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度假景點 » 河西走廊旅遊景點歷史介紹

河西走廊旅遊景點歷史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37:00

① 求河西走廊地區資料

河西走廊
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脈以北 、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又稱甘肅走廊。因在黃河以西故名。

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窄各處不等,由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最寬300千米。面積8.9萬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為祁連山北麓沖積-洪積扇構成的山前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礫石組成,多砂磧、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質較細,大多為黃土狀物質,便於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綠洲農業區。走廊的河流全屬於發源於祁連山地的內陸水系,51條大小河流匯合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內部起伏較大,不少地方都有乾燥剝蝕的丘陵、山地突出於平原之上。走廊中間是2—3公里寬的沖積平原,它們又被突出其間的丘陵、山地分割為武威平原、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個平原的中部多是綠洲區,溝渠交錯,耕地如織。綠洲之間貫穿有戈壁、沙漠。

屬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年均溫約6~11℃。走廊是西伯利亞氣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達半年之久 。1月均溫多在- 8~ - 12℃之間,極端最低溫超過-30℃ 。7 月均溫多在20~26℃之間,極端最高溫高於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 ,而大部地區蒸發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無霜期約160~230天左右。綠洲農業發達,是中國大西北的糧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由漢武帝主持開發。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一直向西延伸。現代蘭新鐵路經此。

② 河西走廊歷史介紹有哪些

被稱為「西北來糧倉」的源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

河西走廊
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雪上加霜。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里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

③ 河西走廊的景點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存41個洞窟, 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 因這里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於世。
【海市蜃樓】是敦煌的又一奇觀,在晴朗炎熱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緻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敦煌古城】敦煌古城,又稱為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佔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現已拍攝過《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電影、電視片。
【三危聖境】三危聖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相傳西王母、 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雲游此山。至今仍然保留古建築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僧和尚雲游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位於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總面積16.65平方公里。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幹涸,實屬自然奇觀。
【張掖丹霞國際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丹霞地貌在方圓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這里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
張掖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600萬年前,位於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千米,僅次於中國最大的赤水丹霞。她是中國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在距玉門關西90公里外,有一外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人們俗稱魔鬼城。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窮。 [安西橋灣城]位於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驪靬遺址】驪靬遺址,地處祁連山者來河溝口,地勢險要,北與北武當山相峙,隘關狹道,為河西走廊「蜂腰」地帶,南出祁連山鸞鳥口,平羌口通青海門源縣,北越龍首山可達內蒙古阿右旗,實為古今走廊咽喉,軍事要沖。南部照面山屬天然涵養水源森林,屬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東大河林場管理,林區面積為10萬畝左右,者來河發源於其東溝、西溝、冰溝等山間,有煤、瑩石、硅石等礦藏。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河西走廊著名的森林度假村。1999年,驪靬故縣和驪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國際、國內有關方面的關注,海內外考察和研究驪靬故縣和驪靬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浪潮,經十餘年不衰,且勢頭越來越熱,隨之形成了驪靬文化,現已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為古老的驪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中國官方(西漢)設立的中國第一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鼻祖)。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最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長城》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後,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

④ 「河西走廊」名稱的由來

河西走廊都夾在抄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西北首府所在地。

(4)河西走廊旅遊景點歷史介紹擴展閱讀: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是通過河西走廊傳入長安。

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走廊在中國佛教的地位。很多帝王、大將出自河西走廊,赫赫有名的大將西涼馬超、大理段氏皇族、李唐皇族鮮卑、草聖張芝都出自河西走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西走廊

⑤ 如何領略河西走廊自然風光及歷史文化

甘肅肅北鹽池灣,蒙古語又稱「夏日格勒金」,屬於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以典型的草甸草原為主,海拔達3800米,這里有聞名遐邇的哈什哈爾國際狩獵場,有風景優美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千古流傳的七十二道金溝。這里是鳥類繁衍生息的天堂。136萬公頃的高原濕地,是20多種珍稀鳥類的家,成千上萬只黑頸鶴、斑頭雁、大天鵝、赤麻鴨等候鳥從南飛到北,從東飛到西,日復一日地輾轉,在海拔3000多米的這片高原濕地嬉戲、繁衍、遷徙。

