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南海神廟景點作文400字
1. 南海祖廟和南海神廟哪個好點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歷史。
它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唯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重要見證。神廟西側小山崗建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首的「扶胥浴日」之景就指此處。南海神廟像是一位歷史老人,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非常值得前往。
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到二月十三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誕」。其中二月十三是「正誕」還會盛大的慶祝儀式。有不少善信從珠三角等地前往南海神廟進香祈福。廟前擺賣的「金菠蘿」「菠蘿雞」「菠蘿棕」「祈福風車」十分搶手,人們祈求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進入園子有拜神、展覽、花展的地方,平時想悠閑放空的話來這里都是個不錯的選擇。據當地說燒香許願還是很好的,求姻緣也比較靈哦!~
(2)行車指南:東莞、深圳車主,可從廣深沿江高速黃埔主線站出,往深圳方向經黃埔東路、電廣西路,約5分鍾,2.1公里。
(3)景點門票:大人10元,小孩5元。
免費開放日期定於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三.
祖廟:佛山人的千年宗祠
開篇語:「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麼」,著名城市規劃師沙里寧說。城市是有表情的,或張揚,或內斂,或欣喜,或憂愁,透過那一棟棟建築詮釋著。
城市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它早已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而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開啟和創造,是一種生命哲學,凝聚了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
祖廟崇正門上的灰塑,「桃園三結義」故事場景。
在佛山,穿行於青石板鋪就的巷陌、林立的高樓,從歷經塵世滄桑的祖廟,到見證騰飛發展的文化坊城綜合體,人們習慣了這里每棟建築的存在,卻甚少探尋一磚一瓦背後沉澱的人情和故事。我們走街串巷,穿越時光,挖掘每一棟建築的魅力,還原佛山表情。
北宋元豐年間(10 7 8 -1085年),在嶺南水鄉腹地,一位工匠沿著河邊打下「祖堂」的第一根木樁。也許他不曾想到,這座建築將在接下來的近千年間,經歷二十多次的重修和擴建,最終成為代表佛山古代最高民間藝術水平、承載著全佛山人宗族信念的祖廟。
在廣東,以「祖廟」為名的廟宇遍布各地,三水蘆苞祖廟、肇慶祖廟……然而,沒有哪一座有著「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美譽,沒有哪一座能享受明清御賜官祠的輝煌,沒有哪一座能成為千年歷史名城的信仰中心和代言。
穿越千年,祖廟早已是佛山人的大宗祠,以濃厚的宗族情結凝聚著歷史文脈、文化藝術、時代精神,就如那錦香池上的兩株百年九里香,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歷久彌新。
以誰為「祖」
祖廟的「秘密」
宋式斗拱,撐起北帝崇拜
「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雲宋元豐時,歷元至明,皆稱祖堂,又稱祖廟,以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也。」這是《佛山忠義鄉志》關於祖廟根源的歷史記載。
無論是叫「祖堂」,還是叫「祖廟」,這座建築都繞不開一個「祖」字,似乎昭示著這里供奉著的北帝,就是佛山人信仰的先祖。然而,地處南粵之地的佛山,為何奉北方之神作為「大父母」?
專注研究佛山歷史的90多歲的老佛山區瑞芝曾在其專著《佛山祖廟靈應祠專輯》中說到,北宋初期,佛山地域的汾江河主流非常遼闊,它的內河支流水道也大而深,環繞在佛山南部和中部,而佛山北部仍是澤國。臨水而居的佛山人認為,這位在道教中掌管天下之水的神仙北帝,能夠庇佑這塊多水之地。此外,北宋時期的佛山,冶煉鑄造業十分繁盛,已是嶺南著名的冶鐵中心,屬於「火地」,大部分從事冶煉業的百姓也希望北帝的「水德」來防患火災,保佑安全生產。
當工作和生活都充滿著對水火的恐懼時,佛山人在汾江河中部支流洛水岸邊(俗稱佛山涌,現在的祖廟路)建了一座北帝廟,寄託他們所有的祝願。
剛建成的北帝廟,名叫「龍翥祠」,僅是一座用於民間祭祀的廟堂。然而,千百年來,它庇佑佛山躲過水火之災,自己卻沒有躲過兵禍。
元代末年,佛山附近的龍潭鄉有一賊幫,集結數百人沿著汾江河入侵,並縱火焚毀祖廟。一把大火熊熊燃起,任憑鄉人如何搶救,也沒能救回這座宗族聖地。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在鄉人趙仲的帶領下,祖廟正殿得到重建,從而成為祖廟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築物。建築採用宋代建築法式,方正的殿堂,營選施用大量斗拱。如今站在正殿前,抬頭望去,斗拱如燕尾般向左右分開支撐、疊起,使屋檐大幅度向外延伸,保護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蝕,形體固實厚重,外觀雄偉穩健,成為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僅有的宋式斗拱實例。歷經600多年,這組宋式斗拱依舊堅硬如故,它撐起一座凝聚著地域宗族信仰的建築,訴說著這一段被毀與重建的歷史。
官方加冕
