達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其論文獲省級微生物學會食用菌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優秀論文二等獎;開展銀杏速生早果豐產研究與開發,也初見成效,改變了人們對銀杏結果遲的看法,出現了發展銀杏生產的好勢頭……
李記中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一直走到他生命輝煌的頂點。正當李記中准備以有生之年為尤溪的科技事業承前啟後發揮余熱多作貢獻的時候,1996年11月10日,因高血壓突發逝世,享年63周歲。
李記中主要論著有《尤溪食用菌產業深入開發途徑探討》、《靈芝短段木熟料高產栽培新技術》、《怎樣盡快獲得山區技術開發效益》、《怎樣使食用菌產業更加興旺》、《技術+資源=財富》、《開發銀杏資源,建立創匯基地》等9篇。此外還參與編寫《金柑》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獲1991年全國金柑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一等獎。李記中的業績傳略載入《當代八閩科技人才名典》、《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
『陸』 誰能告訴我:三明市區裡面有哪些旅遊景點好玩的最好不要門票的。
三明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坐落於三明市西南方,距市區僅二十餘公里,有格氏栲森林一萬畝,這樣集中成片的格氏栲林,為國內罕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區之一。 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內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黃杞、黃楮、山肉桂等多種樹木,還有水鹿、飛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鷳、足雞等飛禽走獸。還有樟、楠、木荷、建柏、黃杞、山肉桂等木本植物,麥冬、砂仁、金線蓮、七葉一枝花等中草葯材上百種;林中還棲息著小鹿、黑熊、果子狸、飛鼠、白鷳、長尾雉、足雞等珍禽異獸。自然保護區景觀奇特,內涵豐富,不僅是一座天然風景區,還是科學研究基地。 什麼是格氏栲? 格氏栲又名青鉤栲、赤枝栲,學名栲樹,英文名為:castanopsis kawakamii。分布在我國東起台灣、西至廣西的寬闊地帶。本世紀30年代,英國人格瑞米從廣東採到標本,定名格氏栲,因發現日本一著名植物學者比格瑞米更早對此樹種作過鑒定,故取消格氏栲學名,改稱赤枝栲。格氏栲 系常綠大喬林,開黃花,樹冠濃密,材質堅實,紋理美觀,耐磨性強,是工業、軍事、民用的上等用材。其果實富含澱粉,香甜可口,有「小板栗」之稱。樹皮和果殼含有豐富的單寧素,可以提取栲膠。 格氏栲系珍稀林木,又名青鉤栲,俗稱「紅柯」。常綠喬木,樹冠濃密,開黃花;材質堅實,紋理細密,耐腐蝕,為造船和高檔傢具的上等材料;樹皮可制栲膠;其果實含澱粉,甘甜可食,有「小板栗」之稱。這片天然栲樹林已有200多年歷史,平均樹高26米。 景區亮點:景區內有近千種植物、三百多種珍禽異獸、四百多種昆蟲,參天蔽日的栲樹、羅結成趣的古藤、色彩各異的芳草野花令人賞心悅目。 三明旅遊景點介紹 http://www.jrsmw.com/ztpd/wy/tripcard/ 三明是福建省轄市,位於武夷山與戴雲山脈之間。全市總面積2295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178平方公里,總人口267.5萬;轄1個縣級市(永安市)、2個區(梅列區、三元區)、9個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尤溪縣、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森林覆蓋率達76.8%,有"綠色寶庫"之譽;年平均氣溫為19.4℃,一年四季均可游覽。 三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旖旎,特色鮮明。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三明岩前發現了20萬年前古人類文化遺址。寧化石壁是中國歷史上由北向南客家大遷徙的中轉站,被譽為"客家祖地"。古邑多俊傑。宋代"理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彥、朱熹和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及清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綬等歷史名人都誕生在這里。三明名勝古跡眾多,自古以來為人們所稱頌。