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沿黃河游覽的主要景點
① 黃河的所有景點、
這個問題太誇張了,從大到小、從著名到一般,估計黃河周邊的景點可謂專不計其數,盡可能屬給你點青海到甘肅的完整資料。
曲瑪萊三江源、卡日曲、扎陵湖鄂陵湖黃河源、瑪曲黃河第一曲、劉家峽及永靖石林、蘭州水車園、黃河母親、蘭州中山橋
② 黃河的著名旅遊景點
壺口瀑布、黃河母親雕塑(甘肅蘭州)
③ 黃河沿岸的名勝古跡
黃河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④ 黃河沿岸有哪些風景名勝
河南:
三門峽,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牡丹……鄭州-- 博物館、少林寺……開封--龍亭、清明上河園、……
……………………
………………
^^
⑤ 介紹黃河旅遊景點,做個好導游
黃河小浪底 導游詞
我們已經進入中國北方最大的水上樂園--黃河小浪底千島湖。向東,我們看到的堤壩就是小浪底大壩,因其是在孟津縣的小浪底村建起,故而被稱為黃河小浪底工程。
這個村,原本是叫丹陽,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經過此處,為平息水患,丹陽村村民舍小家顧大家,為紀念他們,就把丹陽村改為小浪底了。
黃河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河南孟津境內,它是一項集防洪、防澇、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全壩高280米,南起邙山北連王屋山的壩體總長16667米,是目前我國江河上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土壩。庫容量1256.5億立方米,水域面積296平方公理,正常蓄水位250米,最高蓄水位275米,裝機容量180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5l億千瓦時,完成總投資337億元。完成後總控制流域面積92.3%,其中防洪庫容40.5億立方米。下游防洪標准從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解決了對下游的洪水威脅。每年可增加供水量40億立方米,改善黃河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條件。抗旱面積可維護2500萬畝,年使用發電總容量可節約煤炭210萬噸以上。這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一個奇跡。工程採取銀行貸款,國際招標興建,共分三個標段,涉及51個國家和地區,700名外商和中國萬名建設者。
工程結構異常復雜,施工難度亦非尋常。僅主體工程開挖填土石方就達8811萬立方米。所有泄洪排沙和引水隧洞共16條。大經洞和近百條各種支洞都集中布置在北岸那一單薄山體內。其中規模最大的3條導流洞,總長3480米,每個洞的直徑達14.5米,足以裝下兩幢四層樓房,泄洪系統進水塔上下重疊,縱橫交錯的蜂窩狀洞室巨大而又復雜,堪稱世界之最。室內的新型多孔消能裝置在中外水利工程中也屬罕見。3條瀉洪洞口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消力塘。而山體里是由緩傾角的砂岩和粘土質粉砂岩組成,有20多條層線,如"千層餡餅"。在山體內施工難度很大。單山體外隧洞進口臉岩石加固和支護就用了12米的錨桿3224根,30米至40米的錨索578根,鑽12米深的排水孔1382個,把岩壁鑽得密密麻麻,人們形象的稱為納底子工程。在土石大壩下,有70米厚的沙卵石,為防止泄漏在壩下築起了一道混凝土防滲牆,長439米,厚12米,最深度達81.9米,是目前我國最深的防滲牆。人們稱其為"地下長城"。另外,土石壩中還埋設幾百種儀器,像眼睛一樣隨時檢測著大壩的安全狀況。整體設計施工破解10項世界難題,創造3項世界第一,6項全國第一。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但每年沖出的泥沙量很大,若堆成l米高1米寬就可繞地球三周。