一道聖旨,靈應牌坊奠定官方地位
如果說,宋式「燕尾」斗拱代表著祖廟作為一座民間祠廟的復興,那麼,靈應牌坊上的明代「燕巢」斗拱,書寫的該是祖廟成為御賜官祠的地位巔峰。
這段輝煌,還要從一場歷時10個月、席捲珠三角、震動明朝廷的民間起義說起。
1449年,明朝正統十三年,南海人黃蕭養發動起義。這個「相貌平平,一隻眼睛似乎還是瞎的年輕人」,因為「盜嫌」入獄被判死罪,不想坐以待斃的他,聯合19名囚犯逃獄流落海上,沿途招兵買馬。
黃蕭養的隊伍最多時有10萬人,「拜佛(山)劏羊(城)」就是那時發起的。起義大軍一邊圍攻廣州,一邊把進攻矛頭對准有錢、有鐵、又有「戰略要地」之稱的佛山堡,近千艘船隻在汾江布陣,擺出志在必得的架勢。
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以佛山鄉紳梁廣為首的22位望族,組成臨時自救力量,他們跪求北帝庇佑,動員鄉親父老,僅一天就准備好器械、食物,並在周圍十多里地挖好壕溝,豎起鐵柵欄。交戰時,前方勇敢抗擊,而柵欄內民眾辦起秋色,造出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用上「兵不厭詐」之計,最終擊退義軍。
他們將抗擊勝利的功績歸於北帝。於是,交戰時,北帝顯靈,成群飛鳥從柵欄里飛出來,在起義軍的戰船上盤旋;一群群蚊子從北帝廟里飛出,聚集在義軍上空,像旗幟一樣……類似的顯聖傳說甚囂塵上。鄉紳們還將種種北帝顯聖的事跡上奏朝廷,請求為祖廟封典。
明景泰元年,一道聖旨經過重重官員的傳遞,從京城來到佛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宣旨聲音響起,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賜名「靈應祠」,賜予修建靈應牌坊,春秋祭典,地方最高官員必須親自參加;對祖廟修繕不力的官員,也會遭到問責。
一夕之間,祖廟從民間祠廟變成官方廟宇,既代表主宰天地的神靈,又代表高不可攀的皇帝。「這在廣東社會並不多見,如同金榜題名一樣,祖廟從此成為佛山人的驕傲」,佛山史研究專家羅一星博士說。
聖旨傳達的第二年,靈應牌坊開始建造。因是皇帝御賜,牌坊施工構建格外講究,壯麗異常。牌坊建築為三樓三層式,威嚴聳立,檐柱間大量施用斗拱,飛檐疊翠,飄逸凌雲,正面頂層正中有豎書「聖旨」二字匾,下層橫書「聖域」、「靈應」。白色的石柱、朱紅的木結構、形似「燕巢」的斗拱層疊,映襯著貼金大字,配以綠色琉璃瓦上蓋,使整座牌坊顯得輝煌奪目。上世紀70年代,一場十二級台風吹襲佛山,風骨凜然且結構極為堅固的靈應牌坊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廿七鋪奉此為祖,億萬年惟我獨尊」,前殿右門的一副對聯道出祖廟在佛山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官府的介入祭祀和僑寓商人的認同,從政治和經濟上鞏固了祖廟的地位,推動著祖廟成為合鎮諸廟之冠。
失落的工藝
民間藝術
三雕兩塑,精美背後有象徵
時間織了一張網,把歲月沉澱的珍寶盡數打撈。歷經數百年,手工業發達的佛山鄉人,把用最高技藝打造出來的工藝品,獻祭於擁有官祠背景、聯系著宗族情結的祖廟。
走進祖廟紅牆內古建築群,這里保存了大量的民間藝術品和粵劇故事、詩詞對聯等文學藝術作品,且多是本地出品。尤其是三雕兩塑(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不僅在工藝方面令人贊嘆,其背後的宗教象徵意義也令人稱道。
明清時期,佛山發展成為嶺南著名的工商業重鎮,作為佛山社區主神廟的祖廟地位和影響也不斷擴大,歷次修繕、擴建都被作為合鎮大事去辦,「營造務求恢弘,雕飾務求精美」。因此,祖廟的修建十分注重質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祖廟造像和各類建築裝飾藝術作品,無一不是能工巧匠的精心之作。
行走在祖廟紅牆之內,抬頭間,總能看見屋頂上方的陶塑瓦脊。目前,祖廟古建築群現存6條陶塑瓦脊,分別裝置在三門、前殿、正殿、前殿兩廊和慶真樓的屋頂上。其中最大的三門瓦脊,長31.7米,高1.7米,被譽為「花脊之王」。這條瓦脊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進行大修時,由石灣文如璧店製作的。三門瓦脊是一條雙面瓦脊,正、背兩面共塑有各式人物約300個,神態生動、栩栩如生。故事均為《姜子牙封神》、《聯吳抗曹》等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瓦脊中還有十幾座別致的亭台樓閣和點綴其間的花卉鳥獸,作為故事內容的襯托。瓦脊正中置一顆銅寶珠,寶珠左右,有相稱的鰲魚一對。
作為一個廟宇,人們必定會塑造聖顯事件,來凸顯它的靈應。上面說到的祖廟三門正中瓦脊的那顆銅寶珠,俗稱「龍珠」,也有一個關於外國人的聖顯事件。相傳清朝時一個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一天他到祖廟觀光,一見到瓦脊上的「龍珠」就被深深吸引了,遂心生邪念,想據為己有。他找到一個綽號「飛賊」的大盜,很快就把「龍珠」偷到手,得到寶貝的洋人喜出望外,忙用皮箱裝好。誰知他第二天到祖廟一看,「龍珠」還是完好如初。他趕回旅館打開皮箱一看,驚呆了,龍珠早已不翼而飛。他心有不甘,幾次請「飛賊」把「龍珠」偷來。可總是在晚上偷來,「龍珠」白天又飛回祖廟。
故事的真假已經無從考證,但故事中的外國人,無論如何都拿不走中國的東西。鴉片戰爭之後,佛山受到列強的入侵和洋貨的沖擊,社會不安、經濟蕭條,因此反對外侮的情緒高漲。瓦脊上「偷不走的龍珠」,表達了民眾的一種樸素的熱愛家鄉訴求。
屋檐上,還有一種高超的工藝隨處可見,那就是灰塑。祖廟的灰塑和廣州陳家祠的灰塑,已然成為廣東灰塑的代表性建築。祖廟的灰塑除山牆、陶塑瓦脊基座等是民國以前的作品外,大多都是民國以來由灰塑世家布氏家族的藝人創作的。而隨著布氏手工藝人相繼過世,這些灰塑作品也成了失落的工藝。灰塑「桃園三結義」,位於錦香池與靈應殿之間的崇敬門內側頂部,與對面端肅門內側頂部的「唐明皇游月宮」相呼應。兩件作品均由出身灰塑世家的布根泉師傅於1942年製作。在布局上,兩作品「左武右文」,又具有鎮守重門的含義。
傳人難覓
修復神像,難尋合適匠人
走進祖廟三門內的靈應祠,從進門的大鐵鼎,到殿內最深處端坐的北帝銅像,目之所及,全是無價珍寶。