這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湖山"的泰寧金湖;有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稱為"大而逼,遠而整"的永安桃源洞"一線天";有猶如"神仙洞府"的將樂玉華洞…… 改革開放以來,三明旅遊業迅速發展。現已建成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區(點)58處。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個(泰寧金湖、永安桃源洞-石林、將樂玉華洞),國家4A級旅遊區4個(泰寧大金湖、永安桃源洞、梅列瑞雲山、三元格氏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將樂龍棲山),國家森林公園2個(泰寧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元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1個(泰寧大金湖),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泰寧尚書第明代建築群,三元萬壽岩,永安安貞堡),省級風景名勝區3個(梅列瑞雲山、沙縣七仙洞-淘金山、寧化天鵝洞群),省級自然保護區10個(三元格氏栲,三明蘿卜岩,永安天寶岩,泰寧峨眉峰,寧化牙梳山,建寧閩江源,尤溪九阜山,明溪均峰山,君子峰,大田大仙峰),省級森林公園2個(梅列金絲灣、將樂天階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梅列正順廟,沙縣城隍廟,泰寧世德堂,將樂楊時墓,建寧白樓、天主教堂,尤溪南溪書院、季奎堡、孔時公大厝,清流狐狸洞,寧化伊秉綬墓、革命烈士紀念碑、黃慎墓),已推出"碧水丹山游、溶洞探奇游、漂流探險游、森林考察游、尋根謁祖游"等旅遊線路。"綠三角之旅"和"客家之旅"被列為省級三大聯合促銷線路。全市現有市、縣兩級旅遊局12個,旅遊質監所3家,旅遊監察大隊2家,旅遊培訓中心1家,並成立了旅遊協會。有飯店、賓館68家,星級飯店28家,有旅行社35家,旅遊汽車公司3家。三明交通方便,國道205線,316線、省道212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鷹廈鐵路橫貫市區,開通了"永安號"、"金湖號"專列、"三明號"三明←→廈門城際列車,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也在建設中。三明物產豐富,有竹、木、菇、閩筍、建蓮、金桔、天然寶石等,還有"汀州八大幹"的明溪肉脯干、寧化辣椒干、田鼠干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三明旅遊已形成了一個能夠滿足旅遊者吃、住、行、游、購、娛需要的旅遊接待服務體系。 三明是全國著名的文明城、衛生城、園林城、雙擁城、優秀旅遊城市。朋友,文明、清明、開明的三明,竭誠地歡迎您! 主要景區 金湖位於武夷山南端的泰寧縣境內,系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為福建省最大人工湖,湖面五萬多畝,縱深60餘公里,庫容達8.7億立方米。在大金湖景象萬千的水上天然大佛寺,游戈萬頃碧波上,呼吸著迎面撲來的習習靈氣,舉目可見一尊尊天然"大佛"接踵而至:"如來佛祖"慈眉善目,"印身佛影"指點迷津,"水上觀音"臨水而居,"紅臉伽藍"威風凜凜,"羅漢"修行,"達摩"誦經,"彌勒"開心……在他們周圍,還有成群結隊的"聖象"、大大小小的"金龜",以及"藏龍"、"卧虎"等都充滿了這方山水的靈氣,靜靜地在此修行千年復千年。雲游水上天然大佛寺,有緣之人不但能於祥雲繚繞之間釋放自我,領悟碧水丹山的詩情畫意,更能感受到大金湖山水的靈氣,讓心放鬆,讓心安慰。 上清溪位於金湖上游,漂流全長15公里,曲折穿梭於深山峽谷、丹崖幽林之間,兩岸壁立千仞,奇岩拔扈,融"野、幽、奇、趣、險"於一體,一年四季均可漂流。泛流方圓幾十公里,保留著最原始、最野性的自然景緻。飛禽不避人,人過谷傳聲。99曲、88灘、77彎、66峰、55岩、44景、33里,讓您飽嘗有驚無險的刺激,因"妙在原始,美在自然"而享譽"華東第一漂"。 尚書第座落於泰寧縣城中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天啟間協理京營戌政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春燁宅第,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長87米,東西寬52米),主體建築為五幢,輔房八棟,分五道門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迴廊外,有房120餘間,均系磚石、木結構,甫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岩石板鋪設,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石柱花架和石水缸,庭院前的甫道設五重門樓,橫匾分別有"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覆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石刻。