由此可見,其有史以來造成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治理黃河是我國人民幾千年的夢想,而真正治理好黃河,惟有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不久,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長年戰爭留下的廢墟中走來,望著渾濁的黃河水,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從那時起的40多年裡,成千上萬的治黃專家為了小浪底工程做了精心勘探設計,從1990年開始動工歷時10年,提前完成了大壩蓄觸電工程。它的建成,不僅鎖住了幾千年桀驁不馴的黃龍,使其充分展示防洪、防澇、減淤、供水、發電的綜合成效,還為我國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旅遊景觀。
根據中央確定的建立鄭一汗一洛旅遊軸線,《中原旅遊總體規劃》和國家旅遊局確定的《黃河旅遊專線規劃》,黃河小浪底旅遊風景區,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分小浪底大壩、紫荊山、里峽、三門峽大壩四片,13個景區,113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悠久的歷史故事。從此,我們可以領略到河南省,以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工程、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體現黃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大型山嶽、湖泊型的美好風景。
前方l公里處水下,是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兩軍交兵的古戰場--赤河灘。
大家往右看,北岸半山腰,就是大山寨,是當年袁紹駐兵囤積草的地方。往左看到的那座山叫黃鹿山,黃鹿山下有凹,叫曹營凹,是當年曹操的軍營所在地。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置下面就是赤河灘。
這個赤河灘有4l戶215人,現已移居至孟津縣的送庄鎮。據說曹操和袁紹,在清河村大漁窯渡口打了一場惡仗 。曹操兵馬駐守的那一凹地,後被稱為曹營凹,營前修轅門,放馬吃果灘,飲馬黃河邊,曹操宴請有功將士的那道溝,叫大宴溝村,將士陣亡被埋葬的地方叫墳坡村。袁紹在黃河那邊的大山寨安營駐扎。古代戰前有戰書,交戰時,袁兵乘船過來就在我們下邊吃果灘,第打完一次仗,現渡河歸營。就這樣,雙方在這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整個吃果灘被染成了赤紅色,原有的300多畝果樹已被毀盡。從此,這里就叫赤河灘。赤河灘村系黃鹿鄉所屬,說起黃鹿山,更有著一段傳奇的色彩。那是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曾經來孟律打獵。一群人前呼後擁著他來到這里。突然在河邊見一頭白鹿,便策馬去追。當追到黃河最後一個峽谷,南岸小浪底村西南的這座山時,發現白鹿居然變成了黃鹿,李世民驚呼:神鹿也!急令隨從下馬跪拜謝罪。
朋友,你是不是還想知道一個叫周半縣的情況呢?這個周半縣就住在前面那個大宴溝里,就是前面說的曹操宴請有功將土的地方。周半縣名叫周法,是西漢周勃的後裔。周勃因輔佐朝廷有功,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西降候。明末周家從山西遷居孟津的白鶴鎮。清朝雍正年間,白鶴遭水災,周法和妻子扶老鐫幼在一隻喜鵲引領下來到了這條溝里,安身立命,開荒種地,日子過得很清苦。後來因黃河發大水,治水有功,被官府賞賜黃金千兩,綢緞百匹,田畝能抵半個縣,並替全縣百姓繳一半賦稅,深受百姓愛戴。如今雖然大宴溝已多被淹沒,但他古老的家容宅貌尚存一些美麗的姿容。