明景泰年間,祖廟成為敕封官祠,所供奉的北帝自然也要重新打造。此時,一座重2.5噸的北帝銅像打造完畢,端放在紫霄宮中。九尺五寸的高度,代表九五之尊的崇敬,更代表了當時佛山鑄造業的興盛,成就了它作為國內現存最大的明代銅鑄北帝像的榮耀。文官造型的北帝像,頭頂圓光,面帶微笑,左手扶著腰帶,右手放在膝蓋上,這個造型竟和收藏在故宮博物館中的明朝永樂皇帝的畫像十分相似。工匠們為何把北帝像塑造成與明成祖朱棣一樣,已無從考究,但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工匠乃至百姓對於北帝的崇拜已經到達頂峰。
相比起北帝銅像的重量,北帝統屬的天兵神將二十尊元帥神像卻幾乎是祖廟內最輕的物件,「高達2米的神像,也只有幾匹麻布的重量,一個人就能輕易抱起」。這些雕像所採用的工藝叫漆夾佇塑,也叫漆撲,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工藝繁復,須先塑出泥胎人像,然後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層粘貼,多達8、9層,此後脫去泥模,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細雕塑、刻畫線條、裝飾上漆(油)、貼金、加彩等,最後塑造出一座只有油漆和麻布重量的立體造像。所有神像的衣飾和面部表情善惡不一,但統一的是,他們的身體都一致地向前微傾,既是對北帝表示恭敬,也是居高臨下、俯瞰世人。清末期間,這些塑像由佛山最出名的兩家雕塑店號修復翻新,兩家店號為炫耀各自的精湛手藝,都搭起排柵罩以幕布遮掩,互相保密至全部竣工,因此,這也代表了當時佛山地區最高超的工藝水平。
祖廟的正殿里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放置在正殿左右兩旁的72件北帝出巡兵器儀仗,就是國家二級文物,它們由廣府商家製造於清光緒二十五年,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全國只有一套。此外木雕神案、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鍾和香爐,憑借這些無法復制的珍寶,堆砌起祖廟「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美譽。
時至今日,這些曾經在佛山風光一時的民間手藝,早已傳人難覓。二十多尊漆撲神像,在長期展出的過程中,遭受到遊客撫摸、破壞,「現在想對神像修復,都難找到合適的匠人」,祖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
精神家園
抗爭精神
木雕神案,暗藏外國人下跪
正如上述「偷不走的龍珠」的聖顯故事一樣,祖廟內的藝術作品,不僅是手工藝人們的精心之作,還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如果稍不留神,或許就會與這些故事擦肩而過。
在祖廟前殿西廊,是清光緒二十五年製作的陶塑瓦脊作品「哪吒鬧東海」。長4.3米,高1米,樓台屋宇,構圖嚴謹,真實生動。瓦脊分兩層,下層塑人物19個,長袍鎧甲,姿態各異;上層塑人物8個,皆倚欄桿,向下張望;中間腳踩風火輪,手執乾坤圈的便為哪吒。哪吒神態天真、活潑趣稚,其父李靖則嚴肅端坐,似在怒斥這個闖下大禍的頑童。祖廟博物館館員介紹,哪吒是個反抗性很強的人物,在他身上寄託著反抗封建禮教和倫理觀念的精神,這也是祖廟眾多作品裡反映抗爭精神的其中一件。
光緒二十五年的大修,在祖廟的藝術品上多留有抗爭的印記。祖廟正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那次大修時,由本地商業行會之一、經營糧油雜食的平碼行敬奉的,承製該神案的是清末佛山承龍街著名木雕作坊成利店。
漆金木雕神案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雕刻的人物故事為「竹林七賢」。魏晉年間,文人名士阮籍、嵇康等七人,看透時局的險惡,隱居不問世事,閑聚竹林,或醉飲彈琴,或賦詩詠懷,以發泄憤懣之情。下部雕刻的是「薛剛反唐」的歷史故事。薛剛反唐的歷史題材,在粵劇劇目中名為「偷祭鐵丘墳」。故事內容是清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率紅船弟子積極響應太平天國運動而發動起義,後遭殘酷鎮壓,許多藝人被殺,埋葬於佛山市郊蒙清崗,墓地亦以「鐵丘墳」做記認。木雕藝人正是借薛剛偷祭鐵丘墳,抒發人們對粵劇藝人們的緬懷之情。
移步前殿,又可看到一座漆金木雕神案。光緒二十五年,銀行如意堂敬奉了該神案,並由佛山鎮承龍街黃廣華店負責製作。神案上層刻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正中就是「圖窮匕現」的場面。下層刻有「李元霸伏龍駒」的傳說。故事中的李元霸,相傳為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子,被譽為隋唐第一好漢。當時某番邦向唐朝送來一匹烈馬,名曰龍駒,聲言如果唐朝有人能降服此馬,則甘願俯首稱臣。元霸聽後大怒,當殿降服龍駒,使唐朝免遭侵略。
細看這件作品,竟有幾個身著燕尾服、頭戴高禮帽的洋人,有的作獻表狀,有的跪地求饒,有的被打翻在地。鴉片戰爭後,列強入侵,木雕藝人借胡人來隱喻洋人,表現對帝國主義入侵的痛恨。
更為奇妙的是,1958年,在維修該神案時,工作人員發現,正中裱糊的木雕小匾「金鑾殿」三字下竟刻有「大明江山」四字,明顯帶有「反清復明」的思想。有考證認為,從木雕旗幟上的「李」字來看,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粵劇藝人李文茂領導的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紅巾軍起義。這座神案,集藝術性、思想性於一體,堪稱佛山木雕藝術的珍品,也是國家級的保護文物。
民間保護
民眾手拉手,抵抗外地紅衛兵
祖廟代表的城市文化,是一種精神遺存。祖廟從不被承認,到經過人為努力,最終獲得認可,來自佛山民間的智慧和自發保護功不可沒。
在封建社會,祭祀是一種制度和重要的政治活動,被納入政治體制進行管理。朝廷典章關於祭祀的對象、數量都有明確規定,民間自選的祭祀對象、方法,很多都會被列為私祀、淫祀。一旦威脅到統治秩序,或可能顛覆正統理念時,統治階層就會加以干預、糾正,甚至不惜奏請禁毀。