尚書第建築布局嚴謹、合理,對於研究明代建築有較高價值,現"尚書第"內辟有"明代蠟像館"等。 桃源洞位於距永安市區8公里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因溪旁遍植桃花而得名。沿溪多美景,素有"水似灕江山武"之稱,而其中一線天,全長120米,兩側石壁高三四十米,最高處達九十米,整齊如同刀劈劍削,人需側身而行,徐霞客贊道:"余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之大而逼、遠而整者",是桃源洞勝景之精華,2002年3月,被確定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之最。 鱗隱石林位於永安西北13公里的大湖鄉,風景區面積1.21平方公里,附近還有翠雲洞、壽春岩、洪山洞、十八洞、石洞寒泉等五個景片。這里聳立著奇形怪狀的石柱196座,最高的36米。據考證,在距今五千萬年以前,這里原來是海底,由於地殼運動,才形成現在這樣的石林景觀。鱗隱石林地勢有兩大特徵:其一"別有洞天",這里有石門初步、妙哉亭遺址、十笏山河、仙猴抱桃、地下迷宮等20多個景點。其二為"卧龍潭",有吟風弄月、遠眺台、攬勝窗、點額、獨樂洞等景點。 安貞堡位於永安市槐南鄉西華,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5畝,大小房間320多間,上下3層,共有18個廳,12個廚房、5口水井,可供千餘人食住。它始建於清光緒乙酉年(1885年)。是當地太學生池占瑞和他的兒子池雲龍出資興建的,故又稱"池貴城"。池雲龍曾多次晉京參觀、訪問,回來後親自設計、繪圖,借鑒了北京古建築藝術風格。建造歷時16年,耗金萬兩。一個世紀過去了,安貞堡櫛風沐雨,巍然屹立,成為八閩大地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物。 玉華洞位於將樂縣城南7公里的天階山下,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洞總長10公里,主洞長5里。因洞內岩石光潔如玉,光華四射而得名,是福建省最長最大的石灰岩溶洞,被譽為"閩山第一洞",列"中國四大名洞之一"。玉華洞內有兩條通道,分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雲六個支洞、洞內有石泉、井泉、靈泉三股泉水,清澈甘冽,潺潺有聲,有達摩面壁,仙人田、地下龍宮、瑤池五女、碩果累累,五更天等一百六十多景,前後洞口及洞內的岩壁上,保存著許多宋代以來的摩崖石刻,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民族英雄李綱曾游此洞,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稱贊"此洞炫巧爭奇,遍布幽奧,透露處層層有削玉裁雲之態"。幽深的玉華洞是實施洞穴療法的"天然醫院",洞內溫度長年保持18℃,涼風習習,空氣清新,其前洞空氣在洞內受冷下流往前洞噴出,前洞口的風力強達4級,構成聞名的"一扇風",令人心曠神怡,洞內充滿豐富的游離子,泉水飽含豐富的微量元素,其環境對於氣管炎、關節炎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天鵝洞位於寧化縣城東28公里處,因其山形似天鵝般洞內鍾乳石如同天鵝般潔白而得名。天鵝洞群包括天鵝洞、神風洞、石屏洞、水晶洞、山澗一線天等6個風貌各異的溶洞,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密的岩溶地貌風景區。 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歷史時期,中原漢人為避戰亂南遷,大多聚居於此,而後陸續向外衍播。石壁因此成為如今遍布世界五大洲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2億客家人的祖地。石壁客家公祠供祀著160姓客家的先祖牌位,收藏客家族譜、家乘和客家史料。每年10月為"祭祖月",在石壁舉行世界客屬祭祖大典等活動,平時根據遊客需求舉行祭祖儀式。 龍棲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古傳有龍潛於此而得名,全區面積63.85平方公里,擁有6萬畝原始森林,野生動物資源異常豐富,其中珍貴的有南方紅豆杉群、柳杉群、金錢松、華南虎、雲豹、娃娃魚、梅花鹿等。龍棲山峰青巒秀、翠疊綠擁,古木參天、山花爛漫、秀水長流,較為著名的景點有龍潭瀑布、梅花鹿苑、古厝橋、雲海奇觀、仙人堂、連片黃山松等。龍棲山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尤其是夏季,白天溫度不過30℃,是避暑休閑的勝地。 格氏栲 位於距三明市區20公里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國家森林公園,以全世界面積最大的格氏栲純樹種群落而榮登綠色王國榜首,有"世界之最"之稱,植物學家譽之為"鳳毛麟角"。