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假設
㈠ 管理學中關於人的假設有哪幾種觀點,請分別簡要概述
1、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
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2、社會人假設
認為在社會上活動的員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某一個群體的一員有所歸屬的「社會人」,是社會存在。人具有社會性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組織的歸屬感比經濟報酬更能激勵人的行為。
「社會人 」不僅有追求收入的動機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還需要得到友誼、安全、尊重和歸屬等。因此,「社會人」 的假定為管理實踐開辟了新的方向。「社會人」假設的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奧、馬斯洛、赫茨伯格和麥格雷戈等。
3、自我實現人假設
「自我實現人」(Self-Actualizing Man)是美國管理學家、心理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自我實現指的是,「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的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
4、復雜人假設
「復雜人」假設是西方現代管理學中關於人性的一種假設。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認為:人是很復雜的,不僅人與人之間在能力和需求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表現。每個人的需要及需要的層次都不盡相同。
(1)程度假設擴展閱讀:
1、經濟人假設的意義
認真研究「經濟人」假設及其邊界的演變規律,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借鑒,保證各個社會經濟主體實現和諧的利益分配結構。
(1)把握斯密「經濟人」假設邊界中的「一般規則」,有利於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建設和道德建設;
(2)把握好「經濟人」假設的「白利」邊界,有利於構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
(3)「經濟人」假設中的「理性」到「有限理性」假設邊界的位移培我們的啟示——完善社套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與時俱進;
(4)准確把握「經濟人」假設邊界,可以提高我國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5)把握斯密「經濟人」假設邊界,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2、社會人假設的意義:
(1)從根本上說,人是由社會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動機的,並且通過同事的關系而獲得認同感。
(2)工業革命與工業合理化的結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義,因此能從工作上的社會關系去尋求意義。
(3)員工對同事們的社會影響力,更比對管理者所給予的經濟誘因控制更為重視。
(4)員工的工作效率隨著上司能滿足他們社會需求的程度而改變。
㈡ "假設"有哪些特徵
假設是以一個可檢驗的命題形式陳述的。陳述的方式主要有3種
:①條件式陳述專,形式是屬「如果A,則B」;
②差異性陳述,形式是「
A不同,B亦不同」;
③函數式陳述,形式是「y是x的函數」,或寫作y=f(x)。
在社會學研究中,假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能規劃出研究工作的方向;研究者可以從假設中的一般關系推論到具體關系,而這些具體關系是可以設置指標加以測定的;通過對一系列指標的測定,證實或否定假設,就可以促進理論的發展,充實科學知識。
㈢ 在假設檢驗中,顯著性水平α是表示( )。
在假設檢驗中,顯著性水平α表示原假設為真時,拒絕原假設的概率。選擇C選項,P(拒絕H。| H。為真)=α。
顯著性水平是估計總體參數落在某一區間內,可能犯錯誤的概率,用α表示。
有這樣一種情況,原假設正確,而我們卻把它當成錯誤的加以拒絕。犯這種錯誤的概率用α表示,統計上把α稱為假設檢驗中的顯著性水平 ,也就是決策中所面臨的風險。
α表示原假設為真時,拒絕原假設的概率。估計總體參數落在某一區間內,可能犯錯誤的概率為顯著性水平,用α表示。1-α 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其表明了區間估計的可靠性 。
顯著性水平是假設檢驗中的一個概念,是指當原假設為正確時人們卻把它拒絕了的概率或風險。它是公認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值,必須在每一次統計檢驗之前確定,通常取α=0.05或α=0.01。這表明,當作出接受原假設的決定時,其正確的可能性(概率)為95%或99%。
顯著性水平代表的意義是在一次試驗中小概率事物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3)程度假設擴展閱讀
對顯著性水平的理解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顯著性水平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依據拒絕區間所可能承擔的風險來決定。
2、統計上所講的顯著性與實際生活工作中的顯著性是不一樣的。
3、顯著性是對差異的程度而言的,程度不同說明引起變動的原因也有不同:一類是條件差異,一類是隨機差異。它是在進行假設檢驗時事先確定一個可允許的作為判斷界限的小概率標准。
㈣ 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是什麼包括那些含義
亞當·斯密
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主要有三個:
資源稀缺性