⑥ 河西走廊有怎樣的歷史發展及文化底蘊

中國地圖上甘肅省的形狀有些特殊。它既像一個長長的楔子,自東向西嵌入廣袤的大西北,又像一條張開的臂膀,臂彎連著西安,手掌直抵新疆。它將近一半的地方,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這里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絲路西去的咽喉;這里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這里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燦若星河。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里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過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那就是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河西走廊與金城蘭州以南地區的本質區別。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先秦時期(約7500~4000年前),從涼州的磨嘴子、馬家窯文化,皇娘娘台遺址、海藏寺遺址的齊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那時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涼州就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是上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玉帛之路的重要節點,主要是游牧部落。
夏商時期(約前2070~前1046),在夏商時期,雍州、涼州地處的犬戎的勢力范圍,河西走廊為西戎的駐地,西戎首領行使司法權,因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場所不固定。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西周,此地為北羌、馬羌、西戎占據,此地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 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馬羌、西戎是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強悍部落,雄踞西北長達幾個世紀。西周時中國分為九州,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東周,此地為雍州屬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雍州,禹貢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的釋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確的史載。黑水即張掖黑河 ,或謂即黨河 ,或謂即大通河 ,諸說不一。是中國古九州之一。
秦朝初年(前22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雍州的這部分土地為月氏駐牧地,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此處是月氏人的屬地,亦稱月支、禺知的屬地,隸屬於雍州,月氏人游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2年),高祖劉邦正式稱皇帝,建立西漢,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遷往長安。由於北方匈奴過於強大,高祖劉邦忍辱負重實施大臣婁敬的和親策略,休養生息。後來的呂後、惠帝、文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於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親,並奉送大批財物,在其中涼州扮演重要角色。
西漢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擁有東方最強軍事實力的草原梟雄冒頓單於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於殺其王據此地,隨即佔領河西走廊。 後匈奴休屠王築蓋臧城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二字來源於姑臧山,而姑臧山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游牧場所,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
西漢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武帝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因此而得名,至此從古雍州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故姑臧有「雍涼之都」之美譽。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河西四郡。前106年武威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為治所。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在涼州范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力很大,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司法權由郡守行使。

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於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於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也不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沒有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於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深知不多於那些外國人所知道的」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艷後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後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公元前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然而,當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後期車師與匈奴年年不斷的戰爭更令出入塔克拉瑪乾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隨著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並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辟,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起來了與河西走廊的絲路貿易,加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後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並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並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慾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販賣人口)、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相對而言,唐人的財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強得多,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異,有錢人不僅購置奇珍異寶而且還盡可能在家裡蓄養寵物、奴伎。帝王皇族帶頭,豪紳闊戶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異域奇物為能。美國學者謝弗指出:「七世紀(中國)是一個崇尚外來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於一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占據河西、隴右,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占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
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無奈之舉):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河西走廊。因而西北絲路(河西走廊)的衰落日益明顯,而海上絲路的開辟(無奈之舉),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西北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地盤)。

⑦ 河西走廊的歷史介紹下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

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

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陳運和詩《絲路化詩》稱之為「連續,絲路是一個個苦的日子 延伸,絲路像一程程甜的歷史 吹起,絲路如一支支豎的簫 奏響,絲路似一段段橫的笛 抒發中原對西域的情感交流 表達西域致中原的崇高敬意 途經數千年的變革 荒漠驛道至今縈繞仍不止 翻閱上萬篇的故事 河西走廊駝鈴餘音傳天際 古詩般的絲路 絲路般的古詩 」。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⑧ 河西走廊上的名勝古跡和風景優美的地方20分

絲綢之路---這條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古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動人心弦的中外友誼佳話,留存著無數的名勝古跡。她東起中國西安,經陝西、甘肅、新疆;越過帕米爾,再經中亞、西亞,西到地中海東岸。由於古代通過這條道路把中國的絲綢帶向西方,故十九世紀歐洲學者把古代東起長安西至羅馬的萬里迢迢的長途稱為「絲綢之路」。兩千多年過去了,中西交通早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而「絲綢之路」這一美好的名字卻依然作為中西友好往來的象徵為人們所稱道。
讓我們的思緒隨著歷史的足跡漫步,在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自古帝王都」的西安市,文物古跡薈萃遍地。這里有半坡村、阿房宮、大明宮等古遺址,還有大雁塔、小雁塔、鍾鼓樓、碑林、華清池、法門寺、秦始皇陵和秦兵馬俑等古跡,民諺有「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之說。而「來中國、不到西安,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到中國」,更是目前旅遊語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算是盛贊秦兵馬俑的「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英武多姿的八千虎賁之士,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又一象徵。