申小紅的《從私祀到官祀:明代佛山北帝信仰的地方性和地方化考察》一文考證認為,祖廟本來就不在典章之中,應該被拆毀。佛山人要保住祖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法律不允許。國家承認的祀典一般只到省城,即「祀典莫備於省」,鄉一級的佛山是沒有資格祭祀的,否則就是僭越。二是「運動」不允許。在明代「禁淫祀、毀淫祠」的政治風潮下,要保住祖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根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大毀寺觀,鄉(季華鄉,即今佛山)毀塔坡寺。」佛山的地方鄉紳為保住祖廟,進行了一系列藉助靈異學說和聖顯事件,並將之附會於北帝,最後成功使北帝信仰由佛山的民間淫祀上升為正統的官祀。
前文所述的因擊退黃肅養起義有功,靈應祠被賜封為官祀,是祖廟保護的里程碑。梁鳳蓮所著《品讀佛山》關於祖廟的章節中表述,為保護祖廟,佛山人改人力為天功,加上申請的渠道暢通和適當的宣傳效果,禮部依奉處議。最終,皇帝封神祠為靈應祠,春秋遣官致祭。祖廟完成了從沒有正當地位的私祀,升格為官祀的艱難歷程。
梁鳳蓮在書中認為,祖廟的出現是民間崇拜達到一定程度,例如種種傳聞、神跡被確信的基礎上,官府正式介入的成果。明景泰元年,祖廟獲賜為靈應祠後,禮部要求地方政府不負朝廷褒崇之典,勿使祖廟墮缺毀壞。因此,歷代廣東地方政府對於祖廟均予高度重視,不斷整飾擴建。乾隆四年(1739年),佛山同知趙廷賓倡議修護祖廟,商人踴躍捐款,修護聖樂宮和觀音堂。嘉慶元年(1796)年,佛山同知楊楷捐獻自己的俸祿,倡修靈應祠和鼎建靈宮。粵秀書院的山長陳其熀還稱贊:「微楊公之力,其奚能為此也。」
解放後,祖廟被政府作為一個文物旅遊景點。「文革」時期,全國上下掀起一陣破「四舊」的浪潮,許多廟宇和廟宇內的珍貴文物在這次浩劫中毀於一旦。在佛山本地人當中,流傳著一個民眾手拉手自發保護祖廟的感人故事。那時,外地紅衛兵將佛山祖廟作為摧毀目標。一天上午,突然有大批人馬手持棍棒沖向祖廟,佛山的紅衛兵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來到祖廟門口,手挽手,萬眾一心,用身體組成一道人牆。許多人被打得全身流血,但沒有一個人退縮,最終祖廟得以保存。
1972年,政府投資對祖廟進行全面裝修後重新對外開放。1996年,祖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知多D
慶真樓 可覽佛山全景
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地處祖廟古建築群軸線的最北端,也是當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築。慶真樓樓高兩層,為磚木結構,鑊耳式封火山牆,是供奉北帝父母的神殿。因此,屋頂的瓦脊所塑的是「瑤池祝壽」的故事,王母的五個女兒和八仙向王母祝壽,場面盛大而熱鬧。
民國時期,慶真樓改為駐軍之所,二樓的部分木材被抽取,樓面不堪負載,一度成為危樓。2000年,慶真樓才得以重新修復。
此外,這里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登上慶真樓可飽覽祖廟和佛山全景,在佛山舊八景中稱「慶真樓觀」。
祖廟博物館館長凌建透露,已啟動慶真樓北帝父母殿的修復工程,重塑北帝父母像及金童玉女像共四尊。其中,北帝父母塑像將按照武當山上供奉的形象塑造,目前已完成,預計北帝誕前安放在殿中。
萬福台 廣東最老戲台
萬福台,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位於祖廟古建築群軸線的最南端,是目前廣東省內現存最古老的戲台,初名華豐台,光緒時改名萬福台。
萬福台,建在一個高2.07米的高台上,與靈應祠內北帝的視線高度一致,因此,此處正是酬神戲演出的地方。台上以精美絕倫的大量貼金木雕的隔板分為前台和後台,台前空地開闊,青石鋪地,供觀眾自攜條凳或站立觀戲用。空地東西兩側是兩層式長廊,形似包廂,供地方士紳及眷屬觀劇用。從萬福台到兩旁的兩廊,再到靈應牌坊,形成一個天然的整體立體環繞聲迴音壁,保證了極佳的演出音響效果。
自清代中期以來,粵劇戲班的第一台戲必先在萬福台演出,以圖吉利並檢閱陣容,然後再到四鄉巡演。粵劇爭相在此演出,也吸引了眾多商賈百姓前來,「萬人圍住睇瓊花」的盛況,正是由此開始。
2. 春天的黃埔公園400字怎麼寫
黃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美麗城市,你可以欣賞到優美如畫的風景,也可以游覽著名回的景點。
黃埔的答景點有很多,例如:南海神廟、常春岩、龍頭山森林公園……它們都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南海神廟遺跡,堪稱一座浩瀚的文化寶庫。
南海神廟內有各種各樣的文物:「海不揚波」石碑坊、唐代的韓愈碑、宋代的開寶碑、明代的洪武碑……這些無價之寶足以讓你贊不絕口,眼花繚亂。作文
南海神廟又稱「菠蘿廟」,關於它的傳說數不勝數,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廟內那尊穿著中國衣服的外國人塑像,這就是達奚司空的塑像。傳說,他隨商船來到中國,回去的時候在南海神廟前種下了兩棵菠蘿樹,結果就錯過了回惶的時間。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菠蘿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黃埔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讓我們一起發掘黃埔更多的歷史文化吧!作文
3. 南海神廟現在有什麼好玩的嗎門票多少
南海神廟自南至北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後殿,兩旁為廊廡、碑亭等景點。
牌坊為三間四柱沖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額刻「海不揚波」四字。