含義:資源的稀缺性就是指,人們用來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的資源,如土地、勞動和資本等一般來說總是稀缺的。資源的稀缺性表現在,他們在市場上是有價格的,其相對價格的大小和變動趨勢就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其稀缺程度。所以,稀缺性不是指一種資源的絕對多少,而是指相對於市場需求來說,其稀缺程度有多大。沒有稀缺性的東西就沒有價格,或者說價格為零,不會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凡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東西都有稀缺性。
理性人假設
含義:微觀經濟學是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的學科,因此,其研究必須建立在對人的行為的某些基本假定之上。「理性經濟人」就是微觀經濟學對人在運用其資源從事經濟活動時的行為的基本假定。這一假定認為,人性的本質是自利,他總是試圖在其局限條件下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人的自利性表現在經濟行為上,就是人們的經濟決策和行為都是建立在這樣的行為動機上:以最小的經濟代價或機會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如果人的行為是非理性的,市場機制也就不會起作用。
有限理性
含義:人在從事經濟活動時雖然是理性的,但是,人的理性能力又是有限的,即人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能力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需要制度來幫助他作出決策,盡可能在有限理性的局限下做出正確的決策。市場機制就是這樣一種機制,他通過相對價格機制幫助人們認識市場供求的變動趨勢,從而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如果人的理性能力是無限的,他就可以在沒有任何制度的幫助的情況下獨立作出正確的決策,因此也就不需要市場機制。有限理性的結論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任何組織。
如果上述公理不成立,那麼,市場可能就無法有效運轉,或者不需要市場機制;市場經濟能夠取得巨大的進展,也反過來說明了經濟學假設性公理的合理性。
在上述三個公理性假設中,理性經濟人是市場經濟得以有效運轉的人性基礎,而資源稀缺性、有限理性則構成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局限條件。
㈤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5)程度假設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㈥ 「假設」與「假如」意思一樣嗎
假設猜測的意思可能是正確的,例如做一道題你可以假設有什麼可能,其實一個或許就是正確的。
假如是一種類似幻想一樣的,期待著假如某天會變成怎樣怎樣,不一定會與現實的相同。
㈦ 研究假設的定義及其特徵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根據經驗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其特徵是一種帶有方向性的有待驗證的想像,而且還影響著確定研究活動的過程組織、研究邏輯和選擇研究途徑。
基於這一假設,要有一系列的經驗測試問題與之相配合(有關受眾接觸大眾傳播習慣的一些問題的提問),並根據演繹法對研究假說進行邏輯檢驗。
如果具體假設成立,理論命題也就得到證實,那麼就說明理論命題和具體假設是一致的。如果具體假設不成立,理論命題則被證偽。
隨著新聞傳播研究從主觀判斷式的研究階段進入科學實證研究階段,對研究假說的設定愈來愈重視其科學性。
(7)程度假設擴展閱讀
課題研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檢驗假設的過程,課題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驗證假設。同時,驗證假設的結果可以證實,也可以證偽。
需要注意的是,假設與課題設計的其他環節不同,課題包括關於研究對象、范圍、內容和方法的表
述;而假設是關於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合乎科學的猜測,是對課題中所提問題的嘗試性解答,因此,在研究工作中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例「兩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這個課題可以提出三種假設:
第一,接受教法一的學生學習成績高於接受教法二的學生的學習成績;
第二,接受教法二的學生學習成績高於接受教法一的學生的學習成績;
第三,接受兩種教法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差異。無論是證實還是證偽,都可以從課題研究中得出研究結果,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㈧ 假設檢驗中的顯著性水平a是( )。
在統計上,這種否定真實原假設的錯誤稱為第一類錯誤,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記為a,稱其為顯著性水平,也稱棄真概率。
㈨ 心理學的實驗假設有什麼要求
在學生進行實驗研究時,提出實驗假設必須具備以下三種要求:
第一,科學版性。假設具有一定的猜測權性或假定性,但它更要以科學知識為依據,以理論為前提,以事實為基礎,不是憑空瞎想,更不是迷信和幻想。
第二,預測性。這一基本性質反映了研究者對所研究問題的了解程度以及觀察力,預測的水平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題的進程與深度。
第三,可檢性。一個科學的假設,最終必須能為實驗所驗證。假設與理論或結論本沒有很大區別,只不過假設是有待證實的理論或結論,理論或結論是已經證實的假設。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異,沒有性質上的區別。
假設的形成要靠科學知識。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可以出現兩種甚至多種不同的假設。這是由於假設所依據的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有限或不同。高中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理論,這對他們的研究假設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是,建立一個科學的假設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需要廣泛收集信息、請教專家,拓展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