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有千餘種維管束植物,三百餘種珍禽異獸,千餘種昆蟲及數十種經濟菌類,是國內外專家、學者科研、考察的熱點。1992年以來,保護區得到開發,興建了森林度假村等配套接待設施,成為生態旅遊的熱點。 淘金山 位於沙縣城西2公里處,又名屯軍山、華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450米,山多奇石,兀立於叢林中,尤以三迭岩、金龜石、將軍寨等最為出色。山中有千年古剎棲雲寺、華山古殿、宗教風情獨特的山勝大聖廟及宋代"理學四賢"之一羅從彥祠堂等景觀,50餘處摩崖石刻為宋至當代名家手跡。長達42米的石雕卧佛和鐵樹群,堪稱奇絕。 瑞雲山 距三明市區6公里處,國家AAAA級旅遊區,以獨特的火山岩地貌、奇異的植物造景、幽雅的岩洞古剎著稱。其間瑞雲洞內有一座始建於宋代的五開間木結構廟宇,佛道共居一室,堪稱一絕。洞口石壁如削,有宋、明、清代摩崖石刻數處。雄偉逼真的馬背,逶迤險峻的棧道,氣宇軒昂的亭閣,是人們登高覽勝的好去處。每當夜幕降臨,映托著縷縷晚霞紅雲,瑞雲山麓更顯妖嬈。水上游三明 位於三明市區,是三明城市風光的一道翡翠長廊,上至三元區城關大橋,下至斑竹水電站的兩岸五橋之間,遠山如黛,近嶺如墨,樓房掩映在萬綠叢中,碧水倒映著天光雲影,盡顯三明山水城市"水在城中,城在綠中"的獨特風韻。或乘坐"閩光號"遊船水上游覽,或漫步江濱兩岸,古榕、垂柳、亭台、城雕,盡收眼底。入夜華燈輝映,水中明月,腳下繁星,讓人體會"青山碧水畫中游,臨風如舉天上客"的愜意。 參考資料: http://travelguide.sunnychina.com/travel_intro_195.html
『柒』 關於尤溪的風俗
尤溪縣的生活習俗
勞動:封建時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內」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影響,千百年來,婦女纏足習俗上不視為勞動力,生產勞動全由男子承擔。婦女只在家中從事烹飪、洗滌、縫紉衣裳、納制布鞋、飼養禽畜等家務,有的還績麻績薴、捻線、織布、編草鞋、織草席草墊、編竹笠等。唯獨畲族婦女不纏足,參加上山下田勞動。民國以後,少數婦女不纏足,幫助男人勞作或經商,也有少數女子進學堂讀書。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婦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漸普及,女子參加社會勞動不斷增多。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青年婦女開始被定為勞動力,每月有出勤定額,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從此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做工經商日益增多。國家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都吸收了許多婦女參加腦力和體力勞動。現在,成年女子與男子一樣,參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蔚成風氣。
飲食:尤溪人民習慣主食大米飯。通常吃撈飯,方法是大米入鍋煮沸幾分鍾後,用笊籬撈出倒入木飯甑蒸熟而成。有的鍋里留一些米飯煮成粥當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雜糧補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飯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產量不高,自產稻穀不能自給,廣大勞動人民只能種植雜糧添飽,只有地主富豪官紳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飯。雜糧以甘薯最多,收成季節,有的鮮蒸甘薯當飯食,有的刨成絲曬干儲藏叫番薯米,供常年與大米混煮食用。小麥種植不多,麵粉、面條和線面,多為外來商品。尤溪有用燦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這幾種都算精製食品,一般只在節日和招待客人時食用。雜糧還有少量的山禾、大麥、苦麥、蕎麥、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為主,輔以竹筍和野生菇類,以及田間的泥鰍、黃鱔、蝦、螺,溪澗中的魚、鱉、蛙、蜆。家養的雞、鴨、兔、豬等肉類和蛋,只能在節日或招待客人和辦酒席時食用。瓜、菜有季節性,盛產期間,須拿出一部分用鹽腌制、糟藏、酒漬、醋浸、曬乾等方法儲藏供缺菜時食用。飲料有茶和糯米黃酒。調味品以海鹽為主,富戶有用醬油、蝦油。