門票價格:10.00元
4. 彩色黃埔公園的一篇作文
黃埔是一來個歷史悠久的美麗城源市,你可以欣賞到優美如畫的風景,也可以游覽著名的景點。
黃埔的景點有很多,例如:南海神廟、常春岩、龍頭山森林公園……它們都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南海神廟遺跡,堪稱一座浩瀚的文化寶庫。
南海神廟內有各種各樣的文物:「海不揚波」石碑坊、唐代的韓愈碑、宋代的開寶碑、明代的洪武碑……這些無價之寶足以讓你贊不絕口,眼花繚亂。作文
南海神廟又稱「菠蘿廟」,關於它的傳說數不勝數,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廟內那尊穿著中國衣服的外國人塑像,這就是達奚司空的塑像。傳說,他隨商船來到中國,回去的時候在南海神廟前種下了兩棵菠蘿樹,結果就錯過了回惶的時間。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菠蘿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黃埔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讓我們一起發掘黃埔更多的歷史文化吧!作文
5. 南海神廟的地址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內「華夏」的中原居民容,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6. 作文黃浦公園一日游,游記想知道戰爭英雄歷史
黃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美麗城市,你可以欣賞到優美如畫的風景,也可以游覽著名的景專點。
黃埔的景點屬有很多,例如:南海神廟、常春岩、龍頭山森林公園……它們都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南海神廟遺跡,堪稱一座浩瀚的文化寶庫。
南海神廟內有各種各樣的文物:「海不揚波」石碑坊、唐代的韓愈碑、宋代的開寶碑、明代的洪武碑……這些無價之寶足以讓你贊不絕口,眼花繚亂。作文
南海神廟又稱「菠蘿廟」,關於它的傳說數不勝數,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廟內那尊穿著中國衣服的外國人塑像,這就是達奚司空的塑像。傳說,他隨商船來到中國,回去的時候在南海神廟前種下了兩棵菠蘿樹,結果就錯過了回惶的時間。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菠蘿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黃埔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讓我們一起發掘黃埔更多的歷史文化吧!作文
7. 南海神廟作文三百字
告別了令人魂牽夢繞的賽里木湖,我們的汽車便風馳電掣地駛向果子溝。進入版溝底權前,我在汽車上盡情欣賞山上的美景。遠處,座座雪峰巍峨聳立,直插天際。雪峰下的林海,一碧如帶,沒有盡頭。墨綠色的塔松與新綠的闊葉林交相輝映。近處,山花爛漫,黃一片,紫一片。對面半山腰上刻有"保護環境,注意防火、西天林業局"字樣,那是護林人員用石頭擺成的。在溝底我們找到了一個蒙古包,到裡面住下來。蒙古包的後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水是山上的冰雪融化和下雨後的雨水匯集而成的,在溪邊,我找到了一塊與眾不同的石頭,它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石頭上長滿了綠絨絨的東西,我不知道是什麼植物,還以為是松樹,可爸爸告訴我說:"這是由於石頭在水中長期浸泡後而長的青苔。"
在蒙古包四周的山上長著鬱郁蔥蔥的松樹,有的松樹是自然生長了幾十年,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有的卻是林業工人人工栽種的,才生長了幾年,樹冠小小的。我想如果人們沒有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自覺行動,哪會有這如此美麗的景色呢?
8. 南海神廟菠蘿誕作文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話是法國大作家雨果說的.的確,人的心胸是無比寬闊的,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只有學會寬容,懂得寬容的人,才會擁有這樣的心胸.
學會寬容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怨恨只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容,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的更快樂.最該忘記的是你曾幫助的人,你最應該原諒是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最該放棄是功過事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學會的便是寬容別人.
學會寬容別人,就等於學會善待生活.它可以讓你贏得新的朋友,新的友誼,同時還會讓你少一個敵人,成為融合人際關系的凝固劑.我們要做一個和和氣氣,大大方方,不耿耿於懷的人,用一顆寬容之心,去原諒、理解身邊做錯事的每一位親戚、朋友.
但寬容決不是縱容、無原則的放縱.在邪惡、丑惡面前退縮不是寬容,憐憫惡人不是寬容而是虧負好人、寬容惡霸更是欺壓平民.寬容並不代表無能,更不是軟弱的表現.處處寬容別人,絕不是怕事,也不是面對現實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寬容恰恰是一種得體的淡泊,是一個人遠見卓識、睿智、人格和心胸力量的體現.
寬容是春天的風,吹開了冰封的大地;寬容是夏天裡的余.驅散了炙熱的空氣;寬容是秋天裡的一抹金黃;寬容是冬天裡的陽光,溫暖了每一寸的土地.
生活中需要一顆寬容的心,讓我們學會寬容去體會人生之旅吧!