現在我們停泊的這個地方,就是妯娌半島,這下面就是妯娌村。雖然我們眼前已沒了這個村莊,助理村的人們已經搬離他鄉,但妯娌倆留下的真實故事仍在廣泛流傳。500年前,這里住著一戶姓高的兄弟兩個,老大高大江,老二高大海,各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兄弟倆種地、捕魚為生;妯娌倆紡線織網,操持家務。四口之家,團結和睦,相敬如賓。一天,妯娌倆在黃河邊洗曬衣服,被黃河北行船的濟源府財主雷萬壽的二公子(外號干蘿卜)投石測水戲弄。妯娌倆衣服雖已被濺濕,但知其是方圓遠近的潑皮無賴的惡棍,敢怒而不敢言,遂起往村裡跑。干蘿卜看這倆女人姿色出眾,令船靠岸帶上幫凶向村裡趕來。他們沒有找到妯娌倆,就把兄弟倆捆起來,向在每個人身上墜上一塊大石頭,向襯里狂叫,妯娌倆如不出,他們就把兄弟倆沉進黃河。躲進山洞的妯娌倆,聽見干蘿卜威脅,非常痛恨和難過,正要出來搭救親人時,又聽見大江大海二兄弟的警勸聲:"你倆不要上當,千萬別出來,一定活下去"。干蘿卜美夢落空,氣急敗壞地把高家兄弟推進黃河致死。並在山下點火燒山,欲將妯娌都燒死。剎那間,狼煙四起,大火滔天,突然晴天一聲炸雷,大雨滂沱,火被澆滅,干蘿卜被雷電劈死後又被洪水捲走。
妯娌倆化悲痛為力量相依為命,在這片土地辛勤耕作,育苗種樹。經她們栽的一溝桃樹,叫桃樹溝;一坡核桃樹,叫核桃坡s一嶺榆樹叫榆樹嶺。到了明宣宗宣德三年,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地帶大移民,來妯娌村住了幾戶人家。妯娌倆待她們如客人,熱情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並教他們種植紡線、捕魚、結網。他們也把妯娌倆當成自己長輩相待。後來,妯娌倆相繼去世,大家遵照他們的生前遺囑,將妯娌倆合葬一墓,就叫妯娌沒。妯娌墳就在山那邊的姚家溝上坡四畝地內。助理倆的勤勞與智慧、善良和熱情,影響著後人。
說到這里,我們人人都似乎感覺並不輕松,懷里都裝了一份沉甸甸的心情。
現在我們就給大家講一個輕松的故事。它的確真實,並且已有4000多年時間。1999年11月20日,妯娌村近年90歲的周玉珍老人指著這里的黃河邊說: "這片黃河底下的桑樹園怕是永遠看不到了。"她14歲就在這下面干船工,常聽長輩人說,這一代水泉頭沙窩圈向西是一道大平川,川地全長著桑樹,此地就叫桑樹園。大禹開山治水時,桑樹園就給大水淹沒了。河邊只留下一棵桑樹,雙高又大,第年夏季總有孩子們上去摘桑葚吃,可誰敢相信黃河底下會有桑 樹園呢,20世紀60年代三門峽閘水黃河斷流40多天,有的河底露了出來他和村裡人跑到傳說的桑樹園那裡去看,一下子都愣住了。這里許多比牛大的石頭,夾雜著許多一人多高的大樹桿,有的已被石砂埋住半截,都是向東歪斜著,沒有枝梢沒有西半邊樹皮,木大多還完好。樹心有的已腐壞,全村人用大鋸很吃力的把它伐回來。豎著一解兩半,木質黃色新嶄嶄,稍微一掏兩頭一堵,做喂牲口的槽框。這位老人專門算了一下,桑樹園有2里長、1里寬最少也有600多棵樹。
是啊,4000多年桑樹為我們昭示的歷史文化該有多重呢?
從妯娌半島再向西行2公里,就要到達新安縣境了。第一個迎接我們的就是鹽倉村,這里有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房屋、窖穴、墓葬、陶器、石器、骨製品、還有東周至二里頭文化時期燒烤肉食時用的火爐、灶具等實物。在此上游還有狂口渡(關陽渡)、塔地渡、西沃渡、石渠渡等四個渡口,又是山西與河南的交通要道,不僅由此集散大量的鹽,也是郵政業的主要港口。
下面已被淹沒的南岸峭壁上的西沃石窟,開鑿建立於公元386-581年北魏時期,是1984年考古專家不畏艱難攀崖入洞勘察到的。它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石窟在山崖峭壁上,是一座完整的塔林,是北魏末年政局動盪,企盼借佛法保佑社程的產物。該石窟由於建在懸崖陡壁上,過路行人雖在懸崖下走過卻看不到像塔,只有行船道業的人們才能看清整個石窟。因而有"七十二座無景塔,走塔不見塔,看塔不走塔"之說。現在這些石窟就在我們的船下,而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已被整體遷移到新安縣的千唐志齋博物館。
從大壩孟津港口西18公里,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黃河三峽。你看,右邊的是龍鳳峽,它在濟源縣境,是在黃河水位上升230-270米後形成的新的一峽。全峽谷九曲十八灣,五步一潭,十步一瀑。全長7.5公里,寬處30米,窄處10米,兩岸山頂相距100-200米。這里峽壁群峰沖天,巨石叢生,擬形百態。如"四面神",遠遠看去酷似埃及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極其相似。因它位於峽谷北端人口處,人們又稱它為"守山神"。峽谷西山頂上有姐妹峰,東山頂上有兄弟崗,一溝之隔,遙遙相對。他們中間也有一段"非兄弟二人不嫁"和"非姐妹二人不娶"的故事。雖然他們婚姻都很美滿,但據說爭得這個結果也是經過很曲折的斗爭的。