新中國成立後,尤溪水稻產量逐步提高,廣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飯為平常主食。在糧食定量供應取消之後麵粉、面條、糍、粿逐步成為較普遍的食品。煮飯方法,改為燉飯或燜飯。城鎮家庭,早晨多為吃粥,農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飯習慣。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雞、鴨、豬、羊、牛肉,蛋、魚和貝類大量增加。飲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種白酒、果酒、飲料、果汁、啤酒、汽水。調味品除鹽外,還常用醬油、蝦油、味精等。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主、副食品已相當豐富,三餐飯食已由過去的溫飽型向健康營養型轉變。隨著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許多城鎮家庭早餐已不煮飯,改食牛奶、豆漿、饅頭、包子、油條、油餅、麵包、蛋糕等,或乾脆全家人到餐館用早餐。農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飯。辦酒席時,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種飲料已相當普遍。豬肉已成為平常菜餚。醬油、蝦油、味精及其他調味品農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視為奢侈品了。
衣著: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領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側套底,襟口縫以領紐扣、右肩紐扣、腋下紐扣相扣住,紐和襻都以斜布條卷縫製成。下衣是便褲,寬褲深襠。女上裝袖子稍短,袖口寬,俗叫馬蹄腕。並在襟邊、袖口、褲腳口加裝飾花邊,有圍著褲的禮裙(為有褶有花邊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薴布為主,富戶和官紳才穿綢緞綾羅和毛織品。棉布絲綢均為外來商品。土產薴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藍色,為勞動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戶、官紳和讀書人有穿棉、絲布料的長衫,外加穿坎肩,即為禮服。民國十幾年後,男上衣逐漸改為對襟(俗呼對面扣),領用雙層布反褶,前襟綴雙口袋或三、四個口袋;女裝袖口逐漸改窄。之後,男裝又出現中山裝;女裝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褲都是圍腰窄褲頭,直襠,布料以機織棉布為主,內衣開始用針織品。
新中國建立後,縣城和青年男女裝以反領對襟的中山裝為主要款式,農村中、老年婦女上裝仍以大襟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裝也仍以對襟為主要款式。之後女上裝出現反領對襟款式;還有袖口另接一小段雙層布料開口並加紐束緊的內衣襯衫式,也作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褲型以圍腰窄褲頭開檔加紐褲腳反口為主要款式。
20世紀80年起,服裝普遍商品化,服裝型式、花樣的設計製作逐漸多樣化,尤其是女裝。男裝春秋裝普遍流行西裝、夾克衫和休閑衫;夏裝上衣流行機織短袖圓領或V型領、反領三種款式的T恤衫,襯衫仍為男上裝主要款式。女裝更是五花八門;夏季以旗袍,連衣裙,長、短裙、反領襯衣款式較流行;秋冬季的上裝仍以反領對襟款式為主。農村的老年婦女仍有穿大襟上裝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著裝已朝著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婦女手工製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層層疊糊,厚約一厘米左右,有包邊與不包邊兩種,然後用薴索密針穿扎後,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黑色布,有圓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種款式。纏足婦女的鞋面多用色布,製成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高木履(俗叫色褲鞋)。平腳婦女鞋樣隨男式,只是鞋面加橫帶紐。而後,出現了布面膠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膠鞋。但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還是自製布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多數人穿商品鞋,品種花樣也逐漸增多,有長統、短統、深口、淺口、通花、涼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膠,或單用或配合用。現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隨時都能從市場買到,穿皮鞋已極為普遍。膠鞋多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勞作時穿,原自製的布鞋僅有老年人還偶有穿著,極少人再做布鞋了。