沿著渭河河谷進入甘肅境內,延綿約1600公里的古絲綢之路更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沿線有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藏傳佛教名寺拉卜楞寺,以及炳靈寺、麥積山等著名歷史古跡,還有被稱作絲綢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天下雄關嘉峪關,以及古代詩人曾吟詠過的玉門關、古陽關遺跡,張掖大佛寺、武威文廟等著名歷史古跡。其中以隴山西側的麥積山石窟、河西走廊東西兩端的炳靈寺石窟和莫高窟、榆林窟石窟藝術,因保存較完整著稱於世,成為鑲嵌在甘肅絲路上的四顆明珠。形成了西北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群落。而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蘭州,在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內有五泉山、白塔山、白雲觀等名勝古跡,以及興隆山、吐魯溝、石佛溝等自然風景區,神奇的自然風光,眾多的旅遊文化,形成了以蘭州為中心的大旅遊區域,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從河西走廊出發,穿過戈壁河灘,西行到酒泉、敦煌。由敦煌向西北出玉門關或向西南出陽關分兩路,不出幾十公里就到了新疆,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古稱「西域」。秦統一六國前,西域與中原地區就有商旅往來,「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後漢書.西域傳》),張騫出使西域,玄裝西行取經,馬可波羅東來,都在古「西域」之路上留下了足跡。

新疆有許多令人神往的古城遺址和風景名勝。有的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高昌古城、交河古城、樓蘭古城等遺址,它們在古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有位於天山西北的天池,美麗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和天鵝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的哈納斯湖等;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盆地,久頁盛名的喀什、庫車等。新疆盛產瓜果,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在瓜果飄香的金秋季節,如果您沿著絲綢之路旅行,既可飽覽沿途的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如哈密的哈密瓜,吐魯番的葡萄,庫爾勒的香梨,伊犁的蘋果,正宗烤羊肉竄,抓飯,烤饢等等。

當我們懷著濃重的歷史感離開新疆這古絲綢之路的神奇土地時,想像著騎上駱駝行進在沙漠中的古人,回首人類最初相互往來的絲路歷史,總不免深切地受到感動。這一道跨越歐亞非三洲的無比深長的路,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徒步穿越那些深山大川,茫茫大漠,萬里荒原,然而,人類卻是靠著這樣堅忍不拔的步履,從遠古一步步走入今天的強大。這條路是腳印壓著腳印踏出來的,而每一個腳印都重復著同樣的精神,如果人類在將來陷入迷失,或對自己有什麼困惑,一定能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中找到答案,並因此心境豁朗,昂首舉步向前!
敦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沙洲,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敦煌郡,漢唐時期形成燦爛的敦煌文化,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存41個洞窟, 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 因這里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於世。
[海市蜃樓]是敦煌的又一奇觀,在晴朗炎熱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緻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敦煌古城]敦煌古城,又稱為"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佔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現已拍攝過《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電影、電視片。

[三危聖境]三危聖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相傳西王母、
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雲游此山。目前,仍然保留古建築"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僧和尚雲游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西千佛洞]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位於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總面積16.65平方公里。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幹涸,實屬自然奇觀。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在距玉門關西90公里外,有一外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人們俗稱魔鬼城。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窮。
[安西橋灣城]位於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⑨ 河西走廊的歷史概述

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為原始印歐人的一支吐火羅人、月氏和漢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吐火羅人分北路及南路往東方進發,直至受匈奴所阻為止。北路的部分在龜茲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龜茲及焉耆等國,並分別發展了龜茲語及焉耆語。

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羅人則曾建立了於闐,及東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國家。秦末民變時期,月氏實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部落從兩方面脅迫游牧於戈壁沙漠南部和陰山一帶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質於月氏。

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於,約在前205—前202年冒頓單於時代,匈奴數度擊敗月氏,月氏部落開始西遷,離開河西走廊。 前162年,老上單於再度擊敗月氏,佔領河西走廊。月氏部落大舉西遷,擊敗大夏,建立王庭,稱大月氏。而留在原居地的部眾,稱小月氏。

小月氏與當地羌族融合,附屬於匈奴右賢王之下。河西走廊成為休屠王與渾邪王的領土。 東漢時,河西走廊一帶的主要非漢族居民,被稱為盧水胡。

主要由小月氏組成。此外,湟中也有一支小月氏部落,稱湟中月氏胡;在張掖的小部落,稱義從胡。有 學者認為,羯人的祖先可能是由小月氏分支。

簡介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絲綢之路必經之道。

其范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經居延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進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東市、西寧市和部分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轄,由於大部分范圍在甘肅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後為月氏、匈奴領土,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東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均控制河西走廊。

(9)河西走廊旅遊景點歷史介紹擴展閱讀:

氣候

氣候為乾燥少雨(因距海遙遠)屬於溫帶沙漠氣候, 但夏季可利用祁連山的雪水進行綠洲農業。

行政區劃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金城郡)、青海省的西寧、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沙州),不包括在「河西四郡」的還有瓜州、鄯州。

西漢時期,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漢曾設置過青海的西海郡,東漢設置過居延海的西海郡。


文化

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燦若星河。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故宮明清檔案、安陽甲骨、敦煌遺書、居延漢簡,後兩者都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志的馬踏飛燕,也從這兒出土,這里依舊保留著華夏族的農耕文明。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

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盪,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