下面,我們將要到達的是黃河八里峽,原名八里胡同,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峽。該峽谷全長八華里,故稱八里胡同、八里峽。這是我國5464公里長的黃河中下游交界處的最後一個峽谷。峽谷南北高山聳立,懸崖峭壁,靜波束流,溫順平穩,滔滔黃河一瀉千里,十分壯觀,古有八里八景之稱。傳說是禹王治水在這里所開,在它東出口處不遠,便是禹父鯨治水九年無果被舜所殺之地。其父治黃壯志不移,化作土單渚嶼,助子禹治黃功竟(據《山海經》)。
我們現在來到的孤山峽景區,它位於八里峽的中部,就在我們右邊。它南端起於黃河邊清河口、夫子崖;北至逢石湖南,終點萬鶴亭。它是小浪底大壩蓄水最高水230-275米時形成的。那裡群峰突起,高峽蜿蜒,山水奇秀,風水鍾靈。有犀牛望月"、"焦贊坪"、"孟良寨"。岸邊八角山上有神仙洞、大閨女洞,洞內鍾乳奇美。還有蜂巒形似的黃河大佛,高達80米,純天然形成,可與四川樂山大佛媲美。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美麗的開始,到了始祖山你就會看到:那裡一面連山三面環水,形成了萬山湖景區最大的一個個擯湖半島和一個最大的湖中全島,這里是黃河小底水上游的黃金地帶。站在白雲繚繞的始祖山巔極目望去,煙波浩渺,蔚為壯觀,恍若走入"下下天光,一碧萬頃","朝暉夕陽,氣象萬千"的洞庭湖。
朋友,在小浪底大壩蓄水高達275米時,水平面可及三門峽大壩1公里處。那是何等的壯觀。待2005年工程全部竣工時,我們在這里看到的將會是更為旖旎的風景!
⑥ 黃河有哪些著名的景點,(例舉3個)
1、蘭州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黃河鐵橋,有「隴右第一名山」4A級景區——榆中興隆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石佛溝、徐家山,有「母親河、生命河」的象徵——黃河母親雕像,還有「隴上十三陵」——明肅王墓群以及五泉山、白塔山等自然風景區。
2、寧夏
在北起石嘴山陶樂縣城,南至銀川黃河大橋的一段黃河沿岸,分布著沙葦湖、黃沙古渡、馬蘭花大草原、燕子湖、古漢墓葬群、黃河大峽谷影視基地、鳳凰頭旅遊區等一大批景觀,它們共同組成了陶樂黃河沿岸旅遊區。位於陶樂縣南月牙湖「黃沙古渡」是明朝時期寧夏八景之一。黃河大峽谷影視基地位於陶樂南部的黃河大峽谷,又名兵溝,全長30多千米,佔地2萬余畝,溝壑縱橫。溝內有未遭破壞的原始地貌。目前,已有《賀蘭血》 、《黃河知我心》 、《苦泉記事》等十多個影視劇組在此拍攝。
3、河南
黃河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河南孟津境內,它是一項集防洪、防澇、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
黃河小浪底旅遊風景區,分小浪底大壩、紫荊山、里峽、三門峽大壩四片,13個景區,113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悠久的歷史故事。黃河八里峽,原名八里胡同,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峽。該峽谷全長八華里,故稱八里胡同、八里峽。古有八里八景之稱。傳說是禹王治水在這里所開。
4、山西省
芮城縣黃河大禹渡。大禹渡位於芮城縣東南、黃河北岸,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歇息,所以得名。
壺口瀑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⑦ 黃河沿途的景點有哪些
黃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內西、河南及容山東9個省區,所以沿黃河可以感受不同地區黃河流域的不同之處。
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由周恩來總理主持修建)、小浪底大壩(洛陽)、龍羊峽大壩、開封附近的「懸河」、壺口瀑布、「塞上江南」——寧夏平原等為黃河著名旅遊區。
⑧ 黃河沿岸的著名旅遊景點
你是哪的啊,把聊城的八個景點說出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