襪和帽:民國以前,尤溪人民穿襪戴帽並不普遍。只是富戶和官紳士子及六七十歲以上老人穿襪子,襪子用白布自己縫制的。民國時期才有針織長筒襪。纏足婦女則以裹足布纏腳,外罩褶箍;禁纏足後穿針織襪。官家有冠,民間老人和嬰幼兒戴用布或緞做的帽。嬰幼兒及老年婦女帽型有兩種:一種有帽頂;另一種無頂(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帶有頂布制的瓜皮帽。後來逐漸有了紗線編織帽,羊毛線編織帽、呢帽,型式有加邊的和加帽沿的。現在,人們穿襪子已相當普遍。帽子盡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樣,品種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還多是老年人和嬰幼兒,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門時防曬,戴遮太陽的草帽,或各種款式的「太陽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將帽子作為一種飾品用。
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杉木結構,單層,一字橫展,長方形。小的三個單元,大的五個單元,左右對稱,中間前為大廳,後為後堂,前後左右有走廊,多不設大門;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設前後大門。縱深一般有3間,前兩間連通為寢室,後一間為廚房,屋面前後兩坡水,遮瓦片。上述為通常房屋建築格局。還有一種院落建築型式:在一字長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兩側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書院(俗呼歸頭或轉頭),圍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於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圍牆並設大門。有的在書院前面再橫建二堂與正厝平行,縱深一般只有一間或兩間,有的二堂前面再建書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開間。有的在正厝左右兩側再建扶厝,縱深與正厝相同,兩開間,前面開一小廳,其後縱分為2間。兩側為縱廊,最後為廚房。扶厝與正厝、二堂、三堂有過水亭相連。更大的還可以有二縱三縱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間,多圍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鎮,三堂六縱大厝周邊均築土牆,圍成堡壘式建築群。舊式房屋大多單層,有的有閣樓、半樓,其樓層多作為存貯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圍牆大門朝向都有講究。畲族小村,還有全用毛竹構建的房屋,連屋面也用竹片遮蓋。
新中國建立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雙層,少數是多層的,但不拘左右對稱和前廳後堂格局,也較少有院落建築群式。鄉村建築多以木結構、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為主。廁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紀80年代後所建民房,多為磚木結構或磚混結構。世紀未,城鎮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為磚混或框架多層結構,鄉村新建民房多以磚混結構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區舊城改造和農村新村建設,多為套房式多層建築,內設衛生間。
『捌』 三明都有哪些好玩的求大神幫助
簡單的來說復。。。 風景區的制話: 梅列區有瑞雲洞,麒麟山,虎頭山。三元區有格式拷森林(其實個人覺得三明市風景區沒什麼特別有意思) 去縣城走走吧。。。個人推薦泰寧縣。。。泰寧算是三明以旅遊為主的縣城,那邊有明朝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府邸尚書第,還有世界地質公園,金湖,上清溪,九龍潭等景區。。被中央電視台評為中國十佳魅力古鎮,還在被世界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