9. 南海神廟的介紹急~~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重要見證。
南海神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深五進,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分別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後殿,兩側有廊廡、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廟宇建築布局具有早期建築特色,如儀門的復廊形制、頭門的墊台等,據專家考證,尚存周代建築遺風。中軸兩旁為廊廡、碑亭等。牌坊為三間四進柱沖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揚波」四字。頭門建於清代,面闊為三間,進深二間,分心牆用兩柱,梁加雕刻鰲魚等紋飾,前後兩側均設墊台,硬山頂,二龍爭珠陶塑瓦脊。門前置一對紅砂岩石獅,兩側為八字牆影壁。儀門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硬山頂、兩側與復廊相通。禮亭,原建於明代,1990年仿明代風格重建。大殿原為明代建築,單檐歇山頂,寬五間深三間,「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9年重建。後殿是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粵期間改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1991年修建時,後殿重新安裝了陶塑瓦脊。該廟因珍藏歷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韓愈、蘇軾等名人碑刻而被譽為「南方碑林」。
廟西側有古名章丘的小山丘,昔為觀海上日出之地,建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梁架簡潔。亭內有重刻嘉定年間廣州知府留病摹勒蘇軾詩碑一方,緊跟其後,有明代陳白沙步蘇軾韻詩碑一方。「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林則徐在銷鴉片前曾到廟祭海,孫中山與同僚亦曾來此參觀。
該廟於1962年7月由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當您來到廣州東面黃埔的廟頭村時,一座古老而宏偉的廟宇聳立在您的視野中,它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代廣州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南海神廟。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群。該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15年的歷史。以後歷代有重修擴建。現存的是清代建築,但仍保留隋唐時代的規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對南海神廟作過三次較大的修復,現已基本恢復了廟宇的古貌。
修復前大殿僅存殿堂,如今廟宇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是一座五進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為頭門、儀門及復廊、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南海神廟門前有石牌坊,額題「海不揚波」。廟中保存有歷代的許多石刻。還有華表、石獅、韓愈碑亭、開寶碑亭、洪武碑亭、康熙萬里彼澄碑亭等附屬建築,構成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廟中還保存漢代和明代的銅鼓和制鍾,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還有木棉樹、相思樹等古樹名木。這里存放的漢代銅鼓是中國現存三大銅鼓之一。廟西一小山崗上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
從唐代開始,南海神廟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廟事。事實上它已成為四海神廟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個,這主要是由廣州海上貿易日益發達的地位決定的。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西漢時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唐代,從廣州出發的貿易船隊,經過南亞各國,越印度洋,抵達西亞及波斯灣,最西可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明清之後更遠至歐美了。這條航線長達1萬多公里,溝通了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處於這條航線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廟,在古代有碼頭,碼頭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實際是太平洋靠近東南亞大陸部分,大海又緊連著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來自遠方的航船,都須經過坐落在南海神廟的這個古碼頭。於是眾多的商船順路經過這里均停下來上廟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順利。於是,神廟附近的扶胥鎮便商旅雲集,民間廟會交易頻繁。南海神廟之興旺,成為廣州海上貿易繁榮的歷史見證,遺留下許許多多珍貴歷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賜的碑文、題字等,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然百姓們更多的還是感恩於庇佑他們一帆風順、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南海神廟坐北向南,佔地3萬平方米,是明代建築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
廟外有「海不揚波」的石牌坊。廟宇的主體建築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共五進,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南海神的故事
談起南海神廟的建立,人們自然會問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簡稱。其實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發生火災,人們仍然認為祝融君光臨。祝融究竟是誰呢?他又怎樣合水火為一神的呢?這有許多傳說。
傳說一:祝融是中國帝王。他以火施化,號為赤帝。相傳,祝融還是一個音樂家,他經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嶽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傳說二:上古帝嚳(ku音酷)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兒子,他的官職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於職守,努力為帝嚳和廣大黎民服務,當火官有功,帝嚳於是賜以「祝融」的封號。「祝」是永遠、繼續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徵,就是希望重黎繼續用火來照耀大地,永遠給人帶來光明。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舜廟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傳說三:黃帝時期,黃帝南巡,分不清方向,於是請「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應該說,衡陽的南嶽,最先是由祝融辨出來的,他因此擔任了司徒的職務。後來,祝融被封楚地,成為楚國人的始祖。
今衡陽南嶽祝融峰頂還有一座祝融殿,殿後岩石上建有石欄桿,可以憑欄?望北山的風光。
這個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樣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認為,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徵,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離「≡」屬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傳說四:堯帝時期,洪水滔天,浸山滅陵,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堯帝下令鯀(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後來,鯀知道天上有一種稱為「息壤」的寶物,只要用一點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起來,積成山,堆成堤,於是鯀想辦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間。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終於漸漸看不見洪水蹤跡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竊,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鯀殺死,並奪回餘下的息壤。上帝還命祝融監視人間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權。由於祝融屬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當然要選擇一個供他管理南海的駐地。這個地點最少要有兩個條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廟中頂禮膜拜和供奉管理。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的扶胥鎮(今廟頭村)離廣州城約80里,在珠江北岸,面臨扶胥江(珠江的一段),東連獅子洋,下接虎門,背靠廣州,是古代出入廣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經此放洋出海,可以抵達南海各國。扶胥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被稱為「去海不過百步,向來風濤萬頃,岸臨不測之淵」。這里成為建海神廟十分理想之地,於是,人們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廟,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兩職,衡陽南嶽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宮殿,南牆神廟則為其離宮。事實上,南海神廟的建立,是與南北朝以來,廣州地區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海上交通貿易頻繁有密切關系。當時,中國和西域各國的交往,除了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發展,不少海外商賈、僧人等乘舟從海上來華,中國海舶亦出洋到番國。由於海上風雲變幻莫測,祈求海神保護的願望也與日俱增,隋文帝開皇十四年下詔建南海神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適應了當時民間和官府的需要。
頭門
過了「海不揚波」石牌坊,是頭門的庭院,庭院東、西側各有一對青石華表,一對石獅子,這顯示出古廟的威嚴與不凡氣度。
頭門兩邊分立著千里眼和順風耳,黑漆大門兩邊分畫有唐初猛將秦瓊與尉遲恭的門神彩繪像。這四位神?日夜守護著神廟,其忠心耿耿可謂是千百年來如一日。門上方是「南海神廟」的橫匾。左右對聯寫道:「白浪起時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風;黑雲去後雲芽拂渚海懷開吞吐星月。」原聯由清代林子覺撰寫,現聯由廣東省著名書法家盧有光於1991年重書。這副對聯生動地繪述了南海神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神力。
頭門東側有韓愈碑亭,這是南海神廟保存最早的碑刻。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孫孔?來到廣州祭掃南海神,並撥款修葺,擴建了廟宇,適逢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貶往潮州時途經廣州,孔、韓二人素來好友,且孔仰慕韓的文學才能,便請韓愈著文紀念修葺神廟之事。韓愈欣然寫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韓愈碑高2.47米,寬為1.13米,韓愈撰文,陳諫書。韓愈碑刻對研究南海神廟的起源、發展、唐代祭海習俗及當時海上貿易往來,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頭門西側是北宋開寶碑亭。北來開寶四年(917年),潘仁美率軍南下,滅了南漢國,平定了嶺南地區。開寶六年(919年),北宋在廣州設立南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並撥款修葺南海神廟,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順利。開寶碑亭主要記述了這段時期的祭祖及史事。
儀門
南海神廟第二進叫儀門,即禮儀之門。中間的門只供高官貴族進出,其他官階低或普通人只能走側門。儀門門口還有一對石鼓,鼓腳用石頭雕刻了鳥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種動物,其諧言是「爵祿封侯」之意,祈望來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夠陞官發財。儀門上方是一刻有「聖德咸沾」的橫匾。對聯是「鎮海神休永,司南廟貌崇」。
從儀門庭院到第四進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復廊,廊中陳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塊,除了頭門韓愈碑、宋開寶碑外,廟內著名的碑還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廟的這些歷代詩碑、石刻,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神廟的歷史淵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廟又被譽稱為「南方碑林」。
相傳唐朝時,古波羅國有來華朝貢使,回程時經過廣州到南海神廟,登廟謁南海神,並將從古波羅國帶來的兩顆波羅樹種子種在廟中,他因迷戀廟中秀麗的景緻,流連忘返,因而誤了返程的海船。其人於是望江悲泣,並舉左手於額前作望海狀,希望海船回來載他,後來立化在海邊。人們認為朝貢使是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將其厚葬,並按他生前左手舉額前望海舶歸狀,塑像祀於南海神廟中,並給他穿上中國的衣冠,封為達奚司空,宋高宗紹興年間,還封達奚為助利候。由於他是波羅國來的人,又在廟中植下波羅樹,還天天盼波羅國船回來載他返國,所以村民俗稱此像為「番鬼望波羅」,神廟也因此被稱為「波羅廟」了。明代憨山禪師有一首詠達奚司空詩,寫得十分生動和貼切。詩雲:
臨流斫額思何窮,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歸故國,奮飛無翼御長風。
憂悲鍾鼓愁王膳,束縛衣冠苦漢容。
慰爾不須懷舊上,皇天雨露自來同。
關於達奚司空的身份,歷來亦有不少人考證。唐朝時期。廣州的海外貿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國人亦來華經商。以上關於波羅樹、波羅廟以及達奚司空的傳說,充分反映了唐宋以來的廣州對外貿易繁榮、中外友好往來頻繁的史實。
禮亭
出了儀門,就進入了第三進的禮亭。禮亭是古代官員拜祭南海神的地方。這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單檐歇山頂,面闊與進深各3間。
第三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園西側的康熙御碑亭。碑上「萬里波澄」四個金色大字豪邁奔放。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親筆書寫,製成匾之後派專人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為此而立碑記事。
庭園東側是明洪武御碑。該碑立於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禮部情郎王瑋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簡,取消南海神廟以往一切封號,重新加封南海神為「南海之神」。
這兩塊御碑前各栽種的一株古木棉樹,據說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廟樹木蔥蘢,光是木棉樹就有10多株。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當年就曾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將南海神廟的木棉樹比喻為「十丈珊瑚」。現在的兩株當然是後人補種的。由於栽種歷史年代久遠,它們均被列為廣州的古樹名木。
大殿
禮亭的背後是南海神廟中規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築物。
大殿是南海神廟的第四進。它是仿明代木結構琉璃瓦歇山頂建築。屋頂用綠色的琉璃瓦覆蓋;中間有雙鳳飛翔、鰲魚倒懸等紋飾的琉璃瓦脊;上部有兩條軀體彎曲作騰飛疾走狀的蒼龍造型,它正在爭奪當中的寶珠。據說,雙鳳代表美麗,整魚代表自由,蒼龍代表權力,而寶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連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頭戴王冠,身著龍袍,手執玉圭,體態豐碩,神情卻十分端莊,一派和藹的王者風度。
大殿左右兩旁有六侯塑像。據說這六個人都是為南海神治理海上風雲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廟中爭得立足之地。他們分別是達奚司空為助利侯、杜公司空為助惠侯、巡海曹將軍為濟應侯、巡海提點使為順應侯、王子一郎為輔靈侯、王子二郎為贊寧侯。
大殿東側還有一面著名的東漢大銅鼓和一個明代的鐵鍾。銅鼓直徑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僅次於廣西、上海的大銅鼓,在中國現存大銅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東漢時期鑄造,鼓面正中太陽芒紋,鼓邊原鑲有6隻銅蛙,不知怎的現已失散殆盡。其鼓身有圓形的方孔錢紋和雲紋。大銅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禮器,代表著權力和地位。這面銅鼓除在神誕慶典中使用之外,據說它還有鎮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後有一塊照壁,浩盪的海水上有一條龍騰雲駕霧,兩邊有對聯:「順水千舟朝洪聖;伏波萬里顯真龍。」
昭靈宮
第五進叫昭靈宮,也叫做後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寢宮。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時期被封為「明順夫人」。據說她原來是順德的一個養蠶女子,後化為神,許配給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與南海神一樣的法力外,還有「送嗣」的職能,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廟西側,有一座小山丘,古時叫做章丘。這大約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時這里是三面環水,「前臨大海,茫然無際」,人立亭中,當然是觀賞海景、對大海抒懷的最佳位置。
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這山崗的階梯共108級,但如今僅餘72級崗階了。這里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壯觀極了——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難怪當時有眾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廟,喜歡黃昏泛舟於此,第二天拂曉時分才登上古亭觀日出呢!
北宋紹聖初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至嶺南途中,在廣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驚嘆這大海的壯闊,太陽的輝煌,天地的浩茫,廟宇的古樸,便感懷身世地寫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詩:「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正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詩因亭作,亭也因詩威。有好事者將蘇東坡所吟之詩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後名聲漸漸遠播,更有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觀賞「海中浴日(因神廟古時叫波羅廟,故又叫為「波羅浴日」),亦留下不少與蘇東坡應和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陳獻章的《浴日亭和蘇東坡韻》一詩。詩是這樣寫的:「殘月無光水拍天,漁舟數點到灣前。赤騰空洞昨霄日,翠展蒼茫何處山。顧影末須悲鶴發,負暄可以獻龍顏。誰能手抱陽和去,散入千岩萬壑間。」
後人同樣也將陳獻章的詩鑿刻立碑。現兩詩碑並存亭內。
南海神廟像是一位歷史老人,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
10. 南海神廟的由來!!!!
南海神廟的歷史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我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南海神廟總佔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廟宇宏偉深廣,是中國著名的海神廟。在「海不揚波」石牌坊內, 廟橫闊22丈,縱深32丈, 主體建築五進, 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後殿。儀門兩側有復廊,大殿前有東西兩廊,均為清代以來重建的。南海神廟被認為是嶺南百越的祖先,一直受歷代皇帝尊崇。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故神廟又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內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還有銅鼓、南海神玉璽、鐵鍾等。此外廟內,波羅樹、紅豆樹、木棉樹等古樹名木參天,廣州編號第一至第十的古樹就在廟內。
廟內浴日亭是自古以來旅遊者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千百年來,雖海岸線逐漸地南移,浴日亭周圍也變成了一片灘岸,但登亭遠眺,仍可一覽山海勝景。現在的浴日亭為1953年重建。亭呈八角形,兩級飛檐,翼然如雄鷹展翅。亭內有詩人蘇軾《浴日亭》詩碑和明代廣東名學者陳白沙步東坡原韻題詩的石刻,全碑以茅龍筆草書,極盡豪雄灑脫而自然的氣派。其實它是一個不高的人照小山坡,我們拾級而上,走入浴日亭俯視整個神廟。
神廟內最有特色的是,廟里有座外國人的神像,因為過去來中國的外國商船要先到廣州,到廣州要先到黃埔,然後到黃埔的南海神廟祈求平安,而南海神廟中的達奚司空像,就是一位因被這里的海面日出之壯美吸引而忘記離去的印度古菠蘿國人。
南海神廟的廟會
南海神廟每年都會舉行廟會。它是珠三角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之一。明代以後,南海神廟成為廟會勝地。這里每年都有「波羅誕」盛事,至今已維持了上千年,這是一個很有地域特色的節日。
南海神廟的廟會又叫菠蘿誕,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時間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
我們特地在菠蘿誕那天去了南海神廟,那天慕名去南海神廟的人很多,公交車上很多人都是特地去南海神廟的,坐在我身邊的一個男生身體比較虛弱,由他媽媽帶著也去南海神廟祈福,希望身體健康。
希望南海神廟內的神靈能聽到每個人心中的祈願,能保佑大家平安健康,實現心中的願望。
廟會里有好多有特色的小玩意,比如菠蘿雞,菠蘿魚,轉運風車。。。。菠蘿雞不是吃的東西,是民間純手工製品,有平安順風之意,以前在上下九也不時看到民間藝人在賣菠蘿雞,而轉運風車也是有祈求好運之意,在廟會里可以看到滿滿一面牆高的轉運風車迎風飄舞。不知道這些金色紙片做的還有神靈頭像的轉運風車是否是廣東特有的呢?以前在湖南沒看到過賣這種風車的啊。
南海神廟旁的古運河
南海神廟附近有一條古運河。現在京杭大運河和連接汀江與珠江的靈渠已是人盡皆知,但對南粵之濱,扶胥之江有條古運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時候,珠江水面遼闊,浩似大海,故廣州人往往稱輪渡過江為過海(怪不得我經常聽穗石村的村民說船去新造是過海呢,原來是他們的習慣用法),又稱江邊長堤為海(邊)。而位於廣州東面南海神廟前的珠江口,更被稱為大海了。這裏海面風浪較大,如果遇著惡劣天氣,更是白浪排空,洶濤浪涌,情景嚇人。來往於東江與珠江的小船,只有風平浪靜的日子才能平安無事。
為了解決小船不經珠江口水域便可來往於東江和珠江之間,唐代時,有人在神廟不遠的地方,即現在黃埔發電廠東側開鑿了一條古扶胥運河。運河寬10丈多,經志成圍、穗東聯圍到東江橫瀝出東江,全程10多公里長。古扶胥運河把黃木灣與東江連接起來,縮短了珠江到東江的航程,百噸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來往於兩江之間,而不再受珠江風浪之苦了。
運河開鑿後,大船小船都喜歡選擇這一航道。因此,運河河道熱鬧非凡,長年不衰。運河功能一直延續至今,它也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南海神廟的歷史價值
